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

  19年前,刁俊梅支持丈夫守卫祖国的南大门,至今她丈夫仍长眠在那块土地上
  18年后,她又把亲子送到渤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守卫祖国的东大门
  心血倾注两代军人
  刘西玉 陈俚清 周宪志
  “嫁个当兵的,不能朝夕相处,我心甘情愿”
  25年前,在家乡安徽省含山县林头公社当小学教师的刁俊梅谢绝了一门门提亲,经人介绍与同乡籍孤儿战士胡扬发建立了恋爱关系。1974年春节,两人携手入洞房。从此以后,便是漫长的思念,夫妇结婚5年间,他俩在一块的时间只有短暂的4次相聚,加在一起也不过5个月。但两颗心却紧紧贴在一起。丈夫爱部队,也关心妻子和孩子,平均每月就有厚厚的五六封挂号信。刁俊梅也挂念丈夫,写信却总是“报喜不报忧”,为的是不让他分心。1978年5月,刁俊梅已有了第二个孩子,7月的暑假她没能去成部队。让她惊喜的是,8月初,丈夫回来了!望着惊喜的丈夫用胡子一个劲儿地扎3个月的儿子念叨,“我又添了个兵小子,长大了也叫他当兵”,刁俊梅陶醉在幸福之中。谁知第10天,部队拍来了要丈夫紧急归队的电报。刁俊梅二话没说,默默地为丈夫收拾好行装,牵着3岁的女儿,抱着儿子把丈夫送到村头。
  那段时间,她一个人掰成几瓣用。4岁的女儿刚学会调皮,需要人片刻不离地盯着,10个月的儿子更需要人看护。有一天深夜下着淅沥的小雨,儿子发高烧不退,突然呼吸困难,嘴唇憋得发青。她喊来邻居帮她照看女儿,自己抱着儿子踩着泥泞的小路,把儿子送到公社卫生所。一个熟悉她的医生见她一身泥浆的样子,责怪说:“你看看,谁叫你非嫁个当兵的不可,这不是自找罪受?”她却说:“嫁个当兵的,虽不能朝夕相处,但我心甘情愿。”学校领导照顾她,批准让她回家照看孩子,她干脆狠狠心给孩子断了奶,请来一个亲戚帮助照看俩孩子,自己每天坚持上课。同事们见了,都心疼地说:“做一名军人的妻子真够难为她的!”而刁俊梅,却把对丈夫的思念、牵挂,把家中的千难万苦,都深深地埋在心底。
  “再苦再累,我也要把一双儿女带大”
  1979年5月,她收到一封丈夫部队的信,拆开信封一看:“我们敬爱的胡营长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了!”顿时,犹如五雷轰顶,她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失去了最亲爱的人,刁俊梅哭哑了嗓子,哭干了眼泪,视力急剧下降,从1.5降到戴了1100度的眼镜才能校正到0.4。唯一让她欣慰的是丈夫牺牲后被追认为一等功臣,可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不少人劝她改嫁,而她铁了心要把孩子养大成人。
  带着4岁的女儿、1岁的儿子,孤儿寡母度日之艰难可想而知。她用每月几十元的微薄收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支撑着残缺不幸的家。从1979年至今近20年间,她从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孩子们的衣服也大都是拾那些娘家弟妹穿过的。即使偶尔做件新的,她也要精打细算,买布时选颜色浅一点的,裁量时做得大一点。女儿穿不上了,再给儿子穿。在她的教育下,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勤俭的习惯。10年前,她们那里经常停电,用煤油和蜡烛照明,既不经济又不方便,俩孩子晚上学习做作业,提出要买一个应急灯。她翻箱倒柜,角角分分只翻出了十几元钱,只好歉意地告诉孩子说先缓一缓。可俩孩子说:“妈妈,我们不要您出钱,我们的压岁钱就够了!”并一下子交给她70多元钱,手捧这些新新旧旧的1元、2元的票子,她一把揽过孩子,泪水哗哗地流。原来八九年间孩子们的压岁钱,一分也没舍得花。
  这些年来,无论生活上有多大困难,刁俊梅从没向组织上开过口,就连组织上对她的照顾也坚决不要。她说:“你家难,我家难,国家也有难。扬发连命都献给了国家,我还怕这点困难嘛!”
  “孩子当不好兵,我对不起他当烈士的爸爸”
  含辛茹苦,一双儿女逐渐长大成人。1992年,女儿高中毕业,她没让女儿考大学。刁俊梅有自己的想法,她记得17年前她有了女儿时丈夫在信中的话:“部队里也有女的,孩子长大了让她当个女兵。”这年冬天,女儿穿上“海军蓝”,成为一名话务员。
  去年冬天,听说她又想把刚高中毕业的儿子送去当兵。娘家老人姐妹都不同意,说宁明是家里的“擎天柱”,说啥也不能放出去“单飞”,丢下她孤伶伶一个人。武装部领导也劝她把儿子留在身边,年纪大了也好有个照顾。但她想,家门需要儿子守,国门更需要儿子去保卫。为这,她一周内跑了5趟武装部,终于为儿子当兵“撞”开了“绿灯”。儿子要走了,她拎着背包把儿子送到车站,硬是一滴眼泪也没掉。回到家,她却抱着丈夫的遗像哭了一夜。儿女是她的心头肉,曾深受生死离别之苦的她何尝不愿儿女在身边?
  儿子当兵到了渤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半月后,刁俊梅在老家抹着眼泪读儿子的信,“妈妈,这个小岛太冷了,天天零下十几到二十多摄氏度。岛上风也特别大,刮起来沙子石子满天飞,我真害怕。……连队训练太苦,我受不了。”看完信,她心如火烧。当晚,就给儿子写了一封长达10页的信:“你爸爸长眠南疆,日夜守卫祖国南大门,你当兵在小岛,持枪守卫祖国的东大门,我从心里感到很欣慰、很自豪。你当不好兵,相信你爸在天之灵也不会高兴……你还记得临走前电视台到咱家来录像,你在爸爸像前发的誓吗?———到了部队什么也不怕,当兵就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当兵就要像爸爸一样,当个好兵!”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说句心里话

