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我与人民日报征文

  父亲的最后嘱托
  王小菠
  父亲在部队时就是营部通信员,50年代初退伍回乡后,根据他的职业特点,被分配在邮电局送报纸。
  父亲跑的那条乡邮路全长98公里,村子都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又不通公路,全靠“铁脚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可是父亲不怕吃苦,三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天准时把人民日报送到群众手中。平时,父亲总是对我们讲:“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我们这些边远贫穷的山里人,要了解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就要多看人民日报……”一次,我不小心把水泼在人民日报上,被父亲狠狠地骂了一顿。
  8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连下了三天三夜的大暴雨,父亲送报纸途经“纳恐大山”时,被泥石流卷走,当地群众把他抬进村里抢救,待家里人赶到时,父亲已奄奄一息,但仍紧紧地抱着那个褪了色的绿邮包。父亲见到我,断断续续地说:“儿子,我不行了,你要把党报继续送下去……”话音未落,父亲就离开了我们。
  领导考虑到我家的实际困难,让我继承父志——继续跑那段乡邮路。十多年来,我一直牢记父亲最后的嘱托,按时把人民日报送给订户。天长日久,我不仅喜欢看人民日报,而且还学习人民日报上消息、通讯、散文的写法,把在乡邮路上看到的新鲜事写成稿件投往报社,现已担任8家报社的“特约通讯员”,并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在这里,我要深深地感谢人民日报这位无言的启蒙老师,是她把我扶上“爬格”路的。
  作为人民邮电的一员和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我将继续为群众服务,动员群众多订阅人民日报,让更多的群众更好地了解运用人民日报。
  (作者单位:云南省弥勒县邮电局)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村级班子“四定”好
  魏东哲
  江苏邳州市对村级干部实行“四定”:定编、定员、定责、定酬,全市约有1/3的村级干部被辞退。村级干部减人增效,农民拍手称好。
  人浮于事,农民负担过重,村干部过多是原因之一。定编,减少冗员,也就相应地减轻农民负担。定责定酬,并且以责定酬,使推诿扯皮现象得到控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改变了过去那种“干活他推他,吃饭一桌坐不下”的局面。通过优化上岗的村干部,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谁松松垮垮,不干不净就要被淘汰”,增强了紧迫感和使命感。
  另一方面,减下来的干部可以利用各自的见识和丰富的阅历,集中时间和精力一门心思抓经济,力争在某一方面有新突破。“四定”可谓两全其美!


第1版(要闻)
专栏:

  认识到位 责任明确 重点突出
  河南扎实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本报郑州6月13日电 记者李杰报道:6月初,河南省3000多名审计工作人员开始对全省粮食财务挂账进行清查审计,弄清家底,明确责任,提出建议。河南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正在扎实地推进。
  河南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省。粮食生产连续三年丰收,粮食库存已达181亿公斤,占全国的1/12,其中商品粮库存124亿公斤,是正常年份的4倍多。同时粮食财务挂账剧增,达94.58亿元,财政、银行压力很大。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马忠臣再三强调,不改革,财政不堪重负,粮食企业难以走出困境,农民的积极性得不到保护。粮食流通体制非改不可,刻不容缓,再难也得改。为此河南省成立了粮食改革领导小组。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于日前出台了深化河南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围绕粮改的7个配套文件。明确提出,3年内使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国务院提出的改革措施全部到位,建立起政府分级负责,企业自主经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
  对粮食财务挂账清查审计是为粮改顺利进行打基础的工作。6月初,由审计部门牵头,河南监察、财政等十余个部门派出的3000多名审计工作人员,对全省农发行、粮食主管部门、粮食企业进行分级交叉清查审计,摸清粮食家底,弄清财务底子。通过审计清理认定后,从今年6月1日起,粮食收储企业不允许再发生新的亏损挂账。
  按照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负责的粮食管理体制的要求,河南省决定对属于政府挂账的本金,由省市(地)县(市区)三级按比例分别承担,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此,河南省加大了落实“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力度。面对仓储能力严重短缺的巨大压力,筹措资金建设新库,采取腾库、租用社会仓库等办法扩大仓容。河南省政府最近还发出通知,继续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有多少收多少,最大限度地控制粮源。严禁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等直接到农民手中收购粮食,一经发现,严肃查处。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钱随粮走”,确保粮食销出后贷款能及时足额归还农发行,发现挤占挪用的,农发行可对其停止贷款,由此产生的给农民“打白条”,由地方政府承担全部责任。粮食企业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到2000年,全省粮食系统在现有25.9万人的基础上,实现减员一半以上的目标。


第1版(要闻)
专栏:

