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一本相册藏佳话
  贾俊学
  我手头藏有一本老皮面相册,很精美,每页间都有一层玻璃纸,是京剧艺术家程砚秋的遗物。相册里的照片已发黄、发旧,散发着年代的久远。里面夹着周恩来与贺龙写给程砚秋书信的照片,连同信封都照了下来,干净清爽地依次排列下去。为此相册我曾拜访过一位熟悉程砚秋的先生,那位先生说:“程砚秋早年留过洋见过世面,这样华贵的相册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是国外货。”待看到里面的内容,先生又道出了程砚秋的细心和程先生与周恩来的过从。
  关于程砚秋先生,周恩来早有耳闻,在延安期间谈论到京剧艺术,周恩来是喜欢程派的。抗战期间,梅兰芳先生困居上海,蓄须明志,不为敌伪登台演出,表现了民族气节;在北平,程砚秋唱起了《亡蜀鉴》,一抒忧愤,戏中一句“愿国人齐努力,共保神州”,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从此汉奸来找麻烦,程先生只好到京郊荷锄务农,归隐田间。程先生用劳动换来了丰收,汉奸亦不罢休,找到程先生居处闹事,并说程砚秋用打下的粮食供给山里的共产党,程先生气不过,遂不与宵小理论。程先生平静下来后想,日寇汉奸欺负百姓,好人惹不起,可是他们也有怕的,他们怕共产党,那共产党可不得了。1948年底程先生外出回家,家人小心地递来一张纸条,并说有一位共产党大干部来拜访。将信将疑的程砚秋接过纸条相信了事实。纸条上落着二行娟秀的字迹:砚秋先生,特来拜访,值公出。不得留候驾归为歉。周恩来
  程砚秋小心地把纸条收好(此条现珍藏在国家级博物馆)。程先生伴着这张纸条迎来了解放,迎来了他艺术的新生。他和众多艺术家与周恩来相识了,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们走西北、下东南、去朝鲜战场,把艺术献给人民。
  1956年,程砚秋访苏回国,恰好与周恩来同乘一列火车,谈话中总理问起程砚秋是否想过加入共产党的问题,只此一问程砚秋进入了思索。隆隆飞驰的列车没有快过程砚秋的思绪。旧社会戏行被称“不义行”,艺人都靠自我奋斗,成功不易,程先生就被某军阀欺辱过。今天艺人成了国家的主人,而且能与人民总理促膝长谈。程先生向总理交心了:“我有独善其身的思想,一向孤僻……”总理打断程先生话茬,历数了程先生解放后的进步和表现,肯定了程先生的成绩。其实程先生早就发现总理在理解、关心自己,他向总理说出了埋藏心中已久的话:“周总理,我早就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也朝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只是我还没有为自己找到入党介绍人。”
  “我愿意做你的介绍人。”总理回答。只一句话就表现了党对艺术家政治上的关怀和期望。
  第二年程先生被戏曲学院党支部讨论通过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之后,程先生收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
  砚秋同志:
  我在你的入党志愿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意见:
  程砚秋同志在旧社会经过个人的奋斗,在艺术上获得相当的成就,在政治上坚持民族气节,这都是难能可贵的。解放后,他接受党的领导,努力为人民服务,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这就具备了入党的基本条件。他的入党申请,如得到党组织批准,今后对他为预备党员期间,他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力图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继续克服个人主义思想作风,并且热心传授和推广自己的艺术的成就,以便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发扬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精神。
  现在把它抄送你,作为我这个入党介绍人对你的认识和希望的表示。
  周恩来
  1957年11月13日
  因入党须二人介绍,程先生入党的第二位介绍人是贺龙元帅。贺龙元帅当时也为程先生写去一信。
