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有容乃大
  ——陈平原谈北大百年及其精神
  徐怀谦
  1898—1998,百年北大与中国风雨与共。有人说:“红楼一角,实有关中国之政治与文化。”另一方面,这是一块圣土,这是一个充满了精神的魅力的地方。也许北大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但一定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确有必要对它做一个像样的总结。在北大百年校庆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北大中文系教授、《老北大的故事》(著)和《北大旧事》(与夏晓虹合编)两书的作者陈平原先生。
  记者:北大九十周年校庆的时候,出过一本纪念文集,叫做《精神的魅力》,这个书名令许多北大人怦然心动。可是谈到北大精神,每一个北大人都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有人说是爱国主义,有人说是科学、民主,有人说是独立、自由,您的观点是什么呢?
  陈平原:我把北大的历年校庆作为一种文本来阅读。从二十周年纪念起,每次校庆几乎都用一个口号来诠释“北大传统”和“北大精神”。早期的民主与科学,独立与自由,鲁迅的“常新说”(1925年《我观北大》:“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马寅初的“牺牲主义”(1927年演讲《北大之精神》:“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一直到八十年代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九十年代的爱国主义,这些都没错,但都不是根本性的特点,别的大学也都有。所以,要说北大精神,真是一言难尽。不是不能说,而是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这个说法,很容易被抽象化,若要强调它和其他大学不同的地方,还不如用“北大校格”。“北大校格”,或者通俗一点说,北大特点是什么?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更愿意说是“兼容并包”。因为,这里不是一种声音能垄断,你说民主科学,没错,独立自由,没错,爱国主义,也没错,但都不足以涵盖北京大学。我之所以说“有容乃大”,是因为北大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传统被发掘。比如,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的国学研究所的建立,北大人与“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书生的联系等等这些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根源。
  记者:谈北大,不能不提蔡元培。您上面所说的“兼容并包”,正是蔡先生任北大校长时的一个重要主张,他同时还提出了“思想自由”。
  陈平原:大家在谈到蔡元培的时候,常提到他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1919年《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一般人可能会注重思想自由,我却更看重兼容并包。为什么呢?借用英国哲学家伊赛尔·伯林的概念,前者是积极的自由,后者是消极的自由。思想自由是对自我而言,用中国传统的说法是有所为;兼容并包是指对待他人,要有所不为。消极自由的意思,是保证你说话的权利,保证各种学说并存,让它们自由竞争,自由发展,谁赢得民心,谁就是胜利者。大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给他们选择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说,“兼容并包”是一种制度性的保证,比个人的思想自由更为可贵。蔡先生早年再三说,中国人不能容忍异端,长此以往,很容易养成一种正统的暴力,即对异端采取一种非常残酷的态度。而北大不同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就是相对来说能“包容”,因而才显得大。这个“大”有两层意思:一是北大人立意高,常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抱负——当然也有人说这是狂傲;二是度量大,北大人在自信之外,相对来说,更能容纳别的思想学说。另一方面,蔡先生主张“兼容并包”,并非放弃选择的权利,也不等于没有倾向性。他的总体倾向是求新、向上。例如,学界普遍认定,正是蔡氏主校后的所作所为,直接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诞生。
  记者:除“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外,蔡先生还有哪些大学理念对塑造北大形象起了关键作用?
  陈平原:蔡先生的思想,或者具体到他的大学理念,一方面有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比如修身养性的观念,中庸的观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等;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西方的观念。1921年,蔡先生在美国加州大学的伯克利校区做演讲,较全面地阐明了他的观点。他说,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他希望能把中国的教育精神和西方的教育精神结合起来。中国的教育精神,他提到孔子、墨子的陶养德性;西方的教育,他谈了三种模式。一是英国牛津、剑桥养成有教养的绅士的教育模式,注重人格熏陶。二是德国柏林大学以专业研究见长的模式,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三是美国的大学模式,强调服务于社会。这三种模式是蔡元培所理解的世界大学发展的最根本的精神。后来北大较好地融会了这些精神,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注重人格养成的教育模式。这其中有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和中国传统书院关系密切,而传统书院是以人格培养为中心的。北大二三十年代的办学宗旨就非常强调“陶熔人格”,北大人今天在精神上的自由度和独立性,跟这是一脉相承的。
  记者:《北大旧事》的许多作者都谈到,在北大的校园内,有一股“学术至上”的空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北大人不关心政治,相反,它不仅是“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的策源地,而且在新时期率先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和“小平您好”等顺乎民心的口号,以至于有人把北大传统归结为爱国主义。您认为北大人是如何协调学术与政治这两者关系的?
  陈平原:蔡元培先生有一个主张,叫做“为学术而学术”,他还有一句话“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为学术而学术”,是对有些人把做学问看成是当官的跳板的一种批判。蔡先生说,研究学术,一不是为做官,二不是为发财,为的是求真理,所以北大有一种浓厚而不计功利的学术风气。但北大也决不培养书呆子。它秉承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太学遗风,每个北大学生身上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平时安安静静地读书,关键时刻却能挺身而出。现在流行一个口号“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北大人关心政治,也是出于良知。我写过一篇文章《学者的人间情怀》,北大人的爱国主义,正是这种“人间情怀”。
  记者:在更注重操作、讲求实用和功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北大的人文精神会不会有失落之忧?
  陈平原:我再三说北大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但北大人的理想情怀令人感慨,而且我不希望北大人丢了这种情怀。《精神的魅力》这个书名之所以受到关注,就是因为这种理想主义的氛围在北大历经磨难,依然长存。不是说别的大学没有这种氛围,而是说,在北大这所校园里,精神性的东西相对来说更浓一些。这种情怀,得益于“历史的记忆”,不是校方规定的,也不是老师们有意识灌输的。这种记忆,借助于各种文献、传说、人物等,一代代地传了下来,而且还会一代代传下去。因为正是在那些广泛流传而又无法实证的逸事中,蕴涵着老北大的“真精神”,体现了北大人独特的价值取向。所以我说,只要校园在,图书馆在,北大的精神就丢不了。当然,我之研究北大,不仅仅是因为它自身的精神的魅力,而且是把它作为理解这个世纪中国命运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希望借助北大这个个案,来考察中国的思想和教育。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会继续做下去。
  (题图)罗雪村(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乐凯之光

