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唱好农区开发重头戏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行署专员 马万令
  驻马店既是欠发达的农业区,也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的地区。近几年来,我们把农业的开放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农业开放开发力度,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使农业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正由“自救”向发展转变,由传统农业向产业化农业转变,由单一农业向三个产业同步协调发展转变,由温饱向致富转变。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温棚农业开发已呈现基地化的格局,总量已达到6.5万多座,出现了5个园区型温棚农业生产基地。全区5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近50座,5000只以上的肉鸡场近千个,规模养殖专业乡30个、专业村50多个。名优果品的连片开发、经济林果面积已达到80多万亩。二是领域不断拓宽。正在由传统的粮棉油种植逐步向畜产品、果品、水产品、蔬菜开发扩展。加工、冷贮、运销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成份、多品种、多元化齐头并进的局面。三是效益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3.3%,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的部分达27.4%。泌阳县利用山区木材和秸秆资源,发展香菇种植,遍布全县24个乡镇,种菇农户达6万多户,从业人员30余万人,年创利税4亿元,仅香菇种植一项人均收入400多元,成为香菇大县。四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广了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农田保护地栽培、规模养殖、畜禽品种改良等新技术,农业科技含量已达到38%。1997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93亿元,较1996年增长12.7%;粮食总产量在去年夏季受到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仍然突破了40亿公斤大关,棉花、油料、肉料、林果总产均有大幅度增长。
  驻马店地区已勾画出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蓝图:东部平原以立体种植、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滚动发展。以油料为例,成立了全国最大的中原芝麻批发市场;西部山区以矿产开发、林果业种植、食用菌及水产养殖为主,不断形成区域性特色农业。以泌阳县为例,该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香菇生产县;沿107国道以商贸、流通为主,创出名牌产品,建立中原大市场,逐步向外扩散。
  当前我区农业开发主要是围绕粮、棉、油、烟、菜、饲养、食用菌、林果等产业,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努力培育成规模经济优势。在具体产业上,畜禽养殖业开发,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狠抓科技推广,继续大力发展专业乡、专业村,注重发展畜牧实体,努力培育和壮大畜牧“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公司加农户”、大户带小户的经营模式,主动加强与肉类加工大企业的联络,努力开拓市场,进一步在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上出经验、出形象、出路子。农业开放就是要引导外来投资重点投向开发性农业,鼓励其他行业跨行业、跨区域搞农业开发,促使土地、河流、水利设施、林业等产权进入市场,通过对外开放,面向大市场,依托大资源,引导农业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警惕新“大锅饭”
  梁彩恒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半壁店村党支书韩振国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说,半壁店村现有资产10.5亿元,村民共同富裕后,在各项待遇上都要向国家干部和过去的工人看齐。孩子上学、医疗、住房等全由村里包揽。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种新的“大锅饭”式的福利制度,使村民责任心减弱,懒惰情绪增长,对集体财产不负责任。一些村民无病拿药让外村人吃,一些村民当甩手掌柜不想干活。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城市生活,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建国几十年来,农民一直被排斥在国家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在天灾人祸面前,显得弱小无助;“农民”身份,更把他们紧缚在土地上。因此,一旦富裕起来,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要享受“城里人”的待遇,过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这是可理解的。
