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
专栏:

  5200多名学生就餐,100多种小炒,30多种主食,任你挑选;每月150多元就能吃饱、吃好。在徐州煤炭建筑工程学校的大餐厅,学生们说,我们这里——
  有什么胃口点什么菜
  李曜明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让人难以相信。徐州煤炭建筑工程学校5200名学生,吃饭时不挤、不嚷。3个大食堂,50多个摊点、窗口,摆放着一盘盘洗净、切好的鲜菜、鲜鱼、鲜肉,100多个品种。衣着整洁的炊事员满脸堆笑,不停地吆喝,吸引着学生们来此点菜。菜选定后,现炒现卖,油放多少,调料放多少,炒到什么火候,学生一目了然。几十种主食令人目不暇接,热腾腾的面条、包子、馅饼等随时可买,如同到自选商场购物那样方便;这里一日三餐开饭时间长,到吃饭时间,你可以不急不忙,仍然打球、看书,1小时甚至2小时后再去还能吃到热饭菜,晚上10点多还可以吃到夜宵。
  说起这些新变化,学校生活服务中心饮食管理部负责人说,伙食改革并不难,关键是要砸大锅,开小灶。
  吃饭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1993年,学校领导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出了一套改革方案:
  ——精简后勤管理人员,减少管理环节。成立生活服务中心,下设后勤服务、校园管理、科技开发和饮食服务部。饮食部不养闲人,只保留几个管理人员,并经过竞争上岗。
  ——把食堂化整为零,由个体独立经营。过去,食堂曾有过几次改革,比如,按营业额拨管理费,或按就餐人数拨管理费,或按成本核算等,但后来都失败了,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动旧的“大锅饭”的管理模式。这次,学校将食堂全部推向市场,推向社会,让食堂在竞争中生存。学校拆掉了三个大食堂的大锅和灶台,修隔成50个透明的承包点,在校内外公开招标承包。
  承包方案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徐州市一些饭店的老板纷纷来学校投标。学校选定了50个摊点的承包者。
  学校不给食堂拨一分钱,不管煤、水、电等费用。学校只进行宏观管理。炊管人员必须持健康合格证上岗,定期检查身体,并建立健康档案。学校有食品卫生管理员,定期检查食堂卫生状况。为了及时了解各饮食摊点的亏盈情况,宏观调控饭菜价格,学校投入30多万元,在各个摊点安装了磁卡售饭机,学生到饮食部交钱,用磁卡买饭,然后由饮食部和各承包者结算。学校确定各摊点饭菜经营利润幅度,主食为15%,小炒为20%,如果超过这个幅度,则予以处罚。各种主、副食品要明码标价,并公布市场价格。学校成立了由后勤副校长、学生工作部部长、团委书记、学生会干部、生活服务中心经理以及炊事人员组成的伙食管理委员会,每月通报伙食情况,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办法。对饭菜的数量质量和品种也有具体要求,主食要不生、不煳、不酸、不夹生等。副食要色鲜、味美,主食每斤少一钱罚款10元。主食每天应保持30个品种,副食品种不少于50个,凉菜每天不少于10个品种。制定学生营养就餐指导食谱,规定学生一日三餐营养分配方案,每日摄取的总能量为2100—2600千卡。提出让学生每天吃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并将此张贴在餐厅的醒目处。
  改革使食堂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不再给食堂拨款,承包者和炊事员的经济收入全靠食堂经营得如何,学生成了真正的上帝。每个摊位的承包者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招”,推出诱人、可口的饭菜,卖最低的价格,以此来吸引就餐者。原来的大锅菜没了,现在全部是一盘盘洗净、切好、现炒现卖的小炒,品种多,30多种主食。50个摊位竞争激烈,日日变换花样,家家提高质量。他们知道,如果得罪了“上帝”,饭菜就卖不出去,就没有收入,就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就在学校呆不下去。所以,炊事员做到了热心、诚心、耐心,话热、饭热、菜热,每日笑容可掬,时刻等待着学生来用餐。各摊点提供多种服务,从早6点至晚10点实行全天候服务,按时服务,订菜服务,上门服务,甚至还可以赊账,以满足不同层次就餐者的需求。


第11版(教育)
专栏:

  课程设置不可随意化
  本报记者 王娜梅
  北京东城区小学教研室主任胡孟炎:课程设置的随意、教学内容的重复是负担过重原因之一。
  现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修改现行的教学大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最近几年,除国家控制的课程科目外,又加入了人口、青春期、健康、国防、环境、减灾、消防、交通安全、禁毒等教育内容,各地自编了传统美德教材、爱国主义教材,还有地方教育科研部门编写的实验教材,这样就使课程设置随意化,教学内容过多、重复,必然加重学生负担。
  全国师德标兵、特级教师孙维刚:减轻课业负担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培养符合21世纪要求的人才,这就需要把产生负担重的根本原因搞清楚。我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最根本的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即业务素质。如果一个教师能把每个学生看做祖国的未来,他就不忍心让孩子每天十一二点才睡,就会尽量把作业留少一点,但要做到这一点,光有责任心不行,老师还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孩子。教给孩子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孩子大脑变得聪明起来,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遇事能决断。一个好的教师不能只追求高分、升学率,会猜题、押题,搞题海战术,让学生一字写一百遍,把各个区的习题全做一遍,这样只会增加学生负担。有水平的教师把教材都吃透了,能精讲精作,让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能力,让学生做一两道题就可以了。有一位高水平的物理老师,只用一半课时就能把初中的物理给学生讲明白,就因为这位老师精透了教材,但这并非一日之功,靠的是教师对专业的热爱、对教材的刻苦钻研及平时知识的广泛积累。总之,教师付出得多,学生负担就轻。所以提高师资的素质和水平是当务之急。


第11版(教育)
专栏:

  大学生,请别忘故乡
  ——北京高校来自边远地区部分大学毕业生访谈录
  陈冀
  1997年教育部直属院校共有本、专科毕业生64990人,到广东、四川、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六省市就业的毕业生共有3450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3%,而到十大边远省区的只有3793人,仅占总数的5%。如此强烈的反差,让人不得不对边远地区的人才资源状况感到担忧。
  又到了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在外就读的边远地区大学毕业生将做出怎样的抉择?连日来,笔者走访了北京部分高校的学生。
  “到边远地区建功立业”还有感召力吗?
  吕岩,来自甘肃农村的北京化工大学学生。“我不打算回去,虽然在本省找一份工作并不难,但家乡条件差企业效益不好,对个人的发展条件有限,因为不同的环境对个人发展会有不同的结果。”为了在外省找工作,吕岩已经碰了好几回钉子。
  北大张敏同学择业的主攻方向是大城市的外企。她直截了当地说:“同样一份工作,在外企月薪几千元,在家乡工作最多只能得到几百元,我当然选择前者。”
  国家历来鼓励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建功立业,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虽然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愿回原籍,但笔者在随机采访中,听到这样的声音实在太少。
  一位来自贵州的苗族学生王尚勇眷恋故土。“贫穷落后的家乡能为个人发展提供广阔的天空,人才济济的大城市却不一定能有很多机遇。”尽管如此,联系工作时,他在家乡和省外还是做了两手准备。
  大多数被采访的学生认为,家乡贫穷落后、观念落后,而经济发达地区,思想开放,对个人发展十分有利。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最近一项调查显示:69.8%的毕业生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地区,27.1%选择经济发达地区,78.3%的人明确表示不愿到贫困地区工作。
  对于这种现象,教育部有关部门和各高校毕业分配办的人士都表示理解,特别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人才将会出现更多跨行业、跨地区的流动。人往高处走,这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人才是一个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无法想象,一个人才匮乏的地区如何会有经济腾飞的一天!
  边远地区,还能留住大学生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也得到逐步推进。并轨制度的出台,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方法安排就业,并轨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参与人才市场竞争,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也就是说,放宽了并轨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加大了择业的自由度。今年,第一批并轨的部分院校已取消了“出省证”的限制条件。今后,这样的情况还会逐年增多。边远地区过去那种依靠国家保护政策,硬拉郎配的做法已很难行得通了。如何吸引毕业生回到家乡建功立业,这已成为各地领导必须思考的问题。
  从采访中了解的情况看,地方上有些做法却是不尽如人意的。几乎所有被采访者反映,从来没有听说过家乡有吸引人才回去的优惠政策出台。
  本想回家乡工作的秦刚却又选择了沿海。他说:“地方上的关系网破坏了择业的公平。”一些毕业生反映,越是缺乏人才,在省外的人才招聘会上越是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即使来了,也是摆出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架子。“薪水的高低不是我们择业的唯一标准。所学为所用,人尽其才,工作中能获得成就感,我便会感到满足。但家乡有些浪费人才的现象,实在令人痛心。”云南学生郭剑南这么告诉笔者。面对不少“金凤凰”另攀高枝,边远地区是束手无策,还是另有高招?笔者电话采访了贵州省教委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周敏九处长。他说,今后有些高校以招收本地生源为主,能防止生源外流。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才回流,但地方上更多地依赖于与一些高校签订合同,招收定向生、委培生。对于其他毕业生的远走高飞,周敏九显出“鞭长莫及”的无奈。但我们仍然期待着边远地区能拿出更为积极主动的举措,把大学毕业生留下来。
  在北大毕分办采访时,李国忠主任告诉我,“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学习普遍都很刻苦,每年有50%—60%的学生考研、出国了。”这不禁使我想起,甘肃有一个贫困县,每年却培养出许多大学生。乡亲们年年敲锣打鼓地欢送他们离乡求学,但几乎无一人回来,小县城依然一贫如洗。
  教育部学生司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处的张永波认为:“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提高觉悟,投身家乡建设。但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地依靠教育,关键还在于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当地经济实力的增强。”


