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真情如歌
  黄及全 文雁 史照栋
  手足般的民族情爱,似木棉花在这里盛开;似邕江水,在这里激荡、升华……
  今年春节前后,发生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外二科的一组镜头,其情切切:
  家住广西玉林地区的龚老汉坐了7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不顾一路颠簸,特意赶到广西总队医院外二科,向医护人员们报喜:“我儿子龚世文脑子正常了,现在买东西算账比一般人还快呢!”老汉喜极而泣,跪在地上给救命恩人们磕响头:“没有你们就没有我儿子的命啊!”
  大年初三,广西扶绥县龙头乡凤庄村36岁的村民陈廷来一大早便领着妻子、儿子,挑上夹心米粽和红皮鸡蛋,给外二科的医师护士拜年来了。刚见面,陈廷来便按着5岁的儿子给大家磕头。“快起来……”医护人员赶忙劝止。
  付千辛万苦,进瑶乡侗寨,医护人员的足迹踏遍八桂大地的山山水水,把健康和幸福送给壮乡人民
  外二科的人员不会忘记,有一年冬天,他们在马山县的一个村庄巡诊时,发现村民苏冠民家插着白旗,弥漫着烟雾。一个巫婆手持木剑,围着躺在床上的一个姑娘跳来蹦去。这个叫苏桂城的姑娘左腿长了一个脓疮,用草药治疗一段时间不见好,父母就认为是魔鬼附体,非请巫婆不行。看到这一切,医护人员们的心头一阵酸楚,他们一面向苏冠民宣传医学科学知识,一面给苏桂城进行检查,怀疑她得的是恶性肿瘤。可苏冠民不相信,死活不肯让女儿住院治疗。
  后经三番五次赴家中启发疏导,苏桂城总算来到了外二科,可病情已经恶化。她付出了失去一条腿的代价,父母后悔不迭。
  壮乡人民的病痛燎灼着他们的心。在这块生活着壮、苗、瑶、侗、仫佬、毛南等12个少数民族的红色土地上,由于经济、文化不够发达和交通不便等原因,不少县乡缺医少药,许多人不相信科学。现实,使外二科的同志意识到,为壮乡人民解除病痛虽是分内之事,但大力宣传医学科技知识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壮乡人民掌握了医学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愚昧,提高健康水平。
  也就是在这个冬天,外二科的人员穿过一条条河流,翻过一道道山梁,来到了邕宁县。这里有一个患先天脑瘫的小黄毅。6岁时还不会说话、走路。挂照妖镜,请巫婆,都无济于事。村民们说,要治好这孩子的病,除非邕江水倒流。是外二科医务人员的一堂生动的医学课,点燃了黄毅父母心中的希望之火。手术一次成功。3个月后,小黄毅奇迹般地站了起来。科学神奇的力量让黄毅的父母折服,也震撼了全村男女老少的心,更给他们留下了希望和信任。从此,每当外二科同志来镇里讲课,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带来的各种医学资料,总是被一抢而空。
  几年来,为播洒医学科技之光,外二科的医护人员跋山涉水数万公里,发放各种资料近万份,作专题科技医疗报告80多场,还举办了8期乡村卫生员集训班,为壮乡人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在先交钱还是先救命的问题上,医护人员用真情为壮乡人民筑成了一条绿色的生命通道。少花钱多看病,花小钱看大病,没有钱也治病
  他们设身处地为壮乡人民着想,毫无一点自私自利之心。在誉满八桂大地的外二科,看不到一面悬挂着的锦旗、镜匾。令人惊奇的是10年前壮乡人民送来的一面面锦旗、一块块镜匾,都被他们放在储藏室内。问起缘由,是他们向壮乡人民公布了一条禁令:拒收锦旗、镜匾。主任苏杰说,壮乡人民生活本来就很穷,送这些东西少的要花几十元,多的几百元,把锦旗、镜匾挂出来,他们会产生攀比心理,结果是锦旗越送越多,镜匾越做越大,我们不能让他们花这些“无意义”的钱。
  去年10月11日上午,扶绥县龙头乡凤庄村壮族农民陈廷来进城办事,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疾驰的汽车撞得头破血流,几乎不省人事。亏得一位好心的司机将他救起,并把他送到了外二科。面对这“四无”病人,他们没人问病人身份,没人问钱交了没有,他们之间的默契是救人!救人!
