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视角③

  孩子还会哼“摇到外婆桥”吗
  ——儿童教育的民族特色
  本报记者 祝华新
  例1,“小布头”躲到哪儿去了?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一见哈哈笑,连声夸我好宝宝。”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抱下来。”
  “小呀么小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
  这些古朴的童谣和儿歌发端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查考。在一代又一代母亲或祖母、外婆柔情似水的吟唱中,黄皮肤、黑头发的新生代开始以温暖的眼光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陈力行(52岁,北京鼓楼医院职工):外孙女3岁多,人小眼界不小,认识外国的“圣诞老公公”、“肯德基爷爷”、“麦当劳叔叔”、“奶昔大哥”和不少洋娃娃。我愿意她多见识新世面,也希望她记住咱们自己的孙猴子、牛郎织女、鲤鱼跳龙门和小猫钓鱼。我小时候听妈妈说的、唱的,都教给了女儿,现在又轮到女儿传给外孙女了。我想每家每户都有这样的“传家宝”,我们可以在祖先讲过的地方添点什么、减点什么,但可不能在我们手里断线。女儿小时候听《小布头奇遇记》入了迷,想到书店买一本。可如今儿童图书虽然多,眼瞧着人家外国的“灰姑娘”、“美人鱼”、“花仙子”在柜台上打扮得花枝招展,就是找不着咱们的“小布头”。
  例2,《精灵鸭》能否飞起来?
  这只穿兜肚、哼小曲、舞龙头的鸭子淘气又可爱,能用一支神笔对付繁重的功课,用橡皮泥吹出“孩子乐园”。在“星际大冲撞”、“火战金刚鼠”一类“软暴力”卡通大行其道的今天,翻开新近由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的童话改编而成的卡通故事系列《精灵鸭》,读到这样的段落就显得格外温馨:
  “圆月当空,月光如水,世界一片朦胧。突然妈妈高喊:‘快看!’一颗熠熠发光的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从月亮上面缓缓扫过,像一条绚丽的光带,闪光耀眼。
  “‘多美的月色!’爸爸说。
  “元元遥望星空,仿佛置身于广漠的宇宙中,怀抱着小小的礼品盒,就像紧紧握着好朋友的手,滚滚热泪涌出眼眶……”
  葛翠琳(作家,冰心儿童图书奖评委会秘书长,《精灵鸭》主编):我希望卡通读物能通过吸收海外的某些表现手法,来展示我们民族的气质、性格、心态和欣赏趣味。把卡通都画成“阿童木”式,眼睛老大、嘴巴老大;动不动就“哇”地大呼小叫,一味冲啊杀啊;追逐神怪,不分是非,表现出贪婪、掠夺倾向,是不是有点武士道的味道啊?中国文化自有一种足以傲世的博大胸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执著追求。希望我们的“精灵鸭”能够飞起来,与唐老鸭、米老鼠、一休等一道,成为中国孩子亲密的小伙伴儿。
  例3,蔡元培为何拒绝“高材生”?
  也许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一个对外开放、八面来风的时代,更需要给儿童提供多元文化的熏陶,强调民族特色会不会导致抱残守缺?记者不禁想起蔡元培的一则佚事。他在美国为北京大学招聘教师时,有个留学生学问拔尖,就因为不肯讲中国话,没有被录用。揣想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时的心境,在他著名的兼容并包的主张背后,是多么深沉的民族情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报告中,既主张“了解各种社会,接受多样性”,也倡导“对一定文化的归属感,及民族尊严”。多元的世界中,本民族的文化也是一元,而且是赖以立足的一元。
  张先翱(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我国有个传统儿戏叫“翻绳”,一根绳子用双手撑开,变幻出花样。日本人学了去,出了一本书,能翻出100多种花样。这给我们以警示:历史上中国儿童看的、听的、玩的,固然有些陈腐的东西,但更有诸多精华,我们发掘得不够、研究得不够、宣传得不够。
  与当代的电子游戏、网络在线游戏相比,传统的手工游戏的确显得有些单调。然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完全有可能在光电磁上获得新的生命。“三国演义”、抗日战争等故事就被一些电脑公司制作成学习和游戏软件,其画面的精美和斗智斗勇似不在日本的“魂斗罗”之下。
  记者点评: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在光电磁连接而成的“地球村”中,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村民”,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而非好莱坞文化工业流水线上千人一面的模具翻版?我们的孩子需要全球文化视野,需要掌握CD—ROM、DVD和E—MAIL,也不该淡忘剪纸、脸谱、泥人、陀螺、九连环、空竹、风筝、京剧、民乐和毛笔。希望下一代在想象力、创造力远远超越前人的同时,依然闻古刹钟声身心俱爽,听雄鸡晓唱血脉贲张,读明清小品和金庸小说会意地一笑,在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上活出龙的传人的那一份真性情。
  小布头(沈培绘)
  精灵鸭(陈永镇工作室绘)(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现场目击