  然而,理解并不意味着要支持。城市“大锅饭”制度已进行全面改革:福利住房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正在改革当中,捧了几十年“铁饭碗”的工人和干部不少人也面临“下岗”。此时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的农村,手里有了可供支配的余钱,却用来搞“大锅饭”式的高福利分配,短期内可能受农民欢迎,时间一长,弊端尽显,反过来就会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给发展造成不利后果。一位社会学家指出,曾经发展势头良好的一些乡镇企业,由于照搬原来国有企业的一些做法,结果出现机构臃肿、人员膨胀、负担沉重、竞争乏力、效率低下,如今不得不进行改革。这是值得深思的。
  城镇机关、国企走过的弯路,发展中的农村应尽力避开。福利当然要有,但一定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福利分配的新形式。要在分配、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一开始就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走马广西看“春修”
  张学俭 刘文光 胡江海
  春节前夕,笔者去了趟广西,呈现在眼前的到处是兴建水利工程的繁忙景象。据介绍,这次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和取得的实效是近年来少有的。
  梧州开始设防了
  梧州市地处广西东部,紧邻广东,是珠江水系的桂江、西江、浔江三江汇合点,广西著名的内河港口和口岸城市,素以广西“水上门户”著称。
  由于梧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广西85%的内河经此出境。加之城区地面高程低,桂江、浔江洪枯水位变幅大,梧州历史上就是易受涝灾之地:18米水位就平河堤街道,而多年最高洪水位平均达20.18米!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梧州并不设防,一直处于小水小淹、大水大淹的被动局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洪水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1994年六七月间的特大洪水,致使梧州市街道85%被淹,淹没最大水深7.91米,历时10天,直接经济损失达24.81亿元。
  痛定思痛,梧州终于认识到设防的重要性。1989年,梧州市第一期防洪工程初步设计经水利部审批。1994年,梧州市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需要对城市防洪工程规划进行了修订:将全市分为12个防洪区,按五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总堤长69.4公里,保护面积98.7平方公里,设排涝泵站25座,总装机1.85万千瓦。
  几年过去了,梧州市的堤防工程已具雏形。梧州市水电局的同志告诉我们,自1990年防洪工程开工到1995年底,累计完成工程投资3490.69万元,河西防洪堤按二十年一遇标准已完成浔江段土石堤4.5公里,河东区按第一期工程完成护岸工程3.2公里。去年入秋以来,各地抓住秋后农闲、天气较好的有利时机,坚持“以发动群众上马,任务落实到受益户为主,项目工程施工以专业队为主,资金投入以多级结合、受益者为主”的原则,已完成水利投资2023.5万元,维修加固堤防22处8.8公里。
  钦州海堤实现零的突破
  去年10月中旬,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近3公里长的海堤坝上,2万干部群众参加了秋修海堤的万人大会战,从而拉开了钦州冬春水利建设的序幕。
  钦南区地处北部湾顶端沿岸,是钦州市唯一依山临海县(区),海岸线长520.81公里,大小海堤围140个。该区属沿海地域,地势低洼,台风、暴潮、洪水频繁,灾害年年发生。1986年7月22日,受台风袭击,大部分海堤漫顶崩决,决口1055个,长达47.63公里,整个沿海地区一片汪洋。此后,该区每年得到国家补贴100多万元,到1996年的10年间,国家共投入1600多万元的海堤建设资金,然而这些资金大部分都用于水毁工程修复和面上工程维修加固。直到1996年底,全区还没有一段能达到二十年一遇设计标准的坚固海堤。
  为此,钦州市专门成立了标准海堤建设指挥部,并从现状出发,确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整治”的基本方针,制订了海堤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计划。到去年底,钦州市钦南区1998年度计划建设的15公里标准海堤已全部动工在建,1.4公里的标准堤段基本竣工,钦州实现了标准海堤建设零的突破。
  玉林市的“三面光”
  玉林并不缺水,然而“水在河中流,田在岸上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增强人们的保水意识,玉林实行了渠道硬化“三面光”。所谓“三面光”,就是指通过对灌溉渠道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三面硬化防渗,以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灌溉效益。
  1996年,玉林市的“三面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提出用3年时间,将全市一个流量以上的渠道进行硬化的奋斗目标。据此,去冬今春共需完成一个流量以上的渠道防渗350公里。
  在自治区召开的冬修水利现场会上,玉林市负责冬春水利建设的同志告诉我们今年他们坚持“谁受益、准负担”的原则,明确农民是投入主体,进一步建立“群众集资筹一点,以劳代资或以资代劳算一点,村企业积累给一点,经济能人献一点,国有水利工程出一点,机关单位集一点,各级政府补一点”的七个一点的投入机制,改善了水利灌溉的条件,提高了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英山春茶丰产盼销路编辑同志:
  我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境内重峦叠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湖北省优质茶生产基地县,原内贸部把我县定为全国茶叶示范基地县。目前,春茶正在上市,但茶叶丰产茶农发愁,300万公斤绿茶亟待销售。今年以来,我县春茶生长良好,预计可产春茶近400万公斤。由于我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致使大量春茶销路不畅。盼望有关部门牵线搭桥,为英山春茶找到销路。湖北省英山县 胡天堂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高原泉水资源,投资二百多万元在海拔两千一百米的高原引进美国虹鳟鱼进行繁育、养殖获得成功。图为六盘山虹鳟鱼养殖场。新华社记者 刘海峰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延河之滨一好汉
  □阎安 刘月宁
  延河之滨的延长县,有一位能搞活一方经济的能人艾绍荣。
  几年前年年亏损、账户上只有50元存款的延长县烟草公司,自打艾绍荣走马上任以后,困境一天天好转。到了1996年,公司已实现利税1200万元,成为全省闻名的赢利大户。1994年初,当艾绍荣第一次踏进烟草公司发表就职演说时,100多人的公司只有21名职工参加“全体职工大会”。面对一双双期待中夹着疑惑的眼睛,看着杂草丛生的公司大院,他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暗暗下了力挽狂澜的决心。
  艾绍荣从整顿队伍和强化管理入手,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提出了诚实守信、文明服务的要求。他认为,一个企业必须具有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形象,才能创出效益。接着,艾绍荣又组织营销人员闯市场。省内省外,东奔西走,建立信息点,成立批发站。生意不论大小,只要有条件就送货上门。
  公司自此日渐兴旺。1995年,实现利税133万元。艾绍荣没有满足这点成绩。他想到延长县是个贫困县,如果以公司为龙头,在全县农村大力发展烤烟种植,就能加快脱贫的步伐。县委、县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成立了以县长挂帅的烟叶生产领导小组,制定了优惠政策。公司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上百万元购买化肥、农药等物资,去扶持积极的农民。在收购烟叶时,坚持现金交易,没有打过一张白条,保护了烟农的生产积极性。
  烟叶的发展,使烟草公司彻底甩掉了亏损的帽子。1997年,不仅偿还了800多万元贷款,还净增了150万元的固定资产。职工的平均年薪突破了万元。而最大的受惠者,则是全县1万多户烟农。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天门出现“田保姆”
  萧正清
  最近,湖北省天门市麻洋镇毛湖村农民彭广欣,与同村的种植能手彭庆华签订了1998年6亩责任田的代管合同,乐呵呵地外出打工去了。
  如今,像彭广欣这样为田地雇“保姆”,成了天门市农村出现的新鲜事。据统计,到目前全市已有4.6万亩农田“入托”,涌现“田保姆”3600多人。
  天门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外出经商、打工人员较多,由于缺少劳动力,导致一些农田抛荒或半抛荒;还有的农户顾此失彼,经商、务农两头不景气。针对这种情况,该市各级政府积极帮助组织一批有农机具的种植能手当外出农民的“田保姆”:外出打工人员每亩只需交50元—80元的“托管费”和预支一定数额的生产资料费用,就可以把田地交给“田保姆”代种代管,自己一心一意外出打工赚钱,只待庄稼成熟时节回家收获。同时,这批“田保姆”既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农机具,集中精力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种植和科学化管理,又可以从中获得合理的报酬。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庆安
  备耕与备市场同步
  本报讯 黑龙江省庆安县以实施“三牌战略”为主导,瞄准市场全面掀起备耕高潮。
  打特色牌,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作物。庆安绿色食品大米远销日本、俄罗斯。今年该县县种绿色食品达到9种,面积扩大到40万亩,增长90%。
  打效益牌,向效益型农业跨进。庆安县严把“选种、种植、流通”三关,将18个乡镇按生态类型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吸收光照的不同划分为三大积温区,投入近亿元科技备耕专款,推广26项农业新科技。
  打产业牌,发展强龙型经济。着手组建以省级龙头企业绿洲精洁米厂为核心的加工企业集团和以植物油厂为核心的大豆产品加工集团,将绿色食品原料吃干榨净。目前,龙头企业正与基地农户签订产销合同。
  (马志民)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金乡
  大蒜靠科技创名牌
  本报讯 “中国大蒜之乡”山东省金乡县农民传统上有种蒜的习惯,而传统种法所产大蒜个小、质差,对此县委、县政府多次请大蒜专家给农民“讲学”,还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大蒜研究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并向农民编发《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指标化研究》一书等,使30多万农民学会了科学选种、覆膜种植、配方施肥和科学灌溉等十几项种管技术。县里还对产区的生产资料严格检测并实行区域封闭式管理等,确保水肥气热指标化。经过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大蒜亩产达到1300公斤,比原来亩产增收600公斤,且个大、色白、皮薄,瓣匀而不散,肉粘而辛辣,出口合格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95%,获中国白皮蒜类唯一最高奖——银质奖,被授予“中国绿色食品”、“中国名牌产品”。
  (张留占)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江苏省东海县李埝乡从4月8日起,在全乡15个行政村每月定期张榜公布财务管理、电价电费等10多项村务内容。图为东高埝村村民正在查看村务账目。顾德章 吴扬帆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农技推广队伍
