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

  浩气凌云上 清风万里来
  ——写在《中华魂》杂志创办4周年之际
  杨子才
  作为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新闻工作者,我对江泽民总书记题写刊名、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中华魂》杂志有着特殊的感情,还常为它写作。它1994年5月试刊,7月出版。纵观四载刊物面貌,我觉得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来概括它的特色———高扬一面旗帜,吹拂一缕清风,弘扬一股正气,奉献一片真情。
  高扬一面旗帜。古人云:“心之精爽为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中华魂》编辑部正是视邓小平理论为当今中华魂魄。1996年7月,刊物集中篇幅发表《邓小平论发扬延安精神继承优良传统》的系统论述,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被新华社摘要向全国播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更加自觉地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引起了各界人士深沉的思考。
  吹拂一缕清风。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德和伟大业绩的“延水长流”、“伟人风采”、“传统之花”,展示新一代先进人物改革胆识和创业风采的“魂系中华”、“风流人物”、“知青之光”,讴歌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华夏文明”、“中华美德”、“历代清官”,都力争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安徽肥东县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来信说:“我们要为全村青年订几份杂志,选来选去选中了《中华魂》,好让青年人了解中华民族的美德,了解党的优良传统,使延安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弘扬一股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中华魂》杂志在文天祥诞辰760周年之际,举办了纪念文天祥征文活动,并与其他单位在首都举行文天祥诞辰纪念会。“清凉山随笔”、“社会透视”等专栏,刊发了大量反腐倡廉祛邪风的犀利文章。恰如山东泗水县读者周燎廷来信所称赞的:“《中华魂》一身正气,胆壮山河,竭诚弘扬真善美,无情鞭笞假恶丑!”
  奉献一片真情。一些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参与了《中华魂》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他们一不为名,二不图利,一心为实践办刊宗旨而作奉献。刊物创办之初,编辑部人员便访问了延安清凉山“新闻纪念馆”,凭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新闻前辈。他们像不让眼睛揉进一颗沙粒那样,不让一篇格调和品位不健康的东西掺杂其中,绝不允许为了追求离奇的情节而捕风捉影、添枝加叶。许多涉及革命领袖和党的历史的重要文章,都送中央文献研究室审阅,以确保准确无误。他们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刊,用延安精神宣传延安精神,受到读者和同行的赞扬。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做人与做事”课别开生面
  当你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光以后,剩下的东西就是素质
  “赏识—成功”教育发人深省
  教育好孩子的关键是一个“行”字,坚信我们的孩子能行
  在推行12年一贯制实验的北京市一中,为小学生开设了几门别具一格的新课程。其一是“做人与做事”课,它以小学品德课为基础,融合行为规范、文明礼貌、心理、人际关系、安全自护等知识,让孩子们从“洒扫应对”到“修身齐家”、“格致诚正”都能有所遵从,为将来更大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二是“动手与动脑”课,包括纸工、木工、泥工、金工、打字、摄影等基本技能,以及小创造、小发明。孩子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发明设计或发明雏形,如不易摔倒的暖瓶、不露肩膀的被子、不掉铅笔盒的课桌、夜间能发光的灯绳等。
  校长王晋堂介绍,他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之外,还设计了两门综合课:“综合理科”以小学自然为基础,渗入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提出“自然课要回归自然”;“综合文科”以小学社会课为基础,融入中学历史、地理、经济、哲学等知识,提出“社会课要走向社会”。
  杨振宁先生有言:“大陆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不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学生自由的时间哪儿去了?给“应试”这个庞然大物吞掉了。各地方兴未艾的种种素质教育实验,就是要还教育以本来面目: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目的,而不是以对付考试为目的。什么是素质?不久前在一中考察时,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引用了一位老教育家的精彩断语:“当你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东西都忘光以后,剩下的东西就是素质。”(天沛)
乐学、早慧,是北京市一中教改实验的特色。(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赏识—成功”教育发人深省
  教育好孩子的关键是一个“行”字,坚信我们的孩子能行
  “教育好孩子的关键是一个‘行’字,坚信我们的孩子能行。恰恰这一个‘行’字,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孩子同大人一样,渴望得到赏识,渴望被瞧得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成功”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的一席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身为3岁半还不会讲话的聋女的父亲,他在与爱女相伴的十几年间,凭借自己悟出的独到的教育思路,使父女俩的命运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女儿周婷婷本该进聋哑学校,却一直在普通学校里念书,并且连跳两级,最终考上了辽宁师范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而周弘自己却在南京的一所聋哑学校当上了副校长。
  周弘曾接触过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男孩。这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口齿伶俐,是“故事大王”,但上学后动辄挨罚,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讲话也口吃起来。周弘和家长一起发掘孩子的优点,并根据优点表扬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去买喜欢读的书。几个月后,孩子变化极大,原先读书连5分钟都坐不住,如今却到了几近痴迷的地步,数学成绩直线上升,也不口吃了。孩子说,周伯伯,以前没人能看得起我,但现在不一样了,有时我一个人兴奋地在屋里大声喊:“有人看得起我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尽其所长,恕其所短。”周弘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解:“要相信每个孩子‘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渐渐少’。每个孩子都像一座休眠的火山,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如果家长老盯着缺点,无异于在火山口加了重压,火山就没有力量喷发了。赏识教育则能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尽情发挥。”周弘补充说:“对孩子的缺点宽容,并非撒手不管,只不过我不主张居高临下的批评,不妨站在朋友的角度,心平气和地提醒他,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4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一次“独生子女与素质教育”大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老师对周弘的思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指出:赏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如适度的惩罚也是必要的,可惜我们对“惩罚教育”的原则、方法、限度研究得还很不够,需要更多像周弘这样的有心人。(马飞孝)


