1998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满台生辉
  ——天津青年京剧团进京演出随感
  本报记者 刘玉琴
  初夏的北京气温依然凉爽,而首都的戏剧舞台却因天津青年京剧团的演出热得异乎寻常。为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逝世一周年,展示京剧艺术不断发展的辉煌成果,天津青年京剧团应全国政协京昆室之邀,从6月16日至25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一气呵成地演出十台大戏。精湛的演技,丰富的剧目,着实让京城观众过足了戏瘾,津门“京剧劲旅”的风采即使在京剧故里也显尽风流。
  天津青年京剧团是个很年轻的剧团,只有十四岁。然而他们的表演却很老到,行当齐全,流派纷呈,具有大家风范。此次进京演出,他们带来了《秦香莲》、《文昭关》、《四郎探母》、《连环套》、《红娘》、《空城计》等节目,这是他们十余年积累的百余出剧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看他们的演出,让人惊异于他们在艺术上继承与创新的悟性。这支剧团平均年龄只三十出头,但十多年来,数十位国内京剧名师曾先后赴津,向他们亲授各流派的精妙技艺,所以他们的一招一式,一板一腔,都按典法,守规范,唱念做打皆以塑造人物为出发点和归宿,韵味十足,神韵毕现。在《秦香莲》一剧中,饰演秦香莲的赵秀君,行腔委婉细腻而又刚健清新,曲折淋漓地展示出人物内心的满腹哀怨、悲痛欲绝,颇具张派艺术神韵。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又不拘泥于传统京剧中繁琐冗赘的程式框架,竭力将年轻人的青春活力与现代观念注入自己的艺术表现中,再加上个个年轻,扮相英俊,龙腾虎跃,所以给人清新明快,朝气蓬勃,耳目一新之感,使古老的艺术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这支年轻队伍的演员阵容也非常整齐,观后让人心动神往。王立军、孟广禄、蓝文云、刘桂娟、张克等近三十名担纲挑梁的国家一二级演员的表演引人瞩目自不必说,“文华奖”、“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京剧界的诸多奖项几乎全都被他们拿下,就是配角甚或龙套演员的一招一式也都中规中矩。演文戏,行走站立动作统一,步伐整齐;演武戏,擎举刀枪高低一致,快慢相同,翻打跌扑环环相扣,配合默契。演出《四郎探母》时,扮演八个国舅的龙套演员由于个头年龄相差无几,衣冠整齐,动作划一,而且气韵飞动,刚出场便迎来观众的碰头彩。
  到今天为止,剧团已连演四场。台上红花鲜艳,绿叶葱茏,满台生辉,台下也是罕见的热烈场面,观众不时地将掌声、叫好声热情地送至台上。行家们说,好戏还在后头,后面几天的演出一出更比一出强。
  其实十多年前,天津青年京剧团还是个团址、设备一无所有的剧团,与人才、观众严重断档的京剧舞台面临着同样的窘境。1986年之后,是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支持,以及每年一度的“百日集训”,使一批青年演员成为尖子人才脱颖而出,一批重点剧目被灿然推出,剧团才在逆境中异军突起,并以显赫的业绩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京剧之星”。这一成功经验在今天肯定依然有着启示作用。
  这次天津青年京剧团进京演出的节目,以传统戏为主,剧目丰富。一些老艺术家深感后生可畏,欣喜后继有人。但若要挑剔,此次演出新剧目少、缺乏现代戏不能不是个遗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员们艺术上的全面发展,也使京剧对不同爱好者的吸引力多少打了一点折扣。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有力度 见特色
  何西来
  《人间正道》题材大,生活面宽,动辄涉及成千上万人的利害、情绪、心态,冲突尖锐,矛盾丛集,作品正是把这一切穿插组合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并且在疏密、疾徐、起伏的处理上形成内在的节奏时,显出它的力度和特色来的。
  一部电视故事片的成败,最终取决于人物的塑造。剧中的吴明雄、陈忠阳、肖道清,是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在艺术上呈三足鼎立之势。鲍国安饰演的吴明雄是“三足”中的“主足”,表演是成功的厚实的。演出了这个人物的胸怀坦荡和人格境界,但在揭示人物内心的丰富性上,特别是他的机敏和政治智慧上还有可以发挥的余地。饰演肖道清的廖京生,表演也不错,演出了这个有很高学历的人物卑劣的权力欲。然而,如果剧本写作上能把这个人物设计得再复杂些,就更好了。陈忠阳是姜华饰演的,演得很投入,很认真,塑造了一个工农出身的老干部朴实、忠诚有时又有点小心眼、有点简单的可爱性格。其他的众多演员,如饰演王大瑞的朗文曜,饰演刘金萍的宋春丽,饰演曹务平的张秋歌,饰演王媛媛的高远,都能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融时代忧患于艺术形象
  黄式宪
  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熔铸于艺术形象,为电视屏幕带来一股清新的风、一种阳刚之美。
