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官员呼吁执行对安盟制裁
  新华社卢萨卡4月10日电(记者王能标)来访的联合国安理会制裁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安盟)委员会主席马胡古9日呼吁联合国成员国执行联合国有关制裁安盟的决议。
  马胡古是在视察位于赞比亚西北省的米赫巴难民营时作上述表示的。除别国难民外,该难民营现有2.7万名安哥拉难民。安哥拉方面于早些时候称,安盟人员已混入难民中间。
  马胡古于8日抵达这里开始对赞比亚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访问期间,他同赞比亚有关官员就赞安边境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他呼吁赞比亚继续同有关方面合作,使1994年安政府和安盟在卢萨卡签署的和平协议得以实施。他强调,安哥拉和平进程已到了关键时刻,需要邻国大力合作,实现安哥拉和平。
  马胡古此行旨在确保对安盟的制裁奏效和加快安哥拉和平进程。


第6版(国际)
专栏:

  四月十日,北爱各方领导人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右)和爱尔兰总理埃亨(左)经过三天的紧张谈判,达成一项历史性的协议,为最终结束北爱长达三十年的流血冲突铺平了道路。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北爱的历史转折点
  本报驻英国记者 蒋千红
  长达22个月的北爱和谈终于在4月10日下午5时达成历史性的协议。这个由英爱两国政府和北爱八个党派共同签署的和平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尔兰共和国将修改爱尔兰宪法的第二、第三条款,放弃对北爱尔兰的领土要求;英国方面则将废除1920年的爱尔兰法案,并在北爱大多数人表示赞同的前提之下,承认南北爱尔兰统一的可能。协议还为北爱问题的政治解决提供了一个由三个层次组成的基本框架,即建立一个由108名成员组成,通过比例代表制选举方式产生的北爱尔兰地方议会,该议会拥有立法权,并将接管现行北爱尔兰地方政府在管理教育、农业等方面的职能;由北爱议会负责建立一个为协调北爱与爱尔兰关系的部长级“南北委员会”;建立英爱不列颠群岛理事会,就群岛内部的合作事宜进行磋商,其成员将包括英爱两国政府、议会以及苏格兰、威尔士、北爱议会的代表。此外,英国政府还将减少驻扎在北爱的警察和武装部队的数量,所有和平协议的参加方将再次确认对于解除武装的承诺。
  至此,历经挫折与反复、长达22个月的北爱和谈终于产生了其最重要的实质性成果。这是北爱和平进程中历史性的时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协议达成之后表示,希望今天历史的重负开始从我们肩上卸下。同时他又说,只有当人们将友谊之手伸向自己昔日的宿敌时,和平才会真正到来。爱尔兰总理埃亨表示,协议是对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的保证。
  参加和谈的北爱各党派代表在对达成协议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同时,大多强调自己所代表的政党和教派的利益在协议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于1993年开创了北爱和平进程的英国前首相梅杰向他的后任表示祝贺,称协议的达成是“向前迈出了惊人的一步”。
  国际社会对北爱和平协议的达成普遍表示欢迎。法国总统希拉克称协议是“结束北爱循环往复的暴力冲突的一个历史性步骤”。曾对推动协议的最终达成作出努力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赞扬北爱人民“选择了希望而不是仇恨,选择了向未来作出承诺而不是仍将自己囚禁在对于往事的记忆之中”。
  协议达成的4月10日,正是复活节假日的第一天。连日来关注着和谈的每一最新动向的人们,在复活节的礼拜仪式中为协议的产生而感到庆幸,同时在心中深深祈祷持久的和平。自1969年北爱民权运动爆发、英军进驻北爱和1972年英国对北爱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统治以来,恐怖和暴力活动在北爱接连不断,停火与和平成为短暂的间歇。迄今为止,在北爱已有3248人在恐怖分子的枪口下丧生,其中2293人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多少家庭默默地忍受着痛失亲人的煎熬,和平对于这块土地来说,显得那样吝啬和脆弱,以致当一个和平协议真正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很多人竟已是欲哭无泪,欲笑无声。
  应当看到,和平协议的达成还只是北爱光明未来的开端。协议为北爱和平大厦的建筑奠定了基础,然而今后需要做的事还很多。5月22日将分别在北爱与爱尔兰共和国境内举行的全民公决将是对和平协议能否得以确立的重大考验。如果协议能够顺利通过全民公决,今年6月要举行北爱地方议会的选举,之后还有南北爱尔兰政务会议以及英爱不列颠群岛理事会的建立。参加谈判的各党派代表虽然对协议投了赞成票,但他们对自己所代表的政党和社区,还有很多说服工作要做;对立的教派中,少数强硬路线的坚持者至今对协议持抵制态度;准军事组织解除武装的问题还有待解决;要在不同的教派之间培育起信任、谅解和向前看的心理氛围,尤需时日。可以预见,前面还有很多困难与曲折。然而,坚冰已经打破,北爱充斥着冲突与暴力的历史终于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一个新的历史篇章正在打开。
  (本报伦敦4月12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资料