  文明星光在这里闪耀
  ——记中国印刷博物馆
  本报记者 杨明方
  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令人自豪的篇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开启了文化传播与积累的快捷方式,堪称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创造。置身于1996年6月1日落成的印刷博物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会从你的心底蓦然升起。
  再现印刷文明史
  中国印刷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南郊大兴县城,位于北京印刷学院东南角,与国内收藏书报刊品种最全的中国版本图书馆遥遥相望。
  甲骨文、青铜文字、竹简、石鼓文、印章、纸张……源头古代馆首先向人们展示了与发明印刷术相关的文化、技艺及物料的发展历史。隋末唐初,原理类似于印章的雕版印刷术问世。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下令梓行《女则》一书以纪念长孙皇后,这是目前有明确年代记载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这里展出的唐代雕版印刷物,如《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表明唐代印刷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术开始应用于商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比欧洲最早出现的瑞典纸币要早600年。庆历年间(1041—1048),布衣毕昇发明泥活字。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比德国人谷登堡1445年创制合金活字早400年。在展厅正中,一个转轮排字模型分外显眼,这种“以字就人”的转轮排字盘(下图)是1298年由元朝安徽旌德县尹王桢设计制造的,对活字排版作出了重大革新。
  到了明代,铜活字广泛应用,彩色印刷亦告问世。南京胡正言首创“饾版拱花术”彩色套印的《十竹斋画谱》等,其刊版套印之精致,施墨着色之妍丽,使印品几乎与原作无异。
  清代印刷技术达到顶峰,民间年画普及到千家万户,政府印刷机构武英殿则组织了大规模的印刷工程,印制了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如《古今图书集成》,共1万卷,合装5020册,全书达1.6亿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到了近代,中国的印刷术渐渐落后了。但中华民族以极强的文化包容力,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中国印刷博物馆的近现代馆展厅展出的早期印刷机械,从手摇铸字机到万能自动铸字机,从手扳印刷机到自动照像排字机,真实地记录了近现代印刷业前进的脚步。
  新技术及装备馆则重点展示了80年代以来我国开发印前技术的新成果,并介绍了国际印刷技术的新进展。在北大方正展区内,有关“当代毕昇——王选”的介绍格外引人注目,以王选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开创了我国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研究与开发的新天地,实现了汉字印刷“告别铅与火,迎接光与电”的历史性跨越。
  众志成城襄盛举
  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印刷术发源地的中国却没有一座与其历史地位和国家形象相称的专业印刷博物馆,而德国早在1900年就建成了谷登堡博物馆。1992年初,由范慕韩先生牵头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建设筹备工作刚刚启动,就立即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热烈响应,捐赠盛况感人,筹资活动高潮迭起。据介绍,中国印刷博物馆建设共耗资2500万元,除了新闻出版署拨款400万元,其余均系社会各界捐赠。难怪人们称道:“这是聚沙成塔的惊世之举。”
  与捐资同样可贵的是各界人士纷纷“割爱赠宝”,极大地丰富了展品内容。在源头古代馆,陈列着一幅极其罕见的《顺治元年誊黄》,为清军入关后发布的第一份“安民告示”,是经启功先生引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将独家收藏之物毅然割爱所赠。在一楼展厅,陈列着一组编号为001的大型设备,它是1986年8月由北京人民机器厂出品的我国第一台单张四色胶印机。为了把这台颇具历史价值的“活教材”赠给博物馆,北人集团特地花了30万元从一个印刷厂将它买了回来。
  据悉,在印刷博物馆陈列的两万余件展品中,有一大半为社会各界无偿捐赠。印刷博物馆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形成了一个知名人士共建文化殿堂的网络。这个网络连接着周绍良、翁万弋、潘吉星等著名学者,连接着王益、王仿子、万名盈等出版界耆宿,连接着李祖泽、叶裕彬、须汉兴、李春霖等香港爱国人士。在这个网络里,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馆长田胜立介绍说,在中韩关于印刷术发明权之争中,该馆曾组织造诣深厚的专家撰写文章,据实驳斥,维护了民族的文化权益。
  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认为,出版物的印刷虽然已告别“铅与火”,但从通过母版而大量复制知识产品这个角度来看,印刷术的基本原理在多媒体时代并没有过时,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特质。因此,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历史价值和启发意义将是永远的。(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温暖的眼光看世界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丛书感言
  孙悟空、黑猫警长、蓝精灵等似乎都有一双无形而有力的手,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难怪孩子们捧读新近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丛书时,首先会被“动物、自然”系列所深深吸引。一只乡下蟋蟀柴斯特,不小心被带到纽约城时代广场的地铁站。车站人来人往,可柴斯特是孤单的。幸好它马上遇到一个爱它的小主人玛利欧和两位地道的“纽约佬”——热心的塔克老鼠和稳重的亨利猫,以出色的音乐天赋迷倒了纽约人。当秋天的第一片树叶飘落时,蟋蟀再也遏制不住思乡之情,毅然抛弃功名,在朋友的帮助下踏上了回乡的火车。
  关于中日学生草原夏令营的报道,不是在社会上引起过轩然大波吗?专家指出,独立生活的能力,对自身生存价值的肯定和自信,决定着一个人思维、创造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因此,读一读这套丛书的“探险、奇遇”系列,肯定会大开眼界。
  少儿出版社社长海非在总序中感叹: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介绍,过去长期停留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这类古典作品上;而现代儿童读物引进的只是浅层的卡通式读物。“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是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儿童读物大奖,有利于中国的孩子感知文明的最新脉搏。
  这21本书(另两个系列是“亲情、友爱”和“童话、幻想”)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力、充分的道义感、健全的人格魅力,带着诱人的墨香,无疑是献给中国孩子的最佳礼物。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言:儿童文学以自身所特有的明净、纯真和美丽,能荡涤人生旅途中的一切焦虑、浮躁和污浊,甚至使复杂和深刻也相形见绌。(京扬)(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消费大家谈

