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说起电视剧,谁都认为离不开它,但有时看过之后又让人头痛。我们特意请各地的一些观众就此说点心里话。
  满意和不满意
  如何评价近年来电视剧的基本状况呢?重庆市许多工人观众认为:播出的众多电视剧从总体质量上来说还可以,好的虽说不太多,但可看的片子不少,基本能够满足电视观众的需要。质量问题最大的是古装剧和言情剧,集数太长,情节虚假。重庆南坪一位临街摆摊的下岗职工说,这类剧大多热衷于大演古人,宣扬富贵,不大切合实际,看了也不舒服。重庆制药七厂黄英的话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她认为:“当前电视剧质量两极分化,良莠不齐。好的电视剧让人觉得精彩,回味无穷;劣质电视剧让人看后觉得浪费时间,后悔。”
  那么,对近年来播放的电视剧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呢?在我们所采访的工人中,回答“满意”的有七人,约占采访对象的百分之六;回答“比较满意”的有十五人,约占采访对象的百分之十;回答“还可以”的有五十五人,约占采访对象的百分之六十;回答“不满意”的有十八人,约占采访对象的百分之二十四。由此可见,认为“基本满意”的居大多数,这说明近年来的电视剧创作受观众欢迎的程度比以前有所提高。
  观众们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剧呢?从我们采访的结果来看,他们大都喜欢看根据我国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喜欢像《苍天在上》、《车间主任》、《情满珠江》、《和平年代》等反映现实斗争与生活的电视剧及《婆婆、媳妇和小姑》之类的喜剧片。在他们所举出的不太喜欢的电视剧中,有《明镜高悬》、《股市情潮》之类片子,同时对大量的“清宫片”也颇有微词,认为浪费钱财。重庆建设工业集团公司的肖英和重庆柴油机厂的卞伯锦均认为:应该多多创作像《苍天在上》之类的针砭时弊、宣扬正气的电视剧,着重播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娱乐电视剧,“清宫片”和肥皂泡沫式“言情片”不宜过多,否则叫观众厌烦。
  被采访的工人大都希望今后的电视剧创作能面对现实,贴近生活,在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基础上发人深省。南坪的一位下岗职工希望电视剧能更多地反映群众疾苦。工人王崇新希望:“今后电视剧要适合当代发展潮流,丰富多彩,重点反映社会发展、家庭的矛盾与冲突、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等;集数不要太长,不要内容少集数多。”重庆柴油机厂的卞伯锦建议今后也要多播放轻松的喜剧片,满足观众休闲的需要。
  (李建秋)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对于家住上海普陀区的高品瑚、陈碧垣夫妇来说,退休后,便有了更多的时间看电视,谈起电视剧来,自然比一般人更具“发言权”。“现在电视剧真多啊,我都看不过来了。”陈妈妈直感慨。她说,电视剧虽多,但爱看的不多。就兴趣而言,退休前从事文字工作的高品瑚先生喜欢看历史性、纪录性、传记性的电视剧,比如《潘汉年》和《周恩来在上海》、《龙珠》。他说,从这些电视剧中可以获得许多历史知识。伦理剧也颇对他的胃口。
  和两位老人的“口味”不一样,港台剧恰恰是二十岁的皇甫萍的“最爱”。她的理由是:“娱乐性强,尽管情节经不起推敲,不过能引你哈哈一乐。”
  在超市当售货员的三十五岁的徐亚玲,脱口报出一连串“老好看的”电视剧,什么《孽债》、《何须再回首》啦,什么《承诺》、《儿女情长》啦。有意思的是,这些电视剧清一色“沪产”,“哎呀,看得我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晚上睡觉还在想情节,第二天来上班都忘不了,与同事们可有得聊了。”
  尽管“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在“篇幅长短”问题上他们却一致,用陈妈妈的话说:“《儿女情长》长不长?《英雄无悔》、《和平年代》也不算短吧?可结束时,我还嫌太快呢。”(吴焰)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大地漫笔

  “帝王将相”何其多
  冯瑛冰
  每天晚上打开电视,总可从几个频道中看到豪华的宫廷、淫逸的“万岁”、舞动的刀戟……让人恍惚觉得自己不是生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从《努尔哈赤》、《唐明皇》,到《三国演义》、《武则天》,再到《宰相刘罗锅》、《东周列国》……银幕上的帝王将相戏,数量越来越多,阵容越来越强,场面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巨。据报道,仅北京,仅清宫戏,正在拍摄中的就有近十部。
  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争相复活,你方唱罢我登台,而且个个神气活现,占据着黄金放映时间?往积极方面看,不好否认一些创作者有光大灿烂文明的用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确实应该关注和挖掘。可是,历史和传统文化很丰富多彩,独独帝王将相值得特写大书吗?究其更直接的动因,恐怕主要还是为了市场和经济效益。
