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走向大市场

  鸡比鸽子“飞”得高
  ——沈灶镇纪实
  □刘宏奇 周平 张汉成
  黄海之滨的江苏大丰市沈灶镇,因饲养肉鸽、信鸽而闻名大江南北,有“鸽镇”之誉。笔者慕名前来访鸽,意外发现,“鸽镇”的鸽子自然了得,更有200余万只比鸽子“飞”得更高的鸡!令人称奇的是,沈灶的肉鸡、草鸡、蛋鸡,是在养鸡业不太景气的近两年中迅猛发展起来的。
  沈灶的鸡,颇有后来居上之势。在沈灶,先有鸽子后有鸡,鸡“学”了鸽子的门坎精,但鸡和鸽子“飞”的却不是一条道。从“白鸽展翅”,到“群鸡起舞”,为沈灶的干部群众上了一堂活生生的市场经济教育课。
  沈灶的鸽子,扬名于90年代初期。时值各地农村大力发展特色多种经营生产,沈灶人选择了菜鸽养殖。镇里号召党员干部每人必须养鸽70只以上,迅速建起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万羽种鸽场,全镇半数以上的农户陆续养起了鸽子。到1994年全镇养鸽已达50万羽,荟萃了贺姆鸽、卡罗鸽等20种国内外名牌肉鸽、信鸽和欣赏鸽,信鸽在全国放飞比赛中也得过奖。一时间,地处偏僻的沈灶因鸽子而声名大振。
  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在组织发动农民饲养鸽子中得心应手的沈灶人,并未能打开和占领变幻莫测的市场。镇党委、政府也曾多次组织寻求国内外销路,也投资了真空包装烧鸽的加工生产线,但都没有使几十万只鸽子有个好出路。在一阵喧闹和辉煌之后,沈灶的鸽子逐渐暗淡,村办集体鸽场先后倒闭,大小鸽市也改弦易辙。目前,只有在镇里的种鸽场和一小部分农户家中还能看到鸽子那可爱的身影。
  鸽子没能找到展翅高飞的市场空间,却提高了沈灶的知名度,更大大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那里很快又飞出了一群鸡!这是农家的“战略转移”!
  养鸡生蛋,是沈灶农家的传统项目。在鸽子进军市场受挫之后,沈灶人又重新审视传统的养鸡业。此时,正是“鸡不逢时”,蛋价卖不高,鸡的销路也不好,可这时从田野上走出去的一批“倒蛋部队”、“贩鸡能手”却神气活现,他们不仅成功地开拓了上海、苏南地区的市场,还培植和带动了邻村邻乡的一大批养鸡大户。
  镇党委、镇政府及时调整发展多种经营策略,改变以前光靠行政命令和一般号召的做法,在发动干部带头的同时,让能人、大户带动,政府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到发展营销组织、开拓市场上。镇里成立了家禽、粮油等六大类的多种经营营销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组织专业大户和农民联合起来闯市场,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转换角色,花大力气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搞好各种服务和协调。
  沈灶的养鸡业,从过去零星饲养到规模经营,目前已达到230多万只,去年总产值达4800万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让人欣喜的是,养殖、炕孵、饲料供应等各类专业大户成为一呼百应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们承担了过去政府想包也包办不了的服务项目,从赊销苗鸡、饲料到蛋、鸡包销,与农民结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
  在上海十六铺农贸市场设有销售窗口的李灶村三组农民杨金生,不仅自己养鸡3000多只,还组织了40多人的专业收蛋队伍,设立几十个收蛋网点,每天有一卡车鲜蛋运往上海市场,年销售1500吨。去年他了解到上海市场草鸡蛋好销的信息后,一方面带动养鸡大户饲养,另一方面又帮扶邻村邻乡的群众大养草鸡,使养鸡户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丁金村丁军是个炕孵大户,今年元月他标新立异地开了个新闻发布会,请海安市种禽公司的畜牧兽医师讲课,并发布鸡和蛋的市场信息,还组织参加会议的农户开展养鸡知识竞赛,当地七八个乡镇和兴化、东台的100多位养鸡大户及不少农民参加了活动。据介绍,像丁军这样召集的“民间大会”,沈灶每年都有几十场。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转向事业型
  □夏珺
  乡镇企业的发展,着实使一批乡镇企业家成为“富翁”,其财富恐怕下辈子也用不完。一批优秀的乡镇企业家仍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瞄准更高的目标,谋求更大的发展。鲁冠球、王廷江等即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动力何在?笔者曾当面问过一些企业家,回答是“想多干点事”,“想为中国农民争口气”。这些朴素的说法说文一点就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因此,有人称这类企业家为“事业型”企业家。
  毋庸讳言,也有一类“乡镇企业家”是属于“致富型”的,他们难以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把办企业只是当成致富的途径,小富即安。既然日子比先前阔得多——当然包括员工、乡亲们也过上了好日子,便不思进取,裹足不前,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另有一类“乡镇企业家”或许可称为“昙花型”,曾经大紫大红,“一阔脸就变”,变得骄横狂妄,甚至违法乱纪,结果被摘掉大红花戴上铁手铐,落得个可悲可叹的下场。
  富,也是对人的考验。乡镇企业家队伍之所以分化为“事业型”、“致富型”、“昙花型”,盖源于其心胸、眼光、抱负、思想境界等综合素质的高下。
