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百年学府沐春风
  ——三代领导人关怀北京大学
  新华社记者 江涛 尹鸿祝 张宝瑞 新华社通讯员 魏国英
  几代北大人欢聚燕园,庆贺自己的母校百年华诞。他们怎能忘记,中央三代领导人对北京大学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毛泽东与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是青年毛泽东新的人生道路的起点。1918年夏和1919年冬,风华正茂的毛泽东两次走进北京大学,像海绵吸水一样,在这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和思想营养。在北大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在各种思潮、流派撞击和融合的激流里,蔡元培、鲁迅、胡适、邵飘萍等著名学者的精湛学问,给了他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濡染。在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下,毛泽东“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他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论信仰,成长为一位职业革命家。
  毛泽东的革命实践从一开始就与北大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远离了北大,他和北大的精神联系也没有中断。“五四”运动中,他领导湖南人民支援北京及北大学生的爱国斗争。1919年10月,毛泽东的《问题研究会章程》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全文发表。北大进步师生对毛泽东领导的驱张(敬尧)赴京代表团给予了积极支持。
  1949年,统帅千军万马夺取全国解放的毛泽东,再次来到阔别30年的古都北京。他用饱浸深情的笔,给北大学生会、校纪念“五四”筹委会复信,给北京大学题写校名,为学校“五四”活动题词。
  毛泽东悉心关注着解放后北大的建设与发展,关怀着昔日的师友和新一代学子。他给北大的工作以特别的关照,他诚挚地与著名学者马寅初、冯友兰、周培源等交流思想,探讨学术,共商国是。他接见北大学生代表,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意见。甚至连学生国庆游行淋了雨,他都惦记,亲自指示提前烧好姜糖水……
  毛泽东的名字永远与北京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地连在一起。
  周恩来多次走近北大师生
  新中国诞生后,共和国的领袖中,在北大留下足迹最多的是周恩来。他朴实勤奋的身影,亲切谦逊的话语,对北大师生的信任鼓励,对北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铭刻在几代北大人心中。
  周恩来第一次走进北大是在1949年5月9日。刚刚和平解放的北平,国民党特务制造的事端不断,可周恩来一不带警卫,二不让公安局派人,只带了两名工作人员来到北大与129位教授、副教授座谈。他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和如何搞好教育工作的讲话,深深地表达出他对知识分子的信任和嘱托。
  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把500名北大人和京津20所高校及中科院代表2500人一起请到了中南海怀仁堂。周恩来说,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己。讲到改造问题,我想还是先从自己讲起,联系自己来谈这个问题,拿我个人来说,参加“五四”运动以来,已经30多年了,也是不断地改造。我尽管做了一些负责的工作,但也犯过错误,栽过跟斗,碰过钉子。可是,我从不灰心,还要把错误公之于众,作自我批评……5个小时,周恩来讲得动情动理,师生们听得入脑入心。这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思想的沟通。后来一些教师入党时,还常常谈到周恩来这次报告的启迪。
  1957年11月6日,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日的前夕,周恩来来到北大新校址—西郊燕园,在大饭厅(后称大讲堂)给北大、清华和中科院的代表们作“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的报告。1958年9月20日清晨,周恩来开了一夜会,还没来得及闭闭眼,就驱车赶到北大西门办公楼西边的草坪,为北大和北京市即将奔赴钢铁战线的5000名师生送行。
  1973年10月19日,身患绝症的周恩来最后一次来到北大,抱病出席“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斯诺先生的骨灰安葬仪式,并来到未名湖畔的斯诺墓前默哀。
  周恩来对北大投入了不同寻常的关注:北大原子能系的建立,昌平分校的建设,解放初校委会主任和校长的人选,他都一一过问;“文革”中,他想方设法保护北大的老教授,他亲自给当时学校负责人周培源布置任务:“把北大理科办好”,还三次对北大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作指示……周恩来对北大寄托着特别的期望:把北大办好,把高校办好,把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
  从“小平您好”到“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1984年10月1日,“小平您好”的横幅突然展示在天安门前,出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的游行队伍中。横幅是当年参加国庆游行的北大81级生物系学生郭庆滨、李禹等人,在9月30日晚悄悄制作的。20多人思来想去,终于想出大家都满意的四个大字:“小平您好”。
  多么平常的问候,多么亲切的祝愿,像是对挚友,像是对亲朋,像是对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家人。
  1957年5月5日,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与彭真副委员长、教育部长杨秀峰等陪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参观北京大学。美丽如画的校园,充满青春活力的莘莘学子,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64年11月初在北大开始的“社教”,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及时关注这一动向,并召集书记处开会,重点研究北大“社教”问题。他在总结发言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把北大从“左”的混乱中解放出来。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亲自调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周林担任北大党委书记,并欣然接受周林的建议,同意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担任北大校长;他多次约见北大校领导,研讨拨乱反正、教学科研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他亲自过问马寅初、翦伯赞等著名学者的冤案平反;他支持北大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他为北大图书馆题写馆名,又为《今日北大》题写书名……近20年北大从动荡走向稳定、从恢复走向发展、从继承走向创新,凝聚着邓小平的胆识和魄力。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在北京十里长街为小平送灵的队伍中,“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横幅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北大师生在寒风中送小平西行。