  翻开陈廷来的眼皮,瞳孔已经放大。“马上手术!”主任苏杰亲自主刀,经过几个小时的紧急抢救,医护人员终于将陈廷来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手术完,他们已有10余个小时滴水未沾,粒米未进,一个个饥肠辘辘,一身疲惫。事后,陈廷来的爱人赶到外二科感激地说:“幸好送到武警医院,又碰上你们这些大好人,不然我丈夫恐怕就没命了。”
  出院后的陈廷来坚持要送一面锦旗,被外二科谢绝了。后来,他编了一首山歌:“壮乡有一群吉祥鸟哎,驱除恶雨播祥云,树断苗弯能补复哎,天灾人祸能化解,要问吉祥鸟是谁哎,武警医院好医生,哩啊喂。”苏主任笑着说:“这首山歌我们收下了。”
  像陈廷来这样的情况,外二科的医护人员经常遇到。在先交钱还是先救命的问题上,当初他们也曾有过困惑。他们接收的许多都是家境贫困的危重病人,有的一时或很难交起昂贵的药费。“假如是我父母,假如是我兄弟姐妹”的思考、讨论,使他们很快走出了困惑。“我们毕竟是人民的白衣战士,在挣钱与救命这个问题上,不能看钱治病,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基本医德。”为此,他们提出了让群众少花钱多看病,花小钱治大病,在特殊情况下没有钱也要先治病的服务公约。还规定,凡是来科里就诊的患者,能用普通药治好的病,不用昂贵药品,能按期治疗好的,决不拖延疗程,尽量减少病人的开支。
  外二科,真情如歌,不愧是壮乡人民的生命之光。
  巡诊路上。刘海云摄(附图片)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为了一片芳草绿
  ——云南瑞丽市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校园
  王波 阿平
  一名两次违纪的初中生经过学校的德育加强班学习后,面貌焕然一新,不但学习成绩在短时期内赶了上来,还成为校体育活动的尖子。这是云南省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同公安机关开展创建文明校园以来发生的喜人变化。
  这所由胡耀邦同志题写校名的中学已有40年的历史,也是全市唯一的完全式中学。1300多名学生中傣、景颇、德昂、傈僳、阿昌等少数民族占52%。前几年,由于校方办学思想出现偏差、管理薄弱,淡化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致使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治安问题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学校中来。
  去年3月,新任校领导班子以抓教育改革和综合治理为主,走出校门同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公安部门建立起联系制度,开始着手对学校进行治理。市公安局银河派出所对所辖区内的企业和居民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后,与学校共同开展了建立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双方成立了安全文明校园办公室,形成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局面。
  “共建”活动开展以来,他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道德品质、国情市情、法律法制、形势发展、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派出所领导还担当学校的法制教育辅导员到校作法制报告,通报社会重大治安问题。他们还把综合治理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相结合,学校与派出所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军人宿舍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军人的良好风纪。许多班级还围绕“安全、文明”开展主题班会、有奖征文、法律知识竞赛等项活动。
  去年3月,派出所将学校刚组建的保卫科人员统一培训,通过军训、短期法制知识学习提高其思想业务素质。保卫人员统一管理学校的大门、内部治安、学生宿舍、自行车房、水电及教职工住宅区等。为随时都能及时处理共建中的问题,校保卫科还与派出所设立了共建联络制,每周都有一名干警担任联络员,每天坚持到校巡视。
  为使学校的综合治理与社会的综合治理相沟通,“共建”办公室加强与乡、村寨、家庭的沟通,建立家长学校、学生代表委员会,定期开展村访、家访活动,同时听取家长们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参与学校管理。
  “共建”活动开展以来,校内的文明秩序和环境大为改观。遵守纪律、认真学习的学生愈来愈多,后进生比例大幅下降,破旧的围墙堵上了,花草树木种植起来了,一年中没有发生任何刑事案件和治安事故。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乡寨来了留学生
