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吃大锅饭”不是社会主义
  黄铸
  社会主义必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这是马克思早已阐明的一条原则。“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就要严格计算和考核每个人的劳动量。不仅要计算和考核每个人的个别劳动量,而且要计算和考核其社会必要的劳动量。为了实行这种计算和考核,就要实行考核制度。考核又必须是严格的、全面的、经常的。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对干得好的、干得差的,经过考核给予不同的报酬。
  “吃大锅饭”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个人干,一个人看,一个人捣乱。上班打扑克,扎堆聊天,出工不出力。这些现象,所在多有。这不是干社会主义,而是混社会主义,吃社会主义。结果只能是坐吃山空。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亏损,困难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适应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盲目地搞重复建设等,但“吃大锅饭”的管理制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邯郸钢铁厂。这个厂论设备不算十分先进,但他们实行严格的管理、严格的计算和考核,效益很好。他们实行的办法是以市场售价减去利润作为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每个工人。完不成目标成本的,其奖金等就一票否决。舞阳钢铁厂和水城钢铁厂原来严重亏损,合并到邯钢后,厂还是那个厂,人还是那些人,但因按照邯钢的办法严格管理,很快扭亏为盈或大大减亏。这说明了严格实行按劳分配、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之重要,也说明了“吃大锅饭”之危害。一个企业实行“吃大锅饭”的管理制度,必然亏损倒闭;一个国家实行“吃大锅饭”的经济体制,必然导致经济崩溃,甚至亡党亡国。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垮台,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
  “吃大锅饭”是对工人和管理人员的腐蚀剂,使工人变懒,管理人员失去责任心,甚至变贪。有一部分企业,人浮于事,富余人员很多,有人没有活干,但同时又有活没有人干,特别是一些脏活、重活没有人干,要花钱雇农民临时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半壁店村党支部书记韩振国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说,这个村富起来以后,孩子上学、医疗、住房等全由村里包揽,这种“大锅饭”使村民责任心减弱,懒惰情绪增长,对集体财产不负责任。苏南有些中小企业,开始考核制度比较严格,企业兴旺;后来好的机制不能坚持,经营负责人不严格管理,造成经营困难。企业改制后,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经营者原动力增强,管理变严,又重新焕发生机。据企业职工反映,现在不少厂长高档烟不吸了,高档宾馆不住了,企业自有的小轿车也卖掉了。企业来了客户,不再动辄上酒楼、进饭店,而是由厂长领到自己家里或厂办食堂就餐。据调查,一个中等企业,一年节约80万—100万元的招待费并不少见。
  这说明,“吃大锅饭”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是对社会主义的破坏,是社会主义的大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不但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加“吃大锅饭”,势必坐吃山空,腐蚀和败坏工人阶级和党的干部,破坏社会主义和国民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加按劳分配,才是社会主义。


第10版(理论)
专栏: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20年
  杨春贵
  内容提要:20年来,我们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在政策上的成功调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回顾20年的实践,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集中地表现在五个方面。
  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试验,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努力开拓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
  今年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这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由危机走向胜利的20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20年,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发展的20年,是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和在实践中充分展示其强大生命力的20年。
  20年的历史经验极其丰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0年来,我们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在政策上的成功调整,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过程。20年来,面对实践发展所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根本性转变,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回顾20年来的实践,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根本性转变,集中地表现在五个方面的“破除”和“坚持”。
  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课题。面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他旗帜鲜明地支持和推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指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真理标准讨论的深远历史意义,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条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在坚决维护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科学价值的同时,坚决纠正了毛泽东同志晚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实现了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坚定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而为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奠定了基础。由此开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和对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任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苏联在30年代建立起来的那种权力过分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被凝固化、神圣化。这种状况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概念。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是社会主义观念的重大更新,是思想上的一个很大的解放。邓小平同志强调:“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鉴于“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的教训,因此,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这种改革不是在旧体制范围内枝枝节节的修补,而是实现体制的转化,“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改革也不是局部的改革,而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因此,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革旧社会基本制度之命,第二次革命是革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之命。两次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对自己的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过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一是因为照搬了苏联那种权力过分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二是因为我们自己搞了许多“左”的东西。这种“左”,不仅表现为阶级斗争扩大化,还表现在发展生产力上的急于求成和调整生产关系上的盲目求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个指导思想的确立,使我们进一步获得思想上的大解放——凡是超阶段的东西,不管是从哪里来的,书本上说的也好,从来就这么做的也好,外国的经验也好,更不用说单纯的主观愿望,都在破除之列。有些东西表面看来似乎很“革命”、很合乎“理想”和“道德原则”,但因为它们脱离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也只不过是“好听而不管用”。因此,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所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存在的分配结构,以及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等等,之所以正确并必须长期坚持,全部的根据就在于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观念,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常常发生的一个困惑就是现行的路线和政策是姓“社”还是姓“资”?有些同志囿于传统观念,离开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抽象地讲坚持社会主义——明明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却担心是搞资本主义;而有些明明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却认为符合社会主义而加以坚持。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有这种疑虑。这种情况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改革开放步履艰难。针对这种观念,邓小平同志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1992年他在南方重要谈话中进一步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明确肯定,“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思想,坚持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思想路线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同时他又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要研究新的情况,总结新的经验,创造新的理论,勇于讲符合新的实际的、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他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5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2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讲了许多过去书本上没有讲过的新话。例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等等。总之,20年来我们是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蓬勃生机和活力。
  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试验,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努力开拓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解放思想没有止境,实事求是是永恒的课题。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为基础,以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胜利地迈向21世纪。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
  谢鲁江
