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李宝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弘扬主旋律、推动优秀作品生产的重点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规划,精心组织,提高质量,多出精品,更好地发挥这一工程在精神产品生产中的示范作用。”
  “五个一工程”是党中央倡导、中央宣传部组织实施的精神产品生产重点工程。自1991年开始实施,六年来经历了从启动到发展、从初创到规范,逐步提高、逐步深化的过程。前三年,这项工程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引起各方关注,得到社会好评;近三年,工作力度加大,工程项目增加,参评范围扩展,宣传评介加强。一年一度的“五个一工程”评奖,已经成为精神产品生产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
  一
  优秀的精神产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反映。宣传文化工作能不能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一大批优秀的精神产品。没有优秀作品,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文化导向。改革开放以来,宣传文化战线思想解放,精神振奋,队伍壮大,创作繁荣,作品数量之多,题材、主题之丰富,形式、风格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从总体上看,精品力作仍不够多,与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根据中央精神,中宣部借鉴工程建设方法,确定电影、电视、戏剧、图书、理论文章为精神文明工程建设项目,从1991年起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
  “五个一工程”致力于弘扬主旋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力求推出主旋律和多样化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五个一工程”以每个组织单位力争每年度拿出一部好影片、一部好电视剧(片)、一台好戏、一本好书、一篇或几篇有创见有说服力的理论文章为内容,从1996年起又增加了一首好歌、一部好广播剧。“五个一工程”这一名称,就是从一开始提出的“五个一”的内容而来的。后来虽然增加到“七个一”,但由于“五个一工程”已为人们所接受、所熟悉,就没有再改变这一名称。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这项工程之所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是有一年一度的评选表彰和对入选作品大力度的宣传推荐。“五个一工程”不仅要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而且要向社会宣传推荐优秀作品。宣传推荐工作是优秀作品走向群众的桥梁,是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的展映、展演、展播活动,向人们展示了工程建设的成果,使这项工程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二
  “五个一工程”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作为一个奖项,同精神产品生产领域的其他奖项有着明显区别。这不仅表现在它的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更体现在它的评奖原则上。
  第一,坚持标准,质量第一。“五个一工程”应该是精品工程,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是入选作品第一位的标准。党中央一再要求,要努力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深受群众欢迎,并能经受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努力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五个一工程”的入选作品,应该力求达到这样的标准。
  第二,注重评奖的导向作用,通过评奖引导创作。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是出好作品的关键。通过“五个一工程”评奖,加强对创作思想的引导,是新形势下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一个创造。正是在“五个一工程”强有力的导向作用下,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再现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等题材、主题,逐步成为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主旋律;那种淡漠“二为”方向、远离群众实践的倾向,那种迎合低级趣味、“一切向钱看”的倾向,那种鄙薄革命文艺传统、推崇腐朽文艺思潮的倾向,得到有效抑制。
  第三,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组织精神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五个一工程”评奖,重在奖励组织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以1997年第七届评奖为例,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在五个以上项目、中央有关部委和人民团体在三个以上项目有作品获“入选作品奖”的,即可获“组织工作奖”。每个组织单位在同一项目上的获奖作品,一般不突破一件(近年来为了推出更多优秀作品,根据质量第一的原则,有少数单位在同一项目上的获奖作品突破了一件)。这是“五个一工程”以每个组织单位力争每年度拿出“五个一”的好作品的基本内容在评奖中的体现。这样的评奖机制,既要求对所有参评作品作横向比较,评出最优秀的作品;又要求对同一地区和部门的参评作品作纵向比较,评出经过努力、不断进步、思想艺术质量有明显提高的优秀作品。
  由此可见,“五个一工程”评奖,既是在评作品,更是在评组织工作水平;既要保证评奖的思想艺术水准,又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在评选工作中综合加以把握。
  三
  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的实践证明,对精神产品生产,抓与不抓大不一样,认真抓与一般抓大不一样。六年来,“五个一工程”对推动多出优秀作品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1.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了对精神产品生产的组织领导。随着“五个一工程”工作力度的加强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这一工程越来越重视。不少省、区、市党委和中央有关部委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听汇报,作指示,提要求,做工作。许多地方和部门还建立了工作责任制,把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的成效,作为考核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关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纷纷组织省一级的“五个一工程”评奖,推动地、市、县也来重视精神产品生产,动员更多的力量投入“五个一工程”。