  帝王将相,都是一时之雄,都叱咤过历史风云,有故事,有个性,知名度高,容易出戏,容易引起观众兴趣,也就容易提高收视率。可能是由于民族历史遗传太过悠久深厚,我国观众一直对古装戏情有独钟。在很长一个时期,凡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总能让众多男女老少如痴如醉,到今天这种“看三国,掉眼泪,为古人担忧”的思古幽情也没淡薄多少,只是这类题材几近山穷水尽,很难再花样翻新。那么,用帝王将相来替换一下,就属于自然的转移和必然的延续。近些年的社会风气在很多方面都在复古,各地都在你追我赶地修古迹、建故居,其规模和档次比古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美之名曰“改善环境,招商引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钱包刚有点鼓的人们,“大款”感觉赛着强烈,越来越讲究派头,衣要名牌,住要星级,食要大菜……消费方面的派头十足了,就流于奢靡了。要讲派头,要论奢靡,当然无过于一呼百应、美女成群的古代帝王将相。既然无法全面还原历史,那么在名字等方面贴近总是可以的。这就造出了当今一大怪现状:各个城市,星罗棋布的餐饮和娱乐网点,虽然是现代化设备,却挂着“皇宫”、“皇爷”、“王府”、“王孙”等等招牌,这里“宫廷盛宴”,那边“帝王享受”……比比皆是的重复,并不影响门前“车如流水”。一些人在里面万元买醉、千金买笑,自觉够派够味,却不知已步入了昏君奸臣的后尘。而更多的人只能在外面眼红心痒,便从影视作品中找点感觉。于是,帝王将相戏的兴旺又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内容丰富,观众偏好,帝王将相对影视工作者来说确实是个值得投入进行大规模开掘的金矿。然而,凡事都有个度,超过了应有的度,就走向了反面———充分过了就是泛滥,正如短缺过了就是萧条。再富的金矿,也经不住人人争采。从影视市场角度看,尽管很大,也有个极限,而财力、人力更是有限,这种题材占多了,其它必然减少。这是个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实际上,与帝王将相戏红红火火相反的,正是其它题材特别是现实题材创作的不足———无论数量、质量都明显不足。虽然就创作而言,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不好分厚薄,但从社会责任感来说,后者的比重无疑应大于前者。试想,生为当代人,却不关注当代生活,怎么讲得过去?怎么面对子孙?若干年后,当子孙们翻看这一段历史时,发现这一代人更多的是在复述祖先的业绩,在炒古籍的冷饭,他们会作何感想?
  薄今而厚古,不客气地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影视工作者精神的残疾和功力的不足。帝王将相戏有正史可依据,有野史可参考,创作起来相对容易些。而现代戏,需要去从头积累、提炼、认识和把握,方方面面格外挑剔,难度较大。既怕出乖露丑,又怕出力不讨好,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避难就易,不惜远遁千年。
  为帝王将相树碑立传,如果成为一种时尚,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编导为之“竞折腰”,就该敲敲警钟、亮亮黄牌了。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电视剧,你走好!
  北京人确实忙,采访中许多人都表示今年元月份以来还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部电视片。“再说,国产电视剧根本没有什么可看的,像一部《盛世华衣》,小说本来挺不错的,可拍成电视后简直惨不忍睹,情节硬“拐”,特别做作。”快人快语的王化一语道破诸多“同类”的心事。翟耀敏是朝阳区小庄医院内科大夫,像许多职业女性一样,工作和家务双重负担缠身,能够奉献给电视剧的闲暇自然不多。她认为国产电视剧应该简练点:“太长了,哪有时间看呀!”她的同事季洪进则说,即使偶尔耐下性子看一眼,嗨,不是谈情说爱,就是暴力武打,没有意思不说,对孩子影响也不好,所以通常看完新闻后就关掉电视。
  对此,文艺编辑卢济恩的看法更理性,认为电视剧之所以量多质不高、可视性差,原因有二:编导水平差。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除《西游记》外,都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导演自己就没有读懂原著,商业化痕迹浓。电视常在暴力和两性之间做文章,其实这种媚俗的做法,弄得俗者不能欣赏,雅者也不看。他建议电视界要好好研究一下“好莱坞现象”。好莱坞影片能在全球电影市场占百分之七十份额,除了情节吸引人外,主题总是宣扬真善美、给人向上的道德力量,也是很重要原因。而我们的电视剧只是一味模仿人家的形式,并不得其要领。
  有生活基础的电视剧是大家的所爱。《婆婆、媳妇和小姑》、《我爱我家》、《候车大厅》、《为了新生活前进》等喜剧片受好评较多,原因是贴近生活,轻松幽默。为此许多人建议多拍些这样的片子。此外,《百年恩来》也颇受欢迎。季洪进说,我们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对总理有感情,很多事情也知道,电视片给人亲切感。