  怀恋军装
  杨仕智
  我从穿上军装那年到去年脱下军装整整22年,22个春华秋实,我的生命里浸透了终生难褪的绿色……
  记得刚穿上草绿色布军装时,我最爱站在军容镜前自己端详自己;最爱跑到照相馆对着摄影师笑。那时,部队常年施工、生产,衣服总也不够穿,连队大多数人的衣服的袖口、肘部、膝盖、臀部都补了补丁,但谁也不感到难为情。补丁,已成了勤俭的象征。
  后来,我提了干,军装的面料也由原来的棉布换成了“的确良”。“的确良”不仅比棉布军装结实耐磨,而且色泽鲜艳,面料也挺,穿在身上,更显得英姿勃发。记得当时好多同龄的战友每到节假日、星期天上街,都在头天晚上把军装叠好压在枕头下,使军裤有一条笔直的褶,以便穿在身上显得更挺。
  最使我理解军装的深刻含义的那一刻,是在70年代末的一个初春,我随连长从部队农场回营房为赴前线的战友送行。在江苏新沂火车站含泪目送战友们穿着崭新的军装,全副武装踏上军列远赴南国时,军装那种庄严的美在我的心头深深地烙下了重重的印痕。第二天返回部队农场时,我在徐州逗留了一天,怀着庄严的心情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我站在一件满是弹痕且浸印着暗红血迹的军衣前默默地站了足足有10分钟。当时心里苦苦地追问着:这军装是哪位不知名的战士穿过的?是哪位军工一针一线地缝制的?是哪位农民种的棉花纺的线?又是哪些人用罪恶的枪弹将其残酷地穿射得弹痕累累?
  回望军营,征途漫漫,岁月虽然已经逝去,绿色却永远在我心中鲜明依然。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武警风采