  2.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唱响了时代主旋律。“五个一工程”通过一年一度的评选表彰和宣传推荐,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仅以影视作品为例,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邓小平》、《伟人周恩来》、《解放》、《胜利》,电影故事片《周恩来》、《开天辟地》、《焦裕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蒋筑英》等,电视剧《中国神火》、《辘轳·女人和井》、《外来妹》等,都是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讴歌理想,弘扬正气,呼唤英雄,表现真善美,真实而艺术、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鼓舞,给人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
  3.锻炼了宣传文化队伍,凝聚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精品靠人才,人才出精品。各地各部门在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人才的重要,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创作思想的引导,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生活,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放手使用和锻炼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创作人员,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创作队伍。在“五个一工程”的引导和锻炼下,文艺界、出版界和理论界的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作家艺术家和理论家把弘扬主旋律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4.改进了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密切了同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的联系。在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的过程中,各级宣传文化部门从选题规划、创作生产,到协调服务、投入保障,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精神产品生产第一线,交朋友,做工作,沟通思想,商量办事,共同为多出优秀作品而努力。宣传文化部门尊重精神产品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的创造性劳动,认真探索和建立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机制,做到“抓实当年,策划明年,构想后年”,“实施一批,准备一批,酝酿一批”,使“五个一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正是在“五个一工程”的工作实践中,宣传文化部门的形象改善了,同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的联系密切了。
  5.扩大了优秀作品的社会影响,形成了有利于多出优秀作品的舆论环境。近年来,“五个一工程”的宣传力度明显加大。结合一年一度的评选表彰,从中央到地方,都集中举办入选作品的展映、展演、展播活动。中央主要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各地新闻媒体,都刊播获奖单位和入选作品名单,撰写发表入选作品的评介文章,采访报道获奖单位的组织工作经验,并且形成宣传合力,有效地扩大了“五个一工程”及其入选作品的社会影响。
  6.增加了对精神产品生产的投入,加大了对优秀作品的扶持力度。精神产品生产离不开物质投入。“五个一工程”的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了各地各部门对精神产品生产投入的积极性。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纷纷建立扶持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的专项基金,投入“五个一工程”的资金逐年增加,对优秀作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五个一工程”已经或正在形成良好的投入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向宣传文化战线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四项主要任务的重要措施,是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方针的生动体现,是弘扬主旋律、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的有效方式,是新形势下改进宣传文化部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成功实践。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努力把“五个一工程”提高到新水平,推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献礼。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文当尽天下之妙
  汪守德
  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学,常常以长篇小说为其重要尺度之一,这对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其实,对每一位期望在长篇样式上一试身手的作者而言,谁不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精致完美之作,受到赞誉并在文学史上能落上一笔呢?只是由于主客观两方面存在的种种原因,造成了许多作品虽经华丽包装但难掩其不足这样一种现象。譬如出版社或编辑部急如星火的催促,不待瓜熟蒂落便趸其上市,早产的结果使其品质生涩;譬如一味追求产量,恣意放笔为文,以码字的速度创造经济效益上的奇迹,流淌出的则是一堆拉杂絮叨的呓语;再譬如为作者自身创作天分与才智所限,即便使出浑身解数,却难以使作品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凡此种种,使我们读到的不少长篇小说新作,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这自然影响了人们对长篇小说的评价。古人云:“美玉微瑕,未为至宝”,何况这些在作品中大量存在的瑕疵呢?
