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北京房价为何高高在上
  蔡鸿岩
  作为首都,北京市自90年代初房地产市场始建之后,其市场发展的稳定性在全国城市中首屈一指,但商品房房价之高也为全国之最。目前,北京二环路城区附近的商品住宅平均价格每平方米在8000—10000元左右,三环路至四环路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商品房价平均每平方米在5000—7000元上下,即便近郊区房价大部分每平方米也在3000元左右。过高的房价制约了居民的购房能力,不但对于建立发展和完善住宅市场极为不利,而且也会诱发新的社会矛盾,因此这一问题近几年来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房价能不能再有所降低,成为近一个时期北京市民最为关心的焦点话题。
  北京是全国的首都,作为绝无仅有的集政治、文化、对外交往和经济发展于一身的中心城市,其城市的性质加之城市本身所拥有的1100万人口和约400万左右的流动人口,房价位居全国之首,仅从市场供求关系这一角度理解本应无可非议。但是由于北京商品房的价格形成远非这一点因素所确定,房价之中隐含有多种常人所不知的“成本”,房价构成不尽合理,因而有关房价的是是非非不绝于耳,也就在情理之中。
  北京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以单位集团购买为主导力量的买方市场使商品房在高价位上得以支撑。众所周知,单位集团购买是北京商品房消化的绝对主力,单位购房量占全市商品房售出总量的比例最高时可达到80%以上,最低也在60%左右。而且这种单位购房最显著的特征是首先选择位置,其次才商讨价格。只要是地段好的城区,不管房价多高,房子总会有单位的买家来接盘,这一所谓的“市场”传递出的信息,导致了北京房价始终处于扭曲的状态,房价虽高,但城区三环路以内的住宅却几乎很少有空置。
  其次,房地产投资开发缺乏基本的透明度。开发商多以市场可承受的价格为依据定价,房价体现不了商品房的真实成本,这为炒高房价提供了可能。
  最近几年,由于商品房价格过高,社会要求降低房价的呼声不断,因而国家在1996年底出台了取消48项房地产开发不合理收费的规定,北京市也于1997年前后颁布了取消36项建设项目收费和加强商品房销售价格管理等一系列规定。但总体来看,这些旨在压低房价的措施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市场商品房销售价格不但没有回落,相反,进入今年,受单位抢购房屋和个人购房比例明显提高势头的影响,房价反倒还在上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房地产开发商对政府出台的取消收费措施普遍不抱乐观态度,开发商普遍认为,北京房价不会下降的原因完全是房地产开发成本降不下来所造成的,国家只要不在降低出让土地应收取的费用和在税制上做重大调整,房价就不会大幅度下降。
  由于北京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迄今为止透明度较差,大多数项目的征地、立项、建设直至销售都是在一种隐秘性很强的环境下操作。这种“黑箱操作”使得任何人无法讲清某一项目的开发成本到底有多高。但有一点不可回避的是,在房价成本中占相当比例的征地费用由于土地获取渠道和方式的不同,这部分成本对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开发商可能会有天壤之别,但反映到市场上,每一项目的售价却极具“市场可比性”。因此,北京的房价是否还能拧出水来,也就不得而知。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海外来鸿

  盼望买到中国货
  我是一个定居在斯洛伐克共和国的中国人,和妻子一起在首都布拉迪斯拉伐经营着一家纪念品公司,生活过得还算安逸。我给你们写信,向中国企业界转达我的一点希望。
  一个新的家庭需要添置不少家用电器,比如,电视机、录像机、音响、洗衣机和冰箱,很少逛商店的我跑到各大商场看了看,才知道那里几乎是清一色的日本货。
  我心里最大的希望是买地地道道的我们中国的产品。中国是家用电器大国,康佳、长虹、海尔、熊猫、先科、容声、小天鹅、荣事达等等许多厂家产品的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价格相对便宜,在国内已是供过于求,为什么不出口到中东欧地区来?中东欧国家的消费水平在西欧之下中国之上,日韩和西欧的产品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贵。中国商品的价格适合他们的消费水准,在这里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斯洛伐克虽然只是个500多万人口的小国,但地理位置极佳,西接奥地利、捷克,北通波兰,东傍乌克兰及独联体各国,南邻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处于东西欧的中界点。若想开展对中东欧的贸易,这里是最好的桥头堡。于是“索尼”在这里设厂,“三星”在这里搞合资企业,“大宇”的6000美元一辆的微型小汽车TICO在这里卖得热火朝天,日本的大公司在这里均设有办事处、代理处甚至专售商店……却唯独不见我们中国的公司!而到这里来的中国商人不是开饭馆就是练摊,卖一些国内积压的纺织品,这与一个大国的身份和形象太不相称了!
