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距离,产生美吗?
  ——访台散记之一
  本报记者 谢宏
  无声的“间隔”
  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12家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组成的赴台访问团乘坐的班机降落在桃园机场时,首先经历的是一场感情的冲击和交流。
  早就等待飞机降落的台北“驻场记者”们,齐刷刷地伸出镜头和话筒,无声地对着访问团。周围突然静默,整个海峡都似乎在屏住呼吸,细心地谛听海峡两岸新闻界这次交流的第一声对话。
  时间像是凝住了。
  “你们好,您准备提问什么问题呢?”由于耐不住那无声的间隔,第一个开口的竟然是我。
  “您是第一次到台湾来吗?第一次访问台湾,您有什么感想?”
  “听说两岸互设记者站,是真的吗?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海峡两岸有多少话要说,多少纠葛,多少误解,多少隔阂?又有多少问题,需要坐下来,从长计议,反复协商,郑重对待?而年轻的记者们迫不及待提出的问题竟然是这样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就是亲情、亲近、尽快“和好”。这正是两岸同胞隐藏在内心深处,被许多纠葛误解掩盖着,窒息着的内心呼唤,年轻敏感的记者们,毕竟没有承受那么多历史和现实的负担,更加明快,更加犀利地呼出了这个主题。只不过在他们看来,这需要从对方,从时间,从现实得到证实。而这恰恰切合我刚刚踏上那块土地时的一种奇异的心境。
  我很感激他们的提问,友好地回答了他们的提问。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满足了他们,抑或辜负了他们。我说,“我在内地访问过不少地方,走过了祖国大陆山山水水,没有到台湾之前,对于我们祖国的了解还是不全面的。能够有机会访问台湾,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我感到非常高兴。互设记者站,是海峡两岸新闻界同仁共同的愿望,都在为此而努力。至于何时实现,要看双方努力的情况,现在还难说得清楚。”我很想说一些让年轻人更高兴的话,但在当时,我没有能够。
  后来,我经常想起那无声的“间隔”,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是因为“话筒到位”在当时是第一位的,任何“打岔”,任何附加的思维和动作都会影响话筒及时“到位”?是因为问题没有想好,提什么问题在“当时”都不是最好的?我始终没有想得很清楚。但我知道,那个无声的“间隔”,决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信息高度密集,感情高度密集。
  “两头牛”的故事
  会见海基会负责人,正值其副秘书长应邀赴京的前两天,年轻记者们寄托的希望很大,访问团尚未到场,各路记者已济济一堂,气氛比机场更为热烈。但是,这是一次礼节性拜访,时间很短,说话很少,只是感到双方友善,很有空间。
  回来以后,看到海基会朋友赠送的礼物,才感到心中波澜,一时难以平静。这是一只蔚蓝透明的小小“琉璃夔纹牛”,在黄边红底的“说明”书上,用中英两种文字印着一首短诗:
  “中国的牛,严肃地在帝王的年代里,
  象征财富,社稷,天下,
  一对夔纹的牛,
  意味着一个中国永远的版图。
  然而,只要把眼睛眯一下,
  也许它们只是沉默地用大大的牛眼,
  友善,忠诚地叙说当年一齐吃吃草,
  晒晒日头的故事。”
  牛,在短诗里,代表国家,意味一个中国永远的版图。两只牛本来是在一起的,现在分离了。只要“把眼睛一眯”,就会想起过去一起吃草,晒日头的故事。有情、有理、有虚、有实,有对于和平统一的深深呼唤。
  诗里说的是“一对”牛,送给我们的只有“一只”牛。寓意深远,令人牵念。
  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最深沉、最复杂、最难言的感情,往往交给诗去表达,也就往往使解诗者难以平静。
  “距离”和“亲情”
  访台期间,访问团所到之处,几乎都是鲜花、笑脸、同胞亲情。使我触动最深的是老人和孩子,这是交谈最少却又最少距离,只剩下亲情的两代人。我接触到三位八旬以上的老人,他们很少说话,但是,坐在他们身边,我能感觉到他们的深情和友好,他们的对于故土的眷恋,对于和平统一的深深期待。对于孩子们,不管是在台北还是在南方几个城市,只要看到幼稚园小朋友成群结队地在街道或公园戏耍,我总是抑制不住要悄悄追逐,而且希望把他们抱起来。台北故宫博物院、高雄科学博物馆的年轻讲解员对于拥有祖国灿烂文化的骄傲和自豪,联谊活动中两岸同胞同唱中国歌的忘情和痴迷,则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海峡两岸深入骨髓的文化纽带和同胞深情。
  但是,我仍然感到有些不满足,我甚至经常觉得有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密不可分的东西在感情深处“格斗”。后来清楚了,这便是“距离”和“亲情”。同胞手足,隔海相望,分隔半个世纪,该会产生多大的亲和力?但是,每当和台湾同胞亲近,亲到深处,便又得有“些微”障碍,使我们很难再深下去。
  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曾经开诚布公地与台湾同胞交换意见,并且在离开台北的答谢晚宴上,坦诚地讲了我的看法。