  我想这里面有个作者肯定早已意识却并不一定时时放在心上的问题,即怎样对待读者和对待自己手中掌握的具有独特价值的长篇题材的问题。每一部作品的创作和面世,首先都应当考虑要对得起读者,在审美活动和接受信息充分多样化的今天,读者选择长篇小说来读,是要下足够的决心,花足够的时间来进入你的小说世界的。我们的作品即便是做不到能够使之满载而归,至少也要让人从你所营造的艺术空间里有所获益才是。这是一个作家的艺术责任。
  谁要给长篇小说存在的弊端开个药方,试图加以疗救似乎是困难的,也是可笑的。文学创作虽然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个体的、并且是特别能够体现作家鲜明个性的劳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以此讳疾。假如在创作过程中、作品成型时和出版发表前,拿出来虚心地求教于人,倾听一下他人的意见,并非没有益处。历史上“一字师”的故事不胜枚举,至今仍传为美谈。许多作品如果这样做了,在其成色上必定会有所提升。特别是像长篇小说这样称得上工程浩大的创作,其思想含量之丰富,结构之宏大,人物之众多,情节之曲折,如何做到运斤成风,调度适当,对作家无疑是十分严峻的考验。在长篇创作十分漫长的跋涉中,作家对于已意识到的,或力所能及的,在作品中都能勉力为之,这能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应有的艺术特色和质量。但在寓意、手法、情节、细节等等方面,也的确常常存在着作者不曾意识到的问题,或虽已意识到而回春无力的问题。当此之际,如果能够放下架子,诚请三几个同好进行一番透视乃至直言针砭,以广纳贤言,这对进一步改好作品肯定将善莫大焉。
  据我所知,有的地方和单位有意识地组织了这样的活动。请有经验、有水平、有较高鉴赏力的作家、评论家和编辑,同作者面对面地就作品的初稿进行切磋,这如同进行一种“胎教”,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当然不是那种行政命令式的,而是真正心平气和与符合文学规律的研讨,可谓言者恳切,闻者欣然。作者在吸收合理有益意见的基础上,心悦诚服地对作品进行重新把握和修改加工,这无疑可以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臻于完美。用这样的方式讨论过的作品,不仅没有那种在作品出版后举行的名家云集、轰轰烈烈,对作品已毫无意义的研讨会上被吹得天花乱坠、云遮雾障的景况,也没有任何受强制的不适之感,而是得到了名副其实的斧正,而是得到了对作品进行淬火的难得的机会。当然有组织地进行这样的活动,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但它表明文学创作似乎也存在着兼听则明这样一个事实。一诗千改心始安。但愿我们今后读到的长篇小说,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湛之作。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饱蘸激情写历史
  ——评长诗《百年期待》
  张同吾
  在诸多迎接香港回归的诗作中,深圳青年诗人关飞、林晓东、晓籁和程学源创作的九千行长诗《百年期待》,是一部视野开阔、立意新颖、情思飞荡、洋洋大观之作。这些同一主题的长诗,在题材把握和情感内涵上是有共同之处的,然而它们对题材的开拓、主题的深化乃至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又是各不相同各有千秋的。
  《百年期待》鲜明地表现出如下特色:其一,以盼回归迎回归和欢庆回归为中心,形成辐射型的艺术结构。这是一部典型的抒情长诗,几乎没有对历史事件的陈叙,也没有任何场面和人物的完整描绘,而是让历史的碎片在时间的长河里飘荡,又在情感的贯通中组接。其二,强烈地凸现了抒情主人公富有个性色彩的感受,同时又是寓共性于个性之中。这成为中华民族的心志与情质的凝聚:昔日我们以满身的疤痕,陷入沉重的悲哀,今天“我们站在/新旧世纪时光之门/敞开胸襟/仰望苍天”。正因为这种抒情所传达的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心声,才如此健朗而从容,同时又含有冷静的理性。其三,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范畴,以艺术笔致剖析了资本主义从急剧发展到对外侵略的必然性;同样剖析了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就要挨打的必然性,这是对偶然与必然内在关系的形象化的阐释,因而开掘了历史反思的理性深度。同时,这部长诗处处观照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炎黄之血/是太阳的河/阳光洒到哪里/温暖就流到哪里”,“陆地是歌词/海洋是旋律/唱不完天南地北/唱不完子子孙孙”。