  江总书记心连北大师生
  对于北大这所百年学府,江泽民总书记始终关注着她的发展。早在1980年,北大教授王选在研制开发激光汉字编辑系统时遇到了困难,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的江泽民同志在给国务院的一封信中说,这套系统有几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予以积极扶持,以继续试验使之完善化,将来在国内推广,在具备一定条件之后,还可打入国际市场。1990年,刚到中央工作不久,江泽民总书记就邀请北大学生到中南海,同他们坦诚地谈学习、谈理想。1992年5月他来到北大方正集团考察工作,对方正的腾飞给予了支持和鼓励,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探索出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一年的11月,江泽民总书记为北大图书馆90年馆庆题词:“几代英烈,百年书城,发扬传统,继往开来。”1994年8月,他为方正集团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题词:“拼搏奉献为中华争光。”今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特意为北大百年校庆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
  4月29日,江总书记迎着霏霏春雨来到燕园看望北大师生。在和大家座谈时,他对87岁的季羡林老先生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注意文理并重的问题非常赞同,并祝福老教师们健康长寿,希望年轻教师们奋发努力。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北大的老师们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江总书记又来到图书馆、学生食堂,来到北大学生中间,同他们亲切交谈。他勉励大学生们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学校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毕业后挑起现代化建设的重担打好基础,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一个个贯穿沧桑百年的故事,是一条条连接着领袖与北大人的纽带,是北大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第1版(要闻)
专栏: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江泽民总书记关怀青年一代纪事
  新华社记者 何平 刘思扬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是“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大学考察工作时向青年学生提出的希望。
  这不仅是对北大学生的殷切寄语,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深情嘱托。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一代的成长,在江泽民总书记的心目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翻开总书记的工作日程表,近10年来,他考察过的高等院校就有20多所。每到学校考察工作时,江泽民总要看望老师,并同青年学生亲切交谈。
  总书记心系青年一代,党中央寄厚望于青年一代。因为,青年一代肩负着民族的希望。
  “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我们的心在跳跃,满腔的热血在燃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我们走向国防的最前哨……”
  这是1984年,时任电子部部长的江泽民与清华大学毕业生座谈时唱过的一首爱国歌曲。5年后的1989年8月25日,刚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再次来到清华大学,他向师生们重提此事,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民族气节、民族自尊心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他在讲话中还特别引述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学生们共勉。
  爱国主义——这是江泽民在同青年学生交谈中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在1990年举行的一次教育界座谈会上,他指出,把新中国成立前100多年间饱经忧患、备受欺凌的历史和志士仁人救国图强、流血牺牲的历史告诉下一代,让他们勿忘国耻,兴我中华。
  爱国主义历来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爱国壮举,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动人心魄的伟大史诗,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观。
  如何使中华民族的这一爱国主义传统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这是一直萦绕在总书记心头的一个重大问题。1991年3月9日夜,忙碌了一天的江泽民在中南海勤政殿伏案疾书,给国家教委的领导同志写信。他在信中提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
  信中写道:进行这个教育,至少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
  一、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中,中国人民曾备受列强欺凌。可列举若干主要史实加以说明。
  二、这期间,许多仁人志士和广大群众抛头颅,洒鲜血,前仆后继,抵御外侮,立志捍卫中华。
  三、“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诞生,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解放后,又顶住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战争威胁,证明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
