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朴素人生

  一对老年夫妇的追求
  本报记者 何雅萍 刘莉荔
  朱华诚是空军南昌干休所的离休干部,1922年出生在山东沂南一个贫苦家庭。1942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在转战途中结识了16岁参加革命的王金兰,共同的命运和理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1946年两人喜结良缘。从此,他俩在人生的旅途中互勉互励,在家里是夫妻,在部队是战友,在党内是同志。
  1954年王金兰转业到地方后,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模范军人军属。60年代,国家处于困难时期,部队对干部家属就业安排有困难,王金兰以一位老战士、老党员的觉悟,主动忍痛去职,将工作机会让给他人,成了一名家庭妇女。当记者问她对当初的抉择是否后悔时,她说:“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他人,我做一点牺牲是值得的。”几十年来,为支持丈夫的工作,她独自一人承担了家庭的全部重担。教育子女,体贴丈夫,无微不至。谈起朱老对她的照顾,王金兰激动不已。她说:“我身体一直不好,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白内障,每次去市里看病,他都要亲自陪着,仔细了解病情,帮助医生控制我的病情。”夫妻间心心相印、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使两颗心贴得紧紧的。
  1976年10月,朱老离休。老两口没有闲在家里享清福,而是继续为社会做奉献,为希望工程和扶贫帮困献爱心。为了更好地教育青少年,朱老拖着伤残的身体常年奔波于部队、厂矿和学校。20多年来,朱老为部队新战士和干部培训班学员上传统教育课36次,为青年和中小学生讲课近百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使110多名顽童“枯苗”返青。朱老对自己的生活总是精打细算,可为中小学校购书每年要花上千元。近3年来为希望工程、扶贫救灾捐款达8000多元,救助失学儿童数名。当记者问朱老,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人都在向“钱”看,你为什么却要拿出自己的钱去帮助别人,朱老说:“我和老伴都是旧社会的苦孩子,没上过学,是党领我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已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为人民做点事,是我们作为一名老党员和老同志不可推脱的责任。”
  朱老深感教育青少年的重要,主动到南昌县一所小学做了校外辅导员,后又受聘到中学做一名校外辅导员。为了让孩子们多看书,看好书,他又拿出残疾金用来购买书籍和文体器材,这一行动得到老伴的理解和支持。除此之外,两位老人还热心救助孤儿。富山乡中学初一学生喻招弟8岁时父母去世,成了一名孤儿。他们得知后,不仅为小招弟承担了一切学习费用,还驱车几十公里赶往她家。当朱华诚夫妇看到小招弟一人孤零零住在一间透风漏雨的房子里,朱华诚这位在战场多次负伤未曾掉过一滴眼泪的老八路落下热泪,他哽咽着对小招弟说:“孩子,今后我们的家就是你的家,只要爷爷奶奶还在,就会尽力照顾你。我们对你唯一的希望就是你要在学校里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从那以后,每到逢年过节,老人总要把她接到家里住上几天。在两位老人的帮助下,小招弟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保持中上水平。在他们救助的几名失学儿童里,现在有的已毕业深造,有的正在校园内刻苦学习,朱华诚夫妇以自己朴实的言行深深感动和影响着这些幼小的心灵。
  20多年来,朱华诚夫妇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受到了当地政府和部队的表彰,赢得了周围群众的尊敬,并多次被评为军队先进离休干部,全省少先队热心支持者,省、市、县三级精神文明家庭和银婚、金婚代表。面对这些荣誉,他们说:“人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钱,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爱心。”两位老人就是这样,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奉献着。在追忆的消逝了的岁月里,他们虽然缺少财物上的富足,却拥有内心的充实。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抓好素质教育 培育一代新人
  本报记者 周朗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这个话题越来越引人注目。
  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要靠社会全体成员的努力和创造来实现。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人才,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明天的接班人是通过今天的教育成长起来的。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非常关注今天教育工作的状况。加强基础教育,为青少年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有识之士、教育工作者,包括广大学生家长,纷纷提出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要求。
  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市几位中学校长,了解到,他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把抓学生素质的培养放在工作首位。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尽管他们的具体解释各有不同,但概括起来又是非常的一致,即“全面发展的教育”。他们认为,抓好素质教育,就应当教育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附图片)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全面育人 发展特色
  北京二中校长梁新儒:我在二中已工作35年,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教学一线,自1986年接任校长工作以来,我提出本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发展特色”,其目的就是加强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升学率”对中学基础教育的压力太大,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品德、能力、体质、心理素养、兴趣爱好等素质方面的培养。从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看,基础教育应定位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上,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要把教学目标从单一提高学生应试成绩转变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是关键。办学要依靠教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师素质是左右教育水平高低和办学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我校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品位,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实现教有特色。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表述内容,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综合归纳,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灵活迁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动口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学有特色。
  进取和竞争意识是21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如果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使今天的学生具备了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实力和勇气,那么明天他们走上社会就一定能很好地生存与发展。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基础道德从小抓起
  北京丰盛中学校长赵铮:我校是所普通完中,无择优生源,新生入校时约有四分之一属于差生。几年来,我校认真抓素质教育,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不仅连年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校,而且中考、高考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以中考为例,这两年及格率达到百分之百,优秀率超过百分之五十。我觉得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和升学,关键是不把其作为唯一目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我认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德育工作。中学阶段是孩子思维发展和道德品行养成的重要时期,夯实基础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基础道德是指人类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如诚实、礼貌、正直、文明、友善、信誉、责任等,从古至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信奉和遵守。我想,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些基础道德的内容也不会改变。
  中国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修身要从小抓起,孩子能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我校在抓学生养成教育时,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认识、接受能力上的不同,从教育学生爱亲人、爱师友、爱集体入手,逐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懂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最后自觉产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强基础道德教育不是一句口号,要真正落实并取得好的效果,既有赖于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也需要学生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健康有德 立身之本
  北京25中学校长刘志毅:我校是北京首家实行“国有民办”新体制的实验校,从1989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努力推动素质教育。我认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素质等,促进学生在这些方面协调发展,是现代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现在,社会和家长评价一个学校的优劣主要是看其升学率。但事实是明摆着的,我们国家同龄人中能考上大学的是少数。所以,作为一校之长,我不能忽略大多数学生而只注重少数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我提出,我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即不放弃后进生和个别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不能为应付升学考试,只抓考试学科的成绩,而放松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
  实践中我把身体好放在第一位。从1993年开始,我校安排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开始学生叫苦不迭,坚持一段时间就都能适应了,学生体质明显增强。好的体格是孩子将来干任何事情的物质基础。
  我把品德好放在第二位。我常对学生们讲,人以德为立身之本。我告诉他们,这“德”既包括正确的政治观点(如爱祖国、爱人民、遵纪守法等),也包括最基本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如忠诚、老实、有责任感等),还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勇敢、豁达大度、意志坚强等)。
  我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好的身体、好的品德,那么即使他们没有考上大学,到了社会也能很好地生存。
  我的意思不是说可以忽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两方面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几年来,我校建立并实行了“评优质课制度”、“教学检查和评价制度”,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是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在我国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爱护可以做到无微不至,但对他们生理、心理、情感上成长和变化则不一定都能把握。素质教育主要靠学校,也要靠社会和家庭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题图摄影:本报记者 王景仁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聚焦