第11版(文化)
专栏:

  低水平的应试类图书铺天盖地而来
  素质教育读物如何杀出重围
  周继武
  教育的应试导向不仅钳制着学校和师生,也牵制着出版社和编辑。全国出版的约11亿册学生课外读物中,课程辅导、习题册等应试类图书多达10.9亿册,而德、体、美、劳等非应试类图书加起来还不到0.1亿册。两相比较,是99∶1。如此悬殊的比例,令人怀疑到底是应试教育导致了“应试出版”,还是“应试出版”促成了应试教育。这还不包括另一类“应试出版物”———为了应付职称考评而“出版”的所谓“职称书”(此类书印数少,品种却占出版社每年选题种数的15%以上)。
  应试出版阻碍了出版业自身的良性发展。中小学加起来不过20来个科目,出版界每年却炒出三四千种辅导读物;大学教材本应择善而用,但为了迎合职称晋升,竟不惜误人子弟出版低水平教材取代已有的高水平教材。这一切都直接导致出版界愈来愈严重的选题重复、滥编滥印、重版率和市场保有率低下。例如,较之人口为8000万的德国,中国年重版书种数只有其1/3,市场可供书仅为其1/7。
  素质教育不亚于一次深入的教育革命。围绕素质教育,将出现一个更广袤更丰美的图书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传授学识的智育类图书固然必不可少,但同样丰富多彩的还将有人格教育、价值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生存教育、方法教育、职业教育等等教学生做人和做事的人文学科类和技能类图书。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行动之一,教育部门也可组织力量对当前铺天盖地、良莠不齐的智育类图书进行甄别、评比,扶持精品,淘汰庸劣,压缩品种,抑制重复。就近期而言,如果没有教育、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扶持,素质教育书系很难从应试市场的坚冰下发芽、生长。
  浩瀚书海,不乏素质教育的好读物,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阅读。美国规定了高中生必读的10种人文学科书目,清华大学规定了“大学生应读书目”。建议组织专家,以素质教育的价值含量为标准对现有的图书进行甄别、遴选,像医药部门评定“基本药品”一样,评选“素质教育基本书目”或各学历层次的“应读书目”、“基本书目”,向社会推荐。当然,书目只代表评选时的水准,自当吐故纳新,以使书目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最佳水准。


第11版(文化)
专栏:

  香雪引
  ——王成喜画梅
  叶文玲
  雪与香山有缘,雪与梅有缘。
  披着一肩香山雪下来,我果然看到了那喷红欲燃的花,那一树炽热得几乎使人的整个心魂都要燃烧起来的梅!
  我的身心整个儿被眼前的雪里红梅俘获了。
  这铮铮如铁的躯干,这至纯的热烈和蓬勃的燃烧,使我在刹那间泪花盈眶。
  我不羞惭我的泪水:一旦被大自然俘获,被艺术征服,我总是这样失态。
  我不羞惭我的失态:因为这是在他的画室里,在我钦慕已久、拥有许多美誉的“香雪斋”主———王成喜的画室里。
  拥有一面特宽画墙并可用吊链起动画布的大画室,是许多画家的梦想。在这间堪称现代水准的画室里,王成喜正在创作一幅5.6米长的巨画。几天后,这幅巨作,将要又一次作为报春的信使,在另一处最能与它匹配的所在悬挂。
  并非第一次得见成喜的巨作,天安门城楼那幅4米长1.8米宽的梅花、人民大会堂那轴也是5米多的《红梅图》、中南海勤政殿的巨幅《报春图》、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的巨幅《竞艳图》,都曾让我倾倒不已。然而,这一次,我却是在他的画室里首先得见,面对面感受着它在诞生过程中的灿烂辉煌,我无法抑制心愿得遂的狂喜。
  说话略带河南口音、一脸憨厚之相的王成喜绝无大画家的架子,言简语拙,却又温厚可亲。我确信他是属于那种哪怕手中只有一只包子也会掰给朋友一大半的人。我这样说,是因为后来听说了他的许多“逸事”:这位生长于河南洧川的农家少年,怎样从家乡年画对联中受到最初的艺术熏陶;困难年月中,穷得连贴身内裤都从没见过的王成喜,怎样揣着一兜寡母做的发了霉的菜团子、抱着一纸箱拾来当颜料碟的破碗考取了中央工艺美院……贫寒出身终成大器的王成喜令我想起中国的诸多古训,而“梅花香自苦寒来”该是最占先最贴切的一条。
  “梅开四喜”是中国人最悠久也最通俗的祝福,王成喜从小起的这个“俗名”注定了要与梅花结缘。我总觉得苦学多年的王成喜最终融梅花为自己的“画魂”,不是生活的偶然而是精神的必然。志如磐石的王成喜在苦苦修炼中得悟:画形容易画魂难,而欲得梅之魂,为画者首先要具大雅品格———心与梅花一样清。
  早就买下《王成喜画梅集》的蒋纬国,诚邀王成喜访台,又亲题“香雪斋”名,以梅叙旧,还将梅花与祖国统一大业连在了一起。在台北,王成喜夫妇见到了同样喜欢梅花的张学良,绵绵乡情使这位爱国名将又一次喜极而涕。在东京,著名电影演员高仓健在得到成喜的画后,不仅立刻将成喜引为“梅知己”,还用诗一样美的文体写了一封诚挚的感谢信。
  日本国会议事厅,在日本人眼中是个了不得的所在,过去从来不挂外国人的画。可王成喜的梅花不仅使中曾根前首相折腰,同样喜爱“王画”的几位政府要人,竟然发动众议院为此表决。表决的结果不仅决定悬挂王成喜的巨幅《香远》,而且是永远悬挂!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中国恐龙扬威费城
  地球上最后一条恐龙消失6500万年后的今天,人们对恐龙的兴趣似乎与日俱增。不久前,来自世界各个大陆包括南极地区的约100条“恐龙”聚集在美国费城,举行为期一个月的’98世界恐龙节。
  这个本世纪最大的恐龙盛会由费城自然科学院主办。10万平方英尺的展区陈列着霸王龙、恐爪龙、鸭嘴龙、雷龙、剑龙等各类恐龙以及恐龙蛋、恐龙脚印、猛犸象、披毛犀、鲨鱼等的化石、标本和复制品。
  中国内蒙古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云南禄丰博物馆、玉溪博物馆、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等单位参加了恐龙节。特别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身长26米的世界第二龙———查干诺尔龙,更是出尽了风头。这具本届恐龙节最庞大的主角,占据了展场中心约一个篮球场的面积,9米多高的身躯如龙中之王,傲然俯视着周围的群臣百兽。其实,对于许多西方观众特别是研究恐龙的学者来说,查干诺尔龙并不陌生。其巨大的身影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的许多城市出现过,以至它已有了一个与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同样的名字———“南希”。那是1996年它“出席”亚特兰大奥运展览会期间美国朋友赐予的封号,由于这个名字简单易记,在许多场合已代替了它的正式名称。
  (周明)


