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
专栏:热点寻踪

  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计算机媒体的空前繁荣——
  计算机报刊万木争春
  本世纪最后一块蛋糕
  王岩
  近几年,中国计算机市场的发展有目共睹,从1986年到1990年,中国电脑市场的总容量只有37.5万台,而从1991年到1995年总量达到257.8万台,年平均递增70%以上,1997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已超过韩国而成为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外的最大市场,预计200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电脑市场。
  有人说,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是本世纪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后一块蛋糕。为了争夺这块蛋糕,去年下半年,同方、海星、红壹佰、和光、实达、福建中银、厦华、曙光、太极、华胜、银河、浪潮、上广电、惠通……连同联想、长城、方正、同创等汇成一支蔚为壮观的计算机品牌大军,冲入市场。今年继海信之后,长虹、王牌等家电巨人也要涉足计算机制造业……
  今年国内市场销量将达400万台,共有1000多亿的市场,又有哪几个行业有这样的规模?
  “小毛头”办起朝阳产业
  计算机业的飞速增长,带来了计算机专业报刊的空前繁荣。
  科技报刊是中国的报刊中种类最多的,没有别的行业像计算机报刊这么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近几年的新生代,要掰着手指头一一说出中国有多少种计算机专业报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这支队伍还在迅速成长壮大。
  这是一个朝阳产业,从业者的平均年龄也看得出来。不过不要小看了这些“小毛头”,越老的资格越挑不起这摊,谁要你上大学那时还时兴单片机呢?
  要准确说出那些年轻的部主任、副总编们属于哪个阵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业界的人员流动快得像处理器的时钟,今天“世界”明儿“周刊”可说不定。不几天又有人竖起一面新大旗,十位八位虎将重新“聚义”。
  人才流动越来越快,越趋于合理,办报办刊越来越细,越定位准确。你办一份报纸专门针对老板、经理只写人物,我发一刊尤其看重经销渠道全是信息。一份报往往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又生出子报孙报渐渐成了报系。
  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计算机业对报纸和杂志上的平面广告这样情有独钟,因此也就从来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够像计算机业这样支持如此之多的专业媒体。各大厂商都在广告上投下巨资,许多报纸上的广告版面比正文还要多。为了加强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性,不少厂商甚至在专业大报上以四连版或五连版形式连续刊登广告。正是巨额的广告投入造成了计算机专业报刊“万木争春”的动人景观。
  “票友”撑起赔本买卖
  圈里人自己说,计算机专业媒体是“票友会”,大公司的老板经理“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接受专访,有文字、有照片。各公司的新产品发布也是畅通无阻,全然没有别的产品在传统媒体的那种艰难。
  印刷精良,颜色艳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版的报刊,却往往定价只有几角到几元钱。有人戏称,报纸看完再卖纸,肯定比订阅费还要多出不少。
  一位业界大报的记者说,发行太少没有广告,太多要赔钱,十七八万刚刚好。
  《中国计算机报》来了个大促销:订1998年报纸者,60块钱可以看全年100期报纸,每期好几十个版,每月还附送一张内容丰富的光盘。订户一下子超过20万,一跃成为业界老大。不过想想看,每年得送出去240万张光盘,按每张5元钱成本算,就得1200万,还不算印报纸的成本,得多少广告!
  各报刊的大部分版面除了以广告面目出现的广告,其他小部分内容中,大多数是各厂商的信息发布、产品推荐。
  笔者曾当面请教一位“圈里人”:“为何那么多计算机专业媒体,几乎没读过一篇批评报道?”他一笑说:“其实世界上这么多美好事物,干嘛非跟谁过不去?”
  其实,这些专业报刊的读者,除了经理老板,更多的是普通用户,他们希望读到的,更多的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的,对产品、服务的客观评价,包括对劣质产品和不良现象的批评。(附图片)


