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选贤任能也是革命
  张聿温
  人才的重要、可贵和难得,前人之述备矣!然而,选贤任能这个问题,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仍然没有解决得很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没有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把选贤任能提到革命的高度。
  选贤任能也是革命,这可以通过剖析选贤任能和反腐败的关系来认识和理解。谁都知道,反腐败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严峻课题,它将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反腐败,自然是革命。而选贤任能,又非反腐败不可。
  任人唯亲,是政治上的腐败。用人问题是个政治问题,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归根结底出在用人上。不错,法律、机制、制度非常重要,用制度管人,比用思想教育可靠得多。但是,再好的法律,再严细的制度,也是由人来制定,靠人来执行、落实的。君不见,有多少好“经”,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又有多少腐败分子,或挖空心思钻法律、制度的空子,或干脆胆大妄为,肆意践踏党纪国法,以权谋私。由此可见,选好人、用准人是何等的重要!严酷的现实是,当前一些单位在选人用人上存在着严重的不正之风。有的不问德才,只看关系;有的不看表现,只看来头;还有的甚至跑官、要官、买官、送官。这样,怎能保证选人用人的质量?又怎能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可见,选贤任能,非革不正之风的命不可。
  官僚主义,是管理上的腐败。这种腐败体现在选人用人上,危害不可低估。列宁指出:“如果在管理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弊病,那末我们决不隐瞒这种祸害,而是要揭发它,同它作斗争。”选人用人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若有官僚主义这个“祸害”,必将生出种种恶果。千里马在广阔的草原上,而不在宫廷的马厩里。可是,有些手握“相马”权的领导,却懒惰有加,懈怠成习,高高在上,一不接触群众,二不接触实际,三不调查研究,四不听取群众意见和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甚至也不接触使用对象,仅靠听汇报、看材料、阅档案拍板用人。而选人用人之后,又疏于教育,撒手不管,似乎只要把人用起来,就一劳永逸了。这样,怎么能发现人才,把最优秀的干部用起来呢?又怎么能保证用人不出纰漏呢?可见,选贤任能,非革官僚主义的命不可。
  嫉贤妒能,是思想上的腐败。见贤思齐,乃君子之风。爱才、惜才、育才、用才、护才,是见识深远、胸怀宽广的表现。然而有些人却正相反,见贤思嫉,惟恐别人超越自己。面对贤能之士,千方百计排挤、压制,或造谣中伤,散布流言蜚语败坏其声誉;或鸡蛋里挑骨头,抓住一点枝节问题大做文章,以“掐尖”为能事。这种“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用”的心理意识,狭隘至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抛在一边,不惜牺牲革命利益来维护自己的私利,不是一种思想上的腐败又是什么!“朝多君子,野无遗贤”。但若做领导的非君子,则势必远君子而亲小人。这样,怎么能把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选配到适宜的岗位上去呢?可见,选贤任能,非革嫉贤妒能的命不可。
  论资排辈,是观念上的腐败。说论资排辈是观念上的陈腐,不会提出异议,说是观念上的腐败,恐怕有人就认为言“重”了。陈腐与腐败,固然有程度上的区别,但就性质和危害而言,都是选贤任能、不拘一格用人才观念的对立物,都严重影响和危害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再说,改革开放的东风已经劲吹了这么多年,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经强调了这么多年,如果还顽固地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在用人上只求稳当,不求进取,只求平衡照顾,不求发现新人,说这也是一种腐败,并不为过。用新观念看是人才,用老观念看就未必是人才。用新观念看应该马上使用、大胆使用的干部,用老观念看就可能应该等一等、放一放、看一看。这样,怎么能保证我们的干部队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呢?可见,选贤任能,非革论资排辈的命不可。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治国安邦平天下,惟赖人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前进、在发展,因而必须有一大批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改革是革命,选贤任能也是革命。改革的成功有赖于选贤任能,选贤任能需要改革的精神。这就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第10版(理论)
专栏:

  集体领导与科学决策
  张鼎文
  加强党委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提高领导工作水平,需要认真领会和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从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要做到这十六个字,应注意把握四点。
  打牢集体领导的基础。集体领导既是党的领导的原则,也是班子成员共同参与的群体活动。集体领导的形成,一个重要前提是“一班人”能否统一思想。为此,各级党委应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学习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制度和原则,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有关指示,深化对集体领导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明确加强党委集体领导、提高各级党委科学决策水平的极端重要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全党的旗帜,也是加强党委集体领导的政治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只有打牢这个基础,集体领导才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党委中心组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把班子政治思想的统一落实到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各级党委还要把增强“一班人”的革命事业心作为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增强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共同的实践,才可能形成共同的认识、共同的语言,从而为集体领导、集体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亲自调查,分工不分家,经常换位思考,促使党委“一班人”对实际的了解,对全局的把握。
  提高民主议事的质量。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落实民主集中制要求,必须把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和提高民主议事的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的体会是,每次开会研究重大问题都要先出“安民告示”,将会议的议题和议案提前通知每个委员,给大家留出足够的思考和准备时间;让机关深入调查研究,及早拿出预案,对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还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专题论证和可行性分析,必要时拟制两个以上方案,以利于党委集体讨论时进行比较和优选。凡是讨论重大问题,都要先定原则后议事。首先根据议事内容,组织大家学习有关方针政策;其次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基本原则,为讨论问题提供依据。只有认真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为此,对党委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会前有计划地组织委员分头调查研究,获取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信息,全面地掌握情况和思想实际。对关系全面建设、长远建设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不仅要重视在班子内部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意见,还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了解群众的情绪和要求,以确保重大决策能真正符合实际,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意愿。