  我深深地感谢了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但也谈到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和我们在社会制度上,意识形态上,生活方式上,在一些重大问题的立场观点上,所存在的隔阂和认知上的不同。而这一切不同,非但没有妨碍我们成为朋友,反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相互参照和交流。这使我们想到“一国两制”这个天才的创造。能够容纳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是心胸博大有力量的国家;能够容纳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民,是心胸博大有力量的人民。只有这种能够跨山越海容纳百川的人,才是成熟的人,大写的人。由此想到,两岸同胞如能求同存异,携手合作,早日统一,我们就会更加强大,我们的民族就会在下一个世纪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答谢晚宴的祥和热烈,我感觉到了,“亲情”比“距离”更强大;“一国两制”是将“距离”和“亲情”包容在一起的更为博大的力量。
  图为台南垦丁公园一角。本报记者 谢宏摄(附图片)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华夏人语

  两岸应加强交流与合作
  晓扬
  5月24日至29日,台湾工商界有影响的“工商建设研究会”组织近200人的庞大访问团来祖国大陆进行经贸考察和交流活动。这是近年来规模较大的来祖国大陆访问的团组,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尽管两岸关系这几年起伏跌宕,但相对而言,两岸经济关系一直发展得比较好。据统计,到去年底,祖国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3.8万多个,协议台资金额380多亿美元;而自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间,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已达1164亿美元。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大力吸引外资加强经济建设这个大背景有关,同时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祖国大陆从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鼓励、保护台商投资的政策法规,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确立了对台商投资“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各级政府为发展两岸经济关系,维护台商合法权益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与祖国大陆相比,台湾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则显得消极、被动。台湾当局从来没有出台过鼓励两岸经贸交往的政策,总是想限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谓“戒急用忍”政策。这种政策不仅阻碍了台商来祖国大陆投资,而且直接导致了两岸经济关系中的严重不平衡状态。不准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大量限制大陆产品入岛,对两岸直航采取“不通关、不入境”的政策等等,使两岸贸易极度失衡,台湾从祖国大陆获得的贸易顺差累计已达800亿美元之巨,仅最近3年,台湾每年在两岸贸易中的出超就达122.8亿美元。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改善,将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两岸各有优势,经济互补性强。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两岸现阶段在政治上有分歧,这是事实;不以政治分歧干扰、影响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是最好的办法。台湾方面应该倾听工商业者的声音,在推动两岸直接“三通”和鼓励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方面采取积极的步骤。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港人治港”印象

  确保香港竞争力
  ——访香港特区政府经济局
  本报记者 冯霄
  初夏,香港已是骄阳灼人。我们来到特区政府总部,访问了香港特区政府经济局局长叶澍堃。
  经济局在财政司辖下,是特区政府总部15个政策局之一。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设施、确保香港竞争力,以维持其作为国际贸易、金融、航运及旅游业中心的地位,是经济局肩负的重任。叶澍堃兴致盎然地向记者介绍这个局的任务与概况。经济局负责的政策范围包括航空、旅游、航运及港口发展、能源供应、渔农业、邮政及气象服务等多个方面。经济局下设民航处、海事处、港口发展局、渔农处、邮政署、机电工程署、天文台等7个部门,并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和香港旅游协会密切合作,处理与香港新机场和旅游业相关的政策事宜。全局共88名员工。
  保持航运中心地位,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是经济局的首要任务。《基本法》第128条规定,香港特区应提供条件和采取措施,以保持香港的国际和区域航运中心的地位。叶澍堃说,香港要保持航运中心的地位,提供良好的机场设施是极为重要的。已经具有70多年历史的启德机场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1996年国际货运量已居世界首位,1997年客运量超过2800万人次,但它的客货运量均已超过设计能力。