  虚功实做 软件硬抓
  ——关于社会大文化建设的话题
  周维杰
  我们所说的社会大文化,是相对于狭义文化而言,特指作为精神文明存在的意识形态内涵文化(包括道德、观念、哲学、艺术等等)及受其支配、影响而派生出的物化形态的外延文化和社会人文现象等。
  社会大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总的要求和目标是:虚功实做,软件硬抓。具体来讲,似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文化。这主要是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专业文艺团体要以创作、演出为中心,以繁荣文艺为己任,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大众文化。它大体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抓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比如节日文化活动、街头文化活动、业余文化活动、发展民间艺术等等。二是要扶植娱乐性和服务性文化产业。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经济。要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促其文明经营,健康发展。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扫黄”和扫除各种丑恶现象的斗争。三是搞好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比如群众文化活动室、俱乐部、图书资料室、运动场、歌舞厅、公园、各类文化景点等等。
  ——企业文化。要以提高职工思想文化素质为核心,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单位)职工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增强企业(单位)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主要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核心内容的“四有”新人的教育。不仅要搞好校内教育,还要开展校外教育,让全社会都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市井文化。所谓市井文化,就是要搞好商业集中区的文化环境建设。概括起来就是“三口”(门口、窗口、路口)文化。商业饮食和其他服务行业的门楣、橱窗设计装潢要美观典雅;窗口柜台岗位服务要热情周到,文明礼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繁华街道、路口要卫生清洁,井然有序,逐步创造出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城市商业环境。
  ——建筑文化。市政建设中,城镇各种建筑物和公用设施、文化景点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总体设计,错落有致;造型新颖,风格多样,但又整体和谐,形成现代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实用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建筑群体。同时,要搞好城镇绿化,改善卫生条件,改观城镇风貌,提高文化品位。
  ——旅游文化。旅游是消费性文化行为。因此,一要搞好景点建设,特别是要注意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和谐,不能因为景致建筑设计不合理而大煞风景;二要搞好经营管理,有建设规划,有管理规定,有游客行为规范;三是加强配套服务,搞好住宿、饮食、交通、购物、娱乐服务等设施建设。一句话,就是做好吃、住、行、游、购、娱的工作,即所谓旅游文化的六大要素。
  ——礼仪文化。我们搞社会大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礼仪文化。我们所说的礼仪文化,主要是指人际交往、宾客接待、喜事庆典和婚丧嫁娶礼仪等人文行为规范。具体工作主要是宣传礼仪文化知识,制定礼仪行为规范,培养文明礼仪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礼仪风气。
  另外还有饮食文化、服装文化等,都大有文章可做。上述题目只是数点了大文化建设的部分内容,其他方面还有许多。社会大文化建设牵涉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让我们携手同行,把我们的生活空间装点得更加健康、文明、多姿多彩。


