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哈总理访华前夕表示
  哈中关系取得积极进展
  本报阿拉木图5月4日电 记者尹树广报道:“中国是哈萨克斯坦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亦将是哈今后最具前景的贸易伙伴之一。相信此次访华必将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哈萨克斯坦政府总理巴尔金巴耶夫在访华前夕接受中国记者书面采访时说这番话的。
  在谈到中哈经贸合作时,巴尔金巴耶夫说,近年来,两国关系得到明显而积极的进展,两国签署了许多有关经贸合作的政府间文件,其中包括贸易结算方式由易货转入现汇方式。1991年7月签署的哈中《经济贸易会谈纪要》为两国经贸发展确立了基本原则。两国去年贸易额达4.88亿美元。
  巴尔金巴耶夫指出,对哈企业来说,中国市场是最富吸引力的市场之一。去年,哈对华出口产品的2/3是钢材等黑色金属,达2.635亿美元。此外,皮革原料为4250万美元,铝及铝制品2270万美元,羊毛2150万美元。两国经贸合作尚有潜力,双方可在农产品加工、食品生产、建筑材料和日用品生产等方面建立合资企业。巴尔金巴耶夫特别强调,根据两国去年9月签署的石油天然气政府协定,中国将在今后几十年向哈石油领域投资90亿美元。一俟中哈石油管道投入正式运营,哈预计将向中国每年出口2500万吨原油。
  谈到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巴尔金巴耶夫指出,目前,哈政府正加紧落实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提出的“2030年前的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采取坚决措施深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改革,完善国家机构的管理,从立法上保障改革任务完成。去年,哈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年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11.2%以内,人均实际工资提高5.7%。
  现年51岁的巴尔金巴耶夫于1997年10月被任命为哈政府总理。此前,曾任政府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部部长和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总裁。


第6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邓公要我写书”
  ——访《巨龙》作者之一伯斯坦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符福渊
  “1978年我访问中国时见到了邓小平。当时我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记者,邓小平先生在接见代表团时曾对我说:‘年轻人,你可以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嘛。’20年过去了,我原来未曾想过会写书,但现在我可以告诉邓小平先生,我确实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可惜他本人无法看到了。”丹尼尔·伯斯坦先生一谈起中国,就讲了上面这段故事。
  伯斯坦所说的书,就是他和阿恩·德凯基泽最近在美国出版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专著《巨龙》。他在这本书里阐述了同《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之类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在下个世纪20年代中期会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史无前例的超级强国,对美国利益形成挑战,但只要双方保持建设性接触,互谅互让,对抗是可以避免的。他在分析了中国的近代史、中国社会的思想特点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不会像有些舆论臆测的那样发生分裂,政治制度不会发生大的动荡,不会出现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中国将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不会为了追求利益而对周边国家和世界采取对抗的策略。他认为特别有必要使美国政府、国会、舆论和民众了解中国,与真实的而不是想象中的中国打交道。他强调“美国不能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变中国”,提出应摈弃“冷战思维”,进行“建设性接触”,发展成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