  程砚秋先生入党真是一段佳话。自1927年周恩来介绍贺龙入党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再介绍其他人入党。当时,恰巧又是总理和贺龙同志一起介绍程砚秋入党。我们这位艺术大师是有福的。今年是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程砚秋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愿越来越多的人记住这段佳话。总理风范长存,程派艺术千秋。


第12版(副刊)
专栏:乐凯之光

  春城之恋(摄影)
  阳举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曹操烧书与市场打假
  刘长泰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上说,西川别驾张松不满川主刘璋暗弱,想另择新主,他趁出使许都之机,欲把暗中画的西川地图献给曹操。可惜曹操嫌他相貌丑陋语言冲撞未以上宾待之。张松因此不满,不但地图未献,还揭了曹操许多短处。偏偏有个不知趣的杨修,为给曹操找回些面子,拿出曹著《孟德新书》书稿炫耀于张前。岂料张松乃一奇才,能过目成诵,他看后硬说此书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是曹操“盗窃以为己能”,并说此书蜀中三尺小童也能背诵,说着便摇头晃脑背诵起来,从头至尾竟一字不错。张松这一手也真厉害,把聪敏过人的曹操也搞糊涂了,暗想“莫非古人与我暗合?”“令扯其书烧之。”杨修弄巧成拙,竟致此书被焚,后人无缘拜读,可惜得很。
  曹操烧书,使人联想起当今市场的打假。
  当今市场,假货猖獗。日用品有假烟假酒假电器假化妆品,医药市场有假医假药假郎中,文化市场有假书假画假古董,真是五花八门害人不浅。不过,人世间的许多事,往往相生相克,有一害便有一治。于是国家有了产品质量法出版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间有了消费者协会质量万里行有了“3·15”有了王海有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使打假形成摧枯拉朽之势,捷报传来,人人额手称庆。
  然而,要想把假货在短时间里扫灭净尽决非易事,制假售假者们决不甘心就此销声匿迹息影市场,倒是你有政策他有对策,明的暗的文的武的全都来得。例一:东北有一日用品市场,得知打假小分队要来检查,摊主们立即将假货撤下柜台,待小分队走后,又纷纷将假货摆出兜售,此之谓捉迷藏式;例二:杭州某厂生产出劣质品,传媒给予曝光,那厂长怒冲冲对编辑记者施以老拳,此之谓暴力式;例三:打假专业户在上海遭到非议,言者指责王海只打大宗假货,不打零星小件假货,由此得出结论,王海不是真心打假而是看中索赔,此之谓中伤式;例四:山西文水县不法分子制出假酒四处发卖,造成二十几位饮酒者死亡,上千人中毒,致使中央震惊江总书记亲自过问,此之谓肆无忌惮。日前,笔者在一个打假会议上,听到一位生产名牌味素工厂的代表苦诉。称该厂打掉一个制造冒牌味素的黑窝点,报纸报道后,真品销量大减,原因是消费者也弄不清谁是真品谁是假货了。这位代表呼吁,打假要讲策略,曝光要有选择,要考虑到消费心理,不能造成假作真来真亦假。其愤怒之情无奈之状溢于言表。
  看来,打假任重道远,未有穷期。
  应当承认,曹操烧的书并不是伪作,实是他多年征战的记录和心得。但他认为既然有“暗合古人”之嫌,就宁肯毁掉自己的呕心之作,也不肯蒙受抄袭造假的恶名。有人笑曹操傻帽儿,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一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的德性与洁行。正是这种德性与洁行,几千年来延续不断发扬光大,才使中华文明宝库丰盈璀璨。如此说来,曹操这种真品意识是值得学习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绿杨村记
  魏明伦
  四川评书开板,蓉城茶馆沸腾。话说青史,笑看红尘;兴久转衰,衰久思变。白云化苍狗,铜驼陷荆棘,闹市成废墟,荒漠变绿洲。阿房宫殿何其大!怒火一焚,而今安在?深圳渔村何其小!暖风一吹,富甲中国。
  比渔村更小者,绿杨村旧址三洞桥。桥在锦江畔,街在少城中。虽是弹丸之地,历尽百年沧桑。一部微型野史,浓缩小巷之间。
  回眸忆晚清,少城即满城。专供旗人居住,汉民不得擅入。禁城封闭,形同蜈蚣,街似虫身,巷如虫脚。八旗子弟多是寄生虫,托荫贵族,享受特权,尔吃尔喝,民脂民膏。安乐窝养成懒汉,腐败风刮出官僚。尸位素餐,无寸进之功;声色犬马,有千般之巧。玩物丧志,文过饰非。麻将雅称雀战!鸦片尊号芙蓉!溃疡美如乳酪!红肿艳若桃花!有此八旗子弟,满城焉得不颓?清朝焉得不亡?
