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

  绿土之声
  ——冲绳三札之二
  周瑞金
  由于亚热带气候的恩赐,冲绳全岛,整个儿就被一片茫茫的绿充满生机的绿所覆盖。说它绿得像翡翠,那是在高空俯瞰的灵感。穿行在连苍接翠的甘蔗园、菠萝园、椰树林、棕榈林之中,就恍然遨游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了。
  林木翳翳、芳草萋萋的绿土上,也有着刺目的不和谐。那就是一公里又一公里的铁丝网,和铁丝网内的美军基地。
  冲绳是日本在二次大战中唯一和美军直面交锋的国土,战后为美军占领。根据日美安保条约及有关协议,美国在日本设有军事基地119处,冲绳县集中了70%,而冲绳本岛20%多的土地成为美军基地。1972年,美国虽然把冲绳归还了日本,但大量的军事基地仍予以保留。因此,在冲绳旅行,时刻要和美国的军用或民用设施打照面。有时,简直就成了触目惊心、无处不在的风景。
  由那霸市北上,经过嘉手纳美军专用高尔夫球场,不远处,就是占地18平方公里的美空军基地。在铁丝网外的一处小土丘上,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临近公路的机场上,停放着KC—135空中加油机、P3C猎潜机、F15鹰式战斗机等20多种飞机。稍远处,则是一排窑洞式的机库,张着黑幽幽的大口,在正午淡蓝的阳光垂照下,平添了阴森可怖的气息。远处的4000米笔直跑道上常有军用机起降,那扑入耳鼓的呼啸,总令人焦躁不安。导游介绍,朝鲜战争时的重型轰炸机和越南战争、海湾战争时的B52远程巨型轰炸机都是从这个嘉手纳空军基地起飞,实行所谓“战略攻击”的。
  离嘉手纳空军基地不远处的恩纳村海边山凹上,有一座户田国际和平纪念研究所。宽阔广场上,竖立着世界和平之碑和各族人民共庆世界和平的群雕。研究所设有8个和平展厅,展出内容并不“和平”,而是原来作为美军导弹基地时的景象。“和平展厅”原为8个导弹发射架,存放24枚核导弹,一枚核弹头的威力相当于一颗投向广岛的原子弹。从一幅军事图表上可以看出,基地的攻击力囊括了包括中国台北、香港、重庆、西安、上海、北京以及朝鲜和部分日本国土在内的辽阔地区。它就像一柄出鞘的利剑,高悬在远东的上空。1972年基地归还日本后,池田大作领导的创价学会收购这个基地,将其改造成为现在的国际和平纪念研究所。池田大作说:“我要把这个导弹基地完整地保留下来,告诉人们曾经干了多么愚蠢的事。”
  嘉手纳西北的楚边海岸,本来幽静旷远,少有人烟。如今远远看去,只见一座银光闪闪的钢塔巍然而耸。钢塔四周,彩绸似的,环绕着上中下三道紫铜色的金属带。那不是游乐场,那是美军在亚洲最大的通讯基地,专门接收来自俄罗斯、中国、朝鲜、日本的电波。战争期间,指挥部的许多作战命令也是从这里发出……
  车过104国道一处山凹,正当我们沉浸在岚光氤氲、峰回路转的岛景,突然,似有一阵又一阵的闷雷从天外传来。是要下雨了吗?才不,那是美军的恩纳岳射击场。每年炮兵要在此作实弹演习,几乎把一座山头轰平了。据说有时炮弹飞出射击区,落到了万座毛风景区附近,让游客吓得哇哇叫。
  如此大规模的军事介入,加之美军及其家属层出不穷的违法乱纪事件,严重干扰了冲绳人民正常的生活。因此,彻底铲除美军基地、“还我冲绳”、“还我土地”的民众运动,几十年来此起彼伏,从未停息。旅行途中,我得知普天间的直升机场因为日夜扰民不已,加之曾发生飞机失事,曾砸毁一所小学,死伤不少孩童。前年又发生美军强奸中学女生兽行,引起社会公愤,冲绳民众强烈要求撤除机场。美军迫不得已,拟把机场迁移到名护市一个海岛。由此又引发名护市民的抗议浪潮。车过名护时,只见市区处处有反对美军基地的标语,整个冲绳岛都闹得沸沸扬扬。
  在糸满市摩文仁的和平祈祷公园,我们参观了不同国籍、不分军人非军人,铭刻着234183位冲绳之战死亡者名字的纪念碑———“和平之础”。那是数十万颗灵魂的显影。时间虽已过去了50余年,他们虽已化成了蕉园的黄土,溪涧的水汽,天边的浮云,但那一双双渴求生命的手,似乎还在从础石上伸出来,呼号和平,反对军国主义,反对侵略战争。