  李勇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苗族侗族聚居地。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富有诗情画意和独特民族文化的黔东南吸引了不少外国朋友前来参观访问和考察学习。黔东南的最高学府———黔东南民族师专近几年就先后迎来了五批外国留学生,为校园增添了另一道风景。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浩·谢尔盖边年是黔东南民族师专的第一位留学生,他是1995年9月到黔东南民族师专的。
  美国的Kristy(中国名:李莞春)是来黔东南民族师专学习时间最长、中国话讲得最好的一位。她是1996年2月到的。与她同来的还有她的同胞DawnMichelle(黎明明)、JodyMaguire(马玉洁)两位女士。李莞春告诉笔者,在此之前,她曾在广西学习。她听说黔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浓厚的民族风情,苗侗文化富有传奇色彩,于是通过有关部门批准后来到黔东南民族师专。她们除了学习汉语外还兼学苗语、侗语。并时常利用周日考察民族风情。黔东南的台江、施秉、雷山等地都留下了她们的足迹。
  李莞春还按凯里婚俗请客敬酒,建起了温馨的家,成了凯里苗侗同胞议论的热门话题。她的丈夫是同在黔东南师专留学的澳大利亚学生Mal ̄North(刘洋)。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一方水土

  恭城山歌好动人
  李健宁
  山歌,是少数民族传情达意的一种特有工具,它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形象鲜明,耐人寻味。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是瑶、壮、汉等民族聚居的半山区。这里的各族人民“讲起唱歌心就开,半夜三更爬起来;衣裳没穿拿起走,鞋子没扣趿起来”。每当佳节盛会,四乡八寨歌手云集,男朋女伴,开喉引吭,相互答唱,或天文、或地理、或人事。“唱得蜜蜂千里来,唱得芙蓉连夜开。”待到情酣意畅之时,往往妙语连珠。在莲花乡的一次万人山歌会上,有一位歌手唱道:“鲤鱼红脸又红腮,大江小河走过来;见过几多鸬鹚鸟,这种烂网快拿开。”
  口气不小,先声夺人。听口气,确有几分高傲得意的神态。可是,铜锅也有遇着铁刷把的时候。且听对方答道:莫要嚣来莫要乖/架起鱼梁难下来/砍饼茶麸闹死你/扯根柳条串鱼腮。
  答得妙,对得绝。你不怕鱼鹰捉,不怕网来拦,但终究奈何不了鱼梁,更何况还有茶麸水闹呢!这就是山歌生奇之处,时而峰回路转,时而一马平川。
  有一对青年男女,相互猜疑对方另有新欢,但又不便直言,而借山歌表达:妹心杂/苞谷地里夹棉花/又想棉花织细布/又想苞谷打油茶。
  民歌的比兴,可谓淋漓尽致。说对方一脚踩双船的意思,尽在歌中暗露,却又似有若无,微妙至极。但,女方也不示弱:弟心高/得吃李子想仙桃/得吃山珍想海味/得吃单酒想双熬。
  你有来言,我有答语。但,还有另一个方面,虽是针锋相对,情调和气氛却别有一番风味:哥你生得好人才/引得仙女下凡来/站在路边逗妹爱/站在园边惹花开。
  见到意中人,爱慕之情油然而生,虽不见甜言蜜语,也会令人心地飘然。这位“好人才”哥哥,当然也要回敬这位“人才好”的妹妹啰:妹你开口笑微微/胜过当年杨贵妃/走过塘边鲤鱼跳/走过园边蜜蜂追。
  好一朵美丽的鲜花!可以想象,这一对有情人,各自听了对方的赞语,都会沉浸在幸福的回味之中。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边远人家

  初到苗乡
  徐永炽
  因岳母病故,我第一次去妻的故乡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牛郎乡。妻的故乡山高谷深,河谷两岸壁立千仞。70年代,吃饭是苗乡人的首要问题。如今苗乡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简易公路。那盘旋的公路从这边山上下到那宽大厚实的天生桥桥面,过桥后又盘旋上升到对面山上。石崖上崭新的断裂面告诉我,苗乡人刚修完这段路。
  苗村的坡地上种着杜仲、板栗、桔树,树林里的野生板栗树,正在搞大板栗高枝嫁接。进了村子,更让人感到意外,在这偏僻的山乡,多数人家安有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大舅家那个大表哥,自称去的最大地方是松桃县城,但卫星接收天线已安装多年,电视机、VCD都有,住的是一幢宽大的木房子。别的老乡们跑运输、务农,收入也都不错。
  美味的腊肉,嫩甜的煮白菜苔,就着扳倒井酒,我们在一起拉家常:公路修通了,能运进原料运出产品,产品和资源就能换成钱;那常年流水的溪沟,可以筑坝蓄水养鱼;保护森林,发展经济林木……老乡们都是勤劳而善于思考、胆大心细的新一代农民。
  老乡们也有烦恼,丰收的无核蜜桔,销路不好,卖不出去。我告诉他们,美国脐橙和沙田柚价格很好。回到广西,将几个卖脐橙和沙田柚苗的单位地址寄给了他们,但愿对他们有用。
  短暂的相聚到了分手的时刻,虽然天气不好,我仍站在几百米高的悬崖边上,俯拍对面天生桥的景象。悬崖上那条苗家人世世代代行走的危险小路已让位给山腰上的公路,清清的河水流入桥洞,引发人不尽的思索……
  年过80的大舅龙清海和二舅,一生辛劳,赶上了改革开放好时代,晚年生活十分幸福。为他们合拍一张照片,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附图片)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西藏札记