  四、中国人民从来就反对侵略,主持正义,不畏强暴,维护和平。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历史性选择。我们一贯主张处理国家关系必须遵循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是互不干涉内政,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江泽民的这封信,成为后来经党中央批准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及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的指导思想。
  “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评价?90年代的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青年知识分子怎样选择正确的成长道路?我们很需要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明确认识……盼望得到江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导,并期望江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不仅作为我们的领导,而且作为我们的师长和朋友,有机会多和同学们交谈。”
  1990年2月,北京大学11名学生联名给江泽民总书记写信,抒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困惑和思考。
  一个月后,北大的学生代表接到通知:总书记邀请他们到中南海座谈。在怀仁堂,江泽民和学生们一一握手并亲切地说,接到同学们的信我很高兴。本想给大家写封回信,但书不尽意,已经动笔又停下来,考虑再三还是当面恳谈一下为好。希望大家坦诚直言,交换意见。座谈中,学生们从各自的角度就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如何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如何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仔细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后,江泽民也讲了话。他循循善诱,谈笑风生,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详尽的解答。
  在谈到青年知识分子的成才道路时,江泽民讲述了自己40年代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时的经历。“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大家对国事有刻骨铭心的痛楚,抱着忧患意识,誓雪国耻。现在时代不同了,没有哪个国家再敢欺凌我们。当前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就是振兴中华,花大力气把经济搞上去,把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搞好。”
  江泽民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世界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要担当起对祖国对民族的责任。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个人前途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汇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已成为越来越多有志青年的共同追求。
  “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作为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深知: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为此,他一再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知识就是力量。在每一次同青年学生的接触中,江泽民总要反复叮嘱他们:莫负大好时光,努力增长知识。
  海南大学的师生们不会忘记,1993年4月14日,总书记来到他们学校。在同师生代表座谈时,他殷切嘱托:“青年学生要利用大好时光好好读书。青年人思想比较解放,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这应该成为你们努力学习的动力。青年人最怕的是学业荒废,志大才疏。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我们要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大家都有知识,都有本事。今后世界的竞争,最主要的是知识力量的竞争!”
  在座的学生代表感到,总书记的讲话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就像一位师长与大家谈心一样。
  “世界上的知识是浩瀚的。”江泽民接着说。“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就必须懂外文。一个人要掌握一门外语不容易。像我们那时学外语,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来学,一天要记住六七十个单词。总之,学什么都要花大力气,没有天生不花力气就取得知识和成果的人。”
  在讲话结束时,江泽民提高声调说:“我现在着急得很啊!急切盼望我们年轻一代能尽快成长和成熟起来。要成长和成熟起来必须有知识有本事,要比我们更有知识更有本事,要一代胜过一代!”
  总书记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使在场的大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
  当江泽民来到海南大学阅览室时,喜出望外的学生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书本向总书记围拢过来。面对一张张充满青春活力的笑脸,江泽民亲切地问道:“苏东坡在海南时对这里的文化教育影响很大,你们学校还为他塑了像。你们有谁能背诵他最有代表性的词?”随后,江泽民和学生们齐声背诵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青年人视野要广阔,知识面也要尽量扩大一些。”在随后的讲话中,江泽民说。“一个人不管学什么专业,总得懂一些文学知识,有一点艺术素养,这对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很有好处。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作品总该读一些吧,巴尔扎克、但丁写了些什么总该有所了解吧,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也应该知道吧。总之,知识是浩瀚的,不能只限于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
  总书记到海南大学考察的消息像春风吹遍校园,走道被闻讯赶来的学生们挤得水泄不通。校领导一再请总书记“这边走,这边走。”但江泽民却停下脚步说:“等一下,我再和学生们讲几句话。”他挥动手臂大声说:“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比我们那时要好得多,你们一定要尽量抓紧每一点时间好好学习,要比我们这一代更有本事啊!”