  黑马团长
  张金岭 杜永和
  作为一个新时期带兵人,如何让战士服你、敬你?武警部队“潍县团”团长赵粉宝以其寝食不安、夜以继日抓工作,殚精竭虑、扑下身子干事业的昂扬精神状态,向党和人民书写出一份合格答卷。
  赵粉宝因其脸黑,属马,干起工作有股“辕马驾车不松套”劲头,而被官兵称之为——“黑马团长”!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日,赵粉宝走马上任。当时,部队驻守农村,条件艰苦,加之受多种思潮冲击,部分官兵心思离散,部队建设一度跌入低谷。在分析团队建设形势的党委会上,赵粉宝的话掷地有声:千条计百条计都不如关键时刻喊“看我的!”
  大丈夫一言重九鼎。早上出操,部队还没集合,朦胧夜色中,他那黑塔般的身影早已挺立在操场上。
  部队举行野外徒步演练,几百公里他没乘车走一步。最后十公里紧急机动,赵粉宝带领“尖刀班”走在最前面。到达目的地,人们见到的赵团长是两肩各挎一挺轻机枪,胸前还吊着一个四○火箭炮。
  平时,部队搞训练,他同战士一样摸爬滚打。脸晒黑了,个人军事素质却上去了。干部军事考核,五公里越野、四百米障碍,全团干部没人能赶上他,即便是年轻战士,也休想轻易把他甩下;手枪射击,“叭、叭”左右双手开弓,弹弹不离九、十环,不仅战士服气,干部更是佩服。
  在全团,赵粉宝脸晒得最黑,平时“黑脸”唱得也最多。
  去年十月份,团里准备投资四十万元安装暖气管道和维修锅炉。一些建筑队的头头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找到团里。正巧赵团长老家有个亲戚也在部队驻地搞建筑,晚上,他到了赵粉宝家里,讲明来意,说这工程谁干也是干,你说句话就让我干吧,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赵团长说:“这话我不能讲,工程是团里的工程,不是我个人的,团里已决定,以投标方式进行,谁中标就给谁,你过几天去投标,尽力争取吧。”这个亲戚还想说什么,赵团长说,如果你认我这个亲戚,就不要给我出难题了。亲戚无奈走了。当赵团长送他出门,返回看到桌上有一万元“红包”,立即追上去,把钱一把甩给他,本来就黑的脸,此刻变得铁青:“这工程你不用投标了,投标也没有你的!”
  这几年,团里先后搞了七八项工程,每次都有人揣着“红包”悄悄摸到赵团长家里,但次次都被他铁青着脸轰出家门。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立身。”赵团长和其他领导始终坚持用权不谋私利、用人不徇私情、用钱不装私囊,廉洁自律,在全团战士心中耸立起一座洁身自爱的丰碑,团队廉政建设被上级评为先进单位。
  正是这种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执著的事业追求,使该团近几年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考核,项项优秀,拿“金”夺“银”百余个,并年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团。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三军专递

  桂林陆军学院
  不拘一格选人才
  本报讯 新学期一开始,桂林陆院即对教学骨干队伍进行重新评定,废除荣誉“终身制”,在新年度的79名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教员中,中青年教员占了70%以上,这标志着学院“跨世纪人才工程”启动后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学院党委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主席关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论述,常委“一班人”通过强化自身的识才、育才和用才意识,努力创造各种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他们育才工作不粗心、内容不偏废、标准不降低、要求不迁就,对人才苗子专门提出“政治不糊涂、问题不掩盖、作风不漂浮”等10个方面的要求,倡导学习讲勤奋、工作讲质量、得失讲奉献、办事讲原则和待人讲忠诚的“五讲”风气,大胆定目标、压担子,从严从难全面磨练。同时,在政策上向先进分子倾斜,确保能者上、庸者下。学院现在的8名常委有5名就是从优秀教员中选拔出来的。(胡章记 王永清)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

官兵同乐双休日
  右图 高歌弈棋 李国文 王玮摄
  上图 泼墨挥毫 卫东摄
  左图 学习电脑 王新伟摄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转退之星

  王令喜:治病不断求进
  梁子
  王令喜成功了。他穷20余年之功专攻的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缺血性坏死等疑难杂症取得进展,医好骨科类病人近万名,并研制出对骨科病疗效显著的“天马龙凤丹”和“麝香复元膏”等中药制剂,先后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数篇获得国内外大奖。在中药外治骨科病方面享有声誉。
  1976年王令喜从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山东聊城市,并办起了骨病研究所,从此便踏上了探索用中药外治骨科病的坎坷之路。王令喜知难而进,凭着军人坚强的韧性和不屈的精神艰难地跋涉着。为了买书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了取经他遍访了国内很多名师,为了分析药理,检验药效,他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苍天不负有心人,王令喜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摸索出了其独特的理论和经验,20余年的心血终于换回了近万名患骨科病患者的笑脸。北京军区政治部原某领导患椎间盘突出多年,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痛苦得不行,在很多大医院做了牵引、按摩、理疗,效果均不佳。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找到了王令喜,不料三个疗程下来,行走活动自如了,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执意要给王令喜“请功”。王令喜笑着说:“解除患者的痛苦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转退之星