  这三种类型的乡镇企业家“两头小、中间大”,“致富型”的不在少数。据说目前农村中出现的“以放高利贷”为主的食利者阶层中,相当一部分是歇业的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经营者。
  这一现象颇值得关注。近年来,乡镇企业效益下滑、速度下降,固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然,但不能不说与相当一批乡镇企业家“小富即安”有着因果关系。农民创办乡镇企业的原始冲动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这自在情理之中。但经过20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由“倔强的草根”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时,其地位、作用早已超出了脱贫致富的圈子,如果乡镇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境界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显然已落后于时代。
  眼下,乡镇企业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坎”上,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渡过难关,亟需一大批乡镇企业家走出“小富即安”的小天地,由“致富型”转向“事业型”。乡镇企业要完成“两个根本性转变”,乡镇企业家先要完成这个转变。因为在政策等外部环境不变的前提下,乡镇企业家的素质就成为决定因素。况且过去乡企发展的动力在相当程度上来自乡镇政府的推动,随着产权制度改革,政府由直接推动变为间接推动,乡镇企业家的作用更显得突出。看来,如何通过培训等途径促进大批乡镇企业家由“致富型”转向“事业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该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以项目工程促农业发展
  ——关于辽宁省粮食自给工程浑河示范项目区的调查
  □郎秀英
  1996年初,根据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倡议建立的粮食自给工程项目辽宁省浑河示范项目区目前已初具规模,粮食增产增收且对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示范作用。
  保证了粮食增产
  粮食自给工程浑河示范区地处辽宁省中心地带———沈阳市苏家屯境内。建设项目总面积20万亩,其中水田10万亩,旱田10万亩。建设内容主要以增产粮食为主攻目标,重点搞好农业措施的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水田目前已有4万亩完成了节水混凝土高标准槽灌条田的任务,实现了节水节电的目的。步入项目区,放眼望去是整齐划一的V形槽围成的一池池绿油油的秧苗,无论是抛秧还是大垄双行栽的水稻都长势喜人。旱田以喷灌为重点实现了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机械化作业,基本条件达到了现代化。
  项目区把增加粮食产量作为主攻目标,首先把重点放在提高地力和灌溉能力上。整治渠道,把土渠改成水泥的V形槽,建成高标准的混凝土槽灌条田4万亩,一亩投资220元,节约土地1/4,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运送速度。建成配套桥涵闸87座,更新改造机电井37眼。建成旱田喷灌示范工程两处,灌溉效果明显。去年在干旱的情况下,玉米取得了平均亩产802公斤的好收成,比其他地块增产188%。
  其次在管理上实现了集约化。注重提高农机作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了农业航空站,有5架农用飞机,统一防治病虫害。农机实现全程服务,翻耙、起垄、播种、中耕、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受到农民兄弟的欢迎。
  第三,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具体做法是推广玉米种子包衣技术,提高保苗率8%—10%;推广水稻园田钵盘育苗技术,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推广高产、优质、多粒水稻、玉米新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浑河粮食自给工程示范区的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仅1996年,项目区内10万亩水稻、10万亩玉米就比常年增产粮食1.89万吨,增长18%,增加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实现了财政投资1元钱,增加粮食2.7公斤的目标。
  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示范区带动了全区农田基本建设。由于修筑了灌排水沟和V形槽,水电费节约了1/3。两年来整修各种毛渠、清淤河道251公里,动用土方110万立方米,投入人工62万个,建设新开河引水工程一处,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用水,为提高粮食产量奠定了基础。
  对相关产业发挥了辐射和拉动作用。其一,促进了水稻生产基地的建设。由于项目区内水稻种植管理科学化,推进了其他水田区也朝着项目区看齐,产生了联动效应。24万亩水稻优质米基地,1998年平均亩产预计可达572公斤。其二,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粮食自给工程10万亩水田要达到稳产高产条田化标准,其中每年建设节水混凝土高标准槽灌条田2万亩,需要大量的水泥板,苏家屯水泥制品厂等一批厂家由此焕发了生机。与农机修理等相关的产业也从中受益。其三,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项目区内做到了“五统一”,农民有相当多的时间可以从事其他产业的生产,因此,项目区内蔬菜、肉食鸡、苹果梨等的生产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京郊养猪第一村
