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寻找城市雕塑
  本报记者 李舫
  前不久,在一次座谈会上,诗人李瑛关于城市雕塑的一席发言赢得在场者的共鸣,也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似乎是忽视了城市雕塑的建设。现有的城市雕塑要么残破不堪,要么质量低劣,好的作品并不多见。城市雕塑,不仅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更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他呼吁:为我们的城市雕塑多保留一些空间。就此,记者走访了几位建筑界、雕塑界的专家和学者。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和城市改造,城市的内涵不断被重新界定,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生态环境、文化品格、整体布局等等,都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雕塑?
  程允贤(雕塑家、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城市雕塑一般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公共活动场地建设的室外雕塑。
  城市雕塑,是城市建筑的重要一环,是城市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宝贵文化遗产,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被湮没了,但青铜铸造、石头雕刻以及采用多种硬质材料制作的雕塑,却长久地留存下来。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雕塑又是一种强制性的艺术形式,它们伫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内,从早到晚,由春至冬,你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因而,好的城市雕塑,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成为城市的标志,历史的见证,不断地、默默地闪烁着历史的光辉;而低俗的城市雕塑,则可能成为城市的累赘,甚至是城市的垃圾。
  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
  记者:城市雕塑,顾名思义,是与城市密切相关的,它是城市社会公共环境这个有机整体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城市雕塑就单体而言尚属佳作,但同其具体环境却难以协调,有一些让人觉得画蛇添足,又有一些却让人觉得喧宾夺主。前不久,杭州的大型雕塑《美人凤》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类投资浩大的城市雕塑一旦完成,便会因种种原因难以拆除,因而往往城市规划、雕塑设计中的点滴疏漏,都会被遗憾地留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成为公共环境和城市建设中的败笔。应该怎样认识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关系?怎样合理配置城市雕塑?
  吴良镛:(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城市的建筑艺术,常常被比作交响乐,即各个组成部分要协调和谐,以达到整体的美。因而,城市雕塑家在创作之前,就应该思考许多问题,如雕塑的主题是什么?是否适合用雕塑的形式?雕塑应该作为主体还是客体?雕塑的具体位置如何?尺度要多大?宜用群雕、单体,还是浮雕?风格选择具象还是抽象?如何协调雕塑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处理?
  建筑艺术与城市雕塑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有形有体的造型艺术,但是建筑艺术只能以抽象的形象来感染人,如根据不同的主题给人以肃穆、亲切、庄严、舒适、幽静、愉悦等不同的感受,却难以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而城市雕塑,特别是具象的雕塑,比建筑更具有表现性和说明性。它们每每立于观赏核心的位置,确切表达场所的主题,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如荷兰的鹿特丹有一座“毁灭了的城市”铜像,是为纪念该市1940年被德国法西斯所杀害的五万居民而创作的。这座雕像所塑造的人,胸中是空心的,做痛苦挣扎状。1955年、1993年我曾两次去过该城,这座雕像都给我以强烈的震撼。我感觉它凝重而真实地刻画了广场的主题,抓住了拜谒者的心灵,达到了强烈控诉法西斯罪恶的目的。
  近年来,一些宏伟的市政建筑在我国各城市陆续兴起,许多政府部门常投以巨资,以巨大的形象来处理政府建筑。然而这些形象却往往并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我50年代参观过的荷兰市政厅建筑内的一座雕塑却使我记忆犹新。这是一座与真人相仿的石雕,一个人双手将另一个人举过头顶。它隐喻希腊神话中的一则传说:古代有一位英雄安泰,只要不离开土地,就力大无比,百战百胜,而一旦脱离土地,就会因丧失体力而死去。这样一尊石像立在市政厅门前是意味深长的,它仿佛是一口警世钟,告诫市政当局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脱离人民。这些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给我们以启迪,任何城市雕塑都不是单摆浮搁的,而是某一建筑群、广场、园林乃至整个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城市雕塑家要懂得创造其作品在形体和空间之外的语言,这种语言不仅仅是作品的主题,也是其所依附的整体的思想内涵、精神境界。
  城市雕塑需要各界合作
  记者: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城市建设不配套的事件屡有发生。由于缺乏系统、严格、规范化的综合管理,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道,互不相让,以致出现了许多重复建设的情况。路面铺好又挖开,挖完了再填上;地下管线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等情况几乎已是司空见惯。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状况?