其四,深刻地表现了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无疑是人民创造历史而不是英难创造历史,但又绝不能否认历史以慧眼选择巨人,巨人能以智慧改变历史的进程。“一个人的觉醒/能改换一个天地/一个人的昏庸/也足以断送一个民族”,“石破天惊的伟大构想/在天安门城楼的灯笼里/燃点了多年/终于从一位伟人的烟圈中/突然而出/耀为一道霓虹”;“这是中国智慧的尖端/这是炎黄想象的顶点/巨人之手轻轻一挥/就解决了一道/跨世纪的难题”。诗人认为邓小平的杰出智慧同历史机缘的统一,才会迎来香港回归的民族盛典。作者往往在妙趣横生的笔墨中,给予历史人物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他以中国人的名义对撒切尔夫人说:“你很少来中国/你的高跟鞋/并没量出人民大会堂的级数和级距”,“我们并不想嘲笑你/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摔倒的时候∥你一会儿就站起来了/站得比原来还高/终于望清了中国人的步伐∥你的1984牌签字笔/签还了/唐宁街10号的一笔旧账”。这很显然以隐喻和暗示,既表现了这位西方政治家的局限,又表现了她的清醒的历史选择,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鸟瞰地球》:“筑巢者”悲壮的轨迹
  周政保
  《鸟瞰地球》(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副题是“中国战略导弹阵地工程纪实”。作品所讲述的,也就是中国军人为“鸟瞰地球”的战略导弹“筑巢”的故事。这故事是一种真实的记录,而且离今天并不遥远。我们从《鸟瞰地球》的“筑巢”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悲壮,难以诉说、难以概括。特别是,作品所透露的悲壮———不仅仅是英雄气概或无畏精神,同时也是苦难,也是命运的挑战。官兵们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他们把青春留在了阵地,把生命与热血留在了无人知晓的深山,但也留下了永远的精神财富,留下了不屈的民族挺起脊梁时的那种辉煌姿态。
  “筑巢”的道路是艰辛坎坷的。但在那样的年代,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或必须这样做。作者在《题记》中说“正是为了幸福的持久,他们从幸福走进苦难;正是为了文明的永恒,他们从文明走进洪荒。”官兵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同时也造就了世界和平的进程。为了这一切,“筑巢”的官兵们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太多的考验、太多的牺牲、太多的只有中国军人才能够承受的炼狱一般的磨难……因而,我们很能理解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心绪,那为的是永远不忘这些默默奉献了美好年华的军人,为的是沉痛祭祀这些永远停歇在了阵地旁的年轻生命,为的是让我们这些生活着的人记住: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应该在我们的血液中注入什么。
  军人受到尊重,乃是一种民族性的标志,何况是对于那些为了国家利益而献出了生命的军人。《鸟瞰地球》所描写的,并不是抗洪救灾或抗震抢险中的军人,而是那些普通人不可能亲见的军人———他们为战略导弹“筑巢”,建构着国家的安全,也创造着世界的均衡及和平。他们是那种为共和国“铸剑”或“备剑”的军人。他们的奉献与牺牲,也不是当下的价值观念所可能衡量的。回眸“筑巢”的岁月,连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也免不了潸然泪下。也因了军人也是人的缘故,这部作品“如实写来”,不夸饰,不高调,不摆故作慷慨激昂之状,也没有把热血男儿都写成英雄好汉……“悲”与“壮”的结合,那种情真意切的描写,那种从真实揭示中产生的既属于军人也属于人的命运感,正是作品富有震撼力的重要原因。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涨潮的季节
  ——读亦秋《涨潮时分》随想
  吴秉杰