  充分进行个别酝酿。个别酝酿是充分发扬民主,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环节。个别酝酿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的过程。我们感到,重大问题要做到议而有决,必须建立在会前个别酝酿的基础上。不经过个别酝酿,就可能造成讨论不充分,有话不好说或有话不想说,问题议不透,议而不决或议而难决,甚至可能使党委委员产生误解,影响参与集体决策的积极性和班子团结。为此,研究决定重大问题,要把功夫下在会前,把工作做在会下,充分进行个别酝酿。我们的做法主要是:正副书记与主管领导、主管部门的同志反复商量,拿出可行性方案;正副书记交换意见,统一思想,达成基本共识;正副书记与委员逐个见面听取反映,反复征求意见,交流看法;正副书记与有不同意见的同志反复磋商,力求把分歧解决在会下。我们力求做到:不经个别酝酿的问题不仓促上会;个别酝酿不充分的不草率讨论;意见分歧较大的不急于决定。由于会前酝酿比较充分,思想基本统一,因而会上讨论问题时便能取得一致意见。
  果断进行会议决策。党委的决策最终要通过会议决定的形式来实现。这既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重要程序,也是保证党委决策正确,保证集体领导的客观要求。根据我们的体会,召开党委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应着重把握好七个环节。一是汇报好预案,以便大家更多地了解情况,把握依据,避免因不了解全局,不熟悉情况,胸中无数而影响讨论;二是善于集思广益,及时综合归纳,拿出决策意见,提供会议表决,果断作出结论;三是要让各种意见都讲出来,各种方案都提出来,从中进行比较和鉴别,敢于肯定正确意见;四是注意倾听少数人的意见,吸取少数人意见中合理正确的成分,以补充和完善多数人的意见,使党委决策更完善、更科学;五是当正副书记意见处于少数时,要勇于否定自己的意见,坚决服从多数人的正确意见,不把个人的意见强加给党委;六是当出现意见分歧时,要多讨论、缓拍板、慎表决,尽量让大家把话讲透,在多种意见的比较中作出最佳决策;七是注意做好会后工作,特别是对自己的意见被否定的同志,会下要及时找他们谈心,进一步沟通思想,听取意见,使大家都能心情舒畅地服从和执行党委的决议。
  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认真实践,加强对党委班子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党委集体领导和科学决策水平就能不断得到提高。


第10版(理论)
专栏:

  在改革中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陈勇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目的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改造,造就一批新型的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更高效益的企业。这就要求把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同社会主义企业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发展的路子。加强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应把握好几个重要环节。
  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是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前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在企业工作中始终坚持。任何片面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做法,都会导致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削弱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党的十五大总结我国近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保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加强党建工作同步进行。
  建设高素质的企业领导班子是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在班子。企业领导班子强而有力,不仅企业的经营能得到发展,而且党的各项工作也可以得到加强。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民主作风好、懂经营、善管理、团结协作、廉洁务实、开拓进取、职工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选准配好“一把手”。重点把握二条,一条是政治上强,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踏实的思想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另一条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选人途径上,应努力拓宽视野,打破地域、身份、所有制界限,通过多种途径,实行委任、选任、考任、聘任等方式,对企业经营者实行择优录用和竞争上岗,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二是加强政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素质。按照“三讲”和“三严四自”的要求,增强党性,提高素质,重点解决好坚定信念、牢记宗旨、防腐拒变等问题。三是监督约束与激励保护并重,逐步形成对企业领导班子的科学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党内监督、职工民主监督、财务审计监督、法律监督及舆论监督等形式,逐步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所谓重大问题,主要是指涉及企业经营战略、重要改革措施、主要人事安排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党章赋予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也是党对企业实行政治领导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要选准角度,扮好角色,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把握政治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时,既能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做到参与“到位”;同时又要注意提高参与艺术,在生产经营中支持行政领导唱主角,不越俎代庖,不搞以党代政,参与而不干预,保证而不揽权,监督而不拆台,确保“不越位”。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程序和制度,保证参与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搞好企业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保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地实现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必须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首先是合理设置党务机构和配备党务工作者,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做到三个同步:一是把企业转制与党组织的重新设置同步考虑;二是在组建新的转制企业的同时,同步建立党组织,设置机构,配备党务干部;三是在新建企业正常运转的同时,党建工作也同步运作。其次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凝聚力工程”和“学党章、树形象、比贡献”等活动,把党员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树立起企业党组织的威信和形象。再次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增强群众观念,切实维护工人的权益,认真听取工人对重大问题的意见建议,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不断增强党对企业实行政治领导的力量源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讯