  也就是在“和平之础”现场,我读到了首里高中一位学生写的祈愿诗:“别再重演了/过去别再重演了/不管发生何事/不论何时/永远的……/这是愿望/这是约定/这是誓言/这是契约/和平/追求那仅有的两个文字/期待着这两个文字/请赐给和平/永远的和平。”这,应该是反映了广大冲绳人民的心声。
  冲绳人民追求安宁、繁荣的努力,还反映在对环境的绿化。旅途,导游告诉我,从前年7月到去年3月,冲绳开展了“你一棵,我一棵,众人协力100万棵”的植树活动。冲绳岛无疑是越来越葱茏蓊郁了。然而,纵然山更青野更翠水更绿,又岂能遮掩得住美军基地的骄横和历史的创伤?
  题图:冲绳恩纳村户田国际和平纪念研究所。周瑞金摄(附图片)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社情

  韩国人的“身土不二”
  许明远
  访问韩国以前,原以为这个邻国自古以来就同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联系,曾经有借用汉字的历史,使用汉字的场合一定不少。一踏上韩国土地才发觉,这种认识不够正确。实际上,那里使用汉字相当有限,并非想象的那样随处可见。然而,有四个汉字“身土不二”却多次映入眼帘,令人感到莫名的惊奇。它那深沉的内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从金浦国际机场驱车进入汉城市区时,只见一幢高层建筑上悬着一幅巨大的广告牌。画面左方是一只盛满鲜嫩水灵的瓜果菜蔬的提篮,右方是醒目的四个宋体字:“身土不二”。有人告诉我,这是标准的汉字,但绝对不是汉语,我百思不得其解。韩国翻译李小姐为我翻译过来,似乎带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味。不一会儿,在我吃第一顿韩食的饭店外墙上,又看见了大写的“身土不二”四个宋体字。稍后,在汉城前往中部古城庆州的高速公路上,我又看到了竖在一座山顶上的“身土不二”广告牌。它突兀而立,很有震撼力,我越发觉得这四个大字颇有着不同凡响的意蕴。
  终于有了机会使我了解此语的来龙去脉。在一次招待会上,我有幸认识了中国驻韩大使张庭延的夫人谭静女士。这位韩国问题资深学者为我就这四个字作了诠释。我获知“身土不二”这句韩国成语并非新近流行的时尚口号,原本是很传统的一句民谚。最早出自农村,而后传播开来。基本含意是热爱家乡,永不忘本。后来,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展成为强烈的国货意识。近年来流传日盛,则反映了一种明显的市场保护色彩。
  卢梭曾为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它的特点:一是铭刻在人们的内心,二是慢慢诞生,但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并取代权威力量。在韩期间,所到之处都让人有意无意中感到置身于“身土不二”的文化氛围里。
  首先是语言文字。初到韩国,对不谙韩文的外国人来说仿佛闯入了韩文的海洋之中,完全是陌生的世界。从马路路牌标志、商店招牌、饭店菜单到商品包装的文字标志,韩文以外的文字极为罕见。即使想借助英文拼写也不易见到,无处不在的韩国文字令人感到像是一扇未开启的门,可望不可入。
  早就听说韩国进口汽车不到1‰,从官员到庶民都用国产车。在汉城街头一站就印证了这一判断。六车道八车道十车道上跑的汽车之多、车速之快,着实令人感受到现代都市的节奏。而从小车到大巴、从卡车到工程车,不是“现代”,就是“大宇”,看不到世界名车荟萃的风景。
  在这个市场化的国度里,城市建筑仿佛用广告包装起来一样。极目皆是“现代”、“大宇”、“LG(乐喜金星)”,很少看到外国广告,更鲜见那种由外国名牌产品广告牌占领大厦制高点的情景。电视广告同样以本国广告唱主角,绝无请出金发碧眼的洋模特频频亮相,夸本国某某商品“真棒”的画面。
