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领导干部要讲气节
  赵力平
  人生在世,气节很重要。气节指的是人的志气和节操,志气为人的理想信念,节操为人的名节。中华民族历来非常注重气节。孔子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说,认为人的气节比人的生命还重要、还宝贵。孟子也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就是人们所说的气节。
  气节在外表现人的形象、在内表现为人的品行,是形象和品行的有机统一。一个领导干部讲气节,就会心系人民,心系事业,就会志向远大,行为端庄,注重名节,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无形之中就会在人民群众中间形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反之,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讲气节,他就会私欲膨胀,以权谋私,财迷心窍,甚至坠入深渊,为人们所不齿。纵观中国历史,那些能够万古留辉、青史名垂的都是些视节操如泰山、出污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而那些人格卑贱、精神萎靡、灵魂肮脏的人,即使才高八斗,也终被人们所唾弃。
  领导干部讲气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从客观上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东西对领导干部的诱惑越来越大;从主观上看,由于一些人放松思想改造,放松学习,忽视修养,从而导致一部分领导干部不那么注重气节,甚至鄙视气节。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官气十足,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甚至滥用职权,营私舞弊,败坏纲纪。有的挡不住社会上灯红酒绿的诱惑,挡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忘乎所以,追求乃至沉湎于奢侈糜烂的生活。有的热衷于搞关系,欺上瞒下,对上阿谀奉承,抬轿子,吹喇叭。为了追逐名利,甚至到了是非不辨、美丑不分、人格不顾的程度。少数干部不讲气节的现象,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气节并非天生而成。它的养成与保持,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造自己来实现。改造自己首先需要学习。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意思是说,君子向上进取,小人向下沉沦。君子要上达就要学习。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宋代欧阳修也说过:“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当然,我们所说的改造自己,并不是离开社会、离开现实,去搞那种闭门思过式的修身养性,而是要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去,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去磨练自己。
  磨练气节应注重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开始,做好一点一滴。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只要抓住大节,小节不检点问题不大”,觉得领导只要把住方向、掌握原则,经济能够发展,社会能够稳定,就好了,就可以了,吃一点,拿一点,要一点,是平常小事,问题不大。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也是有害的。作为领导干部毫无疑问要抓大事,但吃喝玩乐决不是小事。当前,社会上少数不法分子对领导干部的侵蚀,都是从一些小事入手的。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管不好小事,也就过不好名位、权力、金钱、色情等关口,就非被人拉下水不可。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也往往是从一些小事情来认识和评价领导干部的,那些经常大吃大喝的,那些奢侈摆阔的,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
  气节重如泰山,利欲轻如鸿毛。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进行艰苦的修身锻炼,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行,才能更好地维护党的形象,更好地担负起领导责任。


第10版(理论)
专栏:

  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辩证关系
  吴勉坚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地区经济结构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问题。因此,搞好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优化和总体效益的提高。调整好地区经济结构,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搞好产业定位,处理好优势与劣势的关系。地区经济结构不同于全国的宏观经济结构,它不要求整个经济成为门类齐全的完整体系和各经济门类间比例关系整齐划一,而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根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来建立。因此,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的关键,是要认清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不求其全,但求其特,不求其多,但求其佳。首先,要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支柱产业和主攻方向,通过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把各种优势凝聚起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其次,优势的确认,不能局限于本地区,应站在全省、全国乃至更大的范围来分析。这就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找准真正的优势所在。其三,优势和劣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现在看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从长远看优势将会日益减弱,有些目前看来优势并不明显,但潜在优势明显。这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优势,把调整与市场开拓结合起来,立足于现有优势,再造新的优势。只有紧紧围绕自己的优势产业,致力于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经营度,向内挖潜,向外扩张,才能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结构。
  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结构调整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利益的调整。造成我国地区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之一,是只看到局部,没有看到全局,不是采取取长补短的态度,而是抱着“你有我也要有”的思想去互相攀比。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强化全局观念,把地区经济放入全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去谋划,做到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同时,由于地区经济自身也是一个相对的整体,因而对其内部各部门在结构调整方面也要强调整体观念,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以形成1+1>2的整体效益。为此,必须加大兼并、联合的力度,形成新的优势,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良性循环,使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勃勃生机。所谓立足当前,就是要充分发挥存量优势,使潜在优势转换成现实生产力。尤其是在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能力闲置的情况下,结构调整更要从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基础出发,只要能在现有基础上经过改造发挥作用的,就不能再铺新摊子。所谓着眼长远,就是要把结构调整同环境的保护和整治、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防止和克服短期行为。既注重对已有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问题进行有效整治,又防止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从而达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