  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语,像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一个青年学子的心。
  今年4月29日,在北京大学考察工作的江泽民,给这里的师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北大图书馆文科开架阅览室,江泽民与学生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并不时用几种外国语言与学生交谈。总书记渊博的知识,精辟的见解,风趣的谈吐,使在场的学生深为折服。
  看到窗外下着雨,江泽民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场的学生齐声应答:“路上行人欲断魂”。接着,江泽民又同学生们谈起王勃的《滕王阁序》,前苏联诗人西蒙诺夫的《等待着我》等中外名篇以及莫扎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尽管谈话内容十分广泛,但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全面提高素质、全面成才。江泽民希望学理科的学生要多读一些文科的书籍,学文科的学生要多少了解一些现代科技知识,努力扩大知识面。
  临别时,江泽民走了几步后又停下来,他转过身大声对送别的学生们说:“你们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
  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振兴中华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正如当年毛泽东同志对青年一代所殷切期望的那样,尽管岁月流逝,但党和政府对青年一代的信任与重托始终如一。
  1989年11月,北京医科大学一年级蒙古族学生布仁巴雅尔给江泽民写信,表达他要求入党的愿望,同时诉说了他在申请入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不到一个月,布仁巴雅尔接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江泽民在信中说:“你的信中,相信我们党的肌体是纯洁的,主流是好的。从你的来信中,我同样看到了,我们年轻一代的心是纯洁的,主流是好的。青年中有一大批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人,他们代表了当代青年的主流。这两股主流结合在一起,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
  “你所选定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空前伟大而壮丽的、又是空前艰苦而困难的事业,尽管它汹涌澎湃、滚滚向前,但必然也有曲折、逆流和险滩……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时候,曾经用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作为座右铭。这句格言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我相信,只有那些不仅在顺风之时,而且在逆流之中都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的人,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总书记的回信在北医大校园引起热烈反响。许多学生说,布仁巴雅尔的信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与思索,江总书记的回信更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的关怀与厚望。
  中国科学院有一批青年科学家因取得国内外瞩目的科研成果而获得奖励,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而且多数在国外留过学,立志回国创业,报效祖国。得知这一情况后,江泽民非常高兴。1989年10月6日上午,他专程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21名青年科学家座谈。
  江泽民充满深情地说:“昨天晚上我看了你们的事迹材料,今天又听了你们的发言,使我真切地感到,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所在,是中国未来的曙光。许多老科学家当年一听说新中国成立,就飘洋过海,返回祖国,献身祖国。你们青年科学家也是这样,回国后,一心把学到的知识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这说明,新老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我们的根在中国,要振兴和发展我们的中国。”他强调,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植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扎扎实实地去工作,才能有所成就,成为祖国科学事业的接班人。
  这天下午,江泽民又与留学回国人员座谈。他说:“在座的同志中,年轻的居多,我们毕竟已年逾花甲,希望还在你们身上。从今天上午和下午的座谈会,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对待青年知识分子,我们既要热情关怀,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1991年2月10日,江泽民来到河南郑州大学并同师生代表座谈。当一位校领导谈到,大学生正在开展“重塑大学生形象”活动时,江泽民接过话说:“我们当领导的,做师长的,一定要关心、理解、爱护年轻人,他们是我们的子弟,是跨世纪的一代,中国的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对大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更要注意严格要求,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江泽民总书记认为,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与实践结合,与工农结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1991年9月21日,江泽民在河北参观西柏坡中央驻地旧址时,特地会见了中央办公厅在平山锻炼的青年干部。他边走边对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干部谈国情,讲党史。他说,青年学生和青年干部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认真学习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国情。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为工农服务结合起来,这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1991年12月19日,在出席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江泽民特地前往厦门大学看望师生员工。他说,党中央对青年一代是寄予厚望、充分信任和充满信心的。对你们要求严格一些,也是意在激励。未来世界谁主沉浮?就是青年一代。他特别强调,青年一代肩负的责任很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需要全国人民努力奋斗,青年人更要立志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与师生座谈时,江泽民说:广大青年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要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同时也要经常进行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例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对于激励人们的爱国热忱是很有作用的。应该说,这些话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一些富有哲理,教人正直、忠贞、有抱负的名言。学习和掌握它们,对于自己立身行事,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是会受益匪浅的。
  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寄托于青年。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为此,江泽民总书记总是给青年一代以信任,以鼓励,以鞭策。
  1992年1月24日,江泽民来到南京大学。在校图书馆,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看到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心情非常高兴。革命事业的接力棒,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像江河奔流不息一样,一浪推一浪,不断向前进。”
  总书记一番肺腑之言,说得在场的学生们热血沸腾,掌声经久不息。
  1992年5月20日,江泽民与首都应届高校毕业生座谈。在听取了毕业生代表的发言后,他指出,党和人民对知识分子的新鲜血液——大学毕业生十分信任,一直寄予厚望,相信他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洪流,在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向学生们提出三条要求:一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把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三是要在工作中加强学习,自觉克服弱点和缺点,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
  “90年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最壮观的宏伟蓝图,是中国人民的一个新的雄心壮志。希望大家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更加自觉地加倍学习,加倍工作,加倍建功立业!”