  韩食以泡菜文化为特色,韩国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泡菜,与之有着难以割舍之缘。在国家民俗馆里还设专馆展示泡菜的演进过程和逼真的标本呢!在韩国也可以看到麦当劳、肯德基快餐店,比较起来他们还是钟情于以辣为主的韩食快餐。我常常看到人们排长队进韩食快餐店。
  令人称奇的是,汉城市中心的繁华大街的人行道上建有茅草屋顶木头柱子的休息亭。一旁摆列泡菜缸子,宛若农舍一角;现代化的国际饭店大厅入口处大理石地面上陈放着牛车实物、石磨盘,简直土得掉渣。这些匠心独具、刻意营造的纯朴、古老、悠远的气氛,令人油然生起返璞归真的感觉。在这里,现代的“洋”与传统的“土”产生的强烈反差,折射出韩国人对“身土不二”四个大字的强烈追求。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普通话在澳洲
  李北兰
  前一段,澳大利亚的一家华文报纸以较显著的版面转载了一篇题为《粤语在海外沦为二奶》的署名文章,其语言虽然不无调侃,但说的却是大实话。
  以往,移居澳洲的华裔多为有着“海外出击”传统的广东人。而80年代以来,港人又大量涌入,故粤语大行其道,成了澳洲华族约定俗成的“官方语言”,不会粤语者连工作都难找到。然而,近十来年,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其它地方如上海、北京、天津、四川以及台湾等地的移民和观光者源源不断地进入澳洲,或做生意,或念书,或打工,或旅游,或考察,从人数上明显超过前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派往海外的驻外机构、商社、体育组织以及文艺团体等越来越多,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而西人学习中国语言也必然首选普及率最高的普通话……在此新情况下,普通话(台湾称“国语”)便“登堂入室”,一举成为澳洲华族的主要语言。
  虽然澳洲华文报纸的商务招聘启事上仍要求应聘者会说粤语,但会说普通话已经放在了首位。以往只要会说粤语就可能在华埠找到一份工作,而现在如果不会说普通话,纵然才高八斗,如花似玉,也难以在华埠站住脚。事实上,此地华人商场、超市的营业员全部都会说普通话,我等华人进去购物往往容易产生“已经回国”的错觉。有趣的是,澳洲的华人聚居地,其公共场所和政府机构,如医院、图书馆、银行、福利部门等一般都配有会说普通话的翻译或职员,专门为不会说英语的华人服务。某些与中国有着业务往来或有意前往中国投资、做生意的跨国公司,更是将有着双语背景(特别是普通话流利)的华裔工作人员视做“财富”,裁员时往往不被“点卯”,而提拔时却又榜上有名。要开拓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还得靠这些有着语言优势的人当开路先锋。
  由于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华人越来越多,所以华人学校的中文课一般都用普通话教学,有些港人还专门花钱将子女送到大陆或当地的华语学校学说普通话。“不为别的,单单为与大陆做生意这一条,就必须学会说普通话。否则,那钱就是摆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赚到!”去年秋天,国内某省招商团到悉尼招商。一位有心前去投资的粤籍商人不会说普通话,无法与招商人员沟通,于是便花大价钱雇了一位会说普通话的西人作翻译。“中国人与中国人不能用中国话沟通,反倒要西人来当翻译……看来我非学说普通话不可了!”这位粤籍商人事后果真进了普通话培训班学了整整三个月。如今,他虽然还不能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每逢做国内生意,却也不用“翻译”了。
