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把握前进的航向
  ——各地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学习热述评
  本报记者 董洪亮
  万物复苏的春天,全国大学校园里学习邓小平理论热潮再度蓬勃兴起。90年代以来,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热有3次,第一次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第二次是在1993年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后,第三次是党的十五大召开到现在。纵观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首先是了解与认知,其次是理解和认同,最后是运用和实践。青年学生为什么以持续不断的热情学习邓小平理论?他们学习的收益如何?扫描大学生学理论的轨迹,或许对广大青年有所启示。
  邓小平理论进课堂上教材
  1996年下半年,北方交通大学社科系副教授苗鸿玲在该校开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选修课,选修的学生遍布全校13个系各年级。听课学生积极性很高,记者看到有的学生提前一个小时到教室占座位。
  邓小平理论进课堂上教材是大学生了解、认知邓小平理论阶段。
  1994年,中共上海市教卫委决定在上海高校中开设邓小平理论课。1995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6所试点学校率先开设了“邓小平理论教程”课。1996年至1997年上半年,上海高校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教程”课。去年初,上海许多高校结合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讲授邓小平理论课。
  邓小平理论进课堂建立在大学生渴望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课以其鲜明的针对性受到大学生欢迎。
  去年秋天,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北京大学在本科三年级5个院系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吴树青、肖蔚云、陈占安等12位著名教授分别讲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等12个专题。听课的学生陈伟说,平时的许多疑惑,在这门课中找到了答案。另一名学生说,以前对国企改革信心不足,放假回家听到关于下岗职工的议论,对有些问题不理解。听了吴树青教授的课,茅塞顿开,澄清了模糊认识。
  课余自发学习邓小平理论
  大学生中蕴藏着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极大积极性,全国1000多所高校的300多万大学生自发组建学习邓小平理论社团达2000多个。近几个月,许多高校学生在学校团委指导下,开展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
  3月7日到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邓小平理论学习班”举办了数次理论沙龙。全校3000余名学生参加学习班,理论沙龙活动场场爆满。通过理论沙龙的互相交流,大学生提高了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一位参加理论沙龙的学生说:“每参加一次活动,我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就加深一层。”上海交大“邓小平理论学习班”还把沙龙办出校园,与其他高校进行校际互访、交流体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海交大先后与中国纺织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进行了互访。
  4月9日至12日,华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浙江大学召开学习邓小平理论交流会,会议代表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华东地区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进入新高潮。
  由课堂到课余自发学习邓小平理论,表明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从了解、认知阶段发展到理解、认同阶段。成才是大学生长盛不衰的关注热点,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大学生认识到,学好邓小平理论于己有益、于国有益,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跨世纪能力有巨大作用。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动因在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在于他们了解改革、认识社会的强烈愿望,在于青年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参与改革实践的巨大热情。
  北京大学一名学生说:“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一是想学,我们要寻求了解现实、发展自身的理论武器;二是应该学,改革在发展,不学理论跟不上形势;三是必须学,我们将来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掌握邓小平理论。”
  去年,有关部门对6省、市58所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表示对邓小平理论“很了解”或“比较了解”;98%的大学生认为邓小平理论是使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成功之路。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程度非常高。
  联系现实 学以致用
  理论的魅力在于认识现实,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广大青年学生之所以满腔热情地学习、钻研邓小平理论,因为邓小平理论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航标,而且使大学生们解除了许多困惑。青年学生联系现实、结合实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从而提高了对形势的认识,明确了青年人努力的方向。
  湖南大学团委负责人说,理论学习能否深入,关键在于是否与实践结合,“周末调研”就是在实践中学理论的尝试。
  学习理论,认识社会,再学理论,参与实践,这样循环递进,使大学生们不但深入地理解了理论,而且认识到了理论的力量,明白了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大学生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情十分可贵,很多学校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与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与参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学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大学生掌握了邓小平理论,才能在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有更大作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的一代青年,是我国兴旺发达的希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赤子华章