  《苏联兴亡的沉思》
  李振城撰著的《苏联兴亡的沉思》一书,已由改革出版社出版。该书阐述了列宁的执政谋略,系统分析了前苏联历史的若干重大疑难问题。(凡凯)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高质高效农牧业
  刘明祖
  编者的话: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强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本版发表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的文章,结合内蒙古多年来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实践,就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态环境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农牧业生产的条件,也是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已经引起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最近,党中央专门作出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重大决策。内蒙古地域辽阔,横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2%,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温带草原集中连片分布地区。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其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我国整个北方生态环境建设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造祖国秀美山川,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建设好祖国绿色的北疆。
  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并从本区的实际出发,制订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规划,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搞好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正确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高质、高效农牧业。
  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生态建设要在遵从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日益明显的经济效益,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广大农牧民生活在逐渐改善的生态环境中,加快实现小康的步伐。
  长期以来,我国北方生态环境虽然局部得到了改善,但整体仍在趋于恶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受全球变暖、气候干燥化的影响外,传统农牧业的粗放经营和过牧、过垦是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其主要表现是,农民广种薄收现象普遍,不适宜耕种的“三跑田”、“坡耕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较大。广种薄收使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逐年降低,又使农民不断扩大耕地面积。结果地越种越多,粮食单产越来越低。在内蒙古,全区高产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15.7%,有效灌溉面积占24.6%,旱涝保收面积占14.7%,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平均粮食产量231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2%。在牧区,超载过牧、草畜矛盾十分突出,导致草场严重退化。总之,农牧业的粗放经营加剧了环境恶化,环境恶化又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因此,尽快把这种互相制约的恶性循环改变为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把农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关系到遵从自然生态规律、体现经济效益的重要问题。实践表明,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因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们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投入大量财力去改善生态环境,而只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进而达到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目的。赤峰“农林牧相结合,综合开发”的模式,西部草原牧区“引种入牧,草业先行,建设养畜,规模经营”的模式,乌盟地区“进一、退二、还三”(进一单位稳产高产田,退二单位非宜农耕地,还林、还草、还牧)的模式,就是内蒙古地区在发展生态农牧业的实践中涌现的典型。它们都把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效果。事实上,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一般都难以被广大农牧民接受,只有把二者结合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才会成为广大农牧民生产过程中的自觉行动。
  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发展高质、高效农牧业的路子,变广种薄收为精种高产多收。内蒙古南部黄河流域地区近年来出现的以收集雨水、拦蓄洪水为主要措施的家庭生态型农业,也是广大群众的一个创造。那里的农民根据地形与土质条件,每户打几口旱井,或者建一个小库坝,存聚雨水和洪水,种上一定数量的旱涝保收田,再将坡地中低产旱田改造为高产优质牧草地,养上几十只肉毛兼用羊,农民即可达到2000元左右的年收入。这样一来,不仅使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得到遏制,而且使生态环境的质量得到改善。由此可见,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与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高质、高效农牧业,对于改善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全面协调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往往是少数民族聚居、经济落后、贫困人口比例比较大的地区。据统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的比例一般都占所在旗县人口的20%以上。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呈现出农林牧交错,每一种土地利用的比例都比较小,均不具有优势地位。因此,多年来一直没能处理好农林牧用地的比例。内蒙古的实践表明,在生态退化比较严重的广大农牧林交错地带,实施“自给性的种植业、保护性的林业、商品性的畜牧业”是一条协调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此,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农业与林牧业的关系、农牧业生产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区域经济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协调农业与林牧业的关系。对于广大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大量发展粮食生产基地深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除局部的平原河谷地区外,只能发展自给自足的旱作农业,以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在此基础上,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建设灌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牧而农,建立商品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促进农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对基本解决了温饱的广大农民来说,将使其实现小康成为可能。区域经济发展了,必将增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能力,进而更好地改善发展区域经济所必须的生态环境质量。对内蒙古来说,农牧业是基础产业,全区人均耕地面积和草原面积居全国之首,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在于农牧业。因此,解决好农林牧业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重要。