  伯斯坦先生年轻时当过记者,现在美国著名的投资机构黑石集团公司担任高级顾问,主要负责对中国的业务,同时从事国际关系,特别是亚洲事务的研究,经常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报刊撰写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文章,并曾出版过《日元!》等多部论述国际关系的著作。在谈到为什么要写《巨龙》一书时,伯斯坦说,我22岁的时候首次攀登长城,22年来曾15次访问中国,目睹了它的发展变化。我见过许多中国领导人,接触过大量中国政府官员、企业主管和普通市民,应该说比较了解中国。但我发现许多美国人对中国有错误的印象,有的人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和敌手,过分渲染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挑战。也有人认为中国将会按美国的愿望变化。我感到有必要向美国人介绍中国,希望他们真正了解中国,认识到对美中关系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论调都是没有根据的。美中双方有许多共同的利益,也有许多分歧,双方不应该敌视,而需要相互了解,美国应该对中国采取建设性接触的政策。他说,《巨龙》一出版就受到广泛关注,已有三位国会议员表示要介绍推荐此书,一些政府部门请他去介绍书中的观点。中国的人民出版社正在组织翻译《巨龙》,中文版可望在6月克林顿访华前问世。
  伯斯坦对记者说,他同人民日报有特殊的感情。他首次访华就是人民日报邀请的,并因此结识了人民日报首任驻联合国记者陈忆村先生,当时他们同住一楼,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他说,年轻时他曾是一个向往中国的学生,生命中整整一半的时间是与中国相联系的。今后,他还将继续保持同中国的友情,为美中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尽力。他说他是一个未来主义者,喜欢向前看,着眼未来。美中两国应该在承认分歧的基础上建立伙伴关系,增进了解,增加接触,加强合作,共建未来。他对自己的书能够为此作出积极贡献而感到高兴。
  (本报纽约5月4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以美三方伦敦会谈结束
  克林顿邀请巴以领导人赴华盛顿续谈
  据新华社伦敦5月5日电 (记者王诚)旨在打破中东和谈僵局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美国三方会谈5日下午在伦敦结束,有关各方在两天的会谈中取得一些进展,但最终未能就美国最近提出的和平新建议达成一致。美国总统克林顿已经邀请巴以双方下周在华盛顿继续会谈。
  内塔尼亚胡在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两天的会谈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巴以双方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谈判解决。他还说,参加会谈的以色列官员将继续留在伦敦与有关方面继续接触,如果情况确有进展,在华盛顿召开三方后续会谈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阿拉法特说,不能说伦敦会谈失败了,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两天来在推动巴以和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取得突破需要一定的时间。他希望尽快能够看到这些进展得到落实。此外,阿拉法特表示,他已经接受了奥尔布赖特提出的在华盛顿举行后续会谈的建议。
  奥尔布赖特表示,尽管伦敦会谈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磋商,克林顿已经邀请巴以双方领导人本月11日在华盛顿进行新的一轮磋商。她还指出,如果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克林顿将考虑邀请有关各方启动最终地位谈判。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赞成贝林—马赞计划
  同意在东耶路撒冷郊区建都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5月5日电 (记者支林飞)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政府主席阿拉法特日前表示,他赞成根据贝林—马赞计划解决耶路撒冷问题,并同意在东耶路撒冷郊区的阿布迪斯建立未来的巴勒斯坦国首都。
  据以色列《国土报》5日报道,阿拉法特是于上周末在拉马拉会见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总裁克朗率领的一个美国代表团时发表上述讲话的。
  阿拉法特的这一表态被认为其在解决耶路撒冷问题上的立场有所改变。
  克朗4日晚会见了以工党议员、前政府部长贝林,向他通报了阿拉法特的讲话内容。
  耶路撒冷问题是巴以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在1996年以大选前夕,贝林与巴解组织总书记阿布·马赞制定了一个巴以实现永久和平的计划。该计划设想将未来巴勒斯坦国首都建在东耶郊区的阿拉伯村庄阿布迪斯;以色列将保留对大部分现有犹太人定居点的控制,但一些处在巴勒斯坦人口聚居地区的定居点则将变成为巴勒斯坦国的一部分,生活在这些定居点的定居者也可迁到以色列控制区居住;以色列将在巴以签署和平协议7年内保留对约旦河谷的控制。