  这是江泽民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青年朋友们,发奋努力吧!
  上图:1992年5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怀仁堂同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代表座谈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 李治元摄(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人大常委、政协委员谈再就业

  做好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的一些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薛昭鋆
  编者的话
  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下岗职工再就业,是党和国家格外关注、着力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也是社会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再就业工程”提出三年来,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下岗职工的承受能力和再就业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这一矛盾还会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存在,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把进一步解决再就业问题,作为跨世纪的“安民工程”来抓,正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这是搞好再就业的重要保证。再就业也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将会提供许多新的就业岗位,随着保障下岗人员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到位,再就业的具体工作进一步抓深抓细,包括下岗人员不断提高适应能力、开拓进取,再就业的矛盾和压力就会逐步得到缓解,企业“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就能较好实现,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最近,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有关座谈会,听取部分在京的全国人大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本报今天起开辟“人大常委、政协委员谈再就业”专栏,刊登这次座谈会的发言摘要。本报还将陆续围绕如何正确认识和切实搞好再就业问题,进行深入报道。
  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一次人大提出的本世纪末的改革发展目标,党和政府以及职工群众正在共同面对因经济体制转换、经济结构调整、有效需求增长趋缓、国企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等综合因素,而导致的职工大量下岗的历史性难题。在这一过程中,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地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尽力提供帮助;而对广大职工、特别是下岗职工来说,他们则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要克服转岗和再就业中的种种困难,要适应市场的无情选择,要面对基本生活能否有保障等实际问题,这对于长期在“超稳定状态”下生活惯了的国企职工,不能不是一个痛苦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转折。然而,正是他们同国家和企业一起,分担了改革发展所必需付出的代价。
  当前,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下岗职工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而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正在于能否攻破“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这道难题。最近,从全国总工会去年末的职工队伍状况调查中,获悉了一组数据(来自15个省5.3万多名职工的问卷调查),从中可以看到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民意民情的新变化。
  一、职工的心态向着有利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方向发展变化,对下岗分流和再就业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在增强。可以通过以下数据加以说明:
  1.对国家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的政策,在调查职工中表示很赞成和赞成的占48.5%;表示不太赞成和不赞成的占14.8%;处于中间状态的占36.7%。反映了职工群众正在逐步理解和接受国家实施的这一政策。这和最初提出“减员增效”时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2.对本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会不会给个人带来下岗或失业的问题,在调查职工中认为很有可能和可能的占33.3%;认为不可能和不太可能的占32.3%,说不清楚的占34.4%。反映了已有1/3的职工对现有岗位产生危机感,1/3的职工把握不定,他们对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准备。有心理准备会比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要好得多,可以减轻实施下岗分流中的工作阻力和思想负担。
  3.危机意识对职工积极性的发挥,有明显的正面效应。在认为自己有可能下岗、失业的职工群体里,积极性发挥的综合均值为4.18分,而在自认为不可能下岗、失业的职工群体里,积极性发挥的综合均值为3.52分,相差0.66分。同样,认为本单位有可能破产或被兼并的职工群体,积极性发挥的综合均值也比认为不可能破产或被兼并的群体,高0.69分。这两个不同群体的数据比较,反映了对岗位的危机意识或对企业的忧患意识都会对职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作用。
  4.在下岗、失业人员中,有67.9%的人已经开始通过亲友和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其中有28.8%的人已找到工作。虽然再就业率还不是很高,但能有2/3的下岗人员迈出自主择业这一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成绩。
  从反映职工心态变化的以上数据中,我首先感觉到,我们的职工真好。尽管近期的改革和调整给相当多的职工带来了暂时困难,但他们不单是从个人得失利害去判断改革政策的是与非,而是顺应发展趋势,从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努力适应新的变革,从而有越来越多的职工通过自己的改革实践,逐步理解和接受了政府所实施的国企改革政策。第二点我感到我们的改革必须坚持。虽然要建立起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就业竞争的机制,困难和阻力还不小,但刚一起步,市场取向和危机意识,就开始显示了它对激活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方面,所具有的推动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改革,我们就应下决心坚持到底。