  注重素质调整,处理好“纠偏”与“升级”的关系。地区结构调整,不仅仅是产业间数量关系的调整,最根本的是要在市场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盘活呆滞的存量资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结构调整负有双重任务:既要“纠偏”,校正现存结构不合理的偏差,核心是通过扬长避短,使现存的经济结构适应现阶段市场消费需求与资源供给结构,又要“升级”,通过技术进步,使经济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消费需求与资源供给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构调整中,首先要做好“减法”,下决心使长线产业部门中的一部分亏损企业退出市场,使资本存量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集中。其次要做好“加法”,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要做好“乘法”,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名牌产品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低成本扩张,以此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着力于机制转换,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已从主要进行产业间比例调整,转向以实施各行业的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发展规模经济等为主要内容的深层次调整的新阶段。与此相应,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机制也正从以计划配置资源为主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政府再也不能用“拉郎配”等办法搞行政干预了。因此,必须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当前,应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健全完善结构调整的实现机制上,包括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机制,自立创新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积极、有效、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和高效、灵活、规范的投融资机制等,实现政府机制与企业机制的双重转换,变政府要企业调为企业自觉调与政府引导调相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结构调整主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结构调整中可以放手不管,恰好相反,各级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与作用丝毫没有降低。具体来讲,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竞争,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制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发布经济信息,弥补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事后性缺陷;在市场失效的地方,发挥政府干预的能动作用,如集中必要的资金,采取适当倾斜的政策,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产业;尤其是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不少行业、企业在率先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既需要巨额投资,又有较高风险,更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为什么是“长远战略问题”
  苏戎安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基础上,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致力于从根本上,从长远的角度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抓好。那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长远的战略问题呢?
  首先,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60%左右。我们不仅要解决每年大量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要同时解决当前国有企业富余人员过多的问题,不仅要解决城镇就业问题,还要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非短时期所能改变,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劳动力供给之间还存在较大矛盾。毫无疑问,只有保持国民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们对国有企业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把经济更快地搞上去,为最终实现包括下岗分流职工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有利的条件。
  其次,这是由两个根本性转变以及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所决定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用工制度是由国家“统包统配”,而且“一定终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那种传统就业模式必将为劳动力全方位进入市场的新的就业方式所取代。同时,我国经济成长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随着企业技术进步,产品、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调整与人员流动就必不可免。要保证人员流动与就业结构性调整正常、有序进行,就必须形成一套包括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安置在内的新的社会保障机制与就业制度。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养老失业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对职工下岗分流与再就业实行宏观调控,并使这项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要在实施再就业工程、广开就业门路的过程中,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的再就业服务体系,使职工下岗分流与再就业工作逐步过渡到在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下,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轨道上来。显然,这将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过程。
  第三,这是由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长期性所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失业与再就业安置远不只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更重要的是一种制度创新所带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我国的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含量还远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与科技进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失业和再就业,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仅担负起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重任,而且具有推动劳动者竞争、促使劳动力质量提高的功能。劳动者通过市场就业机制,增强危机感、竞争意识和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再就业的职业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综合技能。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以高科技产业发展为内核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挑战与机遇。只有使劳动者素质不断迈上新台阶,才能推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以此为龙头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现代化,使国民经济走上劳动力质量提高同产业进步、经济发展从而扩大就业两者相互促进的发展轨道。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奏效。


第10版(理论)
专栏:

  财政宏观调控与启动经济增长
  项怀诚
