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给演出市场提意见
  人民日报文艺部:
  我是文艺演出的忠实观众,这几年重要的演出几乎都看过,有些意见实在想一吐为快。
  我认为,1997年,文化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演出市场的培育。中国的演出市场虽然逐步走向规范化,然而暴露出来的毛病还是不少的。
  来访的外国乐团水平大都是顶尖级,好是好,但也给1997年留下隐患。假如我们的演出公司先把一些二三流的乐团请进门来,逐步地、有节奏地再引入一流乐团,或许就不会使观众的胃口一下子吊得那么高。此外,多家演出公司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互不通气,竞争也常常处于无序状态,极不利于演出市场的规范化。
  还有一种情形也值得注意。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大都依赖演出部门的赠票送票,但在市场化以后,很多机关团体、文化新闻媒体乃至音乐业内人士仍没有养成买票的习惯。
  现在,一场演出登台,票价定得太离谱,超出了人们收入的正常比例。票价过高,普通音乐观众自然被拒之门外。于是,许多演出常常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广大观众没有票,演出公司不赚钱,而剧场里却座无虚席。看来,慢慢酝酿出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合理票价对规范演出市场必不可少。当然要看是什么规模、什么性质的演出,才能决定高低票价的差距。最不可取的是以拉来赞助为资本,票房多少无所谓,卖一张赚一张,最终把大部分余票赠送了事。这是对买票看演出者的一个捉弄、一个打击,对培育观众市场极为不利。
  艺术批评薄弱,缺少个性,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对1997年的演出市场的影响却超过以往。1997年的国际文化交流频繁、演出活动增多,艺术批评反而不到位。我们的传媒热衷于事前的大肆炒作(这也与演出公司的要求有关),事先夸张的渲染和漂亮的言辞满街飞,演出过后,一切如过眼云烟,声息皆无。这也难怪,记者们忙不迭地从一个发布会赶到另一个发布会,听完此演出的上半场连忙去赶彼演出的下半场,哪有时间哪有精力哪有心思去判断一场演出该如何评论!有的记者编辑根本就不懂艺术,也不培养高水平的专栏作家,当然不会出现高质量的艺术批评了。一个发育成熟的文化市场少不了必要的批评,否则无益于提高艺术演出的水准和观众的审美鉴赏力,也无益于艺术市场的规范化。
  1998年的文化舞台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的演出市场是否能成熟一些?以上意见或许失之偏颇,或是一己之见,但都出于我对演出市场关切之心,希望有关部门和单位能考虑。
  北京 曹利群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为了提高质量,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问世,要经过审剧本、看样片诸多程序。一台戏的问世,一本书的出版,也莫不如是……唯独书画展览可以任性而为,谁有钱、谁能找来钱,谁就能办书画展览。
  美术展览谁把关
  本报记者 邵建武
  展览,是书画作品以原生态问世的主要方式,是书画作品产生社会效益的主要方式,是有关机构组织书画创作、推助书画经营的主要方式,自然也是社会、观众认知艺术家并接受其影响的主要方式。令人咄咄称奇的是,对于书画展览,社会表示了太多的热情与宽容,而使其他门类的艺术家愤愤不平。
  美展何其多
  这两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海外书画市场已经不及从前火花四溅,但国内美术界与书法界在国内实业界的有力支持下,略作调整,再一次得天独厚:书画家四处挥毫,八面春风;书画创作新招迭出,异彩纷呈;书画收藏铺天盖地,引人入“胜”;书画市场波澜起伏,涛声阵阵……
  在进口电影大片时起高潮、话剧舞台时有强光耀眼、国外音乐名团与大师接踵入关、长篇小说多产的同时,书画展览毫不逊色,此起彼伏,让人应接不暇。美术场馆依然肩摩毂击,新的展览场馆不断落成,数量上明显滑坡的画廊业转而大量涉足书画展览。中国艺术博览会、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更是一年一度,各自一次性推出数百个书画展览。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些大城市,日常举行的书画展览至少有十个,北京、上海等则更多。
  主办展览的不仅有艺术院校、学术机构,还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公司企业、外国驻华机构与商社,甚至有非法机构和个人;参展的不仅有职业书画家、半职业书画家,还有离退休老人、学龄前儿童,在职干部、工人、农民、华侨华裔与外国人;展出的不仅有实力雄厚的中国画、油画与书法,还有雕塑、漫画、版画、年画等。
  美展如潮,一方面反映了书画创作的活跃与繁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书画展览方面管理工作的滞后,导致鱼龙混杂,泥沙泛起。