  二、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状况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各项保障措施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下岗职工大多来自困难企业,原本就不多的工资收入,会因为下岗而使生活水准进一步下降,构成了城镇中新的贫困层。据调查,去年下岗职工中能得到定期生活补助的占50.5%,月平均180元左右。这部分人抗风险能力很低,遇事急需给予及时帮扶救助,同时,下岗职工这个群体的经济生活状况,也在不断的分化和变动中,差别比较大。根据这样的情况,建议抓紧做两件事。
  1.进一步摸清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状况,尤其是下岗特困职工的情况,以便有重点地开展解困和帮扶工作。据了解,各企业工会大多建有下岗职工和特困职工的档案,但随着下岗职工的增多,而且长期离岗流散社会,指靠原单位掌握情况已力所不及。因而建议考虑由街道居委会负责,企业协助,摸清街道辖区内下岗职工的总量、分布和困难程度,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帮扶对象,建立责任制。对他们既要做好临时性的救急,更要落实经常性的基本生活保障。尤其是对其中年龄偏大、已丧失就业竞争优势的下岗特困职工,应实施必要的就业保护。从各地经验看,帮助他们就近参加街区内各种所有制的小企业、三产服务业,是比较现实的选择。由于下岗职工的情况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对下岗特困职工应实施动态管理,并建立起劳动、民政和社会协调一致的解困工作机制,以确保最困难的下岗职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
  2.进一步对“隐性就业”问题作研究分析,以便区别情况,逐步改变撒胡椒面式的平均主义发放补助的做法,把有限的用于下岗职工的专项资金能够用在刀刃上。据了解,在下岗职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社会上从事着有收入的劳动(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已占多半数)。其中大多还是择业试探,收入微薄且不稳定,以补贴基本生活费用为目的。但也有一定数量已经获有固定工作单位和稳定收入的“下岗职工”。这是由于:一方面新的用工单位为减轻提供法定的社会保险负担而不愿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面已经实现再就业的职工,为了可以继续获得下岗生活补助和医疗、养老保险,也不希望与原单位脱离劳动关系,愿意继续保留“下岗职工”的身份。因而,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处于“下岗职工”的总量有增难减的状态,使企业和政府的负担不能减轻。为此建议组织力量,对怎样看待“隐性就业”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可遵循、可操作的办法。使改革中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所难免存在的不规范、不配套的问题,更快得到解决,以利于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三、鼓励和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合理调控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规模,需要县乡政府和农口部门的合作支持和共同参与。
  目前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规模,主要是靠城市政府单方面采用行政干预手段。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工作难做。因为再用城乡分割和阻塞流动的办法已难行通,弄得不好还容易产生某些负面效应。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打破就城市抓城市的局限,积极探索城乡互利、工农联手的办法,去解决面临的就业压力,可能路子会更宽些。通过倡导城乡联手共创更多的就业岗位,城乡联手引导双向按需流动,城乡联手来共保合理的流动规模,不但可以减轻城市就业压力,拓宽城市的就业空间和领域,而且也是带动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脱贫致富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难得机遇。
  事实上,各地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经验。比如,县乡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举措,鼓励和吸引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鼓励和吸引城里职工下乡开店办厂、搞开发性农业。欢迎他们给农村带去资金、技术、信息和经营管理人才,带去更多的就业和致富门路。在县乡政府和农口部门的组织推动下,让更多的农村社区拥有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领头人,有一个能凝聚人心的奔小康目标,又有切实有效的具体建设项目,能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广大农村青年,留在当地就业,有活干、有钱赚,个人有奔头、家乡有希望,那么“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既有城市的必要调控措施,又有农村建设发展的吸引力和县乡政府切实有效的组织动员工作,“合理调控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规模”,才不致落空。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优秀青年代表时勉励广大青年
  勤奋学习艰苦创业甘于奉献投身实践
  本报北京5月3日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涛、新华社记者汪金福、本报记者陈维伟报道: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在中南海怀仁堂亲切会见“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青年志愿者代表,并与他们座谈。
  在听取优秀青年代表发言后,胡锦涛讲了话。他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团员青年、青年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胡锦涛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完成“九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他希望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为完成今年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谈到青年一代如何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建功成才时,胡锦涛勉励广大青年,要勤奋学习,艰苦创业,甘于奉献,投身实践。