  我相信国内众多有实力有远见的公司已经开始登陆国际市场,希望别忘了中东欧这个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国际市场。
  晓叶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举手说真话
  刘占锋
  时下,常常听到“投资数千万的商场商厦资不抵债了”、“投入几个亿的大型企业停产了”等消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决策失误,使一些建设项目昙花一现,由财富变包袱的事确实不少。这些现象,有些人称之为“交学费”,不可避免。但这些“学费”毕竟是人民群众用汗水攒下来的,怎能随便让人大笔一挥,付之东流?
  造成这些失误,原因多种多样,这里只想说其论证过程中一些专家学者不愿做敢于直言相劝的“诤臣”这一个重要原因。投资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如果专家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调查论证,行就说行,不行就说不行,论证组织者不论出以何种心态,恐怕都难以将被否决的项目付诸实施。许许多多的失误,有决策者头脑发热、独断专行等原因,也与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把关不严有关。
  做“诤臣”并非易事。这既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又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如果仅仅把参加评估、论证当做一种待遇,把举手同意和无原则的赞扬当做论证费的交换,那就永远难以成为“诤臣”。当然,由于社会发展的迅速和事物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难预测性,即使再高明的专家也不可能把前三皇后五帝都看得透亮,有些失误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求专家学者的仅仅在于对你所要表态的项目是不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认真的论证,举手时是否说了真话。这一点做到了,由于决策失误所付出的“学费”将会减去很多。
  鼓励专家当“诤臣”并不是专家一方的事,也有一个外部环境和导向问题。这个外部环境优劣与否,关键在于项目建设单位的领导者。对“诤臣”的要求不但同样也适合于他,甚至要求应该更高一些。心底无私天地宽。具备了这一条,论证人员可以犯颜直谏,陈述利害,丁是丁,卯是卯;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的领导者,则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你想送人情我未必肯收,你要做“摆设”我让你“拜拜”。
  鼓励专家当“诤臣”,还要建立一套项目论证的奖惩制度,对力排众议、论证精当者,应给予重奖;对唯唯诺诺、滥竽充数,使不该上的项目获得通过,给国家造成大的损失者,应当追究责任。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连续报道

  五常酒霸真难除?
  王才民
  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封锁酒类市场。然而,黑龙江省五常市却组建酒类专卖稽查队,动用公检法等上路设卡,截扣外埠酒,对城乡数百家企业和个体业户肆意打砸抢,致使多人被打伤,甚至造成命案,被当地群众称为“酒霸”。
  1996年5月30日午夜,三四十人分乘八九台大小车辆和警车,包围了五常市内个体大伟食杂店,当夜抢走啤酒27箱、空瓶空箱121套,载满两车扬长而去。
  1996年7月26日下午,一名外号叫“老鹰”的稽查队员,在安家镇民主村村民张喜兰开的食杂店,一脚将张喜兰踢倒,造成“闭合性腹外伤”,38岁的张喜兰在被打半月后死亡。其间,有关部门只付给1200元住院费,并威逼张的丈夫王志国签字画押写上“一切后果糖酒稽查队不负任何责任”。
  黑龙江大型啤酒企业哈尔滨啤酒厂、新三星啤酒厂,以及玉泉、松花江等中小型啤酒厂,也都深受其害,损失惨重。阿城市玉泉啤酒厂与五常糖酒经营部门原本是“产销供货单位”,但经营部门个别人却采取种种非法和卑劣手段截扣大量啤酒。他们甚至打电话让酒厂送酒,可酒一进五常就被强行扣留,先后扣酒2000多箱,拖欠玉泉啤酒厂大量酒款。
  附记:本版曾于4月6日报道过此事,但是,最近一些受害者继续向报社反映情况。
  4月6日,五常一批受害个体业主向记者反映:车继轩说他三次被扣的226箱酒没返还,两次挨打无人处理。边文庭说他被扣的124箱酒要不回来,罚金8000元不返还。
  4月20日,孙兆波向记者反映,他被砍7刀的案子没动静了,扎他的凶手一个没抓。
  4月28日,张喜兰的哥哥张超上访,说他妹妹的命案找谁谁不管,踢死他妹妹的凶手“老鹰”至今逍遥法外。
  五常酒霸真这样难除吗?(附图片)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清淤非要砍树吗?