第6版(国际)
专栏:

  5月4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右)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伦敦就中东和平问题举行会谈。 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洪森与拉那烈通话
  协商解决国会危机
  新华社金边5月5日电 (记者雷柏松)柬埔寨王国政府第二首相洪森和前第一首相拉那烈亲王今天通过电话协商解决了国会危机。
  洪森今天中午在出席国会会议后对记者说,他上午和拉那烈亲王通了电话。双方通过协商解决了由于支持拉那烈的议员抵制国会会议而造成的危机,为筹备7月大选创造了条件。
  洪森说,这是自去年“7月事件”后他同拉那烈的首次电话联系。
  近来,拉那烈领导的奉辛比克党的一些党员以及支持该党的一些国会议员要求修改选举法的有关条款,将大选点票工作从在村一级改为在县一级进行。但是这一提案未能获得国会多数票通过,于是这些议员进行抵制,导致国会一直因不够召开会议的法定人数而处于瘫痪状态。
  洪森说:“通过今天的协商,问题得到了解决,国会恢复了运作。拉那烈亲王、谢辛议长、翁霍第一首相以及我本人一致同意,将大选的点票工作由在村一级改为在乡一级进行。”
  在回答他何时将与拉那烈会晤的问题时,洪森说:“既然拉那烈亲王已经回到金边,我们之间距离很近,以后随时都可以见面。”他说,他和拉那烈之间没有问题,大家都应该为柬埔寨的今天和未来着想。


第6版(国际)
专栏:

  安南敦促苏丹解决内部冲突
  巴希尔下令大赦叛乱分子
  政府与反政府武装和谈
  据新华社内罗毕5月4日电 (记者王金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4日在此间敦促苏丹冲突双方作出让步,加快寻求和平解决冲突的进程。
  安南当天在总部设在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署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坚决支持肯尼亚总统莫伊为解决苏丹内部冲突而提出的和平倡议,并希望以莫伊为主席的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调解国和苏丹冲突双方早日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
  据新华社喀土穆5月4日电 (记者郭广钦)苏丹总统巴希尔4日宣布,对所有的“武装叛乱分子”实行大赦,并呼吁他们返回苏丹。这是自去年苏丹政府与反政府武装(阿扎勒河派)签署和平协议以来,苏丹政府对“叛乱分子”宣布的第二次大赦。
  巴希尔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要求他们放下武器、打开通道,让政府和志愿者把救援物资运送到受战争影响的地区。
  新华社内罗毕5月4日电 (记者徐剑梅)由苏丹外长奥斯曼率领的苏丹政府代表团4日在这里同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军的代表团举行和平谈判,这是自1994年以来苏丹交战双方举行的第二轮高层和谈。
  和谈是在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的主持下举行的。肯尼亚外长戈达纳在开幕式上指出,结束冲突,实现和平,是苏丹人民迫在眉睫的需要。他强烈呼吁有关各方为结束苏丹内战寻求“紧急解决办法”。
  自1983年以来,苏丹政府军和苏丹人民解放军一直在苏丹南部地区处于交战状态。长期内战已使130多万人丧生,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第6版(国际)
专栏:

  越共总书记黎可漂强调
  不接受资本主义制度
  据新华社河内5月5日电 (记者凌德权、侯鹤祥)越共中央总书记黎可漂今天在这里强调,“越南坚持共产党领导,不接受资本主义制度”。黎可漂是在河内国际会议中心会见各国记者时说这番话的。
  黎可漂说:“越南不接受资本主义制度,但并不意味着不学习资本主义的好经验。”同时,他还说:“越南愿意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交朋友”。
  黎可漂说,越共四中全会决议强调要“发挥内力”。“内力”包括越南人的智慧和劳动力、国家的资源、人民的财力等等。他强调,只有发挥好“内力”,越南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各国开展国际间的合作。黎可漂重申,发展多种经济是越南一贯和长期的政策。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旱灾无情人有情
  本报驻巴西记者 吴志华
  今天,两辆载重卡车,带着圣保罗机械和建筑工人捐赠的40吨食物,穿过尘土飞扬的农区,驶入了巴西东北部巴伊亚州的伊塔皮库鲁镇,早就在那里迎候的人群一片欢呼雀跃,一包包食物送到了2000多名数日无米下锅的灾民手中。中年妇女朵拉莉塞清晨5时就撇下家中两个饥肠辘辘的孩子,走了20公里赶来领取救济食品。她抱着一大口袋食物对记者说,她回家后,还要把这些食物再分送给同样挨饿的左邻右舍……像这样的场面,连日来不断地出现在巴西的电视新闻里。