第11版(教育)
专栏:

  宫洪平,济南铁路一中高级教师,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宫妈妈。为了培养学生们学英语的兴致,她送给学生们一个“温故知新”的“诀窍”:用排字链的方法教单词,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教词组,用点拨的方法教语法。多年来她教过的班级英语成绩居年级第一,均超市、区平均成绩。董曼忠 蒲永毅 翟鲁斌摄影报道


第11版(教育)
专栏:

  改革课程教材 推进素质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人教版现行义务教育教材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专职编写人员为基本队伍,并聘请一批学科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编写而成的。根据原国家教委的调整意见,在各省、市、自治区自行调整的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近年来在中小学校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为基础,各学科教材都将作适当的修订,并按照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思路,切实加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进行面向21世纪新一轮义务教育教材的超前研究和实验。
  人教版现行普通高中教材是在80年代组织编写的。受教育部的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对现行数学、物理等部分学科教科书的内容作调整和删减,同时,加紧了对新教材的研究、编写和实验。普通高中新教材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依据新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制的,在原国家教委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已于1997年9月开始在天津、江西、山西两省一市进行为期三年的整体试验。新高中教材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体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视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使教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课程教材建设和改革必须进一步坚持三个面向,充实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的科学知识,使教材内容现代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未来的公民和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知识,而且应该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民所应有的品质、观念和能力,这些都对课程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中小学教材研究、编写和出版的专业机构,将认真研究中小学课程教材调整的对策和方式,积极配合和协助教育部,开展面向新世纪的中小学教材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删繁就简 减轻负担
  ——就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调整访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
  本报记者 李宏伟
  今年2月,原国家教委决定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两会”前夕,记者就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
  记者:为什么调整中小学教育内容?
  柳斌:目前初中和小学一至五年级的课程是依据1992年8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和初级中学的课程方案》,1993年秋季开始实施的。这次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尤其是城市学生更加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升学竞争的压力。在升学竞争的压力下,学校、教师、家长层层加码,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外,又增加了不少内容。二是一部分教师本身素质不高,对教学内容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场消化,而是用大量的作业和课后辅导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三是目前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偏多、要求偏高、层次偏深。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禁止编写、出版发行和强制学生统一订购各种应付考试的习题集和复习资料。其次是提高教师水平,抓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师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然后要在课程教材改革上下大功夫。
  记者:这次将如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调整后是否会影响教学质量?
  柳斌:义务教育阶段调整的学科,小学为语文、数学。初中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对小学自然、历史、地理等学科,如需要也可适当调整。在调整中,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要适当删减教学内容。对部分教学内容较多,与课时矛盾突出的,必须删减一部分教学内容。所删减内容必须是不影响学生继续学习的繁琐要求或内容,或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内容,或当前理论界、学术界仍有争议的内容。二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教学要求过高,实际教学很难达到,或不降低教学要求层次,就很难控制相关内容的教学深广程度,对此应作适当调整,把教学要求切实降下来。三要将部分教学内容改为选学内容。对仅与部分学生生活经验相关,或必须有较高的物质条件作保证,或学生今后仍要重复学习的教学内容可改为选学。四要适当缩小考试范围。对只在学习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或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的内容,或教学中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的内容,可限定为只学不考。对在本次调整中所删减的或改为选学的内容一律不得作为中考和其他考试的内容。这次调整的原则是删繁就简,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和交叉,适当降低一些教材的难度和深度,以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记者:为什么这次只调整教育教学内容,而不改变现行的课程结构、课时和教材体系?
  柳斌:现在实施的课程方案,是国家教委在1986年至1992年组织教育行政干部、科研人员、教育教学一线的校长和教师,经过长期调研、论证制定出来的。它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教学管理经验,研究借鉴了国外的教学计划,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改革。这个课程方案在课程范畴、课程结构、课程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因此,这次只调整教育教学内容,而不改变现行的课程结构、课时和教材。
  记者:这次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今后的调整方向是什么?
  柳斌:中小学教育是为国民素质打基础的阶段。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都寄希望于中小学教育,他们希望把社会上存在的问题都在中小学阶段解决。由于中小学的课程、课时是有限的,所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人口教育、减灾教育、消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专题性教育内容进入学校课程有积极意义,但应加强管理,使之规范。为使本次教育内容及教学要求调整工作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统筹考虑,教育部将组织力量对现行高中课程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的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在中小学阶段,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其他学科都是设置综合课程,我们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减轻与提高
  陈兴贵
  原国家教委“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公布后,很快在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上引起了普遍关注。可见这个意见很有针对性。
  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本是个老话题。社会上不断呼吁,新闻媒体就此也常常进行报道。然而,讲归讲,喊归喊,呼归呼,收效甚微。这除去因升学竞争激烈,担心减轻了负担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认识外,学科内容偏多,要求偏高,层次偏深,作业偏重的课程方案调整力度不够、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减轻”,仅作为一个一般化的号召提出,而无规范化的可操作要求,就难免“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绝不是简单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总量的减少。对教师的教学、学校的管理说来,这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一种“扬弃”,是一个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升华,是一种新的飞跃。以加重学生负担为手段来“保证”质量,较之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来要容易得多。对学校来说,不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不行;对教师来说,不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不行;对教育领导部门来说,不进一步科学地安排和调整课程体系也不行。总之,各方面不下一番功夫,把工作水平切实提高一步,是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
  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家近两年来大力倡导的。对中小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原国家教委准备从适当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改部分学科教学内容为选学内容,适当缩小考试范围四个方面来实施减轻学生负担和推进素质教育。就改革的长远目标和总体目标来说,这也许还是初步的。但就目前的实际看应当说这是一个积极、稳妥、有序的构想。
  减轻学生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在一些同志看来似乎是一对矛盾。减少了课程,减少了教学内容怎么还能提高教学质量?按逻辑推理似乎不通。殊不知只有减轻了课程内容,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学生的爱好,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文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的兴趣、天赋、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创造力、创新思想勃发,常常会产生人们意料不到的奇迹。大家都知道,有兴趣地学习,乐在其中地钻研,与拉着、推着、无可奈何地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更何况建立在主动学习基础上的提高,较之重压下的提高对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更有价值得多。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学手段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删减,课程体系的调整,教材的变革,无疑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广大教师、教学科研单位和教育管理部门不断研究的课题。从这一点说,减轻学生负担是绝对的,是一项需要不断进行更新的工程。当然,这些改革是有目的、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原国家教委的有关意见,开了很好的头。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同广大教师、教育研究部门一起,将在既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创造和积累更富有生命力的经验。


