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农民健康
  衡量文明的一把标尺
  ——四川射洪县农村卫生见闻
  本报记者 黄振中
  射洪县是四川省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县。县卫生局局长任朝洪多次在全国性的卫生工作会议上介绍他们的经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今年春节刚过,记者就踏上了这个川中丘陵农业大县,实地了解他们的做法。
  汽车进入射洪县境,沿途都在修路。尽管天气乍暖还寒,但小伙子们穿着单薄的衣衫抡锤打眼,运石添土,个个生龙活虎,身体十分健壮。地里农民正在备耕,男男女女整地修渠,运肥送粪。司机说,射洪人很勤劳,家里无闲人。记者问,农村病人多不多?他说:“很少,有个好身体才能致富。”
  记者去的第一个地方是瞿河乡。看了乡中心医院和一个村卫生室。乡中心医院有门诊和住院部,X光机和B超机等常规检查仪器一应俱全。乡中心医院院长介绍说,近几年全乡卫生防疫工作较出色,基本上消灭了传染病。农民都喝上了清洁水。大的村用自来水;山区小村,用管子接山泉水,也很清洁,农民说是农村的矿泉水。乡里还建了个公共澡塘,农民下工可洗澡,讲卫生的习惯已经形成。乡里有个75岁的农民,名叫吴嘉银,全家4口人,过去是一个盆,一把牙刷,一条毛巾全家用。老汉风趣地说:现在都乘以4,各自讲卫生,疾病不传染。
  瞿河乡建起了医疗卫生网,农民有病能很快得到医治。去年5月26日,乡里一座砖窑倒塌,一个民工压在里面,伤势很重。电话拨到县医院,救护车很快就赶到,把这个民工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农民说,医疗网是救命网。
  瞿河乡的农民健康状况较好。记者看到一个统计表,男的寿命平均68岁,女的为72岁。乡里还有两位百岁老人。
  在离该乡最远的一个村,墙上挂着的喇叭正在广播春季防病知识。在村卫生室的墙上贴着各种预防疾病的资料,其中一条是胡萝卜可以治病。
  乡里的医生还告诉记者,对于家庭困难的农民,可以减收医药费。有个叫王贤方的农民今年60岁,患肺脓肿,两个孩子上大学,主要靠妻子种地搞副业。王贤方患病后,乡中心医院把他接来住院,收费很低,经精心治疗,病已经治好,全家人很感激。由于有了医疗网,全乡没有因病返贫的现象,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900元。
  任朝洪告诉记者,这个乡医疗水平还属于中上,最好的乡已可进行身体检查。农民开始有了花钱买健康的意识,进行健康投资。武安开发区的农民进行了一次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县卫生局抽调了20名医务人员,分为两个组对农民进行健康检查,共检查了6500多个村民,查出患慢支炎、肺气肿等疾病的有379人。
  记者由乡村再回到卫生局开座谈会,谈的话题就更多,气氛也活跃。当时射洪县刚开完县人大和县政协会。全县卫生系统有几名代表(县人大代表6个、政协常委2个),他们在会上提出的加强卫生工作的意见,都被采纳。卫生局工作人员谈到: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很重视,专门发布了加强卫生工作的文件,提出卫生工作是奔小康的保证,精神文明的窗口,关心群众的纽带,衡量领导的标尺,等等,认识是蛮高的。实际做得也好,每年县政府对卫生工作要作专题研究,县人大要视察,县政协进行监督。县人大还要审查卫生经费投入,要求年年有增加。分管财政的常务副县长告诉记者,今年又要增拨卫生经费,平时还要拨出专款。农民健康是大事,当县长的要随时想着父老乡亲,就像儿女惦挂老人一样,经常为农民健康着想。这件事做好了,就得人心。我父亲是老中医,所以对卫生更有感情。给卫生吃点“偏饭”还是可以的。在场的卫生局工作人员忙问“县长说话可算数?”他说:“今年要给你们加钱,我做不到的就不说了。”说话的声调很高。
  县卫生局座谈会上还总结了几条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经验:一条是把农村初级保健搞好,建设三级卫生网,开展农民健康教育;一条是加强改水改厕,改变不讲卫生的习惯,减少传染病发生;一条是多渠道增加卫生投入,切实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支持帮助农民种中草药,增加收入,使他们能看得起病;一条是成立农村卫生协会、建立卫生基金,改善卫生人员的生活,稳定卫生队伍;最后一条是做好卫生扶贫工作,下乡做到五带:即带去一项技术,培养一批人员,添置一项设备,开展一个新项目,建立完善一套管理制度。