  全剧中写得最朴素、最丰满、最集中地体现着时代精神的人物,应是南水北调工程总指挥陈忠阳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位历任数届市委副书记的老同志,一身浩然正气,老当益壮,为根本解决平川地区缺水问题,率领群众苦干实干,并顶住了上上下下各种反对改革势力的压力和攻击。由老演员姜华所扮演的这一角色,质朴而富于现实的深度,突出了他嫉恶如仇、雷厉风行的个性特色,也颇有分寸地刻画了他作为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方法上尚存的某些简单化的毛病。姜华的表演,激情如火,绘形传神,成功地塑造了这位南水北调工地上高举“帅旗”、铁骨铮铮的总指挥的典型形象。其典型性恰恰在于,这一形象,来自中国农村大变革的时代激流,并生动、有力地体现了我们大变革的时代诗情。
  由于该剧在艺术表现上过于追求全景式,也导致该剧出现了一些大而无当、笔墨分散的叙事上的失误。也曾有观众说:“《人间正道》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但主人公塑造得却过于理想化,反而虚假了。”这或许说得偏激些,但却是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视剧《梦断天涯》拍摄完成
  由中国电影公司、天津电视台、北京半球文化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梦断天涯》已完成拍摄工作,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这部根据作家刘鸿的长篇小说《泡沫》而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所出现的商业大潮为背景,细腻地刻画了各种各样的商海弄潮儿的性格和心态,揭示了“泡沫经济”这一特殊时期的经济现象,及“暴发户”们所以产生的社会根源。正面歌颂了一批忠于职守的金融干部,生动展示了我党宏观调控的正确路线和辉煌成果。
  该剧编剧徐希媚,导演张徕,制片人费永强,主要演员赵恒暄、高明、李颖、周国志、黄小雷等。(北太)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天地娘心》完成后期制作
  由南京电视台拍摄的二十二集电视连续剧《天地娘心》日前已经完成后期制作。
  《天地娘心》反映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都市中,一个普通院落里三户四代平常人情感生活的故事,是一个浸透了昨天的酸甜苦辣和饱含着今天喜怒哀乐的小人物故事。该剧通过范大妈这样一个饱经风霜、含辛茹苦又从善如流的二十世纪末中国母亲,勾勒出了今日劳动人民群体新的艺术形象。郑振瑶演母亲,盛晓红执导,黄格选演唱。(金陵)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纽约爱乐乐团访华演出
  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将在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库特·马苏尔的带领下,于6月23日、24日在北京世纪剧院和人民大会堂举行两场音乐会。
  美国纽约爱乐乐团是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成立于1842年,是美国最古老的交响乐团。此次率团来访的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库特·马苏尔(如图)已经年逾七十高龄,是当今世界上最受尊重的指挥家之一,并以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等音乐大师的作品著称。
  此次访演的曲目是经过精心安排的,23日将在世纪剧院上演德沃夏克的《第八交响曲》以及拉威尔的《华尔兹》和《波莱罗》,24日将在人民大会堂上演贝多芬的《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C小调第五交响曲》和巴伯的《小提琴协奏曲》,曲目安排着力传达出人类对美好理想的共同追求。此次演出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主办,中演文化娱乐公司承办。(雨杨)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雏凤凌空
  和宝堂
  在当前的京剧舞台上,少年学生演出的京剧格外引人注目。去年夏天,北京市戏曲学校京剧班学生到上海演出连连爆满,天蟾舞台不但破例加座,买站票的观众把走道都“塞”满了。在有“火城”之称的武汉演出时,高温如火的剧场里,观众满坑满谷,掌声如雷贯耳。在山东潍坊,戏校的娃娃与全国闻名的艺术家同台演出也不逊色。而北京市工人俱乐部的“双休日少儿京剧百场演出”和上海戏校的双休日演出已举办两年多了,不但观众群稳步扩大,剧场门口还屡屡出现等票的长龙,与某些成人剧团演出的萧条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中南海,娃娃戏已经连续两年成为新年京剧晚会的热点。最近由四戏校组成的中国少年京剧团在香港第四次神州艺术节上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娃娃戏所以好看,是因为有一批天才的小演员。天津的穆宇和云南的陆地圆都是三岁多就迷上了京剧,五岁登台演出谭派的《战太平》和《定军山》选场而艺惊四座。台下,他们顽皮幼稚,台上却是唱得抑扬顿挫板眼分明,举手投足娴熟到位,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七岁破格考入北京戏校后,他们学演了《伍子胥》、《智取威虎山》和《击鼓骂曹》等一出出大戏。都说《赵氏孤儿》是马连良先生的晚年杰作,难度大,不宜教学,他们不但学了,而且演到了上海、武汉和香港,大受欢迎。十三岁的苏州姑娘王佩瑜在上海戏校学演的《搜孤救孤》使观众立即想到四十年代风靡上海滩的女老生孟小冬,而赢得“小孟小冬”的称号,当代京剧名宿谭元寿先生都惊奇地称赞她是“活脱孟小冬”。另外,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岁的武生徐滢,九岁的武丑谢德兴,十三岁的女老生由奇也颇得京剧各流派的神韵,使老艺术家为京剧后继有人深感欣慰。学习程派青衣的郭伟同学不但能够与名家一样演出程派的《锁麟囊》,还在北京新建的长安大戏院连续主演三百多场《白蛇传奇》,赢得可观的票房价值;中国戏校附中的吴佳斯不到十岁就把《挂画》中椅背上金鸡独立、三起三落的绝活练得娴熟自如……