  ——顺义县北郎中村养猪富民记事
  □赵兴林 焦薇莉
  靠养猪也能致富,已在北京市顺义县北郎中村得到印证。1997年,这个村人均收入逾6000元,其中5000元是靠养猪挣来的。
  通常来说,农民致富靠“老三件”:几亩地、几十株树,再加上饲养家畜。殊不知,近几年因饲养业受市场波动和粮价制约,京郊一些集体养猪场步履维艰,家庭养猪有所下降,一些人认为京郊畜牧业发展走到了尽头。其实不然。我们在北郎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集体猪场、家庭户养一派兴旺景象,进入村委会办公室,由市农工委、市农林办公室赠送的“京郊养猪第一村”锦旗赫然入目。北郎中农工贸集团总经理闻宝恒解释说,“第一村”的含义是去年全村出售商品猪3.2万头,人均60多头,养猪人均收入5000元,养猪业促进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北郎中养猪业何以能持续发展,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呢?我们采访了村干部和农户,察看了集体猪场,觉得这个村在确立新的产权体制,有效地解决资金聚集和建立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减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与后顾之忧方面的确高人一筹。细了解,北郎中与其他村一样,虽然这几年经济发展较快,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体制和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显露,农业与饲养业的发展出现徘徊,主要原因是投入减弱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北郎中村党支部弄清原因后,决定从体制改革入手,1993年开始实行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股份合作制,对集体猪场进行资产评估,将原有的资产折价作为集体股本,并向村民募集个人股,合计72万元作为股份合作制猪场的总股本。对集体养猪场实行股份合作制,当时村党支部的出发点是靠集体搭台,让农民唱戏。始料未及的是,依靠公共积累,解决了发展养猪业中农户无力办的供水、供电、修路和优良种猪繁育、供应、卖猪、提料、防疫治病等系列服务,这台“戏”越唱越有声有色。究其原因正在于确立了新的产权体制,股东们千方百计为发展养猪业献计献策。先是把猪圈改建成猪舍,猪舍阳光充足,铺有水泥地板,猪粪肥一天一清理。这一改,改变了传统圈养时猪只生活在粪池之中,臭气熏天,夏秋季蚊蝇孳生的境况。养猪的环境改观,促进养猪业的发展;猪的品种由脂肪型变为瘦肉型,英系大白、法国大白、杜洛克、皮特兰等良种猪在这儿安家落户,为商品猪畅销市场奠定了基础。
  实行股份合作制不仅促进了发展养猪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公共积累的不断膨胀,北郎中村党支部明确提出:“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的兴牧富民方案。为把服务推向市场,发挥村经济合作社组织一头连结市场,一头连结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集体经济的优势,成功地解决了种猪繁育、供应、卖猪等系列服务。同时,紧紧抓住“饲料”这个发展畜牧业至关重要的难题,4家养猪专业户依靠当地饲料公司,当好优质饲料推销员,从而把经营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沟通了厂家与养猪户的关系,促使北郎中村养猪业年年跨上新台阶。到1997年底,这个村家庭饲养生猪出栏1.7万多头,其中出栏100头以上的有50户,农民养猪纯收入达620万元,成为全村的重要经济支柱。
  北郎中发展养猪业受益匪浅。今年这个村投资1000万元,集中建设年出栏5万头商品猪的养殖基地,出租、出售给农户使用。正在建设中的有机肥场,通过对猪粪肥加工处理,年产可达到1万吨的颗粒生物菌肥,把发展养猪业同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养猪业迈向基地化、科学化、经营化的轨道。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私下换地现象应予重视
  编辑同志:
  近一个时期,由于一些乡镇对农民承包土地管理不严,出现了农民私下调换承包地的现象,且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给管理带来了困难。土地被交换后,给乡、村的统一规划和种植安排带来了困难;尤其是给这些乡、村按田土农业税计征、上缴提留的收取等工作造成了诸多不便。
  二是引发了诸多民事纠纷。据对部分土地调换者的调查,其中绝大部分调换土地属于农民私下调换,有以少换多的,有以差换好的,等等,有的虽经村、组同意,但终属不合法,事后往往出现毁约现象,相互之间扯皮。
  三是变相买卖土地。一些调换者为了谋得合适的建房用地,与一些距离集镇较近的承包土地农户私下调换,甚至不惜出高额调换费。据调查了解,有的承包户调换1分田就可得款1万多元,调换土地实际上成了变相买卖土地。
  建议有关部门对此加以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民承包土地的管理,使农民调换土地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湖南省农调队 龙立珍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双双还乡种良田
