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共产党宣言》传遍世界的福音
  高放
  编者的话: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的“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宣言》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以唯物史观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在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相作用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宣言》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对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所阐述的一些基本原理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产生和历史地位
  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德文本(以下简称《宣言》)在伦敦出版。它当初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的“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问世的。
  共产党的建立是工人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工业无产阶级是以蒸汽化为标志的现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生产力革命的产儿。16世纪西欧最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私人资本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新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到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现代机器生产的工业加速发展起来,从此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使几千年传统分散手工劳动的农业文明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文明。现代化不仅首先指工业化、机械化,而且还包括商品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知识化等,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也造成了社会劳资两个阶级的两极分化,宗主国和殖民地的两极分化,给广大劳动者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因此工人阶级形成之后就开展工人运动,并成为新的社会运动。如何解决工人贫困的问题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于是就有众多仁人志士提出种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案,然而长期处于空想阶段。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蒸汽化的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广泛发展,工人运动从分散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的发展,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经济学等多门科学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已有可能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志同道合的德国青年思想先锋,陆续写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初步阐述了新世界观。这时,在伦敦活动的主要由德国工人组成的正义者同盟这个革命团体,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盛情邀请他们加入同盟。1847年6月在伦敦召开了同盟改组大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了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宗旨,决定改变组织名称,宣布共产主义者同盟正式建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会上讨论了恩格斯拟就的名为《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纲领草稿,会后发给各支部征求意见。恩格斯于10月底又写了纲领第二稿《共产主义原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认真研讨了党纲问题,并且委托党的思想领袖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一份正式表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观点、施政方针和奋斗目标的党纲。他们呕心沥血,反复磋商,于1848年1月完成,2月发表。这就是《宣言》一书的由来。
  在这本约2.5万字的文献中,他们系统阐述了共产主义科学世界观,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种种弊病,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的规律性,指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解放斗争的道路、任务和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批判了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捍卫了共产主义的科学原则。《宣言》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列宁语)。它堪称袖珍版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和各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宣言》中所诏示的真理,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乃是真正的福音。一个半世纪以来,它已经传遍了全世界,而且还将世代相传。它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纪元,具有永恒的价值。
  《宣言》在全世界的巨大深远影响
  《宣言》德文本自1848年面世以后,到1871年又在德、英、美等国至少印过12种不同的版本。一个半世纪以来,它已被译为200多种文字,出版了1000多种版本。早在1890年恩格斯就指出:“《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一再强调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在这个基本思想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即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有剩余产品的阶段才产生的,又必然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而消灭。《宣言》中有12处提到生产力。它既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又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无产阶级只有“消灭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只有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之时,才能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只有在生产力充分涌流之时,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宣言》的精髓所在。
  由于《宣言》的科学真理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工人政党的逐步建立。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在欧美出现了20多个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工人政党内左派组织了新党,恢复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建党时用的名称,取名共产党。在世界五大洲先后形成了一百多个有活力的共产党组织。各国共产党努力把《宣言》的基本思想运用于本国实际,虽然屡遭挫折,依然坚持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依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依旧严重。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愈益提高。除传统体力劳动蓝领工人外,还新增了白领(管理者)、灰领(维修者、知识产业开发者和营销者)、金领(工程技术人员)、粉领(女职工)等五颜六色衣领的脑力劳动工人,工人阶级的队伍更壮大了,素质更高了。因此《宣言》中提出的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理想,与现实愈益接近。当然,我们要牢记《宣言》中所强调的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只要我们不是教条式地生搬硬套,而是创造性地运用并且向前发展《宣言》的基本原理,世界共产主义就一定能够实现。
  《宣言》改变了现代中国的面貌