  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
  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实质上是对现有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产权结构的一种改革。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是国有企业唯一的投资主体,由此形成了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完全集中于国家(实际上是各级政府或政府各部门)的产权关系结构。这种产权关系造成政企不分,企业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一方面,要改变国家作为企业唯一产权主体的状况,改变企业与政府之间资产不清、权利不明、职能不分的关系,使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占有者成为企业众多投资者中平等的一员,做到以投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鼓励、推动和吸引社会多方面力量投资注资,共同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体,从而形成一种主体多元化的产权关系。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形成,有助于对企业形成真正的所有者约束和市场约束,使之按照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政企分开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的。
  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就是允许社会广大成员可以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性投资,把自己手中所拥有的资金及其他各种生产要素转化为追求保值增值的社会资本,获取对社会资产一定的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这样做会不会损害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的同志有这样的疑虑和担心。应当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首先,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是为了实现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艰巨的结构调整任务,不能仅靠国家的力量来完成这一任务,还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包括吸收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同时,这样做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增加资本金注入,降低过高的负债率。总之,有助于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改善国有企业的运营状况。
  其次,维护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也需要改变方式方法。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能靠限制其他经济主体投资,靠国有经济包打天下来达到,而应该依靠对社会资本运动的有力影响和必要的控制来实现。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就可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中,以较少的国有资本吸引、影响、控制较大数量的社会资本,使之形成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效合力。这样既可避免国有经济的单打独斗、力不从心,又可避免社会资本的一盘散沙、盲目发展。
  再次,构成企业投资主体的各方,对企业资产运行的影响控制力,不是等量齐观的。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一般要采取股份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于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是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国有经济要改变运营方式,从以往以建设和管理生产项目为主,转向以控制和经营企业资产为主。另一方面,要做到在不排斥其他社会主体资产投入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控股权,这样可以有效地维护企业的公有经济性质。
  总之,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不仅有利于搞活国有企业,也有利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扩大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控制力,更有效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10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全国党校系统
  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研讨会综述
  倪德刚 刘能杰
  中央党校于5月8日—10日主持召开了“全国党校系统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问题。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2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刻,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起来的。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是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思想先导,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全面改革开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开启了前进的航程,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与会同志还认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最可贵的是,促进了全党思想路线的根本转变。通过这场讨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过去长期“左”的思想的危害,同时逐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需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就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就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一贯遵循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按时代发展要求和趋势办事,按国情和民意办事的原则。这是一种务实的而不是虚幻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进取的而不是保守的思想认识。这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取得历史性进步的重要原因。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与会同志强调,20年前的真理标准讨论在理论上的最大作用,就是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起点,又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既体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又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方面。正是坚持了这一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才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纪念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要按照十五大的要求,始终不渝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获得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实践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有的同志提出,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统一的,构成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在认识路线上、历史观上和价值观上所实现的重大发展。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要继续坚持三者的辩证统一,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提高和统一到十五大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上来,提高和统一到时代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上来,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与会同志认为,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0周年,最好的实际行动就是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十五大精神,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有的同志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首先在理解和领会上要实事求是,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甚至曲解。其次在贯彻落实上要实事求是,既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特殊情况,搞一刀切,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各行其是,另搞一套。
  与会同志强调,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在我国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急剧变革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经济和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我们自身也面临着许多困难。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处理和解决好前进道路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实践要求我们不能囿于本本,不能教条僵化,不能照抄照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与会同志认为,历史把党校工作推到了特殊的重要位置。20年前,邓小平同志领导发起的反对“两个凡是”的斗争,党校同志起了先锋作用,党校的理论工作者功不可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与会同志强调,党校的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发扬20年前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程中的理论勇气和战斗精神,注重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努力把党校系统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获得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这是新时期党校系统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从八大到十五大》
  林荣
  王顺生主持撰写的《从八大到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书,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论述了党的八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艰辛探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描绘了近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作者用“选择”、“探索”、“曲折”、“转折”、“开拓”、“成熟”、“发展”为主词分别作全书各章的标题,清楚地展现出这一进程中每个阶段的特点。该书着重说明:邓小平理论建立在亿万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基础之上,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理论;邓小平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邓小平的名字来命名这一理论是当之无愧的;邓小平理论来之不易,要百倍地珍惜、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