第11版(科技)
专栏:读者来信

  刹住弄虚作假之风
  编者按:苏立凡研究员是煤科院建井所冻结室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征得本人同意后,我们将他的来信编发如下。我们也欢迎科技界人士就此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编辑同志:
  看到3月26日《人民日报》科技版上的《院士的苦恼和希望》一文,很有感触。我作为一名在应用性科研院所工作30余年,也曾多次获得奖励的科研人员,对目前鉴定中的浮夸作假真是深恶痛绝。
  根据我的经历,90年代前的成果鉴定还是比较客观、严肃认真的,专家有方方面面,会上评头品足,鉴定意见详尽、优劣评点分明、成果应用限制条件明确。到了90年代后,鉴定意见越来越成八股文了,能拔高的尽量拔高。所请专家,熟人不用说,还有的特别请了一些有知名度的但并非真正专家的人士作评委、作组长,以提高鉴定意见的权威性。一到成果评奖,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尽是打听谁是评委,有的有“远见的”,则早早就与有关人员、评委拉关系、送礼。对于应用性科研成果,其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证明至关重要,这里也是弄虚作假最甚者,有的甚至不择手段,让那些未参加科技工作、但可以开出效益证明的单位头头成为科技组成员,让其开出有天文数字的经济效益证明。还有的则一次又一次组合以往的成果,再次评奖。
  造成上述种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是把科技鉴定和评奖同个人提升紧密相联所致。也可以说这是计划经济遗留在科技领域一股不大不小的遗风。应认识到科技成果的牛吹得越大,其后果恶劣性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应用性成果是否需要进行越来越大的评奖活动很值得研究。今后企业将成为科技开发、应用的主力,企业的目标就是占领市场,哪项成果好,占领市场多,或者对于进一步开发有着卓越的开拓作用,哪项成果自然是佼佼者。因此这类成果在企业内部评奖就行了。对于有广泛应用意义的成果,应当以专利为主,专利转让越多,自然就越好。如果还认为科技成果评奖有必要的话,那也要大大减少评奖数目,做到少而精,使真正有用成果独秀一枝,减少盲目性。此外要真正公平,提高评奖透明度,扩大书面评议范围,必要时可发表参评项目的可以公开发表的内容,以便让更多内行参评。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苏立凡
1998年3月26日


第11版(科技)
专栏:

  彩棉:杜绝着衣伤害
  江泓
  当人们品尝着种类繁多的绿色食品时,却忽视了身上花花绿绿的纺织品和服装往往是造成人体伤害乃至引发疾病的“公害源”。这些纺织品和服装一般含有:偶氮染料、甲醛、荧光增白剂、柔软剂;棉纤维上残留的杀虫剂、防腐剂、防霉剂、防蛀剂;残留在纺织品上的重金属、合成染料;种植棉花时喷洒的农药、除草剂和化肥等残留物。
  一些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和服装在卫生安全方面有着严格规定。如德国规定含有害胺类偶氮染料的纺织服装从1996年10月1日起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欧盟对成衣舒适性、无毒性方面要求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采用“CE”加以标志。日本1995年7月1日起执行产品责任法,对成衣产品规定因含有异物、污染等引起的皮肤过敏及伤害,要追究法律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服装安全、卫生问题也在有关法律文件中有所体现。为保障12亿人口着衣安全卫生,我国就环保服装的原料———天然彩色棉进行了开发研究。
  1994年,海南赛特实业总公司从美国引进一批彩棉种子,与四川棉研所、甘肃有关单位合作,开展彩色杂交棉和彩色常规棉的品种选育研究。1997年,北京三力集团再次从美国引进棕色、褐棕色等彩棉品种,交四川棉花研究所进行转育研究。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具有棕、绿、紫、灰、橙等色泽品种,并在四川、甘肃、河南、海南形成研究、育种基地。去年,彩棉种植面积达27公顷,每公顷产皮棉900公斤左右。
  三力集团在引进彩棉种子基础上,经过3年5次种植,开发出彩棉种子核雄性不育杂交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从而实现了绿色种植,即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调节剂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既避免了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又摒除了对棉花质量的损害。其主要的物理性能,如单纤细度、强度、伸长率等,已和白棉相近。同时,彩棉在生产过程中更实现了纺纱、织布和成衣的“无过程污染”,即不采用化学浆和针织用针油剂,后整理不用化学丝光剂,采用生物酶处理达到抛光效果,对成衣服装选用无甲醛免烫剂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印染设备所需的大量投资和运转费用,而且避免了传统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


第11版(科技)
专栏:电脑·通信·网络

  家长校长 同此心
  刘爱琴
  北京育英学校的会议室里,挂满了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由此可以感觉到,从延安时期就已存在的这所学校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校长李维民教了几十年书,渐生出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让全国的孩子都能像育英学校的孩子一样享受到最高水平的教育。
  世博行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华人电脑商,董事长方敬文生在南京,长在台湾,在美国完成教育。他有5个孩子,从5岁、7岁、9岁、12岁到15岁,这些孩子不管是念小学或中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通过计算机学习,轻松而又快乐。方敬文由此想到,如果通过他的努力,大陆4000万个孩子都能像他的孩子一样,则可以财源滚滚又功德无量。
  一位叫张振的留学生肩负方敬文的重托回到家乡北京。他在家门口散步时,不经意走进了育英学校的大门。
  李维民以前给学生上课讲离心力时,曾让他们骑着自行车在操场上转,亲身感受离心力的存在。他认为应该制作出有如此生动效果的教学软件,从而改变“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国内软件开发商说,“我们不是不想做,而是没钱”。
  张振提出捐给学校10套电脑及软件时,李维民连连摆手,“4000多个学生,10套够干什么的?”1998年3月,世康育英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为了共同的心愿,一位校长和一位家长的手握在了一起。他们要让中国孩子在最好的电脑上使用最好的软件。