  城头换旗帜,桥洞流春秋。前有死水微澜,后有暴雨大波。卢沟桥炮响,三洞桥震惊。仁人志士,学运工潮,轰轰烈烈涌上街头,浩浩荡荡游行桥边。宣传抗日救亡,唤醒昏睡同胞;抛开麻将方城,修筑血肉长城。义勇军进行曲绕桥三日余音不绝。然而,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吃在成都,乐在官场。美哉!三洞桥有著名之鲢鱼;哀哉!普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空袭警报鸣,倭寇飞机来,此桥惨遭轰炸,这街遍地弹痕。三洞桥亦如三家巷,各有信仰,各寻道路。有人冒着敌人炮火前进,有人对着神灵香火乞求。补断桥,填弹坑,兴建观音阁;种席草,捐门槛,跪念消灾经。经不灵,灾不消,哗啦啦水淹庙宇,黑滔滔浪打慈航。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谁能普度众生跳出苦海?
  忽报龙盘虎踞,喜看地覆天翻。旌旗南下,饮马锦江。三大纪律如同三章约法,蜀中父老箪食壶浆欢迎子弟兵。秧歌队扭过少城,和平鸽捎来福音。首都已治龙须沟,成都应治三洞桥。只说从此换了人间,谁知又是萧瑟秋风。三年谎祸,十年浩劫,忙于整人,疏于治水。桥下洪灾依然泛滥,路旁棚户仍旧贫穷。东西马棚,夹杂牛棚。各种打入另册之辈,流落到此矮檐栖身。当时鄙视为藏污纳垢之洞,后来证实为藏珍蓄宝之街。有地利可开发而天时不至;草木萌动,鱼鳞跳跃,翘首渴望风云际会。
  一场及时雨,花重锦官城。三洞桥随改革而巨变,绿杨村伴奇迹而诞生!
  旅人旧地重游,惊奇不辨原址。昔年陋巷,当代康庄。满眼苍翠欲滴,通街杨柳成行,金河清澈如镜,广厦高耸入云。四周繁华,中心幽静,街道花园,都市乡村。恍若结庐人境,又似梦入桃源。今夕何夕?此间何地?是破落满城?是轰炸废墟?是泥泞牛棚?新旧时代之差,竟如天壤之分!
  情系勿忘草,语寄绿杨村:幸福来之不易,广厦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勿忘浩劫,勿忘仗义,勿忘扶贫。当以满城兴亡为鉴,小康戒懒,大康戒奢。防止八旗重演,祝愿绿杨长青!


第12版(副刊)
专栏:

  狼牙山之歌
  桑原
  狼牙山的知名度是很高的。
  “狼牙山五壮士”的知名度更高,可谓家喻户晓。是狼牙山因五壮士而名震四海呢,还是五壮士因狼牙山而饮誉天下呢?这便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话。显然,五壮士在我的心目中比任何山峰都雄伟都高大!为此,我就登临了狼牙山,亲睹了当年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地方……
  人的愿望终会实现的。丁丑盛夏之日,我冒着关内难挨的酷暑来到狼牙山下。这山确实脱俗超凡,确实突兀雄险!几座刀削般峭然耸起的岩峰,犬齿虎牙般尖利,凛凛地直刺白云蓝空。我不禁感叹不已:在华北大平原的东边沿,竟平地挺起这么壮美峭丽的峰峦,这不得不称赞大自然的造化神功之伟大!
  狼牙山在历史上也是颇有些名气的。传说朱元璋以扫北为名,拨给他儿子燕王朱棣一万人马,命其到狼牙山一带作战,结果被元朝将领张士诚打败。燕王带领着他突围出来的百十来人,隐居狼牙山里,广招天下文人武士,以备东山再起。经十多个寒暑,燕王又拥百万大军,终于扫平北寇,又用手中兵权夺得了帝位。对燕王而言,狼牙山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我一到狼牙山脚下,脑子里就出现了这五位英雄: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马宝玉是班长,这个小小战斗集体的带头人。他的家乡与我的家乡相距不足十公里,小时候,我只知道有个下元皂村,却不知这个壶流河边的小村庄竟出过一个威震海内外的抗战英豪马宝玉。后来虽然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但我也不晓得马宝玉还是我的乡亲呢。据说,马宝玉牺牲后为他立的墓碑上,写的是陕西人;“文革”中有两位部队作者写五壮士时,风尘仆仆千里迢迢来到蔚县,才证实了马宝玉是蔚县下元皂村人。这是可笑又可悲的一件事。当我站在像英雄一样的狼牙山前,我该说些什么呢?我只有景仰你,你的雄美,你的伟岸,你的永垂千古的英姿!狼牙山,我站在你面前,显得多么矮小呀!