  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巴西东北部的干旱来得比往年更早、更严重,许多地区在今年雨季里降水不足200毫米,水库见底、田地龟裂、牛羊渴死、饥民背井离乡。据统计,东北部9个州有1209个市镇、1000多万人口遭遇了15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农业减产70%以上。许多农户断炊断水,人们饥渴难忍。许多村镇还发生了饥民哄抢粮仓、商场的事件。最近几周,每天有5000多名东北灾民乘长途汽车涌往圣保罗,他们或投靠亲友,或沿街乞讨,饥寒交加,境况悲惨。带领全家到圣保罗的若泽说,家乡塞阿拉州已数月无雨,所种玉米、杂豆和棉花全都枯死,家中已无口粮,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只能千里投奔亲友。
  东北部的旱情牵动了巴西许多人。电视上、报纸上那些食不果腹的孩子、瘦弱的老人和他们期盼救助的目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一批又一批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队走上街头,为东北灾民募集食品。在超级市场门口,人们买下成箱的牛奶、成袋的大米和杂豆、成包的肉和水果悄悄放入募捐箱里;身穿救助团体制服的学生挨家挨户收集居民捐赠的食品和衣物;巴西利亚出租车司机已募捐25吨食品送往灾区,他们除了自己捐送外,还帮助接收和运送捐赠物品。一辆辆装满食物、带着无数颗爱心的卡车驶往灾区。许多灾民手捧着一袋袋救命的牛奶、面包、大米、牛肉,激动地落下了眼泪。
  巴西总统卡多佐5月4日也专程赶到东北部塞阿拉州,视察灾情,组织救济灾民。联邦政府和全国社会救助中心已决定尽快为东北灾民发放97万份基本食品包,紧急组织水罐车往旱区运送饮用水,并拨出巨款,加紧抗旱工程建设。
  旱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救济东北灾民的行动正在巴西全面展开。
  (本报巴西利亚5月4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既无战争 又无和平
  ——恰帕斯州纪行(上)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张仓吉
  在墨西哥恰帕斯州的两天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恰州政府和人民渴望早日结束在这个州持续4年多的武装冲突,实现和平。
  4月15日凌晨,记者与部分驻墨外国记者一道,乘头班飞机从首都墨西哥城赶往恰州首府图斯特拉—古铁雷斯参加州长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不久前,12名在这个州非法参与政治活动的外国游客被墨政府驱逐出境,恰州局势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1994年1月1日,恰州东南部一支称为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印第安农民武装发起暴动,一度占领了奥科辛弋等6个城镇,后被政府军击退,撤进拉坎多纳深山密林中,继续与政府军抗衡。当前恰州的局势,用州政府新闻发言人罗哈斯先生的话说,是“既无战争,又无和平”。“无战争”,是指政府军将萨军围困在拉坎多纳山区里,但双方没有再交过火。“无和平”,是指萨军控制区及其周边地区,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和流血事件不断,萨军还没有放下武器。更令州政府不安的是,去年底阿克特阿尔村屠杀事件发生以后,一些国家的人权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试图插手恰州冲突。他们鼓动印第安人成立自治市镇,带领印第安人封锁公路,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
  州长阿尔波雷斯举行记者招待会的目的很明确,要向外界阐明3点:一、恰州人民渴望早日结束冲突,实现持久和稳定的和平;二、恰州政府政治解决冲突方针不变,谈判大门始终向萨军敞开;三、恰州冲突是墨西哥内部事务,反对外国势力插手,驱逐在冲突地区进行非法政治活动的外国人不会破坏恰州和平进程。
  记者招待会后,阿尔波雷斯州长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说,“我任期内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尽早结束冲突,实现和平”。他十分坦诚地说,这种不战不和的局势严重影响了全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94年至今,州里的经济实际上没有增长,全州人均收入不到全国人均收入的一半,其中40万人每人每天收入还不到一个比索,生活极端贫困。