  当然,京剧新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艺术园丁的辛勤耕耘,一个个“从孩子抓起”的少年业余京剧学校在全国各地越办越多,越办越火。明知“家有三斗粮,不当小孩王”的道理,老师们却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日,准时到学校上课,从不计较车马费的微薄。北京东城少年宫京剧班的女教师韩昭敏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然不忘教学,就是在弥留之际还嘱咐丈夫别耽误给少年宫的孩子上京剧课,情景十分感人。北京戏校校长孙毓敏不拘一格地培育尖端的京剧人才,为七岁入学的穆宇单独配备生活教师和小学文化教师,甚至破格让孩子的妈妈到学校打工以日夜照顾具有艺术特长的幼苗。他们的忘我教学,使目前业余少儿京剧队伍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后备力量。台北戏校的一位校长感慨地说:“北京戏校以我们百分之四的办学经费达到如此高的办学效益是我们在台北无法想象的。”尤其是为解决戏校学生演出难的问题,中央领导同志亲自过问演出剧场、演出经费和演出的宣传报道等问题,以至把培育少年京剧学生的问题当做振兴京剧的一项希望工程给予高度重视,因此使戏曲学校的老师受到鼓舞,学生受到激励,使京剧舞台上雏凤凌空,形势喜人。“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从这些娃娃的身上难道我们还看不到京剧的未来吗?
  穆宇(九岁)饰《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剧照
  陆地圆(九岁)饰《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剧照(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旁观者说

  艺术家要有主心骨
  沈毅
  谁都知道,一出戏经过煞费苦心的经营,精益求精的修改,才有可能成为好戏,而其中艺术家的个性、驾驭不同意见的能力又至关重要。
  笔者有幸在不长时间内看过《虎踞钟山》的三次演出,令人惊讶的是每次都有改动,而且越改越精。这个戏从写作,到演出,到修改,起码召开过十几次不同形式的座谈会,作者、导演及其他主创人员还征求过许多同刘帅一起办学的人及领导、专家的意见。可贵的是,他们的会议和走访并不是走过场,而是善于听取和分析各种意见,有善于接纳意见和驾驭不同意见的能力,能够把有益的意见哪怕是细微的意见溶化到艺术整体中去。举例来说,赛艳秋这个形象,演员的分寸把握得很好,但一次演出后有的专家提出刚解放时戏曲演员平时的服装不可能那么花哨,这样的细节,后来在中国话剧九十周年交流演出中改了,就更说明她不是交际花,她本身经历是辛酸的,确实对崔保山有一定感情,也更烘托出崔保山迷途知返之不易。又如,有的专家曾提出增加刘帅与他爱人的感情戏,鉴于整个戏的完整性以及艺术作品描写领袖、英雄形象与爱人的感情戏已很多,编导就没有落套去渲染这一方面,最后仍然浓墨描绘刘帅全家人送别老甘的师生情、战友情。看来,善于吸纳意见也是一门学问。
  我们也经常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戏本来基础是满不错的,剧组也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改来改去,但是没有改好,有的还越改越差。可见艺术创作有其本身的规律,提意见者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个戏的,谁也没有剧作者、剧组对情况更清楚。有些主创人员太过重视权威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意见,求个四平八稳,所以最后立于舞台,显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不伦不类。在新时期之初,有一个地方写一个英雄人物的戏,主管的两位领导同志,一位主张让他牺牲,一位主张让他活着,剧团莫衷一是,最后弄成这个样子:那个爱看他死的领导来看戏,就让他死;那个希望他活着的领导来看戏,就让他活,好不滑稽。其实,剧作家和艺术家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要善于接纳不同意见。有一位著名剧作家曾说:剧作家千万别听评论家的!这话虽偏颇,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按照某些评论家的意见,有的戏根本就搞不成,评论家是美食家,同时能当好厨师者屈指可数。厨师听取美食家意见,却不能全按美食家所说那样做菜。一道好菜,到头来出自厨师之手。从某种意义上,领导、专家、群众都是评论家,剧院、剧团要重视他们的意见,但艺术家要尊重艺术规律,善于取长补短,努力将有益的意见溶化到艺术创作中去,以使艺术品成为完整的精品。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恢宏的改革进行曲