  美展当把关
  有专家指出,在北京举行的书画展览,包括那些在专业场馆举行的书画展览,三分之一在可行之列,三分之一在可行与可不行之列,三分之一在不可行之列。利益的驱动,使一些成名书画家忙于应酬、一些年轻书画家急于成名成家、一些书画爱好者希冀鲤鱼跳龙门,也使一些展览场馆得过且过,疏于监督。
  书画展览是检阅创作成果、展示艺术繁荣的主要方式。但是,一个艺术家同一作品在不同展览中的出现,特别是同一件作品在不同展览中的获奖,说明创作的速度赶不上展览的需求,说明展览的频率过快,也因此说明举办展览的有关主管部门、机构的工作成就中包含着一定的水分。
  书画展览是对观众进行美育的主要方式。但是,手法上陈陈相因的作品、风格上彼此雷同的作品、品位上并不高雅的作品、情调上并不健康的作品在展览中的存在且为数不少,是不可能产生好的社会效益的。
  书画展览是造型艺术家走向社会的主要方式。但是,学术性、艺术性一旦被商业味代替,市场意识一旦比创作意识更加浓烈、更加明确,展览产生的效应乃至轰动都是人为的、暂时的,急功近利已经使一些艺术家捉襟见肘。
  书画展览成为企业扩大影响的方式,企业与企业家成为艺术收藏的重要力量,这些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气象。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不无猫儿腻,在有限的扩大企业知名度的同时,是一些企业家与中间人中饱私囊,是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
  全国美展所以几年一度,一些艺术家的个人展览所以数十年一回,就在于艺术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积累,需要潜心,甚至需要呕心沥血。仓促而来的书画展览如果不招来骂名与为人不屑的话,也一定会成为过眼云烟。
  美展咋把关
  谁有钱、谁能找来钱,谁就能办展览,这是导致书画展览过多过滥、低水平重复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明确的病因有没有对症的药方可治?书画展览到底谁来把关,怎样把关?
  首先是法。应该有一部《文艺法》来约束、支持文艺事业,包括书画展览。这部法典对于展主的公民资格,艺术家资格,主办者的学术资格,展览场地的展出资格以及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应该有明确的规定与有利于落实的实施细则。不能让书画展览长年“逍遥法外”,虽然犯法的展览难得一见,但非法的展览却时有所闻。有关人士指出,那些由外国人举行的书画展览,特别是那些政治波普,虽然不能说包含有多少敌意,但由此产生或强化的外国人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的偏见则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那些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导致的公共场所的混乱与交通的堵塞,单纯以环境与交通法规来制止,常常力不从心,甚至导致更多的混乱与更大的堵塞。
  其次是管。在有关法律制定之前,有关的地方性法规与部门条例应该尽快出台。现有的规章制度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应该得到落实。据了解,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有关于全国性展览、跨省区展览与全省性等大型展览的报批制度,但没有中小型展览报批的制度。中小型展览的把关主要由主办方、展览场馆执行。目前,书画展览的主办单位可以说是各方神仙,其中有的是学术单位,但他们很少履行相应的责任;有的是非学术单位,根本无力承担把关的责任;有的甚至是个体文化企业,其主办书画展览完全是商业行为;专业展览场馆因为展览收入是其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不得不从宽纳展;而要那些宾馆饭店的画廊来把关,等于一句空话。所以,有关人士建议,能不能像颁发《演出证》一样,对所有的展览场馆与机构经过必要的审查后颁发《展览证》,无证则不能办展。
  再次是评。有人说,在艺术批评领域,书画批评是最为整齐的。这个整齐就是大家一致说“是”,难得有人说“不”。这个批评虽然尖锐,却也反映了一些实情。在北京举行的书画展览,无论水平多低,都有报刊报道,都有专家说好,而那些从作品中流露出的低级趣味、扭曲心态等等,不但无人指正,还常常有人从积极的方面来解释,打圆场。批评的失察与失语,也是书画展览失误的原因之一。为了书画事业的稳步发展,也为了在全社会引导与培养健康的审美需求,应当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种清新泼辣的批评氛围。
  书画展览任性而为的状态应当有所改变了。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记住单士元老人
  本报记者 刘琼
  在北京,有一位老人,毕生致力历史文化的收集、梳理和研究,年逾九秩才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他就是刚刚辞世的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