  ——追记留美博士生崔剑平
  本报记者 贾建舟 刘磊 新华社记者 蒋永武 尹建华
  崔剑平,一名英年早逝的留美博士生,以短暂而非凡的青春,谱写了人生最美好的华章。
  舍身救人英雄谱
  1997年9月2日,美国德拉瓦尔河以低沉的哭泣,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
  这天,新泽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会组织郊游,到德拉瓦尔河去划独木舟。13名参加者中,有6名是中国留学生,崔剑平也在其中。在这风景如画的水面上划舟漂流,同学们你追我赶,好不惬意。
  中午时分,当船队划行到一处有公园的地方,同学们有的上岸休息,有的下河游泳。此刻,河中心突然传来刺耳的“救命”声。崔剑平回头一看,原来是落入水中的中国留学生游若旭在拼命地挣扎。崔剑平连衣服也没顾得脱,便飞身跃入水中,奋力向溺水者游去。紧随其后,两名美国同学也即刻下水营救,另一名美国同学则驾起独木舟划向救人的地点。崔剑平一头潜入水中,用尽全力将游若旭托到独木舟上。就在这时,崔剑平的头部突然受到意外的撞击,悄无声息地沉入水底。崔剑平时年26岁。
  崔剑平英勇献身的噩耗,震撼了太平洋两岸的中美两国。9月15日,中美等国150多人在新泽西州为他举行了追悼会,“神州学子舍己救人英名留异域,四海同悲精神永存送君返故乡”的挽联,表达了海外学人对崔剑平的崇高敬意和无限哀思。新泽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代理院长宣布了一项特殊决定:“每年以剑平的名义开设一个由著名科学家主讲的科学讲座。”10月17日,在崔剑平度过7年寒暑生活的上海复旦大学,200多人参加“纪念崔剑平校友植树仪式”。11月18日,在崔剑平度过6年中学时光的山东省实验中学,3000多名师生冒着凛冽的寒风举行“崔剑平事迹报告会”。最近,山东省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脚踏实地成才路
  1971年12月2日,崔剑平出生在济南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他还是孩提之时,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为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素有“大学生摇篮”之称的山东省实验中学。在校6年间,他7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多次在全国、省、市组织的各学科竞赛中获奖,并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高中毕业时,国内多所名牌大学来函愿意接收他为保送生,他从中选择了上海复旦大学。在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是关系着每个学生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一件大事,可崔剑平却选择了难度最大的一个——干细胞因子遗传工程。当时,他的导师曾建议他换个课题。因为如果实验失败,就意味着不能毕业,拿不到硕士学位。而他却平静地回答道:“正因为它难,我才选择它。科学是无止境的,不下点苦功夫就不能继续发展。”
  志存高远,行无寒暑。在赴美留学的日子里,崔剑平为减少住房费用,就搬到距学校较远但房租便宜的地段居住,其目的只有一个:省下钱来买书。1997年8月,崔剑平在导师爱师爱伦·唐·安得森博士的指导下,完成了难度颇大的“视网膜细胞生物学研究”课题,获得了最高分A。
  根系华夏报国情
  崔剑平在攻读学业之余,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当痴迷,尤其爱读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些作品洋溢的无畏、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令人击节赞叹。古代志士马革裹尸、中流击楫、终军弃绶、慷慨悲歌的报国雄心,时下很难鼓起部分青年的一腔热血了。无此报国热心,愧称炎黄子孙!”1996年夏天,崔剑平赴美留学的手续基本办好,只剩下了出国签证。他深深懂得,能够出国深造,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结果,是人民对他的重托。为了表达爱国之心,他把赴美的签证日期特意选在了7月1日这一天。他说:“1997年7月1日香港就要回归祖国了,这是一件国人引以自豪、为之振奋的大喜事,我7月1日出国就是为了永远记住这一天,也是表达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预祝。”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学习中华科学英才 投身科教兴国大业
  全国各地深入学习蒋新松
  本报讯 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当代中华科学英才”的蒋新松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及首都各大报报道后,在辽宁、新疆、湖北、山东、浙江、河北、江西、安徽等省区的一些地县市干部特别是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股“学习蒋新松”的热潮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
  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科学技术部等五个部门最近联合下发了《关于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向蒋新松同志学习的决定》。连日来,各地县市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决定》和《人民日报》的《为了祖国,为了科学》的长篇通讯与评论员文章。
  广大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蒋新松的事迹时代感强,真实可信,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不愧为我国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以蒋新松同志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敬业爱国,从战略高度思考和实践科学技术巨大作用的博大胸怀;就是要学习他追求真理,勇于开拓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奋斗精神。现在号召向蒋新松学习,有助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表明了党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视,这必将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科教兴国”的事业中去。
  在蒋新松战斗工作过的沈阳市,市委把学习蒋新松活动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筹备组织了报告团在全市巡回报告。湖北省枣阳市先后召开了26场(次)知识分子代表座谈会,在报纸等宣传阵地开辟了“学习蒋新松什么”和“怎样学”的大讨论,11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还向全市1.3万余名知识分子发出《学习蒋新松,在无私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倡议。山东省苍山县请知识分子谈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对照蒋新松先进事迹找差距,谈打算。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则将学习活动与目前实施的“讲文明,树新风”楷模工程活动结合起来,促进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湖北省广水市开展“三比三看”活动,即比学习劲头,看谁的政治业务素质高;比道德修养,看谁的服务意识强;比拼搏精神,看谁的科研成果多。孝感市在科技人员中“开发一个新产品,推广一个新项目,出一个好成果,举办一次科技讲座,提一个好建议”活动。