  李准
  根据已获奖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间正道》的拍摄成功,的确给改革题材的影视创作带来了新的冲击,提供了新的启示。
  这是一首气势恢宏的黄钟大吕式的改革进行曲。它以共产党人带领平川地区一千多万人民抓住历史机遇、摆脱贫穷落后的改革和建设为主线,全景式近距离地形象描绘了上至省委下至基层,从国企改革到招商引资,从兴修水利到修路办电,从班子建设到反腐倡廉,从公司兴衰到诉讼风波的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热情讴歌了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变革时代。就一部作品而言,它真实地反映改革生活的规模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进而言之,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热点和难题,面对改革进程中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曲折,创作者勇于正视,并从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高度加以把握,从而通过动人的荧屏画面深刻地揭示出:改革是一场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正因如此,作品中所展示的改革成就才更加真实可信而又有历史凝重感,带领平川人民缔造辉煌业绩的英雄形象才更加丰厚鲜活而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与整个主题追求相辅相成,该片对艺术风格的总体追求是凝重、悲壮、恢宏、绚丽的,是生命灌注、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这和那些一味追求豪华漂亮、倾心于展示灯红酒绿的现实题材片子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气势磅礴的改革史诗
  仲呈祥
  《人间正道》深刻的思想启示力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来自反映改革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在这里,艺术家勇于为自己设置障碍的胆略和善于以审美方式翻越这障碍的智慧,值得称道。这种障碍,不只在戏剧结构与谋篇布局的难度上,更在创作主体的历史观念与美学观念的更新上。
  编导的历史观念的更新,集中体现在对沸腾的改革生活的全面而辩证的宏观把握上;编导的美学观念的更新,集中体现在对人格和精神的崇高美的执著追求上。而这两方面的观念更新,又水乳交融,同步进行。因此,我们在荧屏上,感受到的是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而非空洞说教的思想和孤芳自赏的艺术。是的,全剧昭示我们:在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阶级斗争为纲”的日子已一去不返,但我们是唯物论者和辩证论者,我们承认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那么,当今社会矛盾与社会情绪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正是荧屏上深刻而形象地展示的两种人格的激烈较量——一方面,是以吴明雄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另一方面,是以肖道清为代表的不择手段、谋取私利的卑微人格。《人间正道》艺术地揭示出得民心的前者必然战胜失民心的后者的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启示人民警惕后者对改革开放事业带来破坏,自觉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功不可没。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凝重感人的艺术力量
  杜高
  《人间正道》以磅礴的气势讴歌了一批血气方刚的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人民群众一起,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现实状态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它把建设工地的宏大场景与对人的细致入微的性格刻画和心理描写结合了起来,把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与人物的性格冲突结合了起来,把严峻的现实与壮丽的前景结合了起来,使这部电视剧具有了一种凝重的艺术风格和感人的艺术力量。
  在面对着错综复杂、交织着各种利益冲突的现实矛盾中,它着力地揭示共产党内部的思想矛盾和政治斗争,在此背景下着力塑造出的一群个性鲜明血肉饱满的共产党员的艺术形象,则增强了这部电视剧的时代色彩。陈忠阳痛惜民工们忍饥受冻而热泪纵横;大漠县委书记刘金萍不忍让省委书记看到她裂开的手掌;县委书记尚德全奋不顾身为清除哑炮献出生命,这时我们耳边响起的是一曲曲共产党人撼人心魄的正气歌,它们是这部电视剧中最精彩的片断和感人至深的场景。年轻的市委副书记肖道清是一个新的艺术典型。他的出现,深化了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从反面衬托出改革的艰巨性。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一部厚重的荧屏力作