  在我来的路上,在距狼牙山几十里外的地方,我远远就瞧见山巅上那座高高的五勇士塔了。云天一色,碧空如洗,红日偏西之时,正好将灿烂的阳光倾洒在塔上,金灿灿显得格外清晰。
  我选择的登山路线正是当年五壮士牵着敌人鼻子登山的路线,也是鬼子追击他们上山的路。这条路从东入口向上,再往南盘旋,然后向上登上峰巅的。这崎岖的山道虽经人工修筑过,但仍然十分险要,崖陡壑深,走一段就得停下来擦汗,不多时,全身就像用水洗过一样,可见攀援者的艰辛了。遥想当年,五壮士边走边打,敌人也是边追边打,在一片炮火硝烟和密集的枪声中,敌人一片片倒下,而我们的战士却没有受一点重伤,可见山高林密居高临下的妙处。
  我站在狼牙山的棋盘坨顶峰。西望太行,层峦叠嶂;南望易水,蜿蜒向东;东望华北大平原,良田万顷秋意正浓。我未及到五勇士塔前留影,先是勘察了一下当年跳崖的地方。我立在峭岩上俯身向下看去,深涧万丈,从下到上刀斫斧砍一般!山谷里虽有荆棘小树茅草,掉下去也要碎骨粉身的。东面和北面的山涧稍缓一点,唯这西面的山涧幽幽森森的吓人!可五勇士偏偏选择了这面跳崖,可见他们以死殉国绝不当俘虏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这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的时间是1941年9月25日下午六时四十五分。
  当马宝玉他们跳下悬崖后,日寇水上源藏大佐带着他的“皇军武士”占领了空无一人的棋盘坨顶峰“五壮士”坚守的阵地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打了一个寒战,遂命他的部下列队立正向英雄跳崖的地方俯首行礼……
  勇士们跳崖的地方距纪念塔仅几十米,嶙峋的奇岩怪石和岩下的万丈深涧确实令人望而生畏。我向勇士们跳崖的方向鞠躬致敬后,就返回到塔下。这塔呈白色,像一柄利剑似地竖立在一千一百零五米的棋盘坨顶峰上,足有四层楼那么高。塔为砖石水泥砌成,塔的正面刻有五勇士半身浮雕,其它三面镌刻着彭真、聂荣臻、杨成武、刘澜涛等同志的题词。此塔三建两毁:首次建于1942年1月,1943年9月被日寇用山炮和飞机炸毁;第二次重建于1959年5月,“文革”又遭破坏。现在我仰望的这座塔是1986年9月第三次建成的,其形壮美,其势非凡,成为狼牙山的制高点,成为狼牙山的象征和骄傲!
  此刻,夕阳西下,狼牙山群峰都沐浴在一片彩霞之中。我立在山顶上垂首向烈士默默致哀。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像峥嵘峻峭的狼牙山一样永垂不朽!张家口地区有了马宝玉,有了董存瑞,就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光荣和自豪。


第12版(副刊)
专栏:

  江流天地外(中国画)
  谭继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木帆船和手推车的架构
  周文毅
  一条木帆船和一辆手推车,静静地伏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一间展厅里。帆船的艄板和船桨已经朽烂,推车的木轮子也沾满了苔藓,活像北方一对土得掉渣儿的男女农民,互相搀扶着,蹒跚在这国家博物馆堂皇气派的展厅里。我独自一人,站在木帆船和手推车的面前,久久地瞻仰着它们,如同在参见我那乡间的父亲和母亲。
  这是闯过枪林弹雨的木帆船和手推车,它们曾经演绎了解放战争水陆并进席卷中华河山的血色史诗。它们送走一个民怨沸腾的独裁王朝,载来一个众望所归的新生政权。当年它们胸前可是挂满了勋章!