  昔日流失一半
  今朝恢复百万
  新华社记者范平本报记者 夏珺
  前些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机构改革中,由于“撤局并委建公司”的失误,使不少地方呈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短短几年时间,我国150多万人的农技推广队伍,只剩下一半人,使许多地区出现了农业科技入田进户难。1996年,中央专门发文,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三定”(定性、定编、定员),遏制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流失的势头。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目前,这支队伍已恢复发展到100多万人,在科技兴农中正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在调查中获得了一组发人深省的数据:1990年至1995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一直在30%左右徘徊,1996年中央发出重组农技推广队伍的文件后,当年全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就实现了大跨越,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39%,去年又进一步提高到42%。这一突破性进展与农技推广队伍的壮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部的官员说,农业科技贡献率连续两年大幅度提高,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许多省区的领导反映,这两年这么大力度地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也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河北省辛集市罗庄乡农技推广站的高级技工袁怀秋说:“前几年,农推人员下了海,棉铃虫就上了岸。”这种说法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须知我国农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高达90%,全国两亿多文盲中有90%在农村。别看户户农家都放着一寸多厚的“明白纸”,你不去上门指导示范,他就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放在一边,“明白纸”成了废纸。这两年,乡乡建立了农技推广站,棉铃虫的危害明显减轻,去年罗庄乡农民人均收入达3000多元。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一问才知是农技推广站的。”这是人们形容农技推广人员的一句顺口溜。四川省农业厅厅长文正经说,要是没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任劳任怨的奉献,大批的农业科技成果只能躺在档案堆里,四川农业也不会连年丰收。这支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去年四川农口分来了4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让他们在实践中建功立业。去年四川省投资970多万元用于农技推广机构的建设和开发,许多乡镇用这笔钱为农技推广站和人员配置了必要的设备。记者在双流县看到,农户在田里遇到问题,打个电话给农技推广站,农技推广人员就骑上站里配置的摩托车直奔农田。农民反映说:“农技推广站里只要有人,虫啊、病啊就没啥子怕喽。”
  当年因拿不到工资、报不了医疗费、下乡交通费无着落等原因,大批农技推广人员纷纷跳出“农门”,另谋高就。安徽省嘉山县1994年招考交通警察,全县机关里有37人报名,其中有27人是农技推广人员。去年省里发文,农技推广人员重新享受国家干部待遇。目前全省平均每个乡镇建起了4个农技推广站,所补充的人员大多是大中专毕业生,当年一些“跳槽”的农技推广人员也相继归队。副省长张平说:“有没有农技推广人员指导就是不一样。我在淮北市郊看到,同一块地里的果树,有农技推广人员指导的,果树上就硕果累累。没人指导,树上就没挂几个果子。”这形象地说明,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问题非同小可。
  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安徽、河北、河南等20多个省市区都将长年奔波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列入国家干部编制。为稳定这支队伍,一些省市区还明文规定,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不低于当地特级公务员标准,在其岗位上离退休的人员,所享受的浮动岗位津贴作为计发离退休费基数。河南省焦作市的一位农技推广人员对记者说:“我们一方面感到欣慰,一方面感到责任重大。完不成任务,没脸见家乡父老,更没法吃这份‘皇粮’了。”
  百万农技推广大军的重组,是否与当今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呢?回答是否定的。农业部负责此项工作的李昌健介绍说,前两年,我国平均万亩农田所拥有的农技人员仅0.5人,现在虽增至6人,但与一些农业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差得很远,人家万亩农田拥有农技人员30人至40人。应该看到,现在的百万农技推广队伍是带有恢复性的增长,即使不与发达国家相比,跟我们过去的150万大军比起来,仍然减少了1/3!继续加强和壮大农技推广队伍,仍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仍然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课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