第11版(文化)
专栏:

  建设家园的勇气和才智
  ——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得主传记
  郗杰英
  1996年是“国际消除贫困年”,就在这一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设立了“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表彰在消除贫困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青少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挑战———首届“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获奖者风采录》就是他们生活和奋斗经历的写照。
  书中的主人公,五位获奖者郭七保、陈凤霞、李勇、任国利、宋芳蓉,以及18名提名奖获得者,他们的奋斗经历和成果虽各不相同,却有若干共同的特点。
  一是建设家园的理想,苦干务实的作风。当代青少年如何树立高远的人生信念,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国家和社会,乃至人类的需求结合起来,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挑战》中的人物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像城市青年陈凤霞,“自找苦吃”到贫困山区义务执教两年,还帮助那里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她的行动引发了“青年扶贫接力计划”。
  二是奉献青春的勇气,挑战命运的气魄。时代在进步,当代青少年有享受比其前辈更为优越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权利。但是,在任何时候,人的一生总难免遭遇困难、经历挫折。在困难面前应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五位主人公的事迹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三是掌握知识的渴求,驾驭生活的能力。《挑战》中的人物深知,只有拥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更多不幸的人的命运。一个人不仅要有建设家园的理想,更要有建设家园的聪明才智。
  《挑战》人物的精神应该成为面向新世纪的当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素质,应当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追求。这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在贫困人口中,青少年是受危害最深的群体。贫困对他们来说,不仅和成年人一样,意味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还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机会被严重地剥夺。当我们流着真诚的泪水由衷地赞叹书中主人公的时候,不由得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让那些孩子承担了太多本应由我们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是不是应当在保护他们的权益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第11版(文化)
专栏:

  生命的内涵用人格来诠释
  ——品读邵道生《学会生存》一书
  陈冀
  沟沟壑壑的青灰色石道上,有一条深深的裂缝。几朵鲜艳夺目的小小红花在绿叶的扶持下,将根深扎在土壤里,硬是从石缝中探出头来。《学会生存》一书的封面设计,揭示出人类在与命运的永恒抗争中蕴藏的精神伟力,同时暗合作者的“道生”之名。
  翻看《学会生存》一书,“人生·命运”、“事业·工作”、“修身·养心”、“婚姻·家庭”等11个方面,几乎概括了人生的主要课题。每个课题又以不同的小专题展开,如:义利———淤泥塞流水,人欲塞天理;持节———站着的农夫要比跪着的绅士高尚得多;人和———并非只是为了个人的安宁……这些警句、妙语让人忍不住想立即翻开来看个究竟。
  如果这本谈人生的书只是喋喋不休地谈大道理,只是一本正经引证哲人如何说、伟人怎样谈、圣人怎么论、古人如何述、洋人如何侃,那么也就失去了它打动人心的魅力。作者以一个历经人间沧桑的长者口吻娓娓道来,既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也没有逢迎讨好的粗俗,让人感到亲切随和而不失尊敬。
  时下经常能听到国人发出“做人真难”的慨叹,然而却较少有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究其原因何在。作者执著地关注着转型期社会的发展轨迹,提出了大胆独到的见解:“有很多人还认识不到旧的传统文化之厉害”,“桎梏社会发展的‘四张网’———人情网、金钱网、权力网和家族网还很活跃,还很强大,逼使人们做‘网中人’”,所以做人难矣;“有很多人还认识不清当今人们心态的变化”,“国民心态”出现了不良倾向,人际关系空前复杂,所以做人难矣;有很多人还不习惯于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型,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人的生存发展更离不开个体自己”,所以做人难矣。尽管生存教育近几年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显学”,但正如作者所言,我们这个社会“既不习惯也不善于向人们灌输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使不少人显得较为拙笨,面对一些卑鄙、邪恶、欺诈的进攻,倒显得‘力不从心’”。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哲人在指导年轻人如何走人生之路时,指出不能朝左不能朝右,不能朝前不能朝后,唯独没有告诉年轻人到底该怎么走。尤为可贵的是,本书不回避问题,着重落笔于问题的“为何”和“怎样”上。每一个人生问题,他都有明确的回答,字里行间弥漫着他深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书的扉页上有一幅作者的自画像,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你不难想象他是一位每年都有一两本精品佳作问世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但你无法相信他竟是与死神苦苦鏖战了10年的白血病人!而正是他循循善诱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存,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越挫越奋”这句孙中山的名言,是邵道生自勉、自策、自惜和自识的人生警句。在挫折与艰辛背后,他不屈不挠的灵魂得到了升华。生存的内涵,不仅用文字、而且用人格来诠释,在道生先生这里得到完美的体现。