  胡锦涛说,勤奋学习是青年进步的重要阶梯。青年需要学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武装,青年就能在成长道路上不迷路,少跌跤,正确把握人生之舵,一生都将受益无穷。广大青年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着重在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思想精髓上下一番苦功,在运用这个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上下一番苦功,在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上下一番苦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二是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敏于求知、勤于钻研的习惯,不断汲取反映当代世界新发展的各类新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胡锦涛说,艰苦创业是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把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依靠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人民的艰苦创业。广大青年要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成绩,用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要坚持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防止奢靡之风的侵蚀。要正视困难,树立信心,把压力当作进取的动力,把挫折看成人生的洗礼,不等待,不依赖,坚韧不拔地去奋斗。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在改革和建设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胡锦涛说,甘于奉献是青年应有的精神境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讲物质利益原则、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是不行的,但不讲互助友爱、不讲奉献精神也是不行的。如果每个人都只替自己打算,就难以形成凝聚力,也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年来,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活动,见义勇为的事迹也层出不穷。这说明,奉献精神虽然很高尚,但做起来也不是高不可攀,奉献就在身边,奉献就在眼前,人人都可以为社会、为他人作出一些奉献。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多讲些奉献,少讲些索取,多为他人着想,少考虑个人得失,才能成长为品德高尚、精神充实的人。
  胡锦涛说,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青年人有许多长处,但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这一课相对比较缺乏。广大青年要自觉地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困难比较多、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去。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国情,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性、正确性;才能加深对社会实际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积累经验,磨炼意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胡锦涛最后指出,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总是从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重视青年,关心青年,爱护青年,把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青年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全社会都要努力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优秀青年代表陈永川、庄红卫、谭学智、杨敏、李德俊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
  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主持座谈会。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准备赴贫困地区支教扶贫的志愿者,参加希望工程劝募的志愿者,北京市为早年归国老专家服务的志愿者代表等参加了座谈。


第1版(要闻)
专栏:

  浙江省青年文化艺术节5月2日在杭州开幕。来自各个行业的年轻人展示了书画、模特、演唱、摄影、食品艺术等。图为杭州知味馆的青年厨师在现场制作。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闻简报
  城市居民住房面积增加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大部分住房面积在40—60平方米。据调查,在城市居民家庭中,17%的住房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17%为30—40平方米;21%为41—50平方米;20%为51—60平方米;17%为61—80平方米;8%在81平方米以上。
  (据新华社)
  服务系统劳模在京座谈
  5月3日,部分在京参加“五一”庆祝活动的全国服务系统劳动模范与海尔空调服务标兵在北京座谈,交流经验。大家认为,针对目前服务行业所存在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问题,要进一步倡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新文)
  洪江电站一期砼围堰完工
  湖南省洪江电站长532米,宽3.5米,高8米的一期砼围堰日前完工。洪江电站位于怀化市所属洪江市内,其设计枢纽由泄洪闸、发电厂房、船闸、左右岸砼重力坝组成,是湖南省1998年重点工程,也是我国沅水开发的一大重点项目。一期砼围堰工程由铁十八局四处承担施工,比预计工期提前了37天,累计完成土石方65万立方米。(李顺崇 叶行军)
  ’98重庆旅游交易会开幕
  ’98中国重庆旅游交易会于5月1日上午在重庆南坪会展中心开幕。这次交易会是跨省区的区域性旅游交易会,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交易会共设197个展台,集中展示我国中西部地区涉及旅游的产品、商品、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商品生产厂家等。交易会期间还将举行旅游交易、洽谈及重庆旅游商品新产品设计大奖赛。(李维平 颜雨)
  我承包苏丹石油管道工程开工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以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名义总承包的苏丹黑格里格油田至苏丹港石油输送管道,5月1日打火开焊。这条管线是目前非洲最长的输油管线,也是国际管道建设市场近些年来最长和管径最大的输油管线,全长1540公里,管径711.2毫米,年设计输量1195万吨。(王振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