  叶澍堃说,已经建成、将于7月6日启用的具有国际一流设施的现代化新机场,将使客货运量分别提高至3500万人次和300万吨,今年年底第二条跑道完成后,客货运能力将有更大提高。一个现代化的新机场加上回归后继续实行香港沿用的民用航空管理制度、设置香港自己的飞机登记册、继续加强与各民航伙伴的联系等,都是保证维持香港航运中心地位的有效措施。经济局在制定民航政策、负责民航协议谈判、监督民航处工作及联络机管局以保证新机场畅顺高效率运作方面,责任重大。
  制定政策振兴旅游是经济局另一项重要工作。旅游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已成香港赚取外汇的最大服务行业之一。但香港旅游业经过近10年的增长期后,1997年年中出现放缓,去年全年访港游客为1040万人次,较前年下降11%。《基本法》规定,特区应制定适当政策,促进和协调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业发展。叶澍堃说,为鼓励旅游业长远发展,政府拟提供适当财政支持,并协同旅游协会共同努力,使香港旅游业更快发展。目前旅协已推出全新市场推广计划并拓展了新的旅游市场;特区政府已批准成立1亿港元的国际盛事基金;并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加强与内地合作,适当增加内地“香港游”及赴港旅游双程证的配额。从长远来说,政府正拟增加青马影城主题公园等新景点及会展新设施,并配备足够人力及加强旅游人才培训,以促进旅游业更快发展。
  保持港口设施优势,促进海上交通发展。叶澍堃告诉记者,1997年香港货柜吞吐量达1450万个标准箱,较上年增长7%,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他强调,为适应日益增长的航运需求,保持香港竞争力,必须制定长远的港口发展策略。9号码头建设正在按计划进行,共建6个泊位,每年可处理260万个标准箱,第一个泊位预计2001年建成。还将根据货运量增长预测,适时决定兴建10号及11号货柜码头。叶澍堃表示,他作为经济局局长,将根据香港港口发展组有关规划和意见,及时向行政长官提出港口发展的报告。
  经济局工作范围很广,除上述三方面外,还有确保在高效、安全、价格合理前提下,满足香港社会的能源需求,并积极推行善用能源与节约能源的原则。由于香港奉行自由经济政策,政府只会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确保公众安全及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介入能源市场。另外,经济局主管的天文台已在新机场装置了先进气象设施,为保证航空安全提供一流的专业服务。
  此外,提供可靠快捷的邮政服务,提供基础设施促进香港渔农业发展,监管濒危动物的市场交易等均是经济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叶澍堃向记者强调,《基本法》已为香港的持续发展指出方向。经济局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落实《基本法》中关于经济的条款,从而确保香港在经济基础建设方面的竞争力,以有利于香港在目前及21世纪能有效地与世界其他地方竞争。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海峡两岸通婚逐年增加
  本报讯 据台湾有关部门近日公布的最新统计,近五年来,海峡两岸的通婚数量以每年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幅度增长。据统计,一九九四年两岸的通婚数量为五千四百九十二对,一九九七年迅速增加至一万二千四百零八对,平均年增长率为百分之四十以上。预计到公元二○○○年,将有十万对夫妻是经过两岸通婚的方式结婚的。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改善就业
  本报讯 香港特区政府就业专责小组日前举行首次会议,会议决定采取十二项措施,积极改善就业状况。特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由于政府采取重要政策措施,香港基础建设和其他工程计划将一一展开,在未来一年半内将至少有十万个职位空缺。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澳门推出旅客快速联运服务
  本报讯 澳门国际机场日前决定,为经澳门机场前往香港或来自香港而使用澳门机场的过境旅客,提供一项新的快速联运服务。这项快速联运服务包括,航空公司使用专船,在香港和澳门之间运载客人及行李;港、澳两地的客运码头及澳门机场开辟专用区,接待旅客;澳门外港码头及澳门机场之间的交通由特别公共巴士相连接等。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台胞何国庆捐资兴学助残
  本报讯 江西乐平籍青年台胞何国庆先生近些年来,先后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及残疾人事业捐资人民币六十七万元,在当地传为佳话。(程兴华 陈琴英)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香港杏范教育基金会捐资兴学
  本报讯 由香港杏范教育基金会捐资二十万元兴建的希望小学,日前在江西新余市人和乡举行了奠基仪式。
  (廖海金 何草德)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台胞唐炳然五次捐赠助学
  本报讯 日前,台胞唐炳然先生将一栋价值一百一十万元的宾馆赠送给湖南龙山县新城小学。这是他第五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捐赠。(陈中文)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台胞在阳信捐资助学
  本报讯 近日,坐落在山东阳信县的台湾独资企业——长威电子有限公司的十五名台胞向阳信县河流乡中心小学捐款三万元,为学生献上了一片爱心。(崔宝坤)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漳州 促进两岸农业合作