  处理好农牧业生产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发展高质、高效农牧业,必须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统一,质量优先的原则,在稳定粮食产量和牲畜数量的基础上,把着力点由偏重总量增加,转移到以提高质量、最终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提高土地和草场产出率和农牧民收入水平上下功夫。要切实摆脱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增加收入上动脑筋、下气力,在高质、高效上做文章。
  就农业而言,应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在精种高产上,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把沙地、坡地等低产田退出来还草、还林。另外,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效益。以内蒙古为例,仅粮食一项,如果将平均产量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而总量仍保持125亿公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即可退耕260多万公顷土地,用于种树种草、改善生态。
  就牧业而言,当前牲畜头数逐年增加,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虽然各地都不断加强草牧场的基本建设,但建设速度往往跟不上牲畜的发展速度。解决这个矛盾,靠单纯控制牲畜数量消极地适应大自然,已被实践证明此路不通。因此,草原牧区还要实施以加大科技含量为手段、以提高质量为目的的“种子工程”。比如,目前占放牧比例较大的细毛羊中,低代改良种每只平均产毛仅是优质细毛羊的1/3,而且优质细毛羊的毛质、价格、市场均好于低代改良羊;肉牛中改良品种西门塔尔牛肉质好、售价高,比蒙古牛同期产肉量高近一倍。可见,同等数量的牲畜,相近的饲草量及劳务投入,产出量和效益却相差几倍。这充分证明,实施“种子工程”,改良牲畜品种,提高牲畜皮、毛、奶、肉等产出率,使草原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以外延为主的数量型向以内涵为主的质量、效益型转变,是改善草原生态、提高经济效益的正确选择。
  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区域经济中,必须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不优先考虑人民的当前利益,就没有长远利益可言,群众也无法接受,长远利益就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在追求当前利益的过程中,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竭泽而渔,断子孙路,图一时之利,受长久之害。生态环境是农牧业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好,将从根本上增强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际情况,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进一步转变观念。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工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转变观念,确立质量效益观念及资源与资产高效利用的观念。真正把农牧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起来,把农林牧互补集成起来,把提高农牧业产量、提高农牧民收入与提高农牧业效益统一起来,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协调起来,从而形成发展现代优质、高产、高效农牧业的统一认识,为发展生态脆弱地区的农牧业产业化工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的地域差异,并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近年来,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要按农区、草原牧区和农牧交错地区三大地域制定各有侧重点的工作方针。农区生态建设注重一个“水”字,即以水利为中心,搞农田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先进技术。在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等水土流失和干旱沙区,重点抓小流域治理,种树种草,建设梯田、坝地、水窖、塘坝,增强截水、蓄水、保土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推广“进退还”的经验,减少生态压力。牧区生态建设应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无水草场,扩大草原有效使用面积;改良畜种,优化结构,加大舍饲、半舍饲和精养育肥的力度,实现由自然养畜、粗放经营向建设养畜、集约经营的转变,逐步扭转草原超载、过牧的状况。农牧交错带以坡地集水和小流域库坝建设为核心,走农牧林互补、以畜产品为主要商品的生态农业之路,狠抓农牧业产业化。
  深化农牧业生产与加工中的体制改革。首先,加快“五荒地”的拍卖、租赁,固定“五荒地”的使用权,以适应发展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其次,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与农牧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机制,促进“双增双提”与农牧业“种子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不同土地资源类型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农牧业生产,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区域化。最后,明确政府与企业在农牧业产业化工程建设中的责任与利益分配,科学合理地厘定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分配比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与力量,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封锁,联合共创,全面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程的建设。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讯

  《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
  陈先达撰写的《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一书,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针对我国学术理论界的思想实际、哲学讨论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而展开理论概括和理论阐述的。该书强调哲学要关注当今的现实,书中所谈论的问题大多来自现实生活,提出的许多见解也大多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是对现实问题的哲学回答。
  (韩庆祥)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讯

  《中国人物年鉴》(九七年版)
  《中国人物年鉴》是一部以年鉴的形式,介绍每年度我国各方面知名人士的活动、事迹、贡献及生平的大型工具书。《年鉴》自一九八九年创刊以来,发行到海内外,受到各界广泛重视和众多读者的欢迎,被称为“英模人物的光荣榜,知名人士的言行录,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年鉴》每年出版一卷,每卷收入一千人左右。《年鉴》由中华名人协会主办,新华出版社出版。
  (李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