  下图:湖北松滋市卸甲坪乡天星堰村叶迎春、覃小丽夫妻俩,曾走出大山品尝了酸甜苦辣的打工生活。如今,他们回到家乡安心耕种责任田,眼下小麦丰收在望。刘书义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夫妻比翼“玩”电脑
  上图:26岁的任守滨是黑龙江省密山市黑台镇复兴村六组的青年农民,今年5月初花近1.5万元买了一套多媒体电脑和一台打印机,并通过邮局上了因特网,成为黑龙江个人上网中的农民第一人。他还专门送妻子学了电脑。两口子已通过上网查询了一些农副产品价格和教育信息,还准备租用网页,通过电子信箱进行信息交流。孙长山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郭爱国卖水
  □祁震广 方梅
  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有位卖水的农民,叫郭爱国。他咋想起卖水?这话得从享誉“酥梨之乡”和“棚菜之园”的砀山说起。
  砀山拥有75万亩水果和10万亩蔬菜,用水量很大,传统漫灌严重地浪费了地下水资源,全县地下水位由80年代的3.35米迅速下降到目前的8—10米,许多地方农民汲水用的“手压井”都因提不出水而废弃。面对这种状况,郭爱国萌发了节水利民致富的念头。1994年他自筹资金9万元,埋设输水管道4000米,在郭庄村建起全县第一个农村供水工程。生活用水每立方米0.8元,大田用水每立方米0.7元,红红火火地吆喝开了。这一招不仅使全村的1500人用上清洁的自来水,还使50亩果园得到及时浇灌;当年获利近2万元,受益果园比上年增产30%以上。
  第二年,郭爱国克服困难,筹资25万元,在张庄村建起一座中型水厂,满足了4000人的生活和1000亩果园的灌溉用水。去年,砀山县被列为全国300个节水灌溉重点县之一。郭爱国抓住机遇,在有关部门支持下,获得节水灌溉贴息贷款34万元,他又自筹33万元,建起一座占地2亩、营业室13间的较大规模的供水工程,覆盖周围20个自然村,节水灌溉面积达4000亩。同时利用该塔式水源又发展了一个小管流灌溉系统,年为受益区果农节省浇地费6.3万元。
  耕耘自有收获。郭爱国艰苦创业4个春秋,采取滚动发展,使供水工程初具规模。目前已在郭庄、张庄等地建成4个分厂,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解决了3万余人的生活用水。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方桥瞄准创汇农业
  浙江省奉化市方桥镇,一九八六年开始从日本引进蔺草,生产榻榻米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一九九七年种植面积达八千六百亩,仅这一项产值就达三千五百多万元,人均收入一千三百多元。图为镇领导在田头了解蔺草生长情况。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九里山乡造田3700亩
  本报讯 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九里山乡,近年来对煤矿塌陷区实行综合开发复垦,3年累计达3700亩。
  九里山乡辖区内分布着九里山矿等六大煤矿,多年的地下开采使该乡大量耕地塌陷。1994年以来,九里山乡对不稳定塌陷地实行边平整边改造,对稳定塌陷地采取铺设地埋节水管道,建人造梯田等办法加以复垦。乡村两级先后投资800余万元,打配套深井20眼,铺设地埋节水管道10.3万米,购置喷灌机35台套,修引水渠7000余米,使3700余亩塌陷地实现了旱涝保收。
  (董柏生 买金亮)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平山一农民为党立碑
  本报讯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和党中央进驻西柏坡50周年,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农民范海庭等人日前自费建起一座高9.9米的纪念碑,并自己撰写碑文,感谢党的政策使农民过上富裕新生活。
  范海庭是当地一个养殖大户,从一座旧砖瓦窑起家,经过10多年发展,如今已拥有固定资产6000多万元的大型甲鱼养殖场,被命名为“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去年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的仿古建筑“东方巨龟苑”,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即将竣工。(塞风)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庆安开展AA级水稻实验
  本报讯第一棵AA级绿色食品水稻秧苗,日前在黑龙江省庆安县丰收乡巨宝村插秧入土。这标志着庆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AA级绿色食品水稻实验研究。
  AA级绿色食品标准由国家制定,同国际接轨。要求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中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农药;以农家肥为主,结合施用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制剂农药;人工锄草辅以农业措施。庆安县针对境内具有生产绿色食品最佳生态环境的特点,对水稻生产实施二次开发,在10万亩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础上,今年在200亩水田中实验研究A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探索生产经验。
  (兰亚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