  本报记者 周笑浪
  走进布达拉宫
  5月12日,我作为北京记者赴藏采访团的成员,由成都飞抵拉萨。
  如故宫之于北京,西湖之于杭州,布达拉宫就是拉萨的象征。14日,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走进了布达拉宫。
  不说那金碧辉煌的佛像、灵塔,不说那依山而筑、巧夺天工的藏式建筑,单是那数不清的精美绝伦的壁画,就使我们目不暇接。无论是大殿还是走廊,有墙的地方就绘上了壁画,神话传说、佛教故事、西藏历史、民俗风情……使我们在欣赏西藏艺术家精妙的画技的同时,也解读了西藏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
  据《新唐书·吐蕃》记载,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于是,拉萨河畔、红山之巅,有了一座高9层、有999间房屋的大厦,这就是布达拉宫。岁月悠悠,千年的风风雨雨、天灾人祸,松赞干布的布达拉宫建筑留存于今的,仅法王洞和帕巴拉康殿。
  1645年,五世达赖下令重建布达拉宫。为此,康熙皇帝专门从内地派了数百名汉、满、蒙工匠参加这一工程。十几年后,一座气势恢宏、红白相间的雄伟建筑,再次屹立在红山之巅,这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可谓西藏艺术的博物馆,无论建筑、雕塑、铸造、绘画、手工艺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布达拉宫也是西藏财富最为集中的地方,仅五世达赖灵塔,就用黄金11.9万两,镶嵌宝石不可胜数。
  又是300年过去了,新的布达拉宫建成后一直没有系统维修。进入本世纪80年代,大部分建筑已是险象环生。为此,经西藏自治区申请,国务院拨专款近6000万元,黄金15公斤,白银40公斤,从1989年开始全面维修布达拉宫。在藏汉能工巧匠长达5年的精心施工后,工程于1994年8月9日竣工。布达拉宫恢复了昔日的辉煌。经专家验收表明,布达拉宫维修工程达到了古建筑维修保持原貌、“整旧如旧”的要求。同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布达拉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寻访“红河谷”
  去年,一部影片创造了国产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这就是反映西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入侵的历史事件的《红河谷》。影片颂扬了西藏军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领土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同时向人们展示了动人心魄的高原风光。
  “红河谷”何在?其实,红河谷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它源于艺术创作。但《红河谷》展示的1904年西藏军民抗英战斗,就发生在江孜。
  从拉萨贡嘎机场西行,翻越甘巴拉、喀若拉和色米拉3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绕过600平方公里的羊卓雍湖,便到了建城已700年的江孜古城。
  江孜位于日喀则以东90公里,是日喀则、亚东口岸通往拉萨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04年春,英国入侵者600余人从亚东口岸向北入侵江孜。江孜军民在城中心的宗山筑起炮台,用土枪土炮、弓箭刀剑与拥有新式武器的入侵者浴血奋战。一个夜晚,藏军偷袭敌营,几乎全歼英军。6月,英军增援部队用大炮狂轰宗山,我军的火药库不幸被敌人的炮火击中引发大爆炸。藏军用弓箭、石块痛击敌人。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所有勇士宁死不屈、跳崖殉国。今天,硝烟散尽的江孜抗英城堡雄姿犹在,江孜被誉为英雄城,宗山被称为英雄山。1961年,宗山抗英城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又被中宣部列入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红河谷》使江孜再次为国人所瞩目。据江孜县委书记王胜扬介绍,《红河谷》公映后引发了空前的旅游热,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在宗山城堡、白居寺、万佛塔等景点,国内外游客随处可见,江孜经济有了新的增长点。
  远眺珠峰
  珠穆朗玛峰,以其8848.13米的高度雄踞地球之巅,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因而成为登山家和旅游者神往的圣地。
  5月19日清晨,采访团从日喀则出发,奔赴300公里外的定日县,圆一个儿时的梦:看珠峰。