  3月的一个清晨,穿过古老而幽深的紫禁城,记者如约敲开单士元办公室的门。今年九十一岁的单老起身迎客,他看看一旁急来搀扶的女儿,笑着自嘲:“许多人称我‘国宝’,其实我不过一具耳聋眼花行动不便的老朽而已,至多是个‘活宝’。”“活宝”,北京土话指无用之物,老人的幽默和机智消除了我的拘谨,话题直接切入来访主旨。
  聊起档案,单老典不离口:“中国历来重视档案,当年秦都被攻陷之后,项羽放火,抢东西,而刘邦手下的萧何则去抢秦王朝的律令图书。结果项羽失败了,而刘邦得了天下。可见档案工作非常重要。”1924年起就矢志与尘封故纸相伴的单士元,在烦琐的档案整理过程中痛感建立目录的必要:“故宫所藏明清历史档案浩如烟海,持一卷不识其内容。间尝思之,中国图书目录学由来已久,而档案目录学尚付阙如。”这一观点写入1936年中国图书馆博物馆会议的发言论文《档案释名发凡》后,中国档案始建目录。他还着手为档案“释名”,如把清代档案按袭古的、因特设机关而新创的、因满文而译为汉文的这三种进行分类,后人只要据名查阅即可。目录的建立,使整理工作由各负责一部分转而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释名”的完成解除了查阅者无从查阅的苦恼。
  整理文献的同时,单士元与同仁一道编辑以清代档案为主的《档案丛编》、《文献丛编》等刊物。这些出版物及其发表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年表》、《近代外交史札记》等是当时研究清史的必备资料。尤其是他根据李鸿章日记、各类大臣奏折撰写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年表》,填补了《清史稿·表》中之阙,使晚清外交事务有据可凭。文章提交北京大学后,校长蒋梦麟、国学门主任胡适及指导教授孟森、朱希祖欣然在评定证上题签,并建议重修清史时将此文补入。
  在古建筑学领域,单士元也建树颇多。作为我国第一个建筑学术团体营造学社早期成员,他编撰的清、明代建筑大事年表及明代公苑考稿等古建筑学术专著引起重视,《纽约世界日报》称其“以紫禁城为起点,研究中国古建筑,殚精竭虑,成为推动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奠基人”。
  易经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尺蠖是一种能屈能伸的小虫子,单士元常以之自比:“我如一尺蠖,屈于斗室,伸于随遇而安之中,无所企求。”单士元的住处也狭小如“尺蠖斋”。多年来,他一直安住此间,从未开口要求“待遇”。他说,国家有国家的难处,人口多,住房少,我有地方住应该满足了。古人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确实,在做人方面,单老完全是一派老庄遗风。“君子安贫真富贵,达人知命是吉祥”是他自书的安贫乐道铭。席间,老先生多次笑告记者:“我是不虞之誉秋风过耳,求全之毁充耳不闻,所以你们怎么写我都没关系。”在档案学、史学及古建筑学界深具雅望的单老,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才首次出版自己的学术著作《我在故宫七十年》,也许正是其淡泊名利的最有力的注脚。
  1924年,在北京大学史学系旁听的单士元随同北大许多师生作为民国政府组织的“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简称善委会)”事务员,跨进故宫的门槛。风风雨雨里,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首批供职者唯有单士元与这七十二万平方米的紫禁城相伴始终。退休后依然坚持每天上班的单老平静地告诉记者:我不想离开故宫,只要还能走动,就要到故宫转一转,看一看。
  告别老人时,古老的故宫早已游人如织。我想,当络绎不绝的各色人等徜徉在庄严华美古建筑群里惊叹神奇时,我们应该记住,多少如单士元那样的老学者,为传扬民族文化穷经皓首终不悔。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附图片)
 罗雪村画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舞蹈“荷花奖”揭晓
  《走跑跳》获三项金奖
  经过紧张的角逐,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已经揭晓。《顶碗舞》、《阿惹妞》、《踏歌》、《走跑跳》、《天边的红云》获作品金奖;山羽中、《走跑跳》集体、姜铁红、康绍辉获表演金奖;刘震、李颜、徐刚获评委会特别荣誉奖;最佳音乐得主是《天边的红云》,最佳服装是《踏歌》,最佳灯光是《走跑跳》。另有一批演员和作品获银奖和铜奖。
  这次比赛是“荷花奖”设立后首次评奖,几乎囊括近几年各类比赛、艺术节的优秀作品和演员,所以水准很高,备受舞坛重视,但一些熟悉的面孔和名字却在半决赛和决赛中消失,令人遗憾。在比赛中大显风光的是军队艺术家,战友歌舞团的《走跑跳》得到三项金奖,前线歌舞团的《天边的红云》得到两项金奖,新舞蹈进入决赛的五部作品里,军队就占四部。少数民族和省地市歌舞团此次也取得惊人的优异成绩,云南省有三部作品进入决赛,出乎意料。十多年前名扬舞坛的康绍辉,年近不惑,在国内外修炼多年,这次重返赛台,风采不减,风格却自成一路。著名舞蹈家赵明编导的《走跑跳》是比赛中最有光彩的作品,在颁奖演出中作为压轴节目博得一阵阵热烈掌声;张永胜的领舞技术高超,出类拔萃,堪称一绝;战友歌舞团舞蹈队的整体技术水平、整体精神风貌、整体艺术素养,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令人称誉不已。(文同)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香港回归集邮展在即