  北爱尔兰问题
  所谓北爱尔兰问题,主要是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对北爱归属的争端及由此引发的对立和冲突,实质上是英国殖民主义政策遗留下的极为复杂的历史问题。
  北爱尔兰是爱尔兰岛北部属于英国管辖的6个郡,面积1.41万平方公里,人口160万,其中60%的人是讲英语、信奉新教的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的后裔,其余40%是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北爱原为爱尔兰的一部分。1169年,英国人入侵爱尔兰。为了进一步控制爱尔兰,16世纪,由英国国王兼任爱尔兰国王,1801年,英国完成了对爱尔兰的吞并,宣告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成立,同时为加强其统治,不断向该岛北部地区大批移民。随着新教徒的涌入,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19世纪,不断加剧的宗教派别之争演变成一场争取爱尔兰自治的政治运动。1921年12月,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26个郡成立“自由邦”,但北部6个郡仍归英国统治,爱尔兰岛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1948年12月,爱尔兰自由邦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
  爱尔兰政府成立后一直要求和平统一南北爱尔兰,而北爱对此反应却不尽一致:天主教徒大多数持赞成态度,而占人口多数的新教教徒则拒绝脱离英国。长期以来,英国通过法律人为地规定新、旧教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不平等地位,对天主教徒实行排斥和歧视政策,使两派间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终于在1969年发展为大规模暴乱。为了控制局势,英国政府派军队进驻北爱,并从1972年起,对拥有自治政府的北爱实行“直接统治”。然而“直接统治”并未消除北爱两派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近30年来,已有3000余人在流血冲突中丧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无辜平民。
  70年代以来,英、爱两国不断谋求解决北爱问题的途径,却历经挫折,进展缓慢。去年5月,工党新政府一上台即调整对北爱和谈方针。同年9月15日,北爱多党和平谈判开始举行。今年4月10日,英国、爱尔兰和北爱尔兰有关各方终于达成和平协议,该协议还需交由公民投票表决,并经英国、爱尔兰两国议会通过后生效。(未央)


第6版(国际)
专栏:

  墨反对美在两国边境堆放核废料
  新华社墨西哥城4月10日电 墨西哥执政的革命制度党今天明确表示,反对美国参议院上周通过的在墨美边境地带建立核废料堆放站的决定。
  根据美参议院这项决定,美国将在距美墨边界仅50公里的得克萨斯州布兰卡山麓一带,建立一个核废料堆放站。对此,革命制度党全国执委会国际事务协调员菲利普斯今天发表谈话予以拒绝,表示革命制度党已会同墨外交部,就此事提出抗议。
  菲利普斯说,布兰卡山麓地带是地震隐患区,一旦发生地震,堆放于此的核废料极有可能发生泄漏,渗入地下,污染含水层,危害当地居民的生活。他强调,生活在上述地区和边境两侧的大量居民是墨西哥人,所以不排除这项决定带有种族主义色彩。
  菲利普斯认为,美国应当恪守睦邻友好关系准则及墨美达成的有关边境地区的和平协定。
  他指出,根据两国政府承诺,凡共同边境南北100公里范围内可能影响环境问题的相关行动都须进行磋商。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出版《金日成全集》第20、21卷
  本报平壤4月11日电 记者赵嘉鸣报道:在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同志诞辰86周年(4月15日)即将来临之际,《金日成全集》第20、21卷近日由朝鲜劳动党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朝中社今天报道,《金日成全集》第20、21卷分别收录了金日成同志1957年1月至9月、1957年10月至1958年4月间发表的报告、谈话、演讲等共计77篇文献。其中包括《关于加强党的工作》、《扎实建设党组织,贯彻党的经济政策》、《在新环境下改善和加强郡人民委员会工作》、《为了进一步发展轻工业》等重要论著。


第6版(国际)
专栏:

  4月10日(星期五)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节日。当天,以色列军警在三大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的部分街道设置路障,以隔离从事不同宗教活动的教民,避免他们发生冲突。图为部分穆斯林要求以色列军人给他们放行。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世界粮划署官员访朝
  本报平壤4月11日电 记者赵嘉鸣报道:应朝鲜政府邀请,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凯瑟琳·贝尔蒂尼女士4月7日至11日对朝鲜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朝鲜国家副主席李钟玉、政务院副总理孔镇泰等分别会见了贝尔蒂尼一行。
  据朝中社报道,“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谈”,但报道没有透露会谈的具体内容。有消息说,贝尔蒂尼女士和朝鲜方面商讨了世界粮食计划署对朝鲜提供粮食援助的技术性问题,并就今后一个时期双方在诸多领域内加强合作达成原则一致。访问期间,贝尔蒂尼参观了朝鲜平安南道灾区的幼儿园和医院,了解了受灾情况和灾后农业恢复生产状况,并前往江原道首府元山市主持了世界粮食计划署常驻办公室的开设仪式,这是自新义州、清津、咸兴之后,该机构在朝鲜境内开设的第四个办公室。


第6版(国际)
专栏:

  亚美尼亚总统任命新总理
  新华社莫斯科4月10日电 亚美尼亚总统科恰良10日签署命令,任命33岁的财政和经济部长阿尔缅·达尔比尼扬为亚美尼亚新总理。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达尔比尼扬生于1965年,1981年进入莫斯科大学经济系学习,后在该校研究生系毕业,1989年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在亚美尼亚驻莫斯科常设代表处工作。1992年,他开始担任亚美尼亚外贸公司总经理,1994年起任亚美尼亚中央银行第一副行长,1997年5月任亚美尼亚财政部长,同年7月改任财政和经济部长。
  科恰良总统要求达尔比尼扬10天内组成新政府。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基里延科缘何未能过关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刘刚
  俄罗斯国家杜马4月10日举行全体会议,对叶利钦总统提名的总理人选进行了讨论和表决。结果是143票赞成,186票反对,5票弃权,116名议员未参加投票。基里延科的总理提名没有得到俄宪法规定的226票的最低限额,未获通过。
  表决结果揭晓后半小时,叶利钦即致函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再次提名基里延科为总理。此前,叶利钦发表广播讲话说,基里延科在政府工作时间不长,不像一些经常在电视上露面的人那样出名。但他是一位业务管理型干部,懂得把解决经济问题与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因此他坚持提名基里延科为总理候选人。叶利钦强调,不允许长期没有政府,不能再把许多时间消耗在协商和谈判上面。按照俄罗斯宪法,国家杜马应在7天内进行第二次表决。在新闻发布会上,基里延科承认,他所得到的赞成票要比他预计的多。观察家认为,如果进行第二次表决,基里延科通过国家杜马这一关的可能性将有所提高。
  在国家杜马议员表决前,基里延科对他的“施政纲领”作了说明。他认为,应该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应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力度。基里延科介绍了即将实施的工业政策。同时他认为,政府在实行私有化时曾犯下很多错误。但是,基里延科强调,眼下的任务是迅速确定“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追究“谁犯了错误”。基里延科发言后,回答了议员提出的问题。其中有三个关键性问题,基里延科态度十分坚决。第一,他否定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可能性;第二,他本人将决定新政府成员结构,除总统外,他不打算听从任何人的摆布。他说,在新政府中有四位部长总统已经指定:财务部长扎多尔诺夫;外交部长普里马科夫;内务部长斯捷帕申;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第三,针对俄共议员团要求他改变执政方针的要求,他强调,“把俄罗斯建成具有市场经济体制,人道、民主社会”的方针不会改变。
  基里延科讲话结束后,国家杜马各议员团领导人分别作了发言。俄共议员团、人民政权党、农业党明确表示,将投反对票。俄共议员团领导人久加诺夫在发言中指出,基里延科缺少生活经历,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班子,没有可行的施政纲领。表决前,俄共作出决定,所有俄共议员将投反对票。如有违反者,将被开除党籍。亚博卢议员团领导人亚夫林斯基再次表示,他领导的议员团将投反对票。他说,亚博卢有早已准备好的治国纲领,也备有现成的工作班子。“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议员团领导人绍辛表示,将支持基里延科作为总理人选,但“家园”议员团成员将自由投票,不作统一规定。