  内容提要:●今年头五个月经济总体态势是好的,经济运行基本正常,但经济增长率有下滑趋向。适当采取刺激有效需求的政策措施,是启动经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价值形态的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前者较之后者更能迅速产生积极效应。
  ●国外经验表明: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支出和扩大赤字是重要财政手段。我国现阶段不宜实行减税,而应适当增加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适时适度地扩大财政举债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
  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出现新变化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重要历史转折时期。随着国民经济“软着陆”的成功实现,宏观经济形势已发生明显变化。多年来的“短缺”局面基本结束,社会产品基本上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传统的供给型制约转为市场需求制约;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强,第一、二、三产业依靠产品性能、质量、价格和服务竞争的势态加速形成,“瓶颈制约”明显改观;一度严重的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治理,物价涨幅连年大幅回落,通货膨胀率去年10月份以来已连续八个月为负数;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经济增长率平稳回落的趋势仍比较明显,推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暂时由强转弱;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不断加大,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决策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今年头五个月的经济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经济运行基本正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增长率偏低,短期内存在继续下滑趋势。在增加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方面虽已采取措施,但见效尚需时日。消费需求方面,在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的同时,由于近年来居民的收入增幅有所降低,对今后的住房、医疗和失业等制度改革有强烈预期,不能寄大的期望。受农民收入增长、交通条件和产品结构等制约,农村市场虽有很大潜力,但短期内消费涨幅不可能很大。投资需求增长趋缓。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向亚洲出口受到较大限制,扩大出口难以立见成效。从供给情况看,我国目前社会商品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四分之一的商品滞销,形成相对过剩。经济总量增长不高的背后实际上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是长期任务。根据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因素分析,全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但尚需做出较大努力。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行使职责的第一年,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影响我国目前已经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加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压力,而且将影响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居民生活的改善,影响十五大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局。因此有必要及时追踪和分析经济发展态势,适当采取刺激有效需求的政策措施,适度启动经济,改变经济增长乏力的状况,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重点、方式、手段和具体措施当有新的调整。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既要防止经济重新过热,更要防止经济增长出现进一步下滑趋势。要把促进经济的适度回升,确保完成今年8%的经济增长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宏观调控的重点相应地要从过去的抑制通货膨胀转向依靠结构改善,启动经济适度增长。调控方式相应地从抑制社会需求,增加有效供给,转向合理启动社会有效需求。调控手段要从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控制社会信用和投资总量,转向在注重货币政策的同时,主要采取财政政策手段,扩大社会总需求,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适度增长。
  启动经济需要财政支出和财政政策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财政启动经济一般采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支出和扩大赤字的办法。通过减少政府性收入,增加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可用资金数量,通过增发债券,把企业和个人的即期闲置资金集中到国家手里扩大即期支出,或增加政府投资,或增加公共消费,或补贴于出口。这些财政支出将产生乘数效应,数倍地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著名的美国罗斯福“新政”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运用财政手段启动经济的成功范例,其主要内容是兴办社会公共工程,增加社会需求,改善就业状况。美国于1933年建立国民工程署,改变对失业者单纯救济的办法,通过以工代赈项目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同年建立的公共工程署,负责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为了提高投资效益,无论联邦或非联邦项目都要求具有永久价值,如修筑公路改善交通,建立大学校舍大楼,上下水道的现代化及其他公用项目,清理贫民窟以及修建水利工程等。这项计划1933年至1936年共耗资四十四点二五亿美元,成为1941年战争拨款以前联邦政府的最大开支。1938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罗斯福向国会建议增加三十亿美元的财政支出兴办公共工程。实施这个计划后经济形势迅速好转。在去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是受影响较重的国家之一。桥本政府于今年4月公布《综合经济对策》,旨在刺激经济复苏,促进经济增长。对策的要点是增发国债,增加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支出和减税以刺激需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价值形态的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有关国家的相关分析表明,经济扩张阶段,扩大或收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而在相对收缩阶段,扩张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回升的作用不明显。我国1990年到1991年几次下调利率,增加贷款后库存急剧增加,投资和消费依然疲软。去年利率两次下调,刺激货币和需求总量的作用不明显,年度贷款规模没有用完。目前社会资金供大于求,银行和金融机构风险约束强化有慎贷倾向。银行降息对扩大社会资金需求的边际效应有所减弱。据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增加财政支出或减税可直接扩大投资需求和最终消费需求,财政手段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时滞效应期短,不像货币政策作用那样需要中间传导过程。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一般经验。但我国现阶段尚不宜采取减税以刺激经济的办法。原因之一是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小,减税势必影响财政促进经济增长的力度和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二是我国企业的税收负担率并不算高,在国际上属中等偏下水平,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发展动力,主要应在加快收费改革、清理乱收费方面做文章。因此,我国财政宏观调控力度的增强,关键是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突出发展重点,提高财政运行效率。