  (刘琼)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为什么不对心思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赵长福,是吉林省九台市沐石河乡农民,平素喜欢看反映革命历程的纪实片和国内国际新闻,不大看电视剧。不过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周恩来在上海》,还是把他吸引住了。他是一集不落,看到现在。他说看这样的片子挺受教育的,不知咋回事,电视里这样的片子不多。
  长春市绿园区城西乡四季青村村民黄丙中老人说看电视本来想开开心,哪知道看完反倒挺闹心。有的拍破大案,十个八个警察还逮不着一个罪犯;有的演农村改革,人家主角把一个地方治理得挺好,老百姓也拥护,反对派一做手脚,上级就把人给调走了。好人没好报,坏人哈哈笑。贪官照样当,有头没尾。不对心思的戏,看着憋气。
  四季青村女村民孙桂霞平时就是个“实惠”人,心直口快,谈起电视剧来更是“实话实说”:你看人家新加坡,还有港台一些电视剧,开头就告诉你,本故事纯属虚构,等你往下看,越看越可信,越看越爱看,再看咱们的电视剧,开头就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就看吧,越看越假,越看越不招人看。真不如看足球,管它赢不赢,都是动真格的。
  说起国产电视剧的节奏,四季青村的几位村民异口同声,毛病就是两个字:磨叽。拖拖拉拉,不紧凑,一把米非要熬一锅粥,一寸长硬要抻出一尺来。有的电视剧几集没看也不要紧,一搭眼又接上了。
  至于一些演艺“大腕”的演技,四季青的村民也不买账。他们说有的明星太定性,一出戏走红后总跳不出老套子,以后不管再演啥,怎么看都是演他自己,不是剧中人。还有的演员不定性,说是张三吧又像李四,说是王五吧又像赵六。
  那么,农民爱看哪些电视剧呢?他们说就是像《河弯弯路弯弯》、《咱爸咱妈》那样的片子,事是身边事,人是平常人,话是家常话。土里土气,柴米油盐,有人情味。管你“戏说”还是正说的古装片,什么大场面大制作,群星荟萃、大腕领衔,再不就是办公室小姐、名人家族,看起来都比不上看农村现实的事过瘾。拍一集电视要花不少钱,真白花了。有时候好不容易碰上一部有点意思的,地方电视台不守规矩,硬给你加上断剧广告,弄得百姓忍无可忍又没啥好招。(长林)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增加精短之作
  说到看电视,战友们常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大家对电视剧,恨也不是爱也不是,其中的原因是精短之作太少。
  驻山东某坦克团政委王志强说,部队工作很忙,一名战士在三年服役期间需要掌握军事技能,达到一定的军事水平,时间宝贵,还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活动,任务很重。他们不可能每天晚上都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电视。一般的连队,一周只有两三个晚上和节假日是看电视时间。这就造成了看电视的不连惯性,所以电视连续剧基本上和战士们无缘。
  驻山东某坦克部队战士李德忠曾多次经历过这样情形,他说,好不容易碰上一个可以看电视的日子,可是十多个频道,转来转去,播出的差不多全是连续剧。中央台是连续剧,地方台也是连续剧,特别是晚上八点到九点所谓的黄金档时间,几乎都是这个模样。当然有时候也有短剧,可是播出时间却到了十点以后。部队规定十点钟准时熄灯,还是没法看。所以大伙只好凑合着看点别的拉倒。
  经常深入部队采写新闻稿件的宣传干事傅开强同志,对部队电视文化现状的了解更加深切。他说,问题不仅仅在于现在电视台里播出的短小的电视剧数量很少,即便有,大多也是些平庸之作,看得不满意。偶尔碰上一部,看不一会,就会有人嚷嚷“换台换台”,你想这时候大家会是个什么心情。
  战士们认为,大概因为电视连续剧在宣传上有规模效应,容易得到商品经济的支持,编剧、导演、演员得到的实惠也多,不知是否如此?(汪群策)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俄罗斯文化节”将在我国九城市举办
  “列维坦及同时代画家风景画展”今天开幕
  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文化合作计划,应我国文化部邀请,由俄罗斯联邦文化部部长率领,一百二十四位俄罗斯艺术家将于4月16日至24日来华参加“俄罗斯文化节”,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长春、沈阳、大连、青岛九城市巡回演出。
  “俄罗斯文化节”由几个不同风格的歌舞团组成。“小白桦”舞蹈团诞生于1948年,曾多次来华,我国观众极为熟悉。俄罗斯音乐家明星团包括女高音歌唱家埃丽娜·普罗姬娜,她曾在一些著名的歌剧中扮演主角;男高音歌唱家亚历山大·波德柏罗托夫曾在五十四部歌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还有男高音亚历山大·尼科罗夫、阿利克辛·康德雷托夫以及男中音伏奇斯拉夫·莫亚诺夫组成的三重唱小组。奥伦堡民间歌舞团成立于1958年,歌唱艺术融会了顿河流域以及扎波罗兹耶的哥萨克民族合唱风格。“莫斯科维亚”古典室内乐团由人民演员、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埃杜阿尔特·格拉契及其学生组成,其中有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获奖者、曾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求学的潘依琼。