  第二天,记者来到靠近冲突地区的圣克里斯多瓦尔镇采访。1994年1月萨军暴动时曾一度占领了这个小镇。在镇中心广场值勤的警察说,萨帕塔民族解放军进山以后再没有骚扰过这里,只是偶尔有一些亲萨帕塔分子来这里活动。镇上支持萨军武装活动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对冲突已经感到厌倦,更希望和平。不过,在镇中心广场的大教堂一侧,有一个小摊上正出售宣传萨军政治主张的油印刊物和印有萨军领导人马科斯头像的文化衫。两位年轻的摊主不愿接受采访,只是说靠此赚点钱而已。在他们身后,大教堂外墙上有一个近10米长的墙报栏,贴的也是宣传萨军政治主张的文章和标语。而给我们开车的司机豪尔赫老家就在这个镇,他肯定地说,镇上支持游击队活动的人不多,人们普遍反对暴力,希望早日结束冲突,恢复和平的生活环境。
  胡安·佩雷斯是印第安小镇恰穆拉的一位农民,以种地为生。妻子在家中开了个小杂货店,3个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当记者走近他家门前提出采访要求时,夫妻俩犹豫一阵后才同意。我们从家常话聊起,当问到他对萨军的看法及恰州冲突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恰穆拉镇的印第安人从不支持萨军武装活动,从不响应它的号召。受冲突的影响,他家生活水平4年来没有任何改善和提高。举目四望,佩雷斯家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反映出佩雷斯一家生活的艰难。
  为早日结束冲突,墨政府方面不断作出努力。今年2月28日,阿尔波雷斯州长提出恢复谈判、和平解决冲突的新倡议。3月15日塞迪略总统向议会提出一项宪法修正案,建议对宪法中有关印第安人权益的条款进行修改,以便为恢复政府与萨军之间的和谈、实现政治解决武装冲突创造条件。
  然而,萨军至今坚持恢复和谈的前提是政府先承认其为合法组织。这一点恰恰是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僵局一时难以打破,恰州和平的实现还有待时日。
  (本报墨西哥城电)
  饱受冲突之苦的恰帕斯人民对和平鸽情有独钟,当地工艺品、日用器皿和服饰上都可以看到和平鸽的图案。图为矗立在靠近冲突地区的圣克里斯托瓦尔街心花园的一尊塑像:一位印第安妇女在专心制作和平鸽陶器。本报记者 张仓吉摄(附图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印国防部长反华言论受谴责
  本报新德里5月5日电 记者李文云报道:印度两政党严厉批评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3日发表的所谓“中国威胁”的言论,要求政府的对华和平、友好政策保持连续性。
  5日,国大党(英)全国委员会发言人库什德批评费尔南德斯近来散布所谓“中国威胁”的言论“极端的不负责任”。库什德指出,国防部长的言论破坏了印度各政党在外交政策方面的共识。他说,印度长期以来寻求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这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而费尔南德斯的言论使印中关系倒退,“这有悖于我们加强、深化、扩大与中国关系的努力”。
  4日,印共(马)政治局成员叶克里要求政府澄清国防部长的言论。他说,一段时期以来,印度一直在努力发展正常的中印关系,并取得了成效,费尔南德斯的言论威胁着这一进程。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富汗和谈破裂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5月4日电 (记者许钺乃)由联合国和伊斯兰会议组织在伊斯兰堡共同主持的阿富汗和谈,由于谈判双方分歧严重,于3日宣告破裂。
  此次和谈是阿交战双方一年多来举行的首次面对面谈判。在4月30日的和谈中,“塔利班”和反“塔利班”联盟在如何讨论停火和交换战俘等问题上出现分歧。休会两天后,“塔利班”在5月3日恢复和谈前夕,宣布更换和谈代表,反“塔利班”联盟认为“塔利班”方面新派出的代表团“不具合法性”,因而拒绝与其谈判。


第6版(国际)
专栏:

  叶利钦再次任命新政府成员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五日签署总统令,任命伊利亚·尤扎诺夫为新成立的土地政策、建设、住房和市政事业部部长。这一消息是俄总统新闻秘书亚斯特任布斯基当天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尤扎诺夫生于一九六○年,从一九九七年五月开始担任土地改革和土地资源委员会主席。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纪念铁托逝世十八周年
  在铁托故乡克罗地亚的库姆罗韦茨,二千多人四日冒雨举行集会,隆重纪念铁托逝世十八周年。这次集会是由克罗地亚老战士联合会和克罗地亚反法西斯战士联合会组织的。来自斯洛文尼亚、波黑等地的反法西斯老战士和群众以及一些政党代表参加了集会。
  (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梵蒂冈新任卫队长被杀身亡
  四日晚九时许,当日刚上任的梵蒂冈卫队长阿洛伊斯·埃斯特曼在梵蒂冈其住处身亡,同时死亡的还有卫队长的妻子格拉迪斯·梅萨和士官锡德里克·托内伊,三人均系枪杀。在托内伊尸体下发现一支手枪,初步认为是他杀死了卫队长夫妇,然后自杀。教皇为这一枪杀案感到震惊。梵蒂冈的唯一法官姜·路易吉·马罗内负责调查此案。梵蒂冈卫队始建于一五○六年,由一百名瑞士天主教徒组成,其中有七十名戟士,二十五名士官,四名军官,一名牧师。 (本报专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