  普通话的流行,给华埠带来了生机———说话好听,生意好做,交流方便,沟通无碍……而最大的好处则是华人与华人之间因语言相通有了一种认同感和凝聚力,华埠以往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大大改观了。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

  葡萄香飘纳巴谷
  石振勤
  听主人说要带我们去纳巴谷参观时,我的脑海里不由得出现了一幅在云南常见的山谷景象:两边高山耸立,中间一条河流。可是,当车子驶离旧金山约半小时后主人告知已进入纳巴谷时,却根本找不到一点“谷”的影子。公路两侧虽然也有山,山却不高,相距总有二三十公里的样子。地很平,清一色种着葡萄。往前,笔直的公路望不到尽头。原来这就是美国人所说的“谷”。
  纳巴谷属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纳巴市,是美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区。据说全美一半以上的葡萄酒就产在这个“山谷”。
  除了偶尔穿过一两座小镇外,汽车一直穿行在葡萄园里。车开得很快,看不清路边的葡萄架上是否挂果,只见墨绿一片。绿叶丛中不时闪过风格不同的建筑,不高,两层小楼居多,没有院墙,没有篱笆。一两幢一组,一组就是一户人家,周围都是葡萄,小楼大约就是葡萄园主的住宅了。汽车弯进一条岔道,在一座花园里停下来。一座拱门前有一块小广场,广场中间是一个大喷水池,周围是修整得很好的花圃,有玫瑰、绣球和一些叫不上名的艳丽的花。主人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今天要参观的第一座葡萄园兼葡萄酒厂。大家可以随意进园里参观,也可以尝葡萄。穿过花圃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架,一人高的水泥桩上拴着铁丝,隔一米一行,葡萄藤就爬在铁丝上。藤上挂满了葡萄,紫里透黑,一粒也就豌豆般大小。摘一粒尝尝,甜中带涩,并不好吃。后来才知道,这是专门供酿酒用的品种。这时,一位接待员来带我们去参观酒厂。这家厂叫蒙大维葡萄酒厂,是纳巴谷最大的酒厂之一,它和葡萄园同属一个主人。厂就在园里,不走近看不出来。除了摘葡萄靠手工外,清洗、榨汁、发酵、窖藏、装瓶等工序都是自动的。因此,偌大工厂里看不到几个工人。酒厂的接待室也是品酒室,架子上摆满了葡萄酒,每瓶从五美元到六十美元不等。到这里参观的客人都可以免费品尝,当然参观也是免费的。厂主的目的并不是当场卖酒,而是要客人记住他的牌子。我不擅饮酒,不过还是每种要了一小点,白的、红的、甜的、酸的,就着小饼干喝下去,一时酒香盈鼻,惬意极了。
  我们参观的另一家酒厂叫贝林杰,据说是纳巴谷最早的酒厂。厂建在山脚。一进门就见古木参天,绿茵遍地,一幢欧陆古典式两层小楼坐落在树荫下的草坪上,使人感到仿佛进入上世纪的欧洲庄园。来到这里的客人,一定要参观他们的酒窖。酒窖依山而建。从外面看,它像座老式的大仓库,进入里面,却是几个山洞。直径一米多的橡木大酒桶横卧着堆放在仓库和山洞里。做桶用的橡木是专门从法国运来的。酒桶严格按照进库的先后顺序不断倒换,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山洞深处已经窖藏好的酒运出去,再依次把后来的酒桶送进去。据说窖藏是出好酒的关键工序。山洞里温度湿度稳定,有利于酒的熟化;橡木透气而不漏酒,可以使酒越陈越香。接待员把客人领进酒窖,介绍他们出好酒的奥秘,那效果自然胜过广告宣传。品酒室就在那幢小楼里,厚重的橡木门窗和古色古香的家具处处显示着这里的深邃和久远。酒是好酒,不过我水平太低,品不出高下,倒是这家酒厂的历史让我品出了另外的一些意思。