  刘扬体
  《人间正道》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厚重感。
  这部影视作品的厚重感,主要来自时代感与现实针对性的强烈和思想主题的深刻。剧中平川市委书记吴明雄、副书记陈忠阳、市委常委刘金萍、市长束华如、副市长严长琪、曹务平等人带领人民实现了老百姓多年的期盼,创造出了他们的前任梦想实现的奇迹。他们在排除困难和阻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道德勇气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令人耸然动容。毫无疑问,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人,是当代的英雄。剧中好些场面重大的戏,不仅拍出了壮观的气势,而且拍出了内在的激情。应该说,在电视人物画廊中,陈忠阳是不可多得的“这一个”,他的个性展现格外引人注目。
  更可见出此剧思想与艺术特色的,是不同人物之间的人格较量。善于保官的省委副书记谢学东和费尽心机跑官的市委副书记肖道清,在审美认识价值上是特色独具、很有分量的人物。
  坦率讲,此剧的头几集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叙事链条并不流畅,不太吸引人。就人物刻画而言,剧中三女性云梦洁、华娜娜、吴婕的戏比较单薄。结尾的庆功典礼,成了吴明雄的独角戏,全剧气势高昂,但结尾却落在对吴个人去留的惜别上,这就很难给观众留下更多的回想。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时代正气 人民心声
  路海波
  《人间正道》揭示了三种干部的命运,或者说塑造了三种干部的典型,非常耐人寻味。《人间正道》一开始就展示了原平川市委书记郭怀秋之死。平川由于多年缺水、少电、少路,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为此郭怀秋忧心忡忡,寝食不安,最终以身殉职。继任的平川市委书记吴明雄受命于危难之时,却下定了豁出身家性命,也要为平川人民干几件实事的决心。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市委班子每个人的长处,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工作很快打开局面。平川市水电路老大难的问题,终于解决有望。同样是原有的班子,只因带班人不同,结果却大不一样。可惜郭怀秋空有壮志,但实无管理才能,这应是省委用人不当。剧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平川市委副书记肖道清,则是个善于玩弄权术,不干实事,成天拉帮结派,妒贤嫉能,向上跑官要官的权欲狂。幸亏省委绝大多数领导体察下情,注意实地调查,对吴明雄和平川市委的努力工作给予了应有肯定,才使平川的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人间正道》所提问题尖锐,反映了全社会要求革除冗吏的民意,呼吁为官一任,须有政绩,会干实事,多干实事,不尚空谈的务实精神,它反映了时代的正气,说出了人民的心声。因此,这个戏尽管还存在一些诸如叙事拖沓之类的不足,但观众对这个戏的喜爱,却完全是意料之中的。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人间正道》之“道”
  童道明
  在近距离表现改革生活的电视剧中,《人间正道》在题材开掘的广度与深度上,具有难得的宏大气魄。电视剧以全景式的展现,在平川市治水、修路工程的千军万马的背景上,塑造了光彩照人的人物画廊,特别是吴明雄这个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更是迷人地展现了“人间正道”的本质力量。
  “人间正道”的道字,讲的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境界,但具体到世纪之交的今日中国,考验着每个中国人——特别是各级领导人的“人间正道”,便是看他们是否能无私无畏地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电视剧《人间正道》正是在为公与为私这个分水岭上,廓清了市委书记吴明雄与市委副书记肖道清之间的精神分野。于是我们在诸如南水北调工程是否下马的争论中,也看到了围绕着“人间正道”的“道”展开的深刻争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电视剧以吴明雄的成功与肖道清的失败告终。但肖道清的失败还不是完全的失败,他很可能还会易地做官,尽管他可能会从此失去他的老上级、省委副书记谢学东的照顾与支持。《人间正道》把冲突着的故事开放性地结束在冲突着的人物的人格对比上,这是很有思想与艺术的眼光的。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编者:电视剧《人间正道》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日前,人民日报文艺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国电视艺委会联合召开《人间正道》研讨会,今选登一部分专家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