  亦秋的长篇小说《涨潮时分》是反映当前变革时代的众多作品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它不仅在时间上与我们接近,而且在心灵上与我们接近。《涨潮时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读解成是“堤岸”,要在一个欲望化的时代维护我们生存的堤岸与精神的堤岸。围绕着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这一世纪性的重大问题,一个严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通过几位女性的生活、工作、追求呈现了出来。在一个正常、稳定的时代,人们不同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都有着自己的某种必然性或合理性。小说的艺术开掘不是要绕开这种“合理性”,正是要深入到这些“合理性”之中。亦秋的小说便是表现出了这种种“合理性”的相互牴牾与矛盾的状态。滨海小城青州市随着滩涂上林立的化工厂的兴起而迈开了自己走向现代化的步伐,与此同时,农村的家庭工厂,尤其收废折旧行业也随之崛起,伴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水资源的短缺,果树病变、鱼虾遁迹,洁净的空气与水离我们远去。一面是现实的利益和需要,一面是长远的发展与后果;一面似乎是历史不可避免的阶段,一面则是大自然不断敲响的警钟。这一缠扭交织的态势投射到了女市长李蓝、女企业家白雪菲和原地方戏演员刘小倩身上。她们都有着各自的理想与愿望,又在“涨潮时分”处在不同的人生位置上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她们还依然保持着各具合理性的事业心和道德感。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转化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李蓝、白雪菲、刘小倩恰恰构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坐标,这种布局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个坐标始终没有收束、汇合、集中到一点上,人物仍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情节在曲折中展开,环境保护的主题则浸染于其中。这就使这部重大题材的长篇小说拥有了别样的艺术形态,它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渐变。
  我认为“重大题材”的创作永远是吸引着多数人的目光的。当经济大潮汹涌漫卷而来时,一切平凡的人们、普通的人们都不可避免地要以自己的方式进入这一潮流之中。《涨潮时分》中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连锁的景观显然已不能再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加以表现。小说中正直无私、坚守原则的李蓝,聪慧美丽、长袖善舞的白雪菲,善良坚韧、富有同情心的刘小倩,这三位主人公不仅是昔日的同学,而且在随后的人生路上仍然保持着互相的信任、了解和友情。这样的主要人物间的联系使重大题材的创作摆脱了以往总是以政治矛盾为结穴的基本视角,更贴近生活,它或许也使小说更像小说。
  《涨潮时分》中西山的烈士陵园隐隐构成了涨潮的季节衡量各种“合理性”追求的更高的价值尺度,而李蓝的先进榜样则构成了推动“渐变”的现实的力量。然而这一先进人物和读者却没有距离感,这正是作品的又一特点。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寄予厚望的期待
  ——读范小青《百日阳光》
  王彬彬
  范小青的长篇新作《百日阳光》(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探讨中国农民命运的书。《百日阳光》虽然看起来是在写乡镇企业,但作者审视的目光,最终是落在经营乡镇企业的人身上。透过乡镇企业的荣辱兴衰,人们看到的是农民的智慧与愚昧,胆识与短视,豪迈与自私,伟大与渺小。
  苏南是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祖祖辈辈在泥土里刨食的农民,办起了各种各样的工厂,创造了奇迹般的辉煌。然而,这种辉煌却未必能长久地持续下去。乡镇企业在红火一阵后,又会陷入困境,又会经受死灭与再生的考验。范小青生活于这个地区,想必是近些年一些乡镇企业从辉煌到困境的过程,激发了她的探究热情。乡镇企业到底是怎样辉煌起来的,又到底为何陷入困境?乡镇企业是否还有再创辉煌的可能?要实现这种可能,前提又在哪里?———我想,正是这些问题,驱使着范小青去调查,去研究,去分辨,去思考。而这些,最终都可归结为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
  《百日阳光》一开篇便把乡镇企业所面临的生死存亡般的危机展现在读者面前,至于其昔日的辉煌,作者并未正面去描绘,只将它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背景。在探寻乡镇企业成与败的原因时,作者的目光是冷峻的。昔日的荣耀与今日的衰落,形成巨大的反差,然而,作者却揭示出,导致昔日荣耀的原因,相当程度上也正是导致今日衰落的原因。“成也于斯,败也于斯”,当乡镇企业创造着辉煌的同时,也埋下了衰落的种子。