  田间地头更多地闪现着科技人员奔忙的身影。在河北易县,百名科技人才走出实验室,分赴乡村联系100个经济相对落后村实施科技帮扶。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科技成果信息网络展示、“农业现代科技”报告会、大型科技咨询服务日、技术市场税收政策业务培训等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专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以学习宣传蒋新松事迹为契机,结合实际,把“双尊”工作进一步落实好。沈阳市加强了科技专家医疗保健、健康疗养工作,并积极筹建科学家公寓,提供约600套住宅,还准备筹集蒋新松基金,奖励贡献突出的知识分子。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政领导与知识分子建立了交朋友和定期联系制度。浙江省武义县则出台了建立人才库、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等措施。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学习蒋新松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更是丰富的。“新松亮节高千尺,兴国征程照后人”。知识分子的一代楷模,战略科学家蒋新松的精神必将鼓舞着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教兴国”的事业中去。(陈冀)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雨浓情更浓
  ——心连心艺术团赴鞍钢慰问演出侧记
  陈光明 王湛宽 朱太生
  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4月28日在鞍钢冒雨进行慰问演出。下午3时整,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周涛登上舞台。顿时,《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雄壮旋律响彻全场。令人惊奇的是,每位艺术家都撑着雨伞,将100位披红戴花的劳动模范迎入会场。
  雨丝不绝,情思不断。心连心艺术团编组的三支深入高炉前、轧机旁、连铸机边演出的小分队出发了,整场演出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给鞍钢职工带来的第一支歌,竟是鞍钢人自己创作的歌曲:《我爱熔炉我爱钢》,“我爱熔炉我爱钢,我爱这炉火通红的地方……”这是他临行前赶排的一个鞍钢味十足的节目。背景台上,端坐着252名鞍钢工业学校的学生。作为群众演员,他们有节奏地挥舞着白毛巾、彩绸为演员伴舞、造型。他们身上未着任何雨具,一任雨淋风吹,队形不乱,笑颜不改。
  女歌手孙悦为这场雨找到了新的注脚,她带来了《幸福快车》,她说,歌中有一句“刷拉拉”,结果把雨引到钢城,她的解释引发了全场观众开心的笑声和掌声。71岁的著名艺术家赵丽蓉不顾高龄也冒雨为观众演唱了一首《牵挂你的人是我》,引来了牵挂她的人的众多关切目光。
  16名小朋友簇拥着鞠萍姐姐登台了,她为小观众表演了讲述雷锋叔叔在鞍钢的故事。当年雷锋在鞍钢工作,如今,“雷锋”又回到了鞍钢。那是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中雷锋的扮演者吴军。鞠萍把吴军和雷锋的战友乔安山以及当年与雷锋在化工总厂北配煤车间一道工作过的工友介绍给小朋友,介绍给观众。鞍钢人的心海里又一次叠印出雷锋这位不朽的共产主义战士青春永驻的光辉形象。
  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是鞍钢人非常熟悉的演员,当他再次踏上这块滚烫的热土时,激情油然而生。他的诗朗诵《鞍钢,你好!》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共鸣——“鞍钢/我看你来了/你好啊/鞍钢/党和人民感谢你/共和国感谢你/中国人永远的——鞍钢!”老艺术家抑扬顿挫、气势磅礴的朗诵,震撼着万名职工的心。是的,鞍钢为亿万人所瞩目,鞍钢有骄傲的昨天,有拼搏的今天,也一定会有辉煌的明天。
  一时间,细雨不仅没有断线,而且千丝万缕绵绵不绝,气温骤降但这并未使演员们的表演激情降温。电影演员王馥荔与鞍钢业余京剧演员谭凤坤的合作段子《红灯记》“痛说家史”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集体相声《请到我们厂里来》令人捧腹,忍俊不禁;张振富、耿莲凤演唱的《祖国一片新面貌》风采不减当年……
  压轴戏由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和杨鸿基领唱,全体演员和钢铁职工齐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支歌,恰当地展示出鞍钢人在新时代大潮中迎接挑战、奋勇拼搏,不畏困难、重振雄风的英雄气概和主人翁情怀;这节奏、这旋律,在春雨滋润,春风荡漾的钢都热土上久久回荡,心连心共建伟业,手牵手再创辉煌。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回眸〈新青年〉》出版
  本报讯 大型精选类编版套书《回眸〈新青年〉》,近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创刊于上海,1917年迁入北京,至1922年共出版9卷54号,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蔡元培等文化先驱都曾在《新青年》上发表过文章。《新青年》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眸〈新青年〉》分为“语言文学”、“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想”3卷共200万字,选用了《新青年》原版中的照片、手迹、尾花、格言等,力求带给读者亲近的历史感。
  该书出版之际正值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北大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曾经是《新青年》重要的活动舞台。为纪念北大百年华诞,河南文艺出版社日前特向北大图书馆捐赠了《回眸〈新青年〉》。(王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大学百年华诞纪念卡发行
  本报讯 由北京威煌卡业商贸有限公司策划、设计,深圳荣明达投资有限公司制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筹委会办公室监制的“北京大学百年华诞纪念卡”近日发行。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分别收藏了该纪念卡的第1898号卡和第100号卡。
  该纪念卡一套二枚,正面分别印有特邀画家专为该卡绘制的今日北大西门和当年北大红楼的彩色图案。该纪念卡金卡绝版印制1998套,作为赠品。纪念卡银卡绝版印制10000套,面向北大校友和社会发行。(陈静)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大学如今已拥有各种研究实验室一百一十六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工程中心十四个,数量居国内高校之首。北京大学严纯华教授(右)研究出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回流启动理论与技术,已在全国多数稀土企业中应用,每年可为国家增收利税亿元以上。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