  很久以前,贝林杰兄弟从德国来到美国,发现纳巴谷的土壤气候很适宜种葡萄。他们就在这里定居,并开发葡萄园和葡萄酒业。葡萄酒有了销路,种葡萄的人渐渐多起来了,原来种别的作物的也改种葡萄。到后来,几乎整个纳巴谷都种上了葡萄,逐步形成了纳巴谷的葡萄酒产业。这种高度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经营,并不是谁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是市场把社会上的资金、劳力、技术引向纳巴谷的葡萄酒产业,使它形成强劲的优势,占领了市场,赢得了回报,再扩大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如此循环,终成气候。所谓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葡萄被市场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

  走近白桦林
  ——旅俄散记
  于佰春
  初冬,白雪覆盖着俄罗斯大地。一天上午,我和俄国朋友萨沙驱车前往莫斯科远郊。
  莫斯科远郊的卡尔多夫山岗,是一片绵延起伏、长满白桦树的丘陵。在与公路相连的侧道边上,从一幢涂着浅绿色油漆的木克楞小屋里,走出一位银发浓密的俄国老人。他斜挎自动步枪,挥手示意停车。萨沙说,防护林站到了。老人看过护照,知道我来自中国,便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喝茶。
  木克楞是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一种民居,它静静地伫立在白桦林中。推开小屋厚重的木门,壁炉火苗正旺,屋内暖意融融。壁炉旁边的餐桌上放有几片“黑列巴”(面包),几块小咸鱼,一碟泡菜和半瓶伏特加。墙壁正中还悬挂着一幅列宁速描肖像,他那充满智慧的额头、洋溢活力的山羊胡和极富表情的面孔正以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远方。
  老人叫谢尔盖·彼得罗维奇,曾是海军中校。退休后,自愿担任守林员。在喝茶交谈中,谢尔盖老人给我讲了一个二战时期发生在这片白桦林中的故事。
  “1942年冬天,德寇兵临莫斯科城下。守城军民凭借森林为屏障,与敌人殊死搏斗。红军在白桦林中设立了一个医疗站,每天有上百名伤员在这儿得到救治。后来,德寇发现这个目标,准备偷袭。红军得到情报后,立即组织撤退。不料,汽车遭到敌特破坏,撤退受阻。为掩护伤员先行撤退,七名女护士主动留下断后。在次日拂晓的反偷袭激战中,七名护士全部牺牲在白桦林中”。
  老人接着说,战争胜利后,政府准备砍伐一片白桦树,辟出一块场地建造纪念碑。但是烈士亲属却一致要求完整保留这片白桦林。每年“祖国解放日”这天,有很多人前来凭吊英灵。
  怀着这种情感,我请求谢尔盖老人带我拜谒白桦林。
  我们朝山岗深处进发。在一片浓密的白桦林边,我看见路旁竖有一块一人多高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一行诗句:“烈士英灵与大地森林同在”。下面刻有七位姑娘的名字。抬眼望去,碑后面那一株株挺拔俊秀的白桦树宛如一个个纯情少女,披着洁白的薄纱,相依而立。树干上那错落有致的节疤如同一双双深情的眼睛,凝视着四方。白桦少女们宁静地伫立着,仿佛在沉思、在倾听、在等待。
  雪后的白桦林静极了。白桦树特有的神韵是其他树木无法与之比美的。她那俊秀挺拔的身躯,刚毅坚韧的风骨,活脱脱地把俄罗斯姑娘们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和高尚情怀再现出来。她昭示后人:安宁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久久地在路旁林边徘徊,不忍惊扰白桦林深处那肃穆、超凡的宁静。我漫步回到车旁,与谢尔盖老人无言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向白桦林深深地鞠了一躬。
  归途。那起伏蜿蜒、色泽凝重的柏油路仿佛像一条缎带,维系着历史又通向未来。更使我动情的是,每逢后面有汽车超越我们时,带起的气浪竟使路面上的落叶一片片、一团团地飞舞起来。宁静的山岗顿时充满迷人的活力。看那无数被严霜点染过的秋叶,或浅绿、或金黄、或火红,它们轻柔、均匀地飞舞着。这是秋叶最后的舞蹈。树叶的生命虽已终结,但白桦林是永恒的。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