  胡智华:致富不忘乡亲
  刘尚
  胡智华,是一位从贫困中奋起致富,又带领乡亲致富的退伍兵。
  1985年9月,当兵6年的胡智华退伍了。伴随着他解甲归田的是:一个背包,240元复员费,还有一个三等甲级残废证。
  一踏上家乡内蒙古东胜市添漫梁乡的土地,那股浓浓的乡土味,便扑面而来。然而,自从他1979年入伍离开家乡到那时,改革开放已经七八年了,可家乡还是那么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胡智华是个勇于挑战的人,决心从贫穷中奋起。他开始自办养殖企业。拿出前几年跑外挣下的近20万元积蓄,在市、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贷款30万元,承包了100多亩荒山,仅仅3年的时间,山坡坡、山沟沟全变了样。1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食堂、旅社、修理门市部相继盖起;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养鸡、养猪场,并且改造出了100多亩饲料基地。目前,购进的6000多只美国品种红海赛克蛋鸡及150头优质肉猪长势良好。有了种养的基地作支撑,他又筹措了200多万元资金,购买了10台运输车,开办了一座日产300多吨的煤矿。
  他常说,自己富了不算富,作为一个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必须帮助那些没有脱贫的人致富。包头固阳青年农民张二小,过去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在胡智华的企业学汽车修理,学开车,两年成了万元户。不久前,胡智华作为优秀退伍兵受到内蒙古自治区的表彰。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国防后备军

  义县有个老武装
  “老武装”用来称呼辽宁义县人武部长王玉才实不为过。他20年扎根基层武装部,从一名管理员干到参谋、军事科长、副部长,一步一个台阶最后当上人武部长。
  人武部的同志喜欢称他为“创业人”。在王玉才1993年6月任人武部长时,义县人武部已7年不着“先进”的边儿,而他上任当年该部就成为军分区先进人武部,1994年就跨入省先进人武部行列,至今已夺得辽宁省各种先进10余次。
  义县曾是全国的贫困县。在荒山秃岭间寻找民兵的地位,在脱贫致富造福群众上施展民兵的作为是王玉才一贯的工作思想。5年间,他共带领50余万民兵,成建制用兵100多次,创建“兵字号”工程12项,共植树造林1.8万亩,开发农田5000亩,治理小流域1.5万亩,修筑道路200公里,修建水利设施18处,完成急难险重任务22次。昔日重叠起伏的荒山上如今已有万株以上的大枣园21个,果园120个,民兵出口菜加工厂14个,还发展各类民兵专业户1.2万余户。
  流经义县的大凌河每逢汛期时常泛滥成灾,严重威胁着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百姓连年叫苦不迭。“百姓的苦就是我们民兵的苦,大凌河边就是我们民兵用兵的战场。”自1994年洪水过后,他便带领上万名民兵奋战在凌河大堤。1996年,王玉才又发动并带领民兵,在大凌河白庙子乡孤家子段、大榆树堡镇展开建造“丁字堤”和堤路护岸工程,每年为百姓增加收益100余万元。(赵辉 赵东辉)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三军专递

  武警安徽总队
  团结一心干事业
  本报讯“用好人,把权行得公公正正;理好财,把事办得规规矩矩;尽好职,把作风搞得扎扎实实;管好己,把官当得清清白白。”这是武警安徽省总队党委一班人共同的行为准则。
  用人是否公正,是衡量一级党委班子、一级领导干部廉政不廉政的一架天平。为了确保天平不偏不斜,这个总队党委推出“没有干部部门考核把关不议,没有组织推荐不议”等“六不议”制度,并明确规定,决不让扎扎实实干事业的人吃亏,决不让工作政绩平平的人占便宜。3年来,他们先后提拔、任用170多名支队级领导,个个令官兵信服。
  党委“一班人”在位子、房子、车子、票子、孩子等问题面前,严以自律,廉洁奉公。在经费和物资管理方面,他们先后出台了30余项规章制度,开支看规定,用后看效果,不乱花一分钱,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他们急部队建设所急,精打细算,勤俭办公,集中财力为基层部队办实事。仅3年来,他们就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为基层部队解决了吃水难、洗澡难、营房破旧和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投入949万元加强了医院、学校等单位的硬件建设,为部队创造出一个拴心留人育才的好环境。(金运明)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三军专递

  南海舰队某部
  深入一线抓基层
  本报讯 3月23日,南海舰队驻汕头某水警区门口,数十名小学生背着书包,挥手向前来送他们上学的父母告别,兴高采烈地登上了一台大巴车。此情此景,令在场的许多基层干部喜笑颜开。“海上先锋艇”艇长喻立安感慨地说,这是水警区党委机关今年为基层办的又一件实事,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为接送孩子上学而分心了。
  水警部队驻防汕头特区,随着地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干部家属随军就业、部分军嫂面临下岗等许多实际问题,成了困扰基层干部的突出问题。为此,水警区成立了以李连元副政委任组长的随军家属安置领导小组,机关业务部门优先安排基层干部家属在部队就业,他们还多方和地方政府协商,今年已为12名基层干部家属解决了就业问题。并兴建了48套临时来队家属楼,缓解了基层干部家属来队找房难的问题。(陈立丰 唐忠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