  曹春生(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国的城市雕塑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期,各种关系有待理顺。
  城市雕塑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等方面密切相关。比如说,我们要在某处建一座城市雕塑,那么首先应该了解这里的历史、人文背景,也要明白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园林设计,甚至还要问清该处的地下水、电等管线路情况,不能两眼一摸黑,盲目上马,草率施工。一个好的城市雕塑家,要首先学会与建筑师、园林师、规划师、艺术家以及与其他雕塑工作者的悉心配合。
  完善城市雕塑事业机制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官僚主义。好的、有影响力的城市雕塑耗资巨大,动辄几百几千万,不是哪个人、哪个企业所承担得了的,需要政府部门的行政参与,宏观调配。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哪个人就说了算。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尊重艺术规律,不能由哪个决策者或策划者个人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否则只会产生城市垃圾。
  城市雕塑和公众意识
  记者:我看过一些资料,在欧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建筑与雕塑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似乎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我们的城市雕塑与之相比,则显得很苍白、很单薄,或者不加爱护,管理不善。应该怎样认识这种现象?在进行城市建设、发展城市雕塑的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董祖贻(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建设是一个延续的过程,许多国家有悠久的城市雕塑传统,经过几百年甚至是千余年的历史积淀,逐步淘汰,逐步完善,逐步保存,留下来一批又一批雕塑作品,这些都是每个时代、每个不同历史时期遗存下来的艺术精品。我们的城市雕塑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萧条到繁荣、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历史过程。我国的城市雕塑发展很快,也出现了一批内涵丰富、艺术精湛、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的优秀雕塑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但是,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城市雕塑有一种不太好的势头,就是“雕塑热”,一些城市、项目不顾具体情况,草率设计,盲目上马,仓促施工,结果出现了一大批主题含糊、制作粗糙、造型庸俗、水平低下的小品式雕塑。
  程允贤:城市雕塑的管理是个老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表面上是市政管理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领导不重视;同时,一些市民文化素质、道德素养较低,缺乏艺术修养,缺乏公共道德,不懂雕塑,不会欣赏,不去爱护,任意涂污,随意破坏,甚至以破坏为快感。解决的办法,我个人认为,首先是领导重视,指定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解决经常的经费(其实所需很少),制订管理规定。从根本上讲,则是加强美育、德育。学校、报刊、电视都动起来,其实这样做,不单是为了城市雕塑,更重要的是提高文化素质,培养社会品德,我想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一些好的城市雕塑,一定会容光焕发,绚丽夺目,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闪射出艺术的光辉。
  左上图为南京玄武湖中的雕塑。(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一瓣清香献伟人
  浙江电影制片厂日前推出新完成的故事片《周恩来———伟大的朋友》。这部由宋崇执导,王铁成主演的影片,以质朴的风格讲述了周恩来为国事操劳的同时,作为一个普通人与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真诚相待的故事。影片透过周总理和国画大师齐白石、京剧大师盖叫天及曾被打成右派的女歌唱家张权等艺术家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