第11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一代人的青春纪念碑
  ——关于《中国知青诗抄》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是30年前北京知青郭路生写下的诗句。中国文学出版社的新书《中国知青诗抄》,展示了整整一代人苦涩而辉煌的青春境界。作者写作时,仅仅是为着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与朋友交流,根本没有指望拿到媒体上发表。正如学者丁东所言:“这一代人的真情实感十分复杂,有理想的狂热,也有觉醒的怀疑,有深沉的悲歌,也有低吟的私语,但这毕竟都是真实的,唯其真实,才可称为精神化石。”
  前几年,《诗探索》杂志曾经组织过一次“白洋淀诗歌群落”寻访活动,发现70年代中期活跃于白洋淀的知青诗歌最早尝试某些现代创作手法,是“文革”后兴起的“朦胧诗”的基础。文学批评家谢冕断言,知青诗歌从情感内涵和表达方式上为80年代伟大的诗歌变革作了准备。因此,本书的意义“不仅是历史的和文献的,同时更是文学的和诗歌的”。(天沛)


第11版(文化)
专栏:

  在社会难点问题上寻求突破
  ——读《脊梁——国有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杨继瑞
  党的十五大把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意义,提到空前重要的高度。由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赵国良教授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脊梁——国有企业的机遇与挑战》是为参与国企改革攻坚战而写的。该书在谋篇布局上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突出了一个目标,围绕着三大突破,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可谓匠心独具。所谓一个目标,即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在三年内走出困境,对此回答了行不行、敢不敢、怎么办的问题。所谓三大突破,一是所有制结构的突破,二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突破,三是改革政策的突破,环环紧扣,层次分明。所谓五项战略措施,即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人增效,下岗分流,以及实施再就业工程,对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剖析深刻、对策得力,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该书既不囿于纯理论的描述,也不囿于经济工作的经验总结,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就为从事理论研究和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士提供了一个优势互补的样本。全书总结中国近20年改革的实践,包括四川长虹和青岛海尔的成功经验,并与国际上大公司的经验作对比研究。不少引证事例和数据截止到1997年,很有参考价值。分析议论跳出了面面俱到的框框,其思维切入角度独到,许多观点一针见血,富有新意。如该书分析,“抓大”不是看厂房、产值、规模,而是抓利润最大化;企业家是稀缺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支高质量的企业家队伍是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
  赵国良教授学术建树颇丰,他的八位工业经济博士生或从政,或经商,或搞研究,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学术研究,各有所长。他们对国有企业改革颇多亲身经历、感受和思索,有的作者在地方上还直接分管国企改革工作,这更为该书注入了许多鲜活的因素。
  赵国良教授在主编该书时曾对自己和学生们提出要求:力图做到三个“一些”,即学术观点更鲜明一些,操作对策更具体一些,理论阐述更准确一些。我认为,他们是真正做到了。


第11版(文化)
专栏:

  《望花台》再现军旅风情
  叶知秋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的新书《望花台》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张付华的一本曲艺、小戏集。作者在部队期间,写下许多描写军旅生活的作品,粗犷豪爽,兵味浓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传统的边塞诗、武侠小说的干云豪气借助现代文艺手法,几欲破纸而出。一些用地方文艺形式创作的节目,从基层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当代民间流行语中汲取营养,妙趣横生。其中,《朱总帮厨》、《特别酒宴》和《夫妻开店》在参加全军文艺会演或调演时,曾经获得优秀节目创作奖。


第11版(文化)
专栏:

  欣赏风景门票
  有人爱集邮,我却爱集风景门票。
  随着门票,我离开《孔府孔庙》,踏上海上《崂山索道》,直达《蓬莱阁》,那张小巧的门票给人以羽化登仙的感觉。正在如醉痴迷,忽见孙悟空从《西游记宫》里跳出,这时,方知我已从曲阜、青岛、蓬莱游至淄博。
  长江,又似一张世界最长的风景门票,门票上的景点可以装订成如神女峰高的画本。三峡的险峻俏丽,凭着那张《旅游珍藏卡》,我会永远地领略它的神奇与诡谲。一阵“奔波”,还有厚厚一沓没赏完,崭新的收获令我心满意足,多美的祖国啊!门票集成的风景大全,也是一本教科书,书中的一页,自然少不了家乡淮阴的《月季》与《楚秀》。
江苏淮阴市供电局 魏祥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