  看店名 话竞争
  眼下,起一个既切合实际又独有特色的店名,是各店家劳心费神的事儿。笔者在街头摄下的这几个店名,读来朴实上口,看后印象深刻。虽随手拈来,可看出店主的一番匠心。
  李振声 摄于辽宁省建昌县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短波

  社会短波
  困难女学生慷慨救助特困学生
  郭福珍是山东阳谷县第二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她家在农村,兄妹五人,父母务农,家境比较贫困,勉强维持学业。在学校她发奋苦读,成绩优异,获得了400元奖学金。她在父母的支持下,毅然将这笔钱全部捐献给了希望工程。这在山东省中小学生中尚属首例。4月2日,阳谷县希望工程办公室正式将这笔救助款转交给因父母双亡即将退学的阳谷县第三中学高二年级特困生李恒勇,使李恒勇又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山东阳谷县委宣传部 訾士勇
  辽大注重外国留学生能力培养
  辽宁大学自1965年以来,招收外国留学生3000余人。现有留学生252名,主要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波兰、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辽大留学生院在教学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十分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留学生的语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他们每年都通过举办各种汉语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到工厂、农村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锻炼和提高外国留学生的口语水平,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辽宁大学 王铭
  征集读者寄语启事
  6月15日,是本报创刊50周年的日子。50年来,人民日报受到广大读者的关爱和支持。报社与读者之间,有讲不完的话语、说不完的故事。值此五十华诞之际,在读者和我们共享喜悦的时候,希望您能把千言万语凝聚成一段文字,把您对本报的要求和希望,以及对本报多年来的情感通过凝炼语言表达出来。为此,本报开展征集读者寄语活动,热情期望读者参与。这次活动从即日起至6月15日止,读者寄语将择优在“社会周刊·读者之友”版刊载。来稿请标明读者寄语字样,寄人民日报群工部,邮政编码:100733。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一家之言