  本报讯 福建省漳州市近日出台了《加快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若干规定》,将对台商实行“四个优先、四个放宽”的政策,加大吸引台资的力度。据漳州市农委的有关人士介绍,去年7月漳州市经有关部门批准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漳州发展对台农业提供了新契机。去年年初至今,漳州新批准农业台资项目78个,合同台资额1.02亿美元,分别占历年累计批准数、合同台资额的19%和23%。
  (吕振亚 张红)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人物长廊

  家在香港 根在内地
  ——访香港旅游金咭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经述
  本报记者 王连伟
  1997年12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旅游金咭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经述先生向北京同仁医院捐赠100万元人民币,用于北京贫困地区防盲助残。
  时隔3个月,即1998年3月13日,薛经述先生在北京向中国希望工程捐款100万元人民币仪式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举行。
  记者就此事专门采访了薛经述先生。他告诉记者:“我的家在香港,而我的根则在祖国内地,因此,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40多岁的薛经述先生,中等身材,面相和善,如果他不说,真看不出此君乃行伍出身。祖籍福建省福清市的薛经述,196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一干就是20年。1988年,薛经述从部队转业后,只身赴香港定居,从此他又开始了人生的另一种经历。
  他在香港不但能拼命干活挣钱,而且人缘很好,并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可能与在部队20年的锻炼不无关系。经过几年的苦干,薛经述手中开始有了积累,于是他告别了打工生活,与别人一起合伙办厂、开公司、做生意。
  由于资金投向准确,薛经述的企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其贸易触角逐渐伸向海外市场,他的公司也从一两家发展到七八家。
  近几年,薛经述先生不断捐款给家乡和内地的一些机构。去年底,一位朋友向他提出可否为内地防盲助残捐款,经过短时考虑,薛经述立即以军人的风格作出反应,从谈捐款到支票汇到北京并举行捐款仪式,前后只用了10天的时间,就连受款方北京同仁医院也感到实在是太快了。
  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后的1997年7月18日,薛经述又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一家“香港旅游金咭有限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这家公司已在东南亚及台湾地区发展业务,而且形势看好。于是,薛经述又将此项业务的触角试探性地伸向了内地。在所举办的会员活动中,他曾要求会员向希望工程捐款,并指定了希望工程专用账户。由于薛经述先生本人及公司不熟悉内地有关法律,而无意中侵犯了中国青基会作为希望工程商标法人的权益。薛经述先生认为,该公司策划活动之初的动机,是出于赞助内地公益事业的善意(中国青基会1997年11月底以前也确实收到了香港旅游金咭公司会员约45万元人民币的捐款),不想此事造成双方的误解。为表示诚意,薛经述先生以香港旅游金咭有限公司的名义,于今年3月13日再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捐款100万元人民币,用以支持希望工程。他并表示,今后该公司还将继续支持内地青少年事业的发展。为此,中国青基会与薛先生双方达成谅解,并对其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善举表示感谢。
  百万元防盲助残,百万元希望工程。捐款后薛先生说,我的这一点捐款,就如同大海里的一滴水。对于内地众多的伤残贫困人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他真诚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和公司加入到扶贫助残这个行列之中,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有益之事。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上海 举办台企产品博览
  本报讯 ’98上海台资企业产品博览会日前在上海世贸商城开幕。博览会共设立食品、服饰、建材家具、电子电机、制冷设备、综合服务等7个展区,展示在沪台资企业在多个领域的投资成果。沪台两地的经贸交流和合作自80年代后期以来取得较大发展。迄今为止投资上海的台资项目累计已达3100多项,资金额34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一、二、三产业,其中以生产性企业为主,服务性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呈上升趋势。
  (于俊)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葡式住宅博物馆
  几座位于澳门凼仔岛的葡萄牙风格建筑物,原是前澳门总督和高级官员的住宅,现辟为博物馆,整修后免费对外开放。它们成为澳门的主要游览景点之一。
  图为整修一新的住宅博物馆外景。
  新华社记者 车玉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