  高大而又宽阔的展厅里只有我一个人,我细细地端详着木帆船,抚摸着手推车,胸腔里旺旺地点燃一瓣心香。渐渐地,我的眼前幻化出这样一幅场景:1949年4月20日夜晚,人民解放军打响渡江战役。是时,安徽省巢县船工张孝华、张友香父子摇着自家的“巢县港1065”号木帆船,冒着纷飞的炮火和瓢泼似的弹雨,从北岸的泥汊镇强渡长江,最先将二十八名解放军指战员送上南岸的坂子矶。返航途中,儿子张友香负伤挂彩。战斗结束后,父亲张孝华荣立二等功,儿子张友香立下一等功。如今,张家父子当年笑傲沙场的木帆船,与那辆朝夕相伴的手推车一起,被作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首批展品而征集上来登堂入室。如此说来,这手推车也自然不是等闲之物。它的主人名叫董力生,当年是江苏赣榆县董家青墩村的妇女救国会主任。在淮海战役中,她就用这辆手推车为解放大军运送炮弹、面粉和被服,后被评为支前模范。这位女英雄原本有姓无名,人们只好叫她董大姐,1949年3月,她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喜欢给人起名的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就根据她的事迹,当场为她取了“力生”这个名字。英雄已去,故物犹在。木帆船和手推车所诠释的人民力量,是何等地威猛,一旦阐发出来,任何政治势力都将无法与之抗衡。
  我站在这沧桑无限的木帆船和手推车跟前,与其说是瞻仰革命文物,毋宁说是礼赞人民力量。当年,淮海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毛泽东更是深刻地认识到人民力量之伟大。他不但顺应了在中国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求,因而激发了人民为建立新政权而奋斗的巨大力量,而且他还把诸如政府、军队和报纸之类的国家机器与宣传机器冠上“人民”二字,突出地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立国宗旨。正因如此,张家父子的木帆船和董力生的手推车,才会有如此厚重的荣耀。
  时光流逝得真快,木帆船和手推车建功立业距今已经半个世纪了。离开了生死决战的炮火和硝烟,它们已不再高高地扬帆,也不再急急地驱跑,只是平静地面对怀着各种心态前来参观的人们,这时,木帆船和手推车的架构在我面前仿佛叠现出两个顶天立地的大字:人民。这两个大字如黄钟大吕,又如江河行地,时时警醒我们民能载舟,民又能覆舟。
  中午的阳光探进窗子,融融地照在木帆船和手推车上,如同一种虔诚的目光永远地停留在这两件曾经出生入死的革命文物之上。此刻,我深深地感到个人力量的渺小,因为这木帆船和手推车的架构分明在释放一种精神,那就是:人民万岁!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信箱

  这槐树不是那槐树
  韩若春
  读完人民日报四月十七日十二版《大地》所载的《养蜂人见闻》,真如喜饮新蜜一样甘怡爽口。可品味之余忽然发现,“养蜂人”似把两种槐树混淆了。
  “油菜花期一过,到关中采槐花蜜”,从描述的季节分析,显然是指刺槐而言。刺槐花开在油菜花将败未败之际,色乳白,味芬芳,可食用。关中人采集时常伴少许嫩叶蒸着吃,口感极鲜美。因刺槐非本土原生,为与土生土长的槐树区别,故有“洋槐”的俗称。
  而该文中所说的“奏着久远的历史重音”、“周代朝廷树三槐九棘”、“躯干扭扭曲曲,古朴典雅”的槐树,就不是刺槐,而应是中国大地原生的槐树,即今人多称为“国槐”的古老品种了。它树身多不太直,但树冠博大,枝繁叶茂,生命力极强,故有“千年柏,万年槐”的赞美之辞。这是从形状和文化背景来看的。
  再从花的用途和称谓看,刺槐的花是不能称作“槐米”的。称作“槐米”的,只能是仲夏时国槐所开的花,它呈黄白色,蝶形花冠,圆锥状花序,性凉味苦,入药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因而具药用价值而不能食用,此一点是众多关中人尽知的常识。
  所以,这槐树不同于那槐树,二者虽同属豆科,亦均为行道木和蜜源树种,但相异处颇多,实在是不能“同名”而语、张冠李戴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叩问澳门
  ——贺澳门回归进入倒计时
  冰洁
  谁仅隔一衣带水
  就成为一则背井离乡的典故
  别样的阳光
  能否映照出当初的模样
  谁乡愁如岩忧郁浩茫
  将炊烟搁置高楼很久很久
  谈风景总把故乡的依依
   杨柳牵进话题
  谁历尽了风雨和沧桑
  仍用海峡的风
  把馨香的佳期寻觅
  一遍一遍地计算
  重见祖国母亲的日期
  眼睛里流着
   渴望已久的目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