  中国集邮总公司将于6月19日至7月4日联合中国香港邮政总署和湖北、江西、广东、福建四省邮电管理局举办本年度我国最大的集邮展销活动。因活动适逢香港回归一周年,定名为“香港回归集邮展”。
  香港回归集邮展共分三站举行。首站于6月19日至21日在武汉、南昌,第二站6月26日至28日在深圳、福州,第三站6月30日至7月4日在香港。每站既共同设有香港回归祖国日、迎接二十一世纪日、青少年集邮日,又力求各有特色。武汉有集邮经营研讨会,南昌有集邮知识竞赛,深圳有港澳邮票知识大奖赛颁奖,福州则有集邮摄影大奖赛颁奖。各站除有票品销售外,还将展出内容丰富的新中国邮票、邮品和香港特区政府发行的邮票、邮品。
  为配合这次活动,中国集邮总公司将发行《香港回归祖国》加字小型张一枚,发行量一百万,此次加字的原票采用1997年7月1日发行的《香港回归祖国》小型张,原面值八百分,加字内容“香港回归集邮展”,展徽和编号:PJZ—8。加字除采用传统的无色荧光防伪标识外,再次增强了高科技防伪手段,在烫金字“香港回归集邮展”和展徽标识上采用逻辑光纹影像处理技术,把许多精致而美丽的纹理蕴藏其中,展徽标识中“盛开的紫荆花”图案清晰可鉴,收藏者可凭借验钞器和放大镜识别。此外还发行《香港回归》邮折、纪实邮册、加字小型张大全册、纪念封等邮品。(郁明)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以色列室内管弦乐团明晚在京演奏
  享誉国际乐坛的以色列室内管弦乐团6月13日和14日将走进北京音乐厅,演奏贝多芬、莫扎特、阿弗尼等音乐大师的作品。
  以色列管弦乐团的前身是以色列室内合唱团,建于1965年,曾有许多世界著名艺术家与他们合作。乐团现有四十位永久演奏家,保留节目丰富,从早期巴洛克音乐到当代音乐应有尽有,曾访问过欧洲、北美洲各地,参加各类艺术节。出生于法国的菲利普·恩特蒙担任此次来华演出的指挥和钢琴独奏,他曾获过无数奖项,是维也纳室内管弦乐团的终身音乐指导和荷兰室内管弦乐团的首席永久指挥,还指挥过不少知名乐团。6月16日和6月18日,他们还将在上海音乐厅和广州星海音乐厅演奏。(文周)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冰上芭蕾舞剧大受观众欢迎
  俄罗斯圣彼得堡冰上芭蕾舞团6月10日在北京演出冰上芭蕾《睡美人》,11日又表演《天鹅湖》,令首都观众大开眼界,优雅的舞姿、卓越的冰上技巧、新颖的舞剧场面、独具一格的诠释,令全场惊叹不已。12日和13日、14日,他们还将在北京上演《天鹅湖》,然后6月19日至21日在天津,6月26日至28日在南京,7月1日至3日在上海,继续他们的艺术旅程。(余剑)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第三届中国曲艺节将在呼和浩特举行
  “第三届中国曲艺节·内蒙古之夏”7月10日至16日将在呼和浩特市举行。这是继1990年首届中国曲艺节和1995年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之后的又一次曲艺盛会,届时将有五十多个曲种、八十多个曲艺节目分八台展演。除在呼和浩特市的体育馆、剧场轮流演出外,还将深入到厂矿、农村、部队。曲艺节将有二百三十多位曲艺演员参加。这届曲艺节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和内蒙古自治区国债中心承办。(袁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张信哲来京沪演唱
  6月12日、13日在上海,6月20日、21日在北京,歌坛名人张信哲将举办演唱会。主办机构是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和中恒企业发展公司,承办者是北京嘉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及北京三鸣五环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主办机构特意从香港请来制作机构制作此次演唱会。舞台是多边立体,突破了常见的四方平面舞台的单一形式,让场内各区的歌迷能更清楚地感受演唱和舞美的效果。演唱会准备采用三个升降舞台,使用美国生产的高速升降设施,可在三秒钟内快速升降,是九十年代末的最新科技成果,1997年年底才在亚洲地区使用。张信哲特意提前两个月租用这种升降机的练习器训练,以适应高速升降的身体反应。舞台灯光采用了电脑设计和编排,当中布置许多机关,还有精心安排的纱幕弹升的舞台效果。在演唱会中,歌迷有机会欣赏张信哲载歌载舞的现场表演,由香港编舞师林青峰编排。林青峰先生曾多次出任香港和一些国家的各种大型演唱会的舞蹈总监。此次登台的乐队也曾多次在香港的许多演唱会上有出色表演。
  (史云)(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过堂风——从布展到撤展 夏清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