  传艺(摄影)  王希宝


第4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妙治官僚
  杨玉辰
  凡天下之事,总是一物降一物。诸如以水灭火,以柔克刚,以逸待劳等,都不失为降克之妙法。话虽如此说,可对有些事物,人们并不能一下子就找到降克之法,而且,越是大家讨厌的东西,就越是难以除掉,于是,人们把它称之为“老大难”。譬如,官僚主义就是属于这种“老大难”之痼疾。
  官僚主义,自古有之,人人厌之。可对某些人来说,它却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此,有些人沾染上了官僚主义的病菌,明明痼疾在身,却感觉良好,有时纵然检讨几句,也不会像做了贼那样感到难为情,这就使得官僚主义顽固难治。然而,在我的剪报资料本里,却记载着列宁治官僚主义的一个妙法:
  一天,列宁收到一封前线发来的要求支援武器和服装的电报。如此十万火急的事情,总部却迟迟不予答复。列宁当即派人把电报送到军需部,并在一小时后给部长打电话询问此事。当部长说没有收到此电报,待查清后给列宁去电话时,列宁却固执地不放话筒,说“我等着”;一会儿,电报找到了,部长说商量后给列宁去电话,可列宁仍然不放电话,说“我等着”;电话终于来了,说一切都作了安排,待与军械服装管理处联系后答复,列宁仍不放电话:“不,不,我等着。”就这样,直到前线来电告诉列宁“问题已得到了解决”,列宁这才说了声“谢谢”,点点头放下电话。你看,一个“我等着”竟使机关的办事效率提高了几倍,这不能说不是治官僚主义的一个妙法。
  列宁的这个办法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简”制“繁”。世上有些复杂的问题,倘若一味用复杂的惯例来处理,效果未必理想;而换个思维方式,以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反倒事半功倍。简单到就是一个电话,一句话:“我等着!”
  列宁的这个办法还有个特点,就是“认真”。毛泽东早就指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凡事只要一认真,什么“老大难”问题也不在话下。这正应着古人的一句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官僚主义之所以难以克服,大约就难在“马虎”上——只是说说议议,最多是抓痒式地批评一下了事,却并不动“真格的”,这就难怪官僚主义酿为“不治之症”了。
  列宁惩治官僚主义还有个特点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反对别人的官僚主义先从自身开始,制止下级的官僚主义先从上级开始。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自己身上的官僚主义尚未清除,就去扫下级的官僚主义,那效果往往是不好的。列宁在惩治下级的官僚主义时,十分注意自己的领导形象,既不越俎代庖,事必躬亲,又不只交办,不检查,只管下令,不管落实,以官僚主义来反对官僚主义。如果他为落实电报的求援,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去跑,虽问题也会得到解决,但对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并无裨益;如果他只是打个电话过问一下,听说事情有了眉目就放手不再管,恐怕也不会这么快使问题迎刃而解。由此看来,列宁治官僚主义痼疾的办法虽简单易学,而其中的哲学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够我们思索和实践一辈子的!