  建立知识创新基地 组织优秀科技队伍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启动
  本报北京6月13日讯 记者杨健报道:中国科学院今天在这里首次向新闻界通报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4天前,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刚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这一汇报提纲。中科院各研究所领导、在京老同志和院士参加了今天的会议。有关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开始进入启动阶段。
  针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科院于去年底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呈送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对这一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希望中科院“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根据这一批示精神,中科院积极筹备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旨在逐步建立我国国家科研机构新体制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大幅度提高我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增加科技战略储备。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希望通过试点,到2010年前后,把自己建设成为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具有强大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科技知识库、科学思想库和科技人才库。
  中科院将近期知识创新的重点归纳为:战略性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科技创新研究、民用战略性高技术创新研究以及自然科学前沿和大科学创新研究。涉及主要粮食作物超高产优质育种的理论与方法、长江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信息与通信技术、生命起源与进化研究等一系列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
  与学科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相配合,中科院拟首批建立8个知识创新基地。它们是:上海生命科学、北京物质科学、北京地球科学、西北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西南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基地和上海高技术、北京信息科学技术、东北高性能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发展基地。
  同时,中科院计划按照“聘任年限制度”,争取未来3年内吸引600名左右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到科学院工作,与现有优秀科研人员一起,形成面向新世纪的骨干科研队伍。据介绍,中科院将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分流人员,鼓励他们参加培训,从事技术中介或技术服务,或进入科技企业,或进入知识传播行业,部分可提前退休。最终,中科院的规模大致将定位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各约占3万人。
  路甬祥院长强调,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科院将进一步加强与科技、教育和产业等有关部门的共建与联合,加强与大学和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积累经验。同时,他希望中科院全体同仁着眼大局,励精图治,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跨区机收首战告捷
  江苏安徽河南等省麦收基本结束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赵连庆、梅成建)来自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的信息显示,今年我国夏粮有望夺得历史上仅次于去年的第二个高产年。由有关部门组织的小麦跨区机收会战首战告捷,江苏、安徽、河南等小麦主产省的收获工作已基本结束。小麦跨区机收会战的主战场已逐渐北移,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天津等地机收工作进入高潮。
  河南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今年小麦播种面积7400万亩,是小麦跨区机收会战的主战场之一。为搞好小麦跨区机收工作,河南省农机、公安、交通等部门早作准备,加强管理和疏导工作。针对107国道部分路段封闭改造施工的情况,省公安交警部门为保证联合收割机顺利转移,将107国道“郑州—新乡北”段临时开辟为联合收割机专用道,只允许联合收割机、作业指挥车、维修服务车通行。据统计,今年共有来自外省的1.5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河南麦收会战。麦收期间,由3万多台联合收割机、2.8万台割晒机组成的机械化大军奋战在中原千里麦海上,成为河南省“三夏”生产中一道新的风景线。
  在今年“三夏”大忙中,各地农机生产企业主动上门服务,为小麦跨区机收会战做出了贡献。新联集团、一拖集团、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北京联合收割机厂等40多个生产厂家组织了228个“三包”服务队,出动服务车500多辆、维修人员2100多人,对各自的产品进行跟踪服务,受到广大农机手的称赞。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负责人指出,由于受气候影响,今年南北地区麦收时间差缩短,农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个别地方仍有农民上路拦截转移中的联合收割机。为此,全国跨区机收小麦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级农机、公安、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再接再厉,把小麦跨区机收会战第二阶段的工作做得更好。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李瑞环分别会见朱佩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张荣典)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今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法国前总理、波尔多市市长阿兰·朱佩。
  朱镕基对朱佩来华访问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他说,中国重视发展同法国和欧盟的友好关系,希望加强同法国和欧盟的合作,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齐怀远、副会长陈昊苏等参加了会见。
  朱佩是今天上午抵京的。他将于明天离京赴武汉签署武汉市和波尔多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法国前总理、波尔多市市长阿兰·朱佩。
  李瑞环说,不久前对法国的访问使他深深体会到,中法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的理由很多: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目前都在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在国际事务中两国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看法。他说,我们完全应该使中法关系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李瑞环对波尔多市与武汉市结为友好城市表示肯定,他说,建立友好城市是两国开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希望并相信波尔多市与武汉市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优势互补,使两个城市得到发展,并在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中作出贡献。
  朱佩说,法国一直把中国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法国与中国一样反对大国霸权,他对法中两国在最近一些国际问题上的合作表示满意,并对中国在稳定亚洲经济形势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赞赏。
  朱佩是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来华访问的,对外友协会长齐怀远等会见时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方寸之间感受人民日报
  姜长才
  我是人民日报的老读者。以前,我长期坚持看人民日报,工作更离不开党报的指导;如今我离休8年多,仍坚持阅读人民日报,而且因为有闲暇集邮,还能在方寸之间研究人民日报,多了一种了解党报的渠道。
  今年6月15日是人民日报创刊50周年纪念日,国家邮政部门将发行纪念邮资明信片。
  为纪念人民日报创刊40周年,原邮电部于1988年6月15日发行纪念邮资信封一枚。邮资图案为人民日报创刊号一版,“人民日报”四个字为毛泽东手迹,一版刊有社论“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代创刊词”。邮资信封上有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人民日报四十周年”和报社大门外景。说实在的,这张邮资信封丰富了我对人民日报历史的了解。
  50年来,人民日报先后4次出现在新中国邮票上。1964年9月26日发行的《知识青年在农村》(T66),其中第三枚邮票图案描绘两位知识青年正在阅读人民日报,旁边的一位青年正在认真地记学习笔记。1966年5月10日发行的《服务行业中的妇女》(T75),其中第十枚邮票图案是一位女邮递员骑车送邮下乡,绿色邮兜中装着人民日报等报刊。1975年3月8日发行的《乡村女教师》(T9),第一枚邮票画面表现的是一位女教师正在专心阅读人民日报。1976年12月22日发行的《在广阔天地里》(T17),第二枚邮票展现的是知识青年给傣族百姓读人民日报的情景。
  小小邮票也是时代的缩影,现在细细品味,仍能给人以更多的回想。
  对比近几年发行的邮票,这些邮票的印刷水平一般,看来当时的条件有限,技术手段还不先进,这也正好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制版和印刷等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辽源市人大)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将首次发射欧洲国家制造卫星
  新华社西昌6月13日电 (记者奚启新)由法国宇航公司制造的鑫诺1号通信卫星,今天从法国嘎那顺利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预定在近期内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将是中国长征火箭发射的第一颗由欧洲国家制造的通信卫星。
  鑫诺1号卫星是中国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经营的第一颗商业通信卫星。星上装有24个C频段转发器和14个Ku频段转发器,C频段可覆盖整个亚太地区,Ku频段可覆盖中国及周边国家,为广大用户提供电视广播、话音、数据等多项服务。卫星的有效寿命为15年。
  据了解,中国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和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国有股份制公司。公司主要从事通信卫星转发器租赁及相关卫星通信业务。有关人士称,组建这一公司是为了改革单靠国家拨款发展应用卫星产业的模式,运用市场经济机制,走产业部门和用户相结合的道路,多途径、多方式发展我国应用卫星产业。鑫诺1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将首先为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和上海市建立卫星通信专用网,并积极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第1版(要闻)
专栏:

  下岗职工再创业
  沈阳市有关部门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通过各种形式,多渠道对国企下岗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尽早实现再就业。
  图①:沈阳市第二绒织厂工人臧静(右一)1993年下岗后来到郊区承包50亩土地,建起花房,种植了40多个品种的花卉,还建立了5个鲜花销售网点。
  图②:30岁的张彤1993年从沈阳市电力整流器厂下岗后,看到许多孩子中午吃饭有困难,就在家中办起了“红领巾小饭桌”,还负起接送孩子的责任。
  图③:下岗女工刘洁开办了一家计算机技术服务部,安置了60多名下岗女工。这是服务部操作室。 本报记者 王忠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滇池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新华社昆明6月13日电 (记者王林、王京群)滇池综合治理项目之一的草海蓝藻清除围隔试验日前取得了初段成果。
  有关检测报告表明,水体的透明度已达1.27米,有的地方达1.5米。这一结果为下一步开展的中段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部,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近年来,湖水严重污染。在昆明滇池保护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去年7月,云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了滇池草海蓝藻清除应急治理措施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今年2月,课题组又对多种净水剂进行了小型试验。4月份,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在北京召开了“滇池草海蓝藻清除应急措施方案专家咨询会”,会上通过了云南环科所制定的《草海蓝藻清除应急方案》的专家论证,确定今年5月进行现场试验。
  这次现场试验是在滇池草海及外海北部水体围栏进行的,主要采取以生物技术为主,化学施药方法为辅的手段,旨在达到对滇池草海蓝藻的标本兼治。专家一致认为,这些菌种处理效果好、价格低、使用方便、维持时间长,而且不会给已治理的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山东滕州市岗头镇阳关村村民王振基正在察看自家晒干的小麦。今年王振基承包的10亩麦田因自然灾害,收成比往年减少。但他表示,定购粮一斤不少交,一定要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
  新华社记者 张鲁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