  我国经济增长和财政调控有较大潜能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有其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经过二十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原体制下银行和企业缺乏预算约束、粗放经营、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遇到严重挑战。速度降低为体制改革的结构调整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今后仍存在较快发展的潜能。按国际经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市场需求远未饱和,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需求仍相当旺盛,机电工业、汽车、住房、新一代家电产品等消费工业以及新型原材料等都有潜在的需求,是今后及更长一段时期有待发展的产业。
  我国财政具备一定的宏观调控能力。财税体制改革四年以来,财政收入每年增长一千多亿元,收入增长的良性机制基本形成,国家财政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明显提高。1994年到1997年经济建设性支出年均增长13%,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持续缩小,财政宏观调控存在一定的伸展余地。考虑到我国目前的财政收支规模不是很大,对财政调控的作用不宜期望太高,而应采取措施积极、操作谨慎的方案。
  运用财政实行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财政收入稳定可靠的基础上,必须维护正常的财经秩序,维护财经法规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保证预算收入任务的实现。今年头五个月,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约束强化等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增幅下降,从减收增支两方面直接威胁到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要狠抓收入不动摇,保证预算基本目标实现。
  由于今年初安排预算时,保障各项政府职能性支出的压力很大,尚没有财力体现大规模追加公共支出的要求,因此增加启动经济的各项支出势必要调整预算,增加债务,扩大支出。如不采取这些措施,听任经济增长率放慢,今后的财政收入也要受到严重影响,维持原来的支出规模也会继续出现较大赤字。为此,我们要采取适当灵活的政策措施,提前准备财政调控预案,把国家财政运作置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之中。
  财政启动经济的思路、原则和措施
  近期财政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是: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保证国家财政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合理掌握财政调控的时机和力度,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的原则,适当增加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适时适度地扩大财政举债规模和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并通过推进改革,克服制约有效需求的体制和政策因素,促进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
  国家财政实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是: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在稳定财政、巩固财税改革成果的前提下,采取启动措施,避免过度放松财税政策;要与政府职能转变和财税改革的目标相统一,明晰政府和企业各自职责,兼顾改革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在直接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主要采取政策等间接调控办法,注重发挥财政对全社会资金投向的引导作用,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启动需求要依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适度把握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既要防止经济增长幅度过低,又要防止增加需求力度过猛,导致新一轮通货膨胀。
  财政启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措施是:
  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可用资金。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的重点要放在清费改税上。年内尽快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严控批准新的收费项目;确需保留的可以降低收费标准或相关项目归并;属税收性质和具有税收功能的收费应尽快并入税收,加快费改税进程。
  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和速度,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社会投资和国外投资。加快能源、交通、邮电等各项政府性基金的专项投资进度,启动那些完成前期论证工作并能迅速增加社会需求的项目。对部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可有选择地实行财政贴息或风险担保。从政策上鼓励民间和企业投资,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清理投资的行政性壁垒。适当减免用于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建设的房地产规费。在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同时,安排部分财政资金用于以工代赈,增加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继续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加大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积极争取世界银行和国际组织低息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等项目。
  继续执行和完善扩大出口的各项财政政策措施。我国关税的算术平均税率的下调,对进出口贸易将产生积极影响。对高新技术项目和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内外资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将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纺织品等出口适当提高退税率;适当考虑对部分产业关联度高、对出口退税依赖性强的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进度,逐步扩大“免、抵、退”办法的适用范围。财政在政策上和财力上要鼓励扩大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规模。
  适当增加国债发行规模,进行公共项目投资。国家财政可利用利率下调、银行和社会闲置资金较多、国债筹资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适时增发针对保险公司、社会养老金的专项国债,专门用于国内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可考虑增发财政主权外债,增强外资对中国的投资信心。必要时还可考虑由中央代理部分地区发行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债券,用于地方性公共建设投资,投资项目由地方设立和管理,到期由地方归还债务。
  建立和完善大宗商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合理调整社会集团购买力。对政府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公用汽车、大型医疗设备、国防装备和设施,适当加大政策采购数额,实行国货优先原则。减少会议,压缩不必要的出国。对社会集团购买力控购商品取消行政审批,同时制定和健全对违纪购买控购商品的处罚规定,限制亏损企业购买一定数额以上的专控商品。
  在采取规范措施的同时,要坚决维护税收法律和国家预算的严肃性,强化增收功能。严禁各级地方政府擅自出台所谓“优惠”政策。要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坚决制止随意减免税收和拖欠税款。要严格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管,尽快开征遗产与赠与税。要加大对走私和出口骗税的打击力度。
  强化财政管理,推进依法理财。建立健全财政法规制度,加快财政立法步伐,是提高财政效率和财政资金效益的重要内容。加强财政管理必须与深化改革、法规建设和转变财政职能结合起来,着力解决执法不严和监督不力问题,健全涵盖预算收支各环节的全方位的管理机制,逐步强化财政对社会保障、政策性金融、政府性基金等所有属于政府性资金的监督管理。同时,要加快转变财政职能,把那些不该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微观经济活动和事务,逐步从财政管理范围中分离出去,以有效的财政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效率的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