  最具有戏剧性变化的是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的态度。几天来,在各种公开场合他始终表示全力支持基里延科,然而在投票表决前的关键时刻,他突然发言说,自由民主党议员团将反对基里延科出任总理,原因是新政府没有为自由民主党准备部长的位置。
  观察家分析说,投票结果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尽管叶利钦总统建议议会各党团提出自己出任部长的人选,但决定权掌握在叶利钦总统手里。眼下的情况说明,在7日的“圆桌会议”上以及会下,没有达成使多数党团满意的协议;第二,俄共议员团和“我们的家园——俄罗斯”是杜马中两个最大的议员团。投票结果表明,这两个议员团内部都出现了分化的迹象。人们认为,俄共议员团一部分人冒着被开除党籍的危险对基里延科投了赞成票;而“我们的家园——俄罗斯”中估计有1/4的人由于不满叶利钦突然解散政府的做法,对叶利钦提名的总理人选投了反对票。
  根据宪法,国家杜马将不晚于本月17日对基里延科进行第二次表决,人们普遍认为,届时对基里延科投赞成票的人数将有所增加。如果第二次表决基里延科仍不能过关,将进行第三次投票,如果还不能通过,叶利钦总统根据有关法律有权解散杜马。国家杜马副主席雷日科夫说:“杜马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着被解散的现实性。”
  俄共领导人曾公开表示,俄共议员团不怕叶利钦总统解散国家杜马。根据目前形势估计,如果提前进行国家杜马选举,新国家杜马中的左派力量肯定会更强大。由此可见,围绕着基里延科在杜马中能否过关的问题,俄罗斯国内的政治力量还将进行一番激烈的较量。
  (本报莫斯科4月12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韩国前副总理涉嫌渎职被调查
  本报汉城4月11日电 记者王林昌报道:韩国大检察厅受韩国监察院委托,着手对韩国前副总理兼财政经济院长官姜庆植和青瓦台前经济首席金仁浩等进行调查,禁止姜庆植等前财政经济院8名高级官员出国并查封了他们的银行账户。
  韩国监察院在今年初曾经对前政府外汇和金融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特别监察。认为姜庆植作为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对去年10月末以来外汇危机情况没有及时向总统金泳三报告,也没有采取早期预防对策,是招致这场外汇危机的决定原因。监察院认为,在这次外汇危机中,姜庆植和金仁浩等人有渎职和滥用职权的行为,并提请大检察厅进行调查。
  韩国大检察厅认为,为查清姜庆植和金仁浩等人是否构成渎职罪,有必要对前总统金泳三再进行调查,但调查采取何种方式尚在研究之中。
  此前,金泳三在韩国监察院特别监察的过程中,曾回函答复说,这次外汇危机的责任全在自己,姜庆植、金仁浩无错。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警方继续追查沙里夫死因
  哈马斯领导人阿瓦德拉被捕
  本报开罗4月12日电 记者朱梦魁报道:据来自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消息,昨天早晨,巴勒斯坦民族自治机构警方以涉嫌暗杀哈马斯军事领导人穆希丁·沙里夫的罪名,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逮捕了哈马斯武装部成员伊马德·阿瓦德拉。据巴自治机构一位领导人宣布,有证据显示阿瓦德拉参与了暗杀沙里夫一案。
  阿瓦德拉是哈马斯组织军事部门的领导人之一,是搞爆破的专家,被认为是哈马斯组织中继沙里夫之后的第三号人物。1996年1月,哈马斯军事部门第一号人物叶海亚·阿亚什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暗杀。
  3月29日,哈马斯负责军事的第二号人物沙里夫在拉马拉遇刺身亡。事发后,哈马斯指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理人”策划了暗杀行动,扬言要对以色列进行报复。巴自治机构经过调查后宣布,沙里夫之死是哈马斯内部矛盾和争斗所致,与以色列方面无关。近来,哈马斯与巴勒斯坦自治机构围绕沙里夫的死因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周樱前的怀念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青
  阳光明媚的日本创价大学院内,春风把樱花吹得漫天飞舞。4月12日,近200名各界人士和在校学生参加了第二十次周樱观樱会。
  “丹心映红旗,光辉照大地。您与江河万古存,您似泰山顶天立……”,与会者合唱《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怀念您》的歌声拉开了观樱会的序幕。观樱会主持者向来宾介绍了周樱的由来:那是1975年4月,创价大学首次迎来中国留学生,池田大作先生向6名中国留学生详细介绍了前一年12月周总理在医院会见他的情景,然后提议说,我们准备种下樱花树,以怀念周总理和纪念首次中国留学生入学。当年11月2日,中国留学生在这里栽下了樱花树苗,池田先生命名为“周樱”。两个月后的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1979年樱花盛开之际,邓颖超来日访问,创价大学中国研究会举行了第一次周樱观樱会。池田大作先生为纪念邓颖超访问日本,在校内平安庭亲手栽下两棵樱花树,命名为“周夫妇樱”。