  从本世纪初起,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我国,最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一批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这是因为他们多在日本留学,最先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文献,对西方的各种革命学说均感兴趣。只有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涌现了首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之后,《宣言》才在我国得到全面传播。《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陈望道的译本。70多年来,还先后流传过15种中译本。现在统一用中央编译局的新校译本。另外还出版过藏、蒙、维、哈、朝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译本。《宣言》培养了我国好几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过极其巨大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伟人都曾受到《宣言》的影响和教育,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以《宣言》为指导,才使中华民族在振兴之路上发生了三次巨变。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于1894年成立兴中会,首次鲜明地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1896年11月他被清政府绑架脱险后留居伦敦半年多,时常到大英博物馆博览群书,寻求兴国之道。在那里他接触到《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论著。“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发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宋庆龄语)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现代中国发生了第一次巨变。他在1912年10月14日—16日连续三天发表的《社会主义的精义》的长篇演说中,盛赞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热烈希望“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孙中山晚年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
  毛泽东于1920年在北京初读到《宣言》。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回忆往事时说:正是《宣言》等书“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他曾说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第二次巨变,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
  1922年,邓小平(18岁)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读到《宣言》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邓小平都反复细读简明精悍的《宣言》,领会其精神实质。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总结其一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时语重心长地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使我国的面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生了第三次巨变。可以预期,到下个世纪中叶,即《宣言》发表200周年之时,我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那时中国必能对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5版(理论)
专栏: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论述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
  △《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4页
  △1847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秘密宣传团体“共产主义者同盟”,参加了该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并起了突出的作用,他们受大会委托起草了1848年2月发表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列宁:《卡尔·马克思》,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416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7年末写成了自己的《共产党宣言》。从那时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宣言》已用欧洲各国文字再版多次。谁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
  斯大林:《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见《斯大林全集》第1卷第322页
  △记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毛泽东:《关于农村调查》,见《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卷第378页至379页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
  萧体焕辑录


第5版(理论)
专栏:

  坚持从现实的实践出发
  高清海
  《共产党宣言》发表一个半世纪来,共产主义的实践历经磨难和波折,共产主义理论的命运也同样坎坷多舛。其实,理论的命运与实践的命运是相互关联的,在经受过挫折的考验之后,人们更深切地理解到马克思“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真正精神,体会到它的划时代意义的真实内涵。
  “社会主义”理论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
  在《宣言》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考虑过理论名称的选择问题。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0年的英文版、德文版序言中两次讲到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时都是流行的思潮,都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或学说。马克思选择了“共产主义”名称而没有选用“社会主义”。按照恩格斯的说明,是因为那时“信奉各种空想学说的分子”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庸医们”都称为“社会主义者”。显然,名称的选择决不只是“名称”问题,名称牵连着内容实质。马克思所要避开的不是“社会主义”名称——真正说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名称本身在那时并无原则区别——而是要同那些以社会主义为名,实质反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空想的”乃至“反动的”理论和学说严格区别开来。
  理论本性有怎样的不同,思想实质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抓住这点,才是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关键所在。同样主张消除社会弊病、实行改革,同样倡导理想的新社会或新世界,人们的思想出发点却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的社会理想和改革方案便有根本性的差别。在这里,除了阶级立场、社会倾向这个因素,世界观的原则或哲学的思维方式,便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空想”,不但在于他们的社会理想具有“乌托邦”性质,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依据和贯彻的乃是旧哲学的传统思维方式。他们不从社会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而是依据永恒正义尺度、以抽象的理性为原则、按照某种道德理想去推论未来的社会,这当然就使他们不能不陷入“空想主义”。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空想家们都不了解或不想去了解社会生活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承认,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思想上是相当革命的,有的对现实的社会弊病深恶痛绝,也认识到了阶级对立的客观事实,甚至还力求去了解社会运动的规律;只是他们脱不出旧哲学仰赖外在权威、相信本质前定、追求永恒正义即从抽象理性原则出发的教条主义窠臼,因而也就无法看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前景、找到变革社会的真实力量。
  马克思的学说和他们的根本不同。这个不同首先表现在,马克思破除了那些教义式的抽象原则,实现了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马克思坚决反对从普遍理性、永恒正义、道德理想、概念规定出发的那种教条式推论。他郑重地公开申明:“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就表明,马克思不是在推论未来的社会,也没有去想象生活目标,他贯彻的完全是另一种哲学原则,这就是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的实践发展原则。马克思面对的是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的资本主义现实,资本主义在使生产高度社会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同时,也把自己以个人为本位的狭隘社会关系引向危机,并由此滋生了一系列自身难以解脱的社会弊病。按照马克思变革了的新思维方式,这需要通过必要的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基础上,解决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超脱的内在矛盾,消除它的社会弊端,由此建立的社会就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和更优越的“新世界”,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创造这样的社会,根本不需要借助什么永恒正义、绝对理性的抽象原则,需要的只是批判地对待资本雇佣劳动的社会现实。所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共产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科学”,关键的问题是要从抽象理性主义的原则向实践发展原则转变,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正是他哲学世界观变革的产物。同样道理,我们要理解、实践这一理论,也必须首先经历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破除了原则优先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实践发展出发,才可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如果沿袭传统的思维方式,依照抽象理性原则去对待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那就不但不能把握这一理论的真谛,反会把马克思本人的科学理论变成超越现实条件、失去生活根基的抽象原则,通过我们之手使它再退回到“空想”中去。
  “社会主义”实践与邓小平理论