  在告别射洪县返程时,卫生局办公室主任送来一份“九五”县卫生发展规划:每个村要建一个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的卫生站,站里设诊断室、治疗室、药房,配备两名医生,药品不少于80种,做到小病不出村……在打印的满满4页纸上,有许多鼓舞人心的举措。如果能实现,农民的健康就真正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每年百万左右的出生缺陷婴儿,成为影响我国人口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群体
  人口素质从零岁前抓起
  本报记者 杨武军
  提起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往往想到的便是现有人口的培养和教育。其实,早在孩子出生之时,诸多业已铸就的条件,已经为将来的人口素质埋下了伏笔。
  有一组数字令人吃惊: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婴儿约2100万,其中20—30万孩子是带着各种病残来到人世,加入到我们这个社会的。他们中有的肢体残疾,有的耳朵没有成形,有的眼睛无法正常视物,有的明显呆傻,这些还只是肉眼可见的缺陷。有些婴儿五官端正,但其基因之中已经隐含着某些遗传疾病,这些病症要等到养育他们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如血友病、先天弱智等等。满怀希望的父母含辛茹苦,一天一天把这些孩子抚育长大之后,才发现他们十数年的心血只是在雕琢一件本无法成材的顽石,家庭的悲剧早在孩子降临之时注定。据介绍,全国每年有80—120万新生儿带有遗传疾病。
  无论是肉眼可见的残疾,还是隐藏在基因之中的疾病,这些孩子生来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这个群体的人口数量在增加,成为影响我国人口素质提高的一大难题。
  其实这一特殊人口群体的出现并非不可避免。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司司长朱耀华告诉记者,只要在结婚、怀孕、围产、分娩整个生育过程中给以关注和控制,新生婴儿出生缺陷率是可大大降低的。朱耀华介绍,造成新生儿先天缺陷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如白血病、肝炎病患者,其孩子很可能染病。近亲结婚所生孩子是遗传病高发群体,云南某地的居民通婚范围不超过25公里,亲上加亲现象较多,结果那里的居民的身材一代比一代矮。二是物理致病因素,如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了不当药物,照射过多射线,都会影响胎儿器官正常发育,造成生理缺陷。三是生育知识缺乏,如孕妇偏食,会造成胎儿营养不良,叶酸缺乏,会导致无脑儿;碘摄入不足,导致婴儿智力低下。四是环境因素,空气、水质污染也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过强的噪音,会损害胎儿听神经。此外分娩时的卫生和技术也很重要,目前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许多产妇还不能到医院分娩,只能在卫生条件和技术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接生,造成一些婴儿损伤。
  朱司长说,如上种种因素,都是人们可以控制的。他介绍,前不久国家计生委在福建厦门进行了一次妇女生殖健康情况筛查,发现有10%的育龄妇女生殖道染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这些病毒极易造成流产,并影响胎儿心脏、神经系统发育。其实这些病症只需服用点抗菌素即可消除,但如果事前不知而怀孕,结果难以预料。
  生殖健康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大事,朱耀华说,目前我国生殖保健工作亟须加强,尤其是婚前、孕前、产前工作应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家计生委已经把降低婴儿出生缺陷率列入今后50年工作奋斗目标,近年将大力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服务,把生个健康聪明好宝宝的知识传授给群众,同时将提升优生优育技术服务水平,确保新生人口素质提高。
  浙江玉环市重视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图为少年儿童在健美操排练场。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附图片)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环境论坛

  “白色污染”有治吗?