  中国研究会的和泉信义先生说:“观樱会已成为促进日中友好的文化活动,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意义深远的周樱,让日中友好的鲜花常开不败。”创价大学的文化团体还在“周夫妇樱”前表演了文艺节目。
  巧合的是,与创价大学相邻的东京富士美术馆内正在举行“罗伯特·卡博摄影作品展”。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和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该作品展特别展出了卡博1938年在汉口拍摄的周恩来的两幅照片,并披露了周恩来与这位著名新闻摄影家曾友好相处。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当年池田先生书写了周恩来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的这首诗作赠予邓颖超,诗句道出了周樱观樱会所有与会者的心声。(本报东京4月12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哈总统急飞莫斯科
  ——兼议里海法律地位问题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尹树广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9日“闪电式”访问了莫斯科,并与叶利钦总统举行3小时会谈。双方表示,两国28日将签署关于划分里海海底和共同开发有争议区油气资源的协议。此间分析家认为,这次“非例行”访问有助于加强哈俄关系,促成里海沿岸五国最终达成里海法律地位协议,对开发里海地区能源资源产生积极影响。
  此次访问背景十分微妙:与俄乌(克兰)、俄白(俄罗斯)关系相比,俄哈传统关系近来颇显冷淡;俄政局因新总理提名受阻陷于危机,令人关注;拟于本月底举行的独联体首脑会议前景难测,哈“石油富国”战略有些“油路不畅”。由此看来,以上情形与该次访问似有某种关联。
  里海法律地位问题,是长期困扰哈俄关系和有关国家的“痛点”之一。1996年前,哈主张按“海岸等距离”标准划分海底,而海面“共同拥有”。其后立场有变,与阿塞拜疆观点趋同,主张将海底海面“一分为五”。俄罗斯态度强硬,认为里海是“海”,45海里专属水域外的部分理应“共享”。伊朗与俄立场趋同,而土库曼斯坦则摇摆不定。经过讨价还价,俄最终接受哈1996年前的方案,双方妥协对问题解决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但里海毕竟是五国共同的事情,由于哈俄协议牵涉到其他三国切身利益,故莫斯科之行的结果对里海法律总协议的达成起不了决定作用。有趣的是,俄领导人近几个月曾反复重申,反对沿岸各国以双边形式解决问题,更不允许非里海国家越俎代庖,意在敲打美国和土耳其等国不要染指此事。看来,哈俄赶在此时签署协议,似有更深一层原因。
  对俄关系,是哈对外政策的“最优先方面”。但近来,哈俄关系显得冷淡,哈俄贸易额去年锐减20%。显然,这一切不利于哈总体经济形势改善,更使其“石油富国”战略面临严重挑战。
  根据哈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到2015年,哈计划实现年产原油1.7亿吨左右,其中大部分要投放国际市场,而专家一般认为,通向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的“北方管道”和“中国管线”最为可行。在可预计的将来,哈原油出口主要将依赖北方管线运输。此次哈答应将与俄在“有争议水域共同开发”,这很可能使该管线于年内开工,预计在2000年竣工,届时每年将有数千万吨原油被投放国际市场,哈的石油运输“瓶颈”现象将得以缓解。
  此外,俄政局的诸多变数也令哈极为关注。随着2000年总统选举逼近,哈俄关系未必能保持现今水平。哈总统莫斯科之行也可说是“投石问路”的访问。10日,他与切尔诺梅尔金举行会谈。保持与有望问鼎下届总统的俄政治家的良好接触,是保持两国关系稳定的前提。同样,2000年哈亦将举行总统选举,近来纳扎尔巴耶夫政治威信直线下降,亲近莫斯科无疑将取得占人口一半的俄语居民的好感,巩固竞选连任地位。
  在俄方看来,相互妥协也有利于国家利益。以里海为例。俄若固执己见,更多利益势必白白送给西方的竞争对手。哈领导人就多次强调过:油管走向的前提只有一个,谁先动工,谁就最优先。如果俄继续持观望态度,很可能会使绕过俄的其他运输方案变成现实,最终损害自己在该地区的“金钱和传统政治影响力”。
  权威分析家指出,里海五国能否在年内解决里海法律地位问题,形势不容乐观。他们甚至还担心,哈俄单独签署协议,很可能会“刺激”有关国家,起相反效果。退一步讲,即使五国能签署协议,如何具体划分也非易事。
  推而论之,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独联体多边合作机制面临抉择的今天,哈总统突然访俄似乎说明,该地区国与国关系正步入新一轮调整期。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独联体多边关系和双边关系的嬗变是否太具“功利性”,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本报阿拉木图4月12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