  20世纪是人类历史堪称伟大变革的时代。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这个阵营今日已不存在,前苏联也已解体。但这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缺乏生命活力,恰恰表明,是从抽象理性出发的那种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破产。一个有力的事实是,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垮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垮,且蒸蒸日上、愈来愈兴旺。其间的区别在哪里?原因固然很多,明显的一点是,我们按照马克思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哲学精神,及时地总结历史教训,破除了那种把马克思理论公式化、教条化的抽象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实现了世界观的彻底转变,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明显不同。在中国这块缺乏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前提”的土地上建立社会主义,这属于社会主义实践的问题,而且是在异样条件中的实践。如何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安置在中国现实的基地上,这里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就有了更加尖锐和重要的意义。如果照搬马克思的理论,其结果正如马克思在《宣言》中批判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试图搬运法国理论时说的,我们可以搬运“文献”,却无法把“生活条件”同时搬运过来。同样,在中国的条件下,马克思文献中的一些论述会“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只有按照马克思的哲学精神去对待马克思的理论,也就是说,必须从批判旧世界中去创造我们的新世界。
  邓小平理论体现的哲学精神,正是马克思当年创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倡导的精神,这个精神的本质已概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里面。更具体些说,这个精神也就是,体现在邓小平同志一切理论思想和实际行动中的那种脚踏实地、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不从抽象原则出发,不受书本教条束缚,决不因循守旧,大胆突破陈规,一往直前的开拓精神。马克思在《宣言》中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邓小平同志正是把这个原理变成了行动准则,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局面。哲学思维方式的一致性,保证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解的一致,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社会主义”不是某种先验固定的社会模式,它需要的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创造新世界。建立怎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去建立社会主义,都只能从现实的条件出发,发挥我们的创造性,既没有现成的方案可用,也没有人能够替代我们去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理论……这一切都是遵循马克思的哲学、依据我国国情的伟大创造。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首要的就是掌握他的这种不拘泥书本条文、勇于开拓进取的伟大创造精神。这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再现“入门老师”
  ——评析《画说〈共产党宣言〉》
  严枝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他把《共产党宣言》称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回顾《宣言》发表以来已经走过的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在现时代,《宣言》依然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
  也许正是缘于这些想法,才有《画说〈共产党宣言〉》(顾海良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创作构思,并在《宣言》发表150周年之际正式问世。读后觉得,它较好地体现了“依文出画、以画解文”的总体设想,通过文字和图画的配合,以一种较为生动的、颇具可读性的风格,再现了《宣言》的创作过程、基本内容、科学体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画说〈共产党宣言〉》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关于《共产党宣言》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的文字,主要选自《宣言》原文,部分也选自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前后在一些著述和书信中与《宣言》相关的内容。下册通过对《宣言》创作和传播史实的描述,力图多视角地说明《宣言》的科学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画说〈共产党宣言〉》,不只在于它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作了较为通俗的、全面的阐述,而且还在于它深刻地阐明了《宣言》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奥秘所在。具体地说,创作者主要说了两个方面的道理:
  第一,《宣言》阐述的是资本主义时代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宣言》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面临着重重矛盾,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面对时代的急剧变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论是哲学、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历史学,已失去了它上升时期的革命性,留存下来的一些真理的颗粒零星散落,不再可能对社会现实作出科学的解说。历史和时代的发展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新的世界观,以对这一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乃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作出科学的说明。《宣言》就是对这一新的理论、新的世界观作出了最初的却是完整而又系统的表述。因此,《宣言》提出的一系列科学原理,阐明的不只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而是整个资本主义时代发展规律的问题;阐明的也不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部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宣言》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一时代发展的所有阶段都不可能“过时”;所阐明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将永葆其理论活力。
  第二,《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本身就是“发展着的理论”。在《宣言》发表25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是说,《宣言》已内在地包含着后人必须根据变化的历史环境和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些“完全正确的”原理加以运用、加以发展和创新的规定。《宣言》传播的历史也已表明,它的基本原理正是在与各国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际的结合中永葆其理论活力的。
  《画说〈共产党宣言〉》还借助于“画说”这一较为直观的表达形式,生动地展示了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道路和《宣言》的创作过程。这无疑会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质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宣言》时,都只是不满30岁的年轻人。他们既不是什么先知先觉的“圣人”,也不是生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那个时代,他们之所以能冲破旧思想的樊篱,同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弊端的深刻剖析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分不开。在那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凭借他们的家庭地位、社会关系和本人的才学,完全有可能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但是,他们却毫不动情地舍弃这一切,宁愿清贫一生,受尽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始终和广大劳动群众站在一起,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没有这一基本的立场,他们是不可能历经险阻地创作《宣言》,矢志不移地创立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革命理论的。《宣言》的创作还同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从事的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有着直接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无愧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最卓越的学者”。他们正是通过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任何有价值的成果,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今天,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论文、书信、笔记和手稿,也不得不对他们的渊博学识表示由衷的钦佩。
  用“画说”《宣言》的形式,通俗地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江西出版界继《画说〈资本论〉》之后的又一勇敢的尝试,同时也是他们参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