  赵华林
  大量的废旧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给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目前我国开始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治这种“白色污染”。
  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强管理。目前,采用袋装垃圾的列车越来越多,随意向车外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已有2.9万公里的线路两侧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第二,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杭州是我国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违者可处500至5000元罚款。武汉、哈尔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汕头等城市也颁布了有关政策、法规。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白色污染”的危害。第三,强制回收利用。清洁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可以重复使用,或重新用于造粒、炼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体废物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通用原则。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视觉污染”,而且可以解决“潜在危害”,缓解资源压力,减轻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负荷,节约土地,并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办法。但回收利用应该在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垃圾之前。从垃圾场里重新分拣废旧塑料包装物,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废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因分拣出来废塑料制品太脏,也难以按材质分类,质量无法保障。
  在技术方面,一是采取以纸代塑。纸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废弃后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决前面所说的“潜在危害”。二是采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如淀粉、改性淀粉或其他纤维素、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使塑料包装物的稳定性下降,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做患者的良医益友
  ——类风湿专家李振华经验谈
  冯兵
  “你挂谁的号?”“李振华大夫。”“你呢?”“也是……”每月10日至17日清晨,复兴门外永定路东街3号的全国专科疾病北京中医药治疗中心门前,排队就医的人流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声。然而你细细观察,这些被类风湿病折磨得面呈痛苦状的患者们每当议论起李大夫,眼神中便会荡起亮光……
  在名医荟萃的偌大京城,李振华的名字或许的确没到让人耳熟能详的地步,但通过众多类风湿患者病身得愈后的热心传播,确也着实在公众心目中扎下了根。
  去年7月,福建漳州一黄姓青年特乘飞机赶到北京,下飞机从机场打车直奔“中心”。干嘛?专程替其父来谢李大夫。因为是李大夫的神医妙手使他患类风湿多年的父亲沉疴得愈。
  李振华是湖北省仙桃市中医院类风湿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多年来他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和仙桃市科技进步奖,受到省市政府的表扬。1996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全国专科疾病北京中医药治疗中心”,在对各省卫生部门推荐的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70多位中医专科专家的多次筛选后,最后选聘了12位专家,类风湿专科选中了李振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至今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症。一旦患上就会变得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疼痛连绵,重者甚至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据卫生部门估计,我国此病患者多达数千万!正是因为类风湿患者有这样一个巨大的人群,所以目前治疗该病的专科门诊很多。对此,李大夫直言:“治疗的门诊越多,药物种类越多,说明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和好的药品。所以,我希望患者在求医治疗时多考察考察,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药物,千万不要‘有病乱投医’。”
  他认为,对类风湿病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要把治疗方法告诉患者,调节好病人的心态。一些患者因多次奔波各个医院,疗效不好就乱投医,心情越来越急躁,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医生要帮助病人诊断清楚,注意病人以前的用药情况,尤其不要急于停用西药。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慢慢调整。首先要分析类风湿患病的诱因,包括四个方面:环境、饮食、神志、体内各种慢性病等都可能促使类风湿疾病的发作。
  李大夫提出,治疗中要注意地区性,对西北地区的人用药同西南地区的应有所不同。治疗中要注意饮食,辛辣、油腻的东西不要吃。他强调要防止反复发作,稳定病情。不少类风湿病人同时患干燥综合征,要采取综合治疗的办法,如益气养阴等。李大夫不仅把这套多年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传给年轻大夫,告诉同行,而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给患者,不少病人都成为李大夫的朋友,他们中既有高层领导干部,也有普通百姓和农民朋友。李振华认为,治疗疾病很重要的一条是得到病人的配合,同样的方、同样的药可以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他说:“这就是我行医多年的经验之谈——要时刻记住做病人的良医益友。”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人物

  用我青春染深山
  ——记自愿献身环保的山里青年刘翥
  于德新 张连仲 蔡原征
  春节前夕,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北四平乡宝汤村26岁的基干民兵刘翥,收到一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伊丽莎白女士发来的电传,她对这名中国民兵扎根深山镌刻世界环保碑林的举动表示十分敬佩,说从他的身上看到人类21世纪绿色文明的曙光。