  花儿不应这样凋谢
  国胜连
  据报载,宜昌市14岁的初中生周付宇,因不堪班主任老师体罚辱骂跳楼身亡。读罢这则消息,令人震惊。虽然在目前的学校中出现这样的悲剧极少,但是,我们却不能简单地从统计学意义上去判定它给学生的心灵和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
  这起学生自杀事件警示我们:其一,教育工作者必须端正教育态度,正确施教,不要因个别教师的粗暴行为而使祖国可爱的花朵意外凋谢。
  教师是阳光下最圣洁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人云:“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尊严而惮,可以为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教育人的工作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急躁,更不能粗暴。好的教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好的教师不仅敢于教,还要善于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如果我们的教师能用春风细雨式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通过疾风暴雨般的挤压方式去压制学生,这一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其二,学生的心理素质亟待加强。目前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这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结果。这几年,我们的观念开始转变了,注重素质教育了,也对学生开始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但这要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常听有的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太差,不来点厉害的管不住,管得太厉害了,又怕出问题。”这反映出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管理充满忧虑的心态。笔者认为,管得厉害与否,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是把中小学生从脆弱的心理状况下解脱出来,让他们自立自强,使这一代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观察

  在湖北省阳新县农村做客,短短10余小时,用了10次餐,上了8次席,我深感——
  应倡导农民移风易俗
  胡来欢
  湖北阳新县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最近,笔者侄儿与老区一名女青年结亲,有缘到这里的龙港镇匆匆一转,亲身感受到老区人民过于“隆重”的礼节,过于“盛情”的款待,以及与之很不相称的生产、生活条件。
  这天上午,我们一行6人乘专车从鄂南通城出发,沿着泥泞坑洼的乡村公路颠颠簸簸,直至下午5点多才抵达龙港乡下一村庄。出现在眼前的多是土木结构且低矮的老屋,等候已久的亲戚们点燃长鞭迎接。由于处处泥泞,我们只得像“芭蕾舞”演员那样跳跃前行。尽管如此,锃亮的皮鞋还是面目全非了。
  进了主人家,随之而来的是一杯水质混浊的浓茶和一碗米泡糖茶。接着,主人陪我们围坐一席“渴汤”,还有一大脸盆猪肉鸡蛋拌粉条,据说这是对尊贵客人最隆重的接风洗尘。哪知退席不到5分钟,我们又被请上摆满鸡、鱼、肉、蛋的酒席,主人和陪客们举杯换盏,你来我去,没完没了。这对于与酒无缘的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酒足饭饱后,我们向主人求情道:“不要太客气,否则我们受不了!”可主人说,老区人非常重礼,一家亲满门亲,进了东家屋,非入西家门不可,不然就是“看不起人”。
  黄昏时分,我们被迫像木偶一样被东家接西家请。那些人家还不富裕,甚至还住着50年前的老屋,既陈旧又破烂。可亲戚们硬是十盘八碗的,先鸣鞭接,后放炮送,好不隆重。一位老公公担心我们深夜过河到他家不方便,在晚上11点多钟划船摆渡过河,把做好的酒送到主人家,热了之后,摆上满满一桌,非要尽到“心意”不可。
  过了午夜1时,那些没有尽到“心意”的亲戚还跃跃欲试,被我坚决地婉言谢绝了。心想这下可该轻松了,谁料主人家又摆出满桌糖果糕点。至此,我们一共用了整整10次餐,领了8桌酒席的“情”。
  天亮时分,我特地早点起床,央求主人随便做点早点,谁知他们早早地备好丰盛的酒菜,摆上满满两席。甜的咸的,干的稀的,素的荤的,应有尽有,让我们望而生畏。
  在一片送行的鞭炮声中,我给主人留下一句肺腑之言:“亲家,你们待客太盛了,我真有点受不了。”当时,我还有一句想说而没说的话: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还很差,走的路不好,住的屋陈旧,就连村庄周围不许挖井的旧风俗都没破,只能睁眼饮用河里的混浊水,这些亟待改善。但愿你们搞好移风易俗,不要在待客上讲排场,铺张浪费。要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加快发展经济,早日脱贫致富。这些忠言不会伤害老区人民的感情吧。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观察

  秦俑博物馆怪事多
  李亚玲
  四月十一日,我们一行几人在西安秦俑博物馆参观,看到一号坑展厅门口有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厅内拍照、摄像。可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外国旅游团的几个游客拿着摄像机一直在摄像,在坑内走来走去的警卫却视而不见。入门处的显要地方站了两个男子,明目张胆地问我们:要在这儿合影留念吗?我们给你们照,一百五十元一张。我们说:这不是不许拍照吗?他们回答说:你们不行,我们行。
  参观完展厅后,我们欲去馆内友谊商店。刚走到门口,一名女子便出来拦住我们说:你们别进去了,没什么好看的。我们问为什么,她回答说:你们肯定什么也不会买,里边有外国人在买东西,你们进去会影响他们情绪。我们一行人皆愕然,难道这商店竟也不准国人入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