第11版(文化)
专栏:

  先秦有没有逻辑学
  《名学与辩学》一书的新探索
  “中国有没有类似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逻辑学?”这一问题不仅是中国的著名学问家梁启超、胡适、金岳霖等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受到爱因斯坦和李约瑟等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关注。
  近代以来,回答上述问题的基本思路之一,是把名学和辩学看作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学问,认为“辩”就是“逻辑”。今日学人对上述研究思路重新作了思考,主张转换方法。其成果之一是山西教育出版社的《名学与辩学》一书。
  由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崔清田主编的该书,提出了名学与辩学的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对名学与辩学特质的认识,仅靠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作认同式的比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把名学与辩学看作先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结合它们所由产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来加以分析,才能展现其原貌。该书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逻辑学在中国相对滞后?应当汲取哪些历史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逻辑学的发展,服务于今天的文化建设?(翟锦程)


第11版(文化)
专栏:

  电影院:借高科技唤回观众
  曹欣
  近日,进口影片《泰坦尼克号》在北京公映。不少已经在家看过激光视盘的青年人,还是急切地想再看一遍电影,因为冰海沉船这类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在家中是无从领略的。这一情形给电影院经营者以极大的鼓舞。不久前,在中影公司的一次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对电影院的前景表现出谨慎的乐观,高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似乎给这一困境中的百年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
  我国在80年代前期,电影观众一年高达270亿人次,如今只有二三十亿人次。电视异军突起,拉走了不少电影爱好者。一些电影院只好靠放录像和出租场地维持生存。中国电影公司投资管理分公司总经理刘祥惠谈到,西方影院也经历过类似的低谷,英国电影观众曾经只剩下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但从1993年起,英美票房开始回升。看电影与旅游、健身一道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新时尚。靠的是什么?主要是电影艺术与高科技的结合。像影片《终结者》,20分钟电脑特技画面,每秒钟耗资1万美元。再如《玩具总动员》,竟然做到全片没有一样东西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在电影的媒介特性上,能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的“动感电影”蔚为潮流。并不需要一窝蜂去搞大而全的电影城,只要在传统的影院中改建出一座有十几张动感坐椅的小厅就行。“家庭影院”系统再先进,也不大可能让动感坐椅进入家庭。因此,专家预测,动感电影是电影院唤回久违的观众的希望。座谈会上,常州亚细亚影城介绍了他们去年10月添置国产动感电影“挑战者号”太空梭的情况,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与航天部仿真中心联合研制这一产品的北京太空梭娱乐设备公司总经理王志松表示,将以灵活的销售方式和可靠的售后服务配合各地电影院改造计划。
  电影过去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电影艺术的每一个新境界背后靠的都是科学技术的支撑。如今,人们又在兴奋地谈论集高科技之大成的动感电影。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大踏步走来。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不尽生机(国画) 王成喜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