  山东广饶县陈官乡在支脉河清淤中,强令砍掉数万株林木。30多户农民1985年与村、乡签订了15年—30年的植树承包合同,已育成的林子如今却毁于一旦。下图:农民们拿着13年前的合同,不知跟谁要个说法。图中图:植树模范贾才吉种了8000多棵树,面对光树桩,他想不通,找块地方堆放淤土就行了,为啥非要砍树林呢? 张鲁成摄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这里竟“传销”司法干部
  商泽军
  叶光,是原重庆酒类专卖局一名执法人员,1997年1月辞职后,因专门从事打击假酒而出名。
  4月中旬,河南一消费者慕名找到叶光,向他提供证据,反映河南郑州市二七司法培训学校不看身份、不问历史、更不用政审,只需交2600元钱,经过3个月“培训”,就可以穿上制服,成为一名堂而皇之的司法干部。他们对学员承诺,毕业后安排到司法系统和企事业单位,安置不了退还学费。
  叶光验证有关证据后,请石家庄的打假志愿者孔令涛、赵伟民相助,于4月22日赶到郑州。当天傍晚,孔令涛化名李兰学来到该校报名。学校并没有像招生简章上写的那样对他进行资质检查,连身份证也没看,就让交了学费。当李兰学向校方表示可以替他们招收学员时,校方第三天就发给了李兰学一套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字样领章、肩章、臂章俱全的制服和“郑州市二七司法培训学校工作人员”证件,并许诺每招收一个学员给回扣500元。
  李兰学在学校调查发现,近60名学员大部分都由他们的亲朋好友介绍而来,发现上当后,因学费已交,无法向家人交待,只好等待“奇迹”。也有人摇身一变,变成“司法干部”出去发展“下线”,招生赚钱去了。
  为掌握更充分证据,4月27日,李兰学带着他“叔叔”李成龙向该校主任介绍,他叔叔是河北某县一个粮管干部,认识很多农村青年,若回报丰厚可以招很多学员。该主任听完后,没有检验其任何证件,让他交钱报名后便领制服,照相办证件,出具介绍信、委任书、招生简章,工作证上还注明了招生办副主任职务。
  叶光日前已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一问题。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沟通你和我

沟通你和我
  一周来,江西昌河飞机制造公司胡庆华、沈阳大学李攸福、江苏苏州市余志正等百余位朋友给周刊来信来稿。
  综合来稿、来信和来电,我们发现反映企业改制过程中问题的很多。有的地方硬性规定要将本地企业70%以上卖掉;有的将国家、集体所有的资产变成某些个人和小集体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还有的地方逼迫企业搞“拉郎配”。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地方借“股份制改造”之名,行“集资”之实,向职工索要“股份金”、“上岗费”。有的厂长说,把职工手中的钱收上来去做生意,赚了钱再分给大家,这就是股份制改造。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现在还有相当一些同志对党的十五大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精神没有深刻理解和领会,这样下去相当危险。
  责任编辑:周泓洋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世界一流”的悲剧
  总投资达13.26亿元的郑州中原制药厂因盲目引进不成熟的国外技术设备,自1992年试车后一直不能正常生产。目前工厂关门,设备闲置,总负债达30多亿元。上图:控制室内的电脑桌上,尘土厚积,棋子散落。管理松散由此可见一斑。左图:厂区内不切实际、好大喜功的标语仍抬头可见。
  新华社记者 王颂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