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

  方寸纳世界佳邮博古今
  ——一九九七全国获奖邮票赏析
  本报记者 孟宪励
  名山名邮相辉映
  最佳邮票奖:《黄山》小版张
  名山大川与方寸结缘,不唯黄山独有。但以黄山为题材的邮资邮品,论其质量,观其数量,都是可圈可点。1963年发行的16枚《黄山风景》特种邮票,以其简洁有力的线条造型、富丽鲜艳的色彩搭配,以及精制的雕版印刷工艺,至今仍为邮界津津乐道。1996年,当第二套《黄山》特种邮票的设计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时,展示一个当代审美意识观照下的、个性独具的“黄山”形象,成为组织者、设计者的共识。
  60年代初,版画家师松龄从著名画家赖少其那里领命,参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迎客松的创作,从此与黄山结缘。1996年8月,《黄山》小版张征稿开始,京皖各路画师欣然命笔。师松龄以刀代笔,纵横自如,胸中积累了近40年的黄山呼啸而至。
  自古黄山云成海。一个裸露在阳光之下的黄山,树是树,石是石,有的是一种直白、坦露,缺的是一种蕴藉和情致。云,使黄山有了灵性。因而,大量地使用流动的云雾,成为师松龄创作时的基本构思,也是他试图突破前人的关键所在。
  首枚邮票《黄山朝晖》中,晨光初露,远景的天都峰浮动在一片金灿灿的云海之中。破石而出的迎客松身披霞光,苍劲挺拔,一道丫形的长枝飘逸而出,轻盈舒展,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黄山古称黟山,意谓是一个有很多黑石头的大山;而在第二枚《西海群峰》中,黄山却呈现出如绿宝石般的晶莹光泽,层出不穷的绿色群峰隐在翻腾的云海之中。飞来石附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女娲补天时剩下这块石头,经多方寻觅才选定神奇的黄山来安放。《云涌飞石》展现的就是飞来石似乎刚刚落下的瞬间:淡紫色的平阔云海铺向天际,似乎是一场庄重肃穆的庆典。《梦笔生花》透过晨雾中北海散花坞的松林,朦胧中挺立出一只神笔,笔尖鲜花怒放,苦思不得而豁然开朗的梦幻般情绪在画面上荡漾开来……
  此次运用我国邮票中罕见的小版张样式,显示了决策者的胆识和慧眼。小版张底纹图案,吸收了敦煌壁画中造型简洁的飞云图案,正中镶嵌万国邮联大会以烽火台为图案的会标。8枚邮票就是8个流动的视点,把一个气势磅礴的黄山如此集中、紧凑地吸纳进一个小版张中。一个峰峰竞秀、松松争奇、云腾雾绕、极富变化的黄山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小版张的意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方寸纳世界佳邮博古今
  ——一九九七全国获奖邮票赏析
  本报记者 孟宪励
  已是世纪梦圆时
  优秀邮票奖:《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人们企盼了一百多年的庄严时刻。这一天,《香港回归祖国》两枚套票及一枚小型张正式发行。该票的设计者任宇、王虎鸣回忆起回归之夜的激动与兴奋时说,在被称为“国家名片”的小小邮票上为历史作证,对于任何一位邮票设计者都是终生期待却又难以企求的。
  《香港回归祖国》是原邮电部在连续两年发行《香港风光名胜》、《香港经济建设》之后,于1997年发行的第三组香港内容系列邮票。作为一套有较为明确的内容规定的纪念性邮票,设计者在两枚套票中分别以鲜艳的月季和华贵的牡丹,簇拥着两本历史性的重要文献——《中英联合声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来反映“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对香港问题的重大方针政策”这一重大主题。
  与鲜花围衬的下部相呼应,每枚邮票上方均饰以弧形的“香港回归祖国”六个字,面值和铭记位于票面的对角线上,整个票面稳定、对称、庄重,风格朴素、典雅、大方。图案以喜庆和富丽的金色衬底,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小型张以维多利亚港湾夜景沉底,在绵延群山环抱中,万家灯火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金碧辉煌,半空中绚丽多姿的礼花照亮香港的夜空,显示出浓郁的节日气氛。在画面右上视线最集中的地方,是蓝天白云上叠放的邓小平高大的形象,他深情地注视着香港,亲切地微笑着。左侧是集纳邓小平手迹而成的竖体字——“一国两制”,领袖的风采与手书有机地融为一体。整个画面舒展、匀称,写实手法与装饰手法相互糅合、和谐统一。
(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方寸纳世界佳邮博古今
  ——一九九七全国获奖邮票赏析
  本报记者 孟宪励
  千年古刹入邮来
  优秀邮票奖:《五台古刹》
  设计《五台古刹》,阎炳武颇费踌躇。其一,风光题材邮票已发行很多,“五台山”能否风光重现,关键在于设计上能否别具一格。其二,五台山现存的130多座古建筑中,完整佛寺近50处,只能从中选择、设计出最具代表性的6处,大大地限定了其艺术的表现空间。