  一路尘土,一路欢笑。路险、弯急、缺氧、闷热,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大家的情绪,因为珠峰就在前面。傍晚,我们终于到达了定日县白巴乡中尼公路一侧的定日珠峰宾馆。这里海拔4471米,距珠峰登山大本营还有100公里。
  第二天清晨,我们穿上羽绒衣、毛裤,“全副武装”向30公里外的甲吾拉山顶进军。汽车喘着粗气在陡峭的盘山公路上挪动,30公里路程竟走了近两个小时。9时,我们登上了观察珠峰的最佳地点———海拔5200米的甲吾拉山顶。
  由于时差的关系,9时整是珠峰地区朝阳东升的时候。我们赶上了一个大晴天,碧空万里、天空湛蓝。放眼望去,四座气势磅礴的雪山呈现在我们的眼帘,从左到右分别是世界第五高峰玛卡鲁峰(8463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6米)、珠峰以及前不久被北大登山队征服的卓奥友峰(8201米)。虽然这里距珠峰尚有几十公里,但纯净的空气使我们的视觉无形中延伸了许多,珠峰宛如伸手可及。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银装素裹的珠峰是那么地挺拔峻峭、气度不凡!
  据介绍,为了保护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早在1988年我国就成立了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省的面积。10年来,珠峰保护区工作委员会多次组织了多学科的实地调查,系统掌握了保护区地形、地貌、动物、植物等第一手资料,制定了保护区的总体规划。现在,珠峰大本营的生活垃圾和登山用品废弃物都要投入特制的垃圾箱里,定期运下山处理。
  据当地同志说,这几天共有16支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队已进驻珠峰大本营,等待时机冲顶,其中包括中国—斯洛伐克联合登山队。5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布,中国藏族登山运动员次洛于当天中午12时30分登上了珠峰。(附图片)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建筑工人心系民族学子
  本报讯 日前,中央民族大学隆重举行北京建工集团总公司捐款仪式,总公司的领导把凝聚着全公司一万多名共产党员和一千多名员工深情厚意的三十万元捐款交到中央民族大学的领导手中,使中央民族大学的各民族师生员工再一次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北京建工集团总公司是北京市的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在北京建工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兴同志得知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困难之后,召集集团总公司党委会议,并决定在总公司全体党员中开展向中央民族大学特困生捐款活动,在短短十几天中,一万多名党员捐款近三十万元。(余梓东)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李玉玲钟情中华文化事业
  本报讯 日前,旅美华人女企业家李玉玲在京向国际儒学联合会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再次表达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钟情。此前,她已多次资助了甘肃、西藏、新疆、山东等地的教育、社会公益事业和养老、扶贫、儿童保健等福利基金,先后捐资捐物,并在10多个省份捐建了民族学校。为修缮布达拉宫、贡唐金塔、塔尔寺等捐资数百万元,还资助开发整理用音乐表达维吾尔族生活的《十二木卡姆》。(君文)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两个文明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青年不再仅仅满足于丰衣足食,他们劳动之余也渴望文化生活。看,云南省潞西市三台山乡德昂族青年正在该乡文化室看书学习。 罗玉山摄于云南芒市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图为银河派出所的领导在为学生辅导法律知识。
  杨学武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建始一中给“双特生”颁发特别奖
  本报讯 近日,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给17名来自农村的“品学特别优秀,生活特别困难”的“双特生”颁发了7200元的“特别奖学金”。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建始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建始一中针对学校贫困学生多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减少一个贫困户”的号召,把确保“双特生”不失学当作一件扶贫工作来抓。(郑开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