第11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信息产业五大特点
  段永基
  什么是信息产业的特点?通常人们概括为: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从自身的实践中我体会到,除了上述“三高”之外,信息产业还有另外的、甚至更本质的五大特点。
  第一,高更新速度。包括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变化都极为迅速,市场变化速度快最集中的表现在其价格的变化。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低,很大的部分要归功于信息产业。一台电脑那么复杂,但利润还不如一条牛仔裤,为什么其价格和市场变化如此迅速?就是因为技术进步太快,已不是日新月异,而是时新日异。
  第二,智慧资本贡献率很高。其他产业中,通常资金成本、劳动力成本最大,而在信息产业中,智慧资本的贡献是第一。所谓智慧资本,说白了就是给脑袋定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给脑袋定价的机制,现在则不同。例如我们的四通利方公司总经理1993年底来找我,请我给他的软件公司投资500万元,并给主要的技术开发人员一些股份。我说没问题,最后确定这一块的股份为21%,也就是说我给这21%所代表的脑袋定了价。类似的有一个反例。某领导同志来四通视察时讲到,他在某地主持工作时曾有两个学生,在美国留学毕业后有相当高的收入,但想回国效力,希望以自身的技术入股,创办高科技企业,他当时就表示支持。但后来一过问,人走掉了,因为技术作股的事没有谈成。
  第三,渗透性极强。信息技术表现在哪里?可以说无处不在。不光是芯片制造、电脑生产,它还大规模地渗透到工业制造业、社会经济管理部门乃至整个社会。仅就金融业来讲,全球每天的流动资金的数量就是10万亿美元以上,其中80%是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进行的,不是通过现金、支票、信用证、信用卡来进行的。
  第四,高倍增效益。由于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能耗,创造了经济学上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的奇迹。
  第五,信息产业本身极高的增长率。中关村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是30%,这是任何其他产业都不能比拟的。


第11版(科技)
专栏:电脑·通信·网络

  网络电话向我们走来
  马飞孝
  网络以其能提供快捷的通信服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现在因特网不仅能通信,还能传递语音,在网络上打电话的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在最近中关村电脑节举办的论坛上,专家们提出:网络电话将挑战传统电话。
  网络电话就是普通电话通过计算机网络拨打长途电话。由于用因特网打长途,只需交市话费、上网费和服务费,上网费的费用很低,所以与传统电话相比,网络电话的诱人之处便在于费用低。于是,它一诞生就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数十个公司已经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商业化,美国IDT公司的网络电话费用比传统国内长途节省2/3以上,因此现已有20多万客户。Cisco、佳网等公司在中国开始了自己网络电话软硬件的销售活动。据了解,目前中国电信还没有开设网络电话服务业务,不过已经对此在网上进行研究和试用,直到实验能满足用户的正常通话需要,再将其投入商用,我国目前一些外贸企业和网络服务商购买了软件自己使用。据用过的人称,打国际长途如从北京到美国,每分钟只需传统电话费用的1/4。美国一家公司最近宣布,将在美国9个城市以每分钟7.5美分的费用开始长途服务。而从事网络电话技术的通信公司最近正受到华尔街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股票直线上升。据预测,到2000年,网络电话技术每年将产生数十亿美元的价值。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在1996年指出,网络电话是传统电话及时且有竞争力的替代产品。
  因特网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它的用户以每年3—10倍的速度递增,全球现有1亿多因特网用户,据估计,我国目前也有60多万因特网用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建平说,信息业的发展趋势是数据网电话网合一,网络电话将走进我们的生活。


第11版(科技)
专栏:

  国情与神经科学
  鲁白梅 林饶毅
  从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随着以前常见病的减少和消失,影响人的高级功能的病如各种脑疾患占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这些疾病极大地影响人的健康,而且造成巨大家庭和社会负担,转用了本来可以用于社会发展的精力和经费。美国90年代初的统计表明,65岁以上的人患老年痴呆占11%,每年消耗1131亿美元,精神疾病每年消耗351亿,脊柱损伤消耗226亿,中风消耗179亿,癫痫和多发性侧束硬化消耗55亿。中国这方面统计尚不全,在北京、上海的初步统计显示,65岁以上的人患老年痴呆占4.9%,从健康史预测,中国人群脑疾患的整个趋势是会不断接近发达国家。
  国际社会对神经科学很重视,美国总统和国会确定90年代为“脑的10年”,欧洲推出“欧洲脑10年”,日本有20年“脑科学时代”等计划,都是为了推动神经科学。人口素质的核心是智力,提高人口素质和控制脑疾患是世界性问题。而在中国,因为特殊的人口结构,又是更突出的课题。每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使全社会普遍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脑功能的发育和成长。“一胎”政策和医疗的改善造成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而且老年人的脑疾患也明显增加,这就要求对老年人常见的脑疾患要有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所以,神经科学不仅是世界的前沿科学,而且更是中国国情所迫切需要发展的学科。