  和刻本《酒中趣》漫谈
  王建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曾有大量的中国古籍流入日本,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古代的日本不但输入中国古籍,并且仿照翻刻,以满足其国内的需要。这种翻刻本通常称作“和刻本”。和刻本是中国古籍流传的一个特殊系统,当某些古书在中国失传之后,却以和刻本形式在日本保存下来,显得弥足珍贵。这里介绍的《酒中趣》便是这样一种和刻本。
  《酒中趣》作者名石成金,清代扬州人,字天基,号惺斋,大约出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乾隆初去世,活了八十多岁。石成金是个颇为多产的作家,创作小说50余种,著有《笑得好》、《文字窍》、《至理名言》、《金刚经注》等作品。但遍查中国的多种图书目录,均无《酒中趣》的踪影。由此推知,《酒中趣》在国内可能已经失传。据调查,此书目前仅存于东京的静嘉堂文库,为此我曾专门前往绿荫丛中的静嘉堂文库探访,得以见到《酒中趣》。该书两卷,分为两册,日本嘉永二年(1849)由江户(今东京)青云堂刊印,开本178×118毫米,版框半页150×96毫米,每半页8行,每行18字,白口。和刻本《酒中趣》正文有简单的注释及日本训读符号,校注者名为荒井公履。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以前就懂得了造酒方法,后来更出现了许多关于酒的著作,如《酒谱》、《酒经》、《酒史》、《酒乘》等等,叙述酒的缘起和历史典故。石成金的《酒中趣》,如书名所说,是从饮酒的趣味着眼的。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好酒,以至陶渊明诗篇篇有酒,李白云“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苏轼也说:“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可是酒中之趣究竟在何处,他们都未明言。石成金的《酒中趣》却作了仔细的解说:一、酒趣在于放虑,即饮酒之时应放下各种忧虑。二、酒趣在于娱心,即一心享受饮酒的欢娱。三、酒趣在于缓酌,指缓缓含咀杯中佳味。四、酒趣在于微醉,宋代邵雍诗曾说“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就是这种境界。五、酒趣在于昼饮,石成金认为夜晚饮酒,酒毒停于胸腹,容易引起疾病,故他主张白天饮酒。六、酒趣在于易致,意思是酒须常备,兴到即饮。七、酒趣在于颠狂,饮酒半酣,颠狂自得。八、酒趣在于真率,追求自然随意,反对娇揉造作。九、酒趣在于小集,三四知己,饮酒赏月,最是自在。十、饮酒在于浅令,浅显酒令可以助兴。石成金虽然好饮,却反对暴饮。所以他在陈述酒趣之后,还举出了酒有八害:因酒折福、因酒昏志、因酒失事、因酒浪费、因酒肆言、因酒取怨、因酒致病、因酒杀身。可知对于酒的利弊,石成金是看得比较清楚的。他没有沉醉于酒乡,而保持着清醒的理智。
  饮酒之趣只是《酒中趣》所论述的一个内容,此外还列有许多大类,如酒智、酒忌、酒缘、酒考、酒中德量等,每类中再列细目作细致讨论。因此,《酒中趣》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关于酒的小型类书,颇可供酒文化研究者参考。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

  俄罗斯圣彼得堡基督复活大教堂。许宏治摄


第6版(国际副刊)
专栏:

  雕 王秀英摄于坦桑尼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