第11版(教育)
专栏:

  教学内容调整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谈调整教材
  本报记者 董洪亮
  目前,人们普遍关心:教学内容调整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3位专家就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在的中小学课程计划是1986年制定的,1991年与1992年对部分内容分别作了调整。这套课程的结构、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特长、个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课业负担有一定的减轻。
  该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白月桥研究员曾参与现行中小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在肯定现行教材优点的同时,白月桥认为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内容超载、有些知识陈旧,不能完全适应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调整、精减教学内容非常必要,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我国教材内容分量大。例如,初中代数,我国教材共有302项知识要点,日本教材有228个知识要点,前苏联教材有248个知识要点,香港地区有288个知识要点。其中的一元二次方程,我国教材讲授10个知识要点,日本教材讲4个,香港地区教材讲4个。物理、化学、几何课程也比其他国家、地区的内容多、难度大。又如中学历史课,我国教材涉及人物890个,要求学生记忆560个历史人物,而香港地区原历史教材仅要求学生记忆历史人物351个;在历史课的时间方面,涉及世纪、年、月、日的,我国教材分别是75个、655个、287个、91个,香港地区原教材分别为35个、105个、23个、15个。
  白月桥说,一方面我国教材内容比较多,另一方面是结合实际生活的内容不足,使某些知识显得陈旧。例如,中学数学教材对统计、概率、利息、纳税等与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基本不涉及,现在的天气预报就是应用概率知识。又如,国外许多中学教材讲授环境保护、生存空间以及系列家政知识,而我国中学教材只是在劳动技术课中涉及一点儿家政内容。
  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慧颖副研究员说,这次教学内容的调整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省、市、自治区结合当地实际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权,利于纠正当前教材课程改革的偏差。这次调整着眼点主要在优化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评价研究室副研究员江明认为,知识本身在不断更新,原来的知识点不一定都重要,教材的调整是必要的。调整不仅仅是删减内容的简单技术调整,更重要的是端正指导思想,由现在的偏重学科本位转向社会、学生、学科三个本位。当今社会要求每个人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中小学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好基础。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
  江明说,这次调整是慎重的,主要调整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调整不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