第11版(科技)
专栏: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还找得到吗?
  陈禹
  陈景润院士因病逝世后不久,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陈景润院士夫人由昆女士的要求下,曾多次前往有关方面查找1973年陈景润院士发表在《中国数学》上的那篇“1+2”论文手稿的下落,但结果令人十分遗憾,有关部门称:该论文手稿早已被销毁。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科技档案室的工作人员李春英,怀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精神,在整理那些在文革期间被认为可以销毁的几万页资料时,最终意外地发现了陈景润院士的《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手稿,即“哥德巴赫猜想”(1+2)论文手稿。
  有关人士指出:这次发现的(1+2)论文手稿是陈景润院士在1966年4月投稿于《科学通报》编辑部的那一篇,该刊在当年第十七期上发表了陈景润院士的这篇论文简要。此后,由于十年动乱开始,《科学通报》随即停刊。根据当时有关科技论文编辑出版部门的规定,论文发表后,原稿一般不退还本人,但该手稿又是如何辗转返回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仍需有关方面进一步查证。
  由昆女士在得知(1+2)论文手稿被发现后十分高兴和激动,她当即致函中国革命博物馆。她在信中说:“先夫景润去世后,国内某拍卖公司曾致函有关人士,间接向我探询是否有意拍卖景润的数学手稿。我当即表示:景润一生并不富有,但是为了他终生奋斗的数学事业,他始终保持着安贫乐道的本色。如有机会我愿将景润(1+2)数学手稿无偿捐献给国家。”“另外愿借此机会申明:我将保留向有关部门继续查找景润全部手稿下落的权利,其中包括那篇有关部门称早已被销毁的景润1973年发表在《中国数学》上的(1+2)论文手稿。今后如有新的发现,我将同样把景润论文手稿无偿捐赠给贵馆。”
  今年5月22日是陈景润院士诞辰65周年纪念日。目前,中国革命博物馆正着手征集其它有关陈景润院士的遗物,连同已经收入馆藏的(1+2)论文手稿一起,在筹办中的“当代中国”陈列中展出。
  人们不禁要问,那篇发表在《中国数学》上的完整的(1+2)论文手稿真的被销毁了吗?


第11版(科技)
专栏:

  侯祥麟倾情科技基金
  本报记者 任建民
  侯祥麟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细小的身躯,瘦削的面庞,满头银发。听他讲我国石油工业、科普事业如何才能后继有人,条理清楚、吐字清晰,让人觉不出这是一位86岁的老人。
  侯祥麟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后获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50年在第一批回国的科学家行列中,侯祥麟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他先后担任过石油化工科学院院长、石油部副部长。作为我国石油化工科技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云里,在中国第一颗导弹成功实验中,在遨游太空的人造卫星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上,在空军雄鹰展翅飞翔中,也凝聚着侯祥麟和战友们的心血”。
  1982年,古稀之年的侯老退居二线,除了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高级顾问外,他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包括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等,而其中侯老最用心的,是科学基金的工作。
  侯老是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连任三届的副理事长,并亲自发起了三个专项基金: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中国科学技术馆发展基金和侯祥麟奖励基金,基金总额近2000万元。
  侯老与新加坡爱国华侨李成智是亲戚,在他的促成下,李成智先后捐款约70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国际象棋基金,“让中国的孩子通过下象棋变得更聪明”。
  1994年2月,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设立以来,对全国的科技馆事业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基金内科学家的8次提案呼吁下,中央批示投资10亿多元,建设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
  早在1986年,侯老就将获得马太依国际奖的2.5万美金捐献给了国家。10年之后,侯祥麟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拿出50万元奖金,建议设立了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炼油和石油加工方面成绩突出的年轻人。看到很多业内人一味热衷于学习计算机、对外贸易等,侯老担心石油工业人才会青黄不接。
  侯老的行动感动了周围的人们,石油科学研究院拿出50万元,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也分别拿出200万元加入基金会。中科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石油大学、石油科学研究院的几位博士生已经受到了基金会的奖励,从事石油科研的优秀硕士生、本科生也将成为奖励的对象……
  以己身育人,只能育身边数人;以基金育人,却能育无数新人。侯老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把晚年的光辉,全部洒在了我国石油化工科技的年轻一代。(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