  《五台古刹》历尽周折,阎炳武、杨文清联合介入创作。阎炳武称,“五台山”是他耗时最长、投入精力最大的一套邮票。在创作准备阶段,设计者五上五台山,始得真谛。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清凉不仅是对其自然气象、地理风貌的表述,更是佛家清静、空灵、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因此“五台山”就不应该是一般风光的表述,而应该展现出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审美境界,透露出一种清淡、悠远、古色古香的韵味。
  创作是一种艰苦不堪的过程,这是因为每一枚邮票都体现着创作者全新的观念和追求,大到整体风格的设定,小至纸张的选择。台怀镇寺、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菩萨顶、镇海寺,6处五台山景观,几乎千篇一律的寺、树、山三种主体景物,在设计者视点变化、角度选择、构图、设色等丰富的艺术手段下,一套韵味独具的《五台古刹》于1997年7月26日向全国发布。
  设计者在整体上深绿、棕黄、灰青为主的基调上,除《南禅寺大殿》的全景外,基本上使用远景、大远景的稍仰视角,饰以后景中的远山和前景中的树木,展现出一幅幅清幽、淡雅、远离尘嚣的佛国境界。观《五台古刹》,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图幅上不着一人,甚至不露一丝与人的存在相关的生活痕迹,但无不弥漫着超凡脱俗的人格追求。
  《五台古刹》运用传统的线描摹形状物,苍松、树叶以及建筑上的斗拱、殿柱、屋顶都精描细绘,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五台古刹》是焦点透视,但设计者并不考虑物体体积上的明暗对比,取消了图幅上的光源感,大胆地以现代绘画上的喷绘技术设色,把佛寺放在图幅明亮的中心,然后逐步向四周过渡,形成古雅、眩晕的艺术效果。
  设计者并不拘泥于自然景观的单纯再现,而是在尊重自然风貌的基础上,以大胆的艺术想象,根据主题需要,对画面中的内容添加取舍,或改变透视关系。台怀镇塔院寺的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主要标志,在《台怀镇寺庙群》设计时,把山推向远景,加高、增大中景位置的白塔,突出了这套邮票的题旨。《佛光寺东大殿》中,大胆地把山门略掉,把大殿推向远景,加大了纵深的透视效果。镇海寺旁有一清泉,传说此泉为“海眼”,发水时附近尽成泽国。人们在此修建了镇海寺,植上茂密的松林,镇海松涛成为一景。设计者把寺作为主体,只在画面前景饰以两棵劲松,一个苍松掩映下的镇海寺意象独特、别有洞天。
(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最佳邮票评选为什么越办越红火
  杜肤生
  1997年是中国邮票发行大丰收的一年。原邮电部全年共发行24套邮票,其特点是重大题材多、内容广泛、设计新颖、表现形式多样,这对于评选最佳邮票带来一定的难度。但从评选结果看,广大集邮爱好者研究、鉴赏邮票的水平更上层楼,我国邮票的选题、设计和印刷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本届最佳邮票《黄山》的颁奖活动在《黄山》的家乡安徽举行,这对安徽人可谓“双喜临门”。安徽省委、省政府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黄岳忠副省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承办单位安徽省邮电管理局由局长任傲生担任组委会主任,对颁奖活动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在省文化厅、省广电厅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此次颁奖活动声势大,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活动内容多姿多彩。
  从1980年开始,由人民邮电出版社牵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中国集邮总公司、原邮电部邮政总局、邮票印刷局、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邮电报等单位主办的全国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已走过了18个春秋。投票人数从最初的5万多人,发展到1997年的150万人,参与投票的集邮爱好者遍及海峡两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佳邮票评选活动规模之大,群众性之广,影响之深,居于全国所有群众性评选活动之首。针对少数不法分子制售假选票的情况,我们今年推出印有防伪标识的新型选票,有效地维护了群众评选的严肃性。为了充分体现专家奖邮票评选的权威性,及时调整充实了专家评审委员会,健全完善了“评选标准”和“评选办法”,大大增加了专家奖邮票评选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各地以颁奖活动为契机,推出一系列有益的集邮活动,如集邮展览、集邮讲座、邮品拍卖、邮市、大型集邮游园会等。最佳邮票颁奖活动已被称为一年一度的“集邮界的盛会”,广大集邮爱好者的“节日”。