  乡镇企业昔日的辉煌,固然显示了中国农民的创造性,显示了中国农民的聪明和机智,但又决不仅仅如此。还应该看到,原本对工业生产活动一无所知的农民,之所以能在这种活动中取得成功,其原因,某种意义上正在于他们对工业生产活动的无知。因为无知,所以也就无畏。工业生产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他们不懂,因而也就构不成对他们的限制。他们百无禁忌,想怎样干就怎样干。他们的行为,有许多方面是不合理、不正当、不合法的。诸如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坑蒙拐骗,诸如行贿、回扣、大吃大喝,等等。这些都与乡镇企业昔日的辉煌有着并非无关紧要的联系。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也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百日阳光》也写到了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所造成的悲剧后果,看到了乡镇企业辉煌的奥秘,也就不能不让人思考这种辉煌有几分真几分假,几分功几分罪了。
  作者对乡镇企业审视的目光虽然是严峻的,但同时对乡镇企业又是饱含爱意的。《百日阳光》让我们意识到,乡镇企业走向衰落具有必然性。乡镇企业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原有的意义上再创辉煌。乡镇企业应该重现一种新的生机,而这里的前提是人自身的改革,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长篇小说《长相思》研讨会举行本世纪四十年代前后,一批生活在大西南的年轻知识分子,走出书斋,投身到革命洪流当中,他们顺长江而下,先武汉后南京再上海乃至异国,他们的身份也由原先的教员、学生、官僚、戏子、旧军人逐渐地转变成为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及文艺工作者。在周懋庸的长篇小说《长相思》中,通过这段历史生动地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深刻变化。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等单位在北京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小说的题材独具特色,通过主人公的求索,反映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几十年中国文化的变迁发展。(郑艺)
  ●长篇小说《海噬》研讨会在京举行文艺报社举办的长篇小说新作《海噬》(作家出版社出版)研讨会于日前在北京举行。余德庄创作的《海噬》,描述了一个不甘平庸的下海者如何在商海大潮中浮沉、挣扎以至最后被吞没毁灭的全过程,揭示出我们今天时代所面临的种种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在新的生活面前人们的各种心态和精神面貌。与会专家认为,长篇小说《海噬》剖析了商海大潮中的众生相,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警世意义。小说对主人公裴子鸿矛盾复杂的心理性格刻画,给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形象。(文一)
  ●《天津日报》举办小小说大赛小小说作品不仅篇幅短小、题材多样,而且蕴含深刻,富有生活气息,因此,小小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此,《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继一九九六年第一届小小说大奖赛之后,又于今年四月举办“华孚杯”第二届小小说大赛,通过这次活动推出一批好的小小说作品,从中发现文学新人。(宋曙光)
  ●抗联英雄三部曲之二《李兆麟》出版老作家王忠瑜新著“抗联英雄三部曲之二”《李兆麟———烽火辽东》一书,日前在北京出版。这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是王忠瑜继著名小说“抗联英雄三部曲之一”的《赵尚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书中描写了抗联著名将领李兆麟,在“九一八”事变后,为寻求救国之道,投奔中国共产党,组织抗日义勇军,与日寇侵略军展开殊死血战的英雄事迹。(李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