  刘翥初中毕业时,山里环境发生了悲剧性的变化。不用说野果,想找一棵核桃树都不容易。往日里鱼儿欢腾的小河沟变成了一汪孤独的冷水,里面没了鱼虾。每想到这些,他都有一种失落感。高中毕业后,刘翥打算把环保方面的法规刻成碑林教育后人。刻碑需要上等的石料,父母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家借了1万多元钱,让刘翥到辽阳买了100块大理石。把石头运到山里可真不容易。当时,通往刘翥创业的沟里没有路,机动车进不去,只能用牛耙犁往山上一点一点地拉。山高雪大,牛都梗着脖子不愿往前走。刘翥和父母只好连推带拉。在离屯子十多里的样子沟里搭起了窝棚,开始刻碑。大理石比普通的钢铁硬,每天不停地刻只能刻二十来个字。《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中文版共3000多字,刘翥整整刻了100多天,刻了10块碑。随后又刻了10块英文碑。由于长时间的刻碑,他右手的筋都蹦到皮肤表面,一干活儿就麻酥酥地痛,他常服些红药顶着。为找到当地的天然石料,刘翥背上钎子和锤子,带着干粮,跑遍了北四平周围的方圆百里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刘翥把创业的艰辛和对绿色的执著追求都丁丁当当地刻在了石头上。如今,3万言的60块环保碑竖立在北四平乡宝汤村的样子沟里。
  为了刻碑,刘翥家背上近万元的债务。刘翥从刻碑以后,8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1995年洪水冲倒了他家在村子里的3间土屋,也没有能力翻盖。他和父母搬到样子沟里的看护房里住下,刻碑不止。
  靠山吃山不养山的传统陋习使山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消灭山林中严重的病虫害,刘翥遵照物种相对平衡的规律,开始搞林蛙的人工繁殖。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用锹、镐挖出了30米长、80米宽、2.5米深的蛙池子6个,另外用推土机又推了8个蛙池,现在每年可以放养蛙苗800多万尾。刘翥从1990年开始进行家参野生开发试验,在山林中自然播种山参50万株,已经生长了8年,现在平均每棵已达到10克。新宾山区有着丰富的山野菜资源,刘翥现在已经建起了4亩地的实验种植区,每年可产近5000公斤的山野菜。
  刘翥的生命已经融进这绿色的山沟。他的生命中早已经有了一个绿色的支点。经过8年呕心沥血的经营,各种飞禽走兽纷纷前来落户,山林中随处可听到画眉、喜鹊、布谷、云莺的啼鸣,还有成群的野鸡和野鸭在蛙池边上嬉戏。
  有情的绿色,感染和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在刘翥的影响下,北四平乡有60多户农民走上了生态致富的道路。昔日杂草丛生的山沟沟如今变成了聚宝盆。有的乡亲过年都贴上这样的对联:护生态山山出宝,爱绿色沟沟流金。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丹顶鹤喜栖辽河畔
  在茫茫辽河入海口,有着亚洲面积最大的芦苇荡。连绵起伏的80多万亩“绿毯”,苍莽浩瀚,连海接天。苇海深处的国家级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是珍稀鸟类丹顶鹤和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的繁殖地,200种候鸟在这里栖息繁衍。
  夏才源 张世岩摄影报道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健康城

  缺血性眼病不再难治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专家宋琛教授经20多年潜心研究,最近研制出具有显著疗效的眼科新药“灵光(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并通过卫生部新药评审,为缺血性眼病患者带来希望和光明。
  缺血性眼病是眼睛可致失明的常见病。60年代俄、英、日等国眼科杂志就有报道,直至90年代,仍无特效治疗药物。70年代初,宋琛教授即开始了对该药的研究。从临床实践到动物实验,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该药对原发、继发性(外伤)缺血引起的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均有显著的疗效。据1995年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公布的25个临床单位集中研究244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病例,非手术治疗有效率为42.7%,手术治疗的有效率为32.6%。而解放军总医院对110只眼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的有效率为94.5%,对有些长期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扩血管药无效或恶化的患者也有较好疗效。
  (张洪毛)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健康城

  西方干扰素不宜滥用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科技人员运用分子进化规律,成功推测并发现了中国汉族人γ—干扰素的独特亚型。
  干扰素是人体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类功能调节蛋白,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机体免疫的功能,其中γ—干扰素是功能较强的一种。8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国家率先对干扰素进行了临床研究和医药开发,广泛运用于抗病毒、抗肿瘤及治疗免疫性疾病,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国内少数研究和开发单位也相继根据西方人源γ—干扰素cDNA或其蛋白质序列进行其重组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关专家在分子进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推断不同肤色异族人种的γ—干扰素应存在一定差距,并据此认为西方人源干扰素产品不适于中国病人长期使用,否则可能因免疫学反应而降低药效并产生副作用。经对我国不同地区汉族健康志愿者血液进行大量序列分析,放射医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终于发现了γ—干扰素的新亚型。与西方人相比,中国汉族γ—干扰素cDNA序列中第182位、419位存在异义突变(即编码氨基酸改变),396位存在同义突变。(刘铭 吴志军)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健康城

  中老年保健有书可查
  最近北京市红十字会组织北京医学界一批知名专家,编著了“医学专家谈中老年保健丛书”。“丛书”分册介绍了中老年与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前列腺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康复知识,以及中老年的心理障碍、养生和更年期的知识。全书共分18册,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汪葆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