  1999年又将是中国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新中国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我国第一个特区诞生20周年,第二十二届万国邮联大会、1999世界邮展也将在中国举行。这些既是我们办好本世纪末最后一次最佳邮票评选活动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全国2000多万集邮爱好者对世纪之交的“集邮盛会”抱有很高的期望。承办1999年全国最佳邮票评选活动的广东省邮电管理局组成代表团,专程到合肥考察。我们决心在集邮活动的组织上,在颁奖的形式上,在运用高科技手段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崭新的思路办好1999年最佳邮票颁奖活动,迎接21世纪的到来。
  (作者为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委员会副主任、人民邮电出版社社长)


第11版(文化)
专栏:

  方寸纳世界佳邮博古今
  ——一九九七全国获奖邮票赏析
  本报记者 孟宪励
  精美石头会唱歌
  最佳印刷奖:《寿山石雕》
  一枚小小的邮票从选题策划、申报、图稿设计、审定,到印刷、成品,任何环节都很重要。而印刷工艺如何,则是决定邮票命运的最后“关口”。当河南邮电印刷厂厂长党国卿面对《寿山石雕》的4幅图稿时,顿觉它沉甸甸的分量。
  在《犀牛沐日》中,作者随物赋形,一只沐浴在红彤彤的骄阳之下、回首奋蹄的犀牛,煞是生动。《田黄秋韵》以寿山石中最珍贵的田黄石作材质,稍加刻饰,其色泽通灵、圆润。印刷中稍有偏差,都会使原作大失神韵。为准确再现石雕的质感和色泽变化,他们使用精细的300线网纹,并对油墨品种、纸张以及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都作了相应的数据控制。在印刷过程中,他们对各种技术指标都反复测试,使邮票整版保持了墨色的均匀一致。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寿山石雕》,温润亮泽,立体感强,透明度高,获最佳印刷奖乃是实至名归。
(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方寸纳世界佳邮博古今
  ——一九九七全国获奖邮票赏析
  本报记者 孟宪励
  化繁为简写风流
  专家奖:《潘天寿作品选》
  潘公凯、励国仪作为现代美术大师潘天寿的儿子、儿媳,又是他的学生,还是著名的美术理论家,三位一体的特殊身份使他们在用方寸之地来解释大师时,多了一种独特的透悟和角度,少了一种约束和谨慎。6枚特种邮票《潘天寿作品选》在大师百岁诞辰之际同邮迷见面,现又荣获1997年度邮票评选专家奖。
  潘天寿生前喜嗜大画,画风沉雄阔大,气势磅礴,一些作品高达3米。他笔墨苍古,雄伟奇崛,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把他丰宏的艺术世界浓缩在6枚不足2寸的票幅上,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再创作过程。设计者介绍说,他们在从设想到成稿的两年多的时间内,反复推敲,精心选择了“黄山松图”、“朝霞图”、“梅雨初晴图”、“菊竹图”、“睡猫图”、“灵岩涧一角图”等6幅画作。这些作品多成于五六十年代,那是潘先生一生中最旺盛的时期,有山水、花鸟,有写意,也有兼工带写的,能全面地反映他绘画的风格、面貌。
  《潘天寿作品选》是近年来近现代美术家系列邮票中比较独特的一套,一经面世,便为行家首肯。它一改传统书画票中或单条、或中堂、或挂屏等竖形长条的束缚,采用颇具现代感的方形布局,饱满开阔,不同凡响,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图幅是三长三短,富于变化,不觉呆板。画幅四周框以和画家刚劲有力的笔触相协调的单铁线作边框,国名、票名和面值均安排在框外,保持了国画装裱的特点和画面的完整。同时,票幅底部大片留白,延伸了画面,开阔了视野,正符合潘先生作品恢宏博大的气魄。
  潘天寿作品本身也成为邮票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设计者告诉我们,在最初的设计中曾有多种方案,但后来都逐一放弃,最后决定在票面上不加任何修饰,只在图幅的大小、文字排布上尽心推敲。简洁朴素、凝重大方正是此票的风格追求。不论是《黄山松图》中坚如石凿、叶如铁铸,积蓄着一股倔强之气的黄山老松,《睡猫图》中冲天而起的巨大岩山和上面蜷曲卧伏的睡猫,还是《灵岩涧一角图》、《梅雨初晴图》中雨后初霁、千山竞秀、万壑争流的奇异景象,都令人赏玩不尽。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