  “俄罗斯列维坦及同时代画家风景画展”是“俄罗斯文化节”的前奏曲,也是“中国国际美术年”系列展的重头戏。画展从4月10日至4月28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俄罗斯三十六位画家的八十六幅风景油画作品。除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列维坦作品十九幅外,其它都是萨符拉索夫、希施金、谢洛夫、瓦西里耶夫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展品中有中国美术界非常熟悉的列维坦的油画《湖》、《黄昏中的干草垛》、《暴风雨之前》,萨符拉索夫的《白嘴鸦回来了》,瓦西里耶夫的《暴风雨前奏》,希施金的《阴暗的日子》等名作。(张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公仆赞”艺术团到浙江采风
  陈大鹏
  在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率领下,由军内外艺术家组成的“公仆赞”艺术团最近在浙江杭州、绍兴采风和演出。
  从1995年中国文联首次组织百名艺术家万里采风开始,至今已有四年。开展这一活动的宗旨,就是要组织和倡导广大文艺家积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和熟悉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近两年来,这个艺术团先后举行了“孔繁森家乡行”和“京九行”等演出,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普遍好评。
  3月29日和30日,“公仆赞”艺术团先后在杭州剧院、杭州半山发电厂为浙江省的电力工人演出。人们在起吊机下、发电机旁见到了荧屏上熟悉的面孔,王铁成、郭法曾两位以扮演革命家而著名的演员来到群众中,再现伟人形象。周恩来总理的故乡绍兴是闻名全国的“十强县”之一,物质生活富裕后,人们更渴望精神生活的充实。3月31日,天气预报将有暴雨来临,但演员们不顾频繁演出的疲劳,提前来到福全镇的秋瑾广场。当地群众更是从十里、二十里地之外赶来,早早围坐在舞台前等候。刘长瑜、李光羲、刘全和、刘全利、侯耀华、瞿弦和、李羚、李金斗相继登台,观众群里不时爆发出欢呼声。一个小小的广场,竟然挤满了近二万人。
  在“公仆赞”艺术团里,还有一支穿军装的文艺小分队,他们是总政歌舞团的歌唱演员王岩、梦鸽,海政歌舞团的歌唱演员董青,空政歌舞团的小品演员刘亚津、王景,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歌唱演员耿莲凤、曲艺演员张文甫,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刘晶等。无论艺术团走到哪里,这些穿军装的演员都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人作风。
  在三天的四场演出中,近三万名观众观看。高占祥说,这不仅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也对演员本身的道德情操、人品艺品起到了净化作用。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众明星在胜利油田放歌
  刘琼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胜利油田主办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1997年“中国歌曲榜”近日揭晓。至此,中国流行乐历时一年紧张激烈的角逐,终于在十四位歌手的登场中降下帷幕。最佳男歌手和最佳女歌手桂冠分别被毛宁和陈明摘取。
  据全国三十多万听众对展播的二百五十三首最新流行音乐作品评选,高枫等演唱的《1997》、《我怎么了》、《知心爱人》、《游游荡荡》等十首歌曲获得十大最受欢迎歌曲奖。本次评选最大特点是将音乐制作的幕后人员纳入评选范畴。由专家、媒体和唱片公司组队,评出最佳乐队组合奖(零点乐队)、最佳新人奖(李惠珍、唯嘉)、最佳作曲奖(浮克)、最佳作词奖(陈涛)、最佳编曲奖(张宏光)、最佳制作人奖(陈珞)、组委会特别推荐奖(《珠穆朗玛》、《中国属于我属于你》)、评委会创作大奖(张千一、李娜《青藏高原》)等八个技术奖项。
  部分获奖歌手还参加了在胜利油田举行的演出,有一千多名石油行业建设者观看,他们的欣喜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感染了歌手,舞台上不时显现出欢腾场面。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快跑,他又来了!徐鹏飞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耗资两亿六千万美元的电影片《泰坦尼克号》已在我国各地上映,成为欣赏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