第4版(副刊)
专栏:路边拾翠

  素心如简
  叶文玲
  春天的日子无处不透春意,一封海外飞鸿又牵我思绪万千。
  这是小女儿海丹的来信。
  女儿的信,是生活中最可心的清凉剂。母女的心灵感应,是世间永恒的驿道。母女的心灵感应,全因血脉中就有那只无形的青鸟,小小的信笺经了手触,更布满了对方特有的气息,就是“嗅”也能嗅出来。
  信很长,密密的小字两大张。还没展读,温暖和感动的涟漪就已漾满心头。在普遍以电话、电子邮件代替通信的今天,写读长信真是少有的奢侈,忙碌异常的女儿有心于此,纯粹出于孝心。她多次说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是收到父母亲人的来信,书信与父母感情交流的亲密程度,是偶尔一个急匆匆的电话和难得畅谈的电子邮件根本无法相比的。
  看完信,我却发了怔。
  一月前,在九届人大的主席团会议中,得识北大年轻的副校长陈章良,他告诉我:北大的百年校庆将在“五四”举行。
  作为校庆筹委会秘书长,陈最后又心意挚挚地送了我一颗校庆纪念章。小小的纪念章托在手心,殷红得像一滴血、一蓬火。
  刹时间我心头如燃。百年校庆在北大,是无与伦比的盛大节日,北大于“五四”,“五四”于北大的特殊意义,毋庸言喻,北大的煌煌荣光辉耀中国革命的史册,也闪耀在莘莘学子的心头。
  我与北大无缘也有缘,北大曾是我青春时期最动心魂的梦。十三年前女儿考入北大,我总认为是为我践梦。尽管现在游学在外,但她成长壮大的每一点“骨血”,无不来自北大的“母体”营养;她在海外从学从教的一切,无不与北大切切相关。去年,女儿曾获夏威夷州唯一的优秀研究生奖,获奖典礼上,她说自己当时只想起了两个字:北大。
  那是最朴素真实也最刻骨铭心的缅想。四年前女儿远行,简朴的行装一再精减,唯唯带了印有“北京大学”的信笺和T恤衫;三年前我应邀去夏威夷,母女相对,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北大;后来袁行霈教授去该校讲学,她殷殷恭陪自然比对我更要礼仪周全;这些年凡有北大师友去访,她定买最美丽的花练相迎,绵绵情意总是缘于对母校的思念……北大,北大,北大是我们母女记忆之网上最美丽而缠绵的一组和弦!
  可今天的信中,女儿却恋恋地说:母校的百年盛典,我无法回来!
  理由多多,最无奈的却是:5月恰逢双重考试,她攻读的博士学位论文要通考;她任教的两所学校,也要在这段时日大考。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教师,在这关键时刻,怎能走开?
  道理显而易见,我却依旧怅然若失。“校庆”的消息就如挑棒,挑得我心牵意悬,一时间,所有的思念都如乱丝纠结,拆解不开了。
  怅怅中复又展开信笺,从头细看,信中的一段话再次重重落入眼帘:
  “……我非常非常想念你们,但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是母校给予我最深刻的教诲,所以我不能只任自己一时感情所需,不管不顾地回来;我想到秋天不影响工作校方又允许时,再带一份优秀的成绩和研究成果回来,才是对母校百年盛典的最好献礼,你说是吗?……”
  素心如简,素简如心,直到这会儿,女儿和我心的驿道豁然而通。说来也怪,怅怅的心绪经此回溯,竟然也如潮落,渐渐平复了。


第4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漫游多彩的世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读后
  林凯
  许久没有读儿童书籍了,当捧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感到格外亲切。想一想,当初要是我小的时候能读到这样的书该有多好,有知识、有图画、有漂亮的文字。可是我没有这福气,只有在三十多岁时来重温本应是儿童时代读的书。
  这部小书,首先封面就给人惊喜之感,色彩斑斓,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再看内容,图文并茂,简短的文字,准确地反映了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把各民族的主要特点讲得很到位。比如,介绍佤族,木鼓舞是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的来源是佤族人认为木鼓是树神,是通天的神器,所以他们极其崇敬木鼓,祭天祭神都要击木鼓,渐渐地形成风俗习惯。孩子们读了这些,一定会觉得又有趣味,又增长了知识。还有傣族的孔雀舞、黎族的打竹舞、蒙族的那达慕、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孩子们都会在这本小书中领略到它们的风采。更为可贵的是,这本书的每一篇都配有孩子们自己画的天真烂漫的画,这就使少年儿童们更有亲切感、归属感,会在图画想象的基础上,更加丰富自己的想象空间,会觉得五十六个民族真的是五十六朵鲜花,这美好的印象会影响他们的终生。
  云南是多民族的地方,云南教育出版社也正是深挖地方的出版资源,才编辑出这么一本有声有色、漂亮的小书。多民族的地方出版讲述多民族生活的书,自然是具备优势的。我想,少年儿童看了这本书,会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俗民情有一个概貌的了解。一个人只有首先对祖国有一个感性化、具象化的认识,才会更加热爱祖国。云南教育出版社给我们奉献上的正是这样的爱国主义读本,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们是会感激他们的辛勤劳作的。
  让孩子们漫游在这多彩的世界,畅想未来吧。(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文学奖揭晓
  第四届总后军事文学奖近日在京揭晓,有二十篇作品获奖。本届获奖作品中,有长篇报告文学、中篇小说、短篇报告文学和电视连续剧《红十字方队》等。创立于八十年代末的总后军事文学奖,在促进军事文学的创作与培育文学新人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余晖)
  ●话剧《工人世家》进京演出
  应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文化部邀请,青岛话剧院于4月28日至5月5日在全国政协礼堂演出话剧《工人世家》。
  《工人世家》透过一个祖孙三代的工人家庭里发生的故事,讴歌了中国工人阶级以无私的精神,又一次默默分担国有大型企业在转型期遇到的暂时困难,以及他们为此所作出的新的奉献和牺牲。故事贴近生活,时代气息浓厚,生动感人。此剧自今年2月以来,已连续演出三十六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文一)


第4版(副刊)
专栏:

  村农
  姚辉云
  木犁耕破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镰刀割落几千年无数颗星星。
  春天的山花绽开你希望的笑脸,金秋的稻米酿出你丰收的欢情。小小的田埂有着走不完的路,从祖父的祖父走过来。
  古铜色的肌肤是太阳雕塑,辛劳的脊梁被风雨涂抹,苦涩的汗水汇成小溪,流淌在你布满沟沟壑壑的额头和脸上。
  从村舍到田野往复行走是你单调而漫长的生命;从春天到秋天不息劳作是你淳朴而厚重的人生。你的脊背弯曲着,弯成了一个深深的问号,伫立在乡村的田野上。
  直到有一天,暖风从山外吹来,艳阳将荒山唤醒,人们才从你舒展的脸上,找到那简单而深奥的答案。


第4版(副刊)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离休新闻工作者吴文焘,以现代革命历史为背景,所著长篇小说《花落红土——一个女演员的坎坷人生》,计五十余万言,已由长征出版社出版。
  ▲一部反映著名彝族作家李乔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道路的专著《李乔评传》,最近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为云南彝族女作家黄玲。
  ▲单学鹏的反映城市改革的长篇小说海湾三部曲《初潮》、《微澜》、《狂涛》,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邹岳汉的散文诗集《青春树下》,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