  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编剧苏叔阳抱病四下杭州调查采访,十易其稿写成剧本;导演之一沈雷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有关周恩来生平的书籍;主演王铁成忍着老母病逝的沉痛参加影片的拍摄,从不对片酬提任何要求;制片主任张临杭一度把患重病的丈夫“带”在身边拍片,人称“一头挑丈夫,一头挑着摄制组”……作为电影制片业中的“小字辈”,用他们的话来说:用周总理熟悉的艺术方式表达我们心中对他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是应尽的责任。他们的后面,有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总理家乡人民的大力支持。
  (文一)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精品意识,增加前瞻性,尊重广大邮人的利益
  回首邮坛感慨多
  康宏志
  邮友煮茶,品味过往,我们感觉到了中国集邮事业的前进步伐。以数字为证,1992年集邮业务收入仅五点九亿元,占邮政业务收入的百分之九点八,而1997年1—10月份的集邮业务收入即达五十三点六亿元,占邮政业务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三点六,全年集邮业务收入可达到六十亿元。可见集邮业务之于邮政行业的发展已举足轻重。目前全国集邮协会会员已达二百七十六万人,比1992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五,全国集邮爱好者达两千万人。调查表明,大多数集邮者参与集邮的直接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益智、怡情、交友。由于集邮并非纯文化活动,众多集邮者的另一个直接目的,便是瞩望邮品的升值,以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的财富传之后人。去年在广州、大连、重庆和上海相继举办的香港回归祖国集邮博览会、第二届全国最佳邮品评选颁奖会暨邮品博览会、全国邮展和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蔚为壮观,文化色彩浓郁,经济收益不菲。
  回首去岁邮坛,最牵动人心的当属邮市的潮起潮落。春风杨柳之季,邮市还是万头攒动,人声鼎沸,“恶炒”之下,各种邮品价格一路飞涨,很有些“发高烧”之状。有识之士称“高烧过后必暴跌”,果然言中。不堪忍受“惨淡”,一些人弃市而去,更多的人则心有不甘,希冀着“柳暗花明”。
  邮市竞升,引起颇多评论,仅北京一地短时间内便先后有十家亮相。从一家独步到竞相上马,从露天到室内,应当说是一个进步,但在邮商和入市者难有大发展的情况下,过快过量扩充,还是令人忧大于喜。
  “金箔张”现象尤为惹人注目。从紧俏到乏人问津,从高价入市到跌进邮政售价,直至邮政部门采取公开毁版、公布印量之举“救危”,个中三味值得深长思之。毋庸讳言,市场需要精心维护,一着不慎,便可能挫伤集邮者和投资者的热情和信心。
  1997年新邮跌进面值幅度增大,各地名目繁多、鱼龙混杂的集邮品频频推出,都令人顿生忧思。集邮者与邮政部门的关系犹如水之于船。水涨船高,好扬帆远航,而水落石出,船就不大好行,甚至有搁浅之虞。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精品意识,多一些前瞻性,尊重和维护广大邮人的利益,也是人们对“国家名片”的声誉和邮政部门的形象的希望和珍爱。目前,集邮者对集邮品的选择面越来越广,这就要求创意者、设计者、制作者必须精益求精,拿出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文化知识含量丰富而且工艺水平先进的精品。
  去年年底之前,新邮预订和新的邮票价目表的出台,又在集邮圈产生了轰动效应。新邮预订一改旧章,采取交纳全额预订款、敞开预订的新方法,意在加强宏观调控,满足集邮爱好者的基本需求,抑制邮商大批量预订后炒作新票。据了解,为防止预订中“水分”的出现,邮电部邮政总局曾派检查组深入到各地,一俟发现“水分”即挤出。因而,预订量并未如风传的那样增加很多,仅比去年计划分配数增长了百分之十,购新邮将不再成为难事。新价目表广受欢迎,很有点“久旱逢甘霖”的味道。核算价的上调,意味着在二级市场上入市邮品的起点价位总水平的提高,亦向人们显示出邮品保值增值的可观前景。此一政策导向对目前尚处低迷的市场当属一大利好,有助于邮市的逐渐“复苏”。近来邮市的止跌、反弹行情,预示着新的一年邮市或许将是一个较为平稳、渐聚人气的过渡年。邮市太热或过冷都不好,爆炒狂跌都不是健康状态。
  现在,中国集邮界正紧锣密鼓地迎接在北京举办的’99世界邮展暨万国邮联第二十二届大会。中国邮坛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润泽世界。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不朽的作品杰出的剧团
  英国艺术家今晚演出《奥赛罗》
  享誉世界的英国皇家国家剧院今晚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演出莎士比亚的不朽名作《奥赛罗》。能获得一张珍贵的入场券已成为北京观众的幸事。
  《奥赛罗》是人们熟知的莎士比亚悲剧作品。黑人将军奥赛罗和威尼斯贵族之女苔丝狄梦娜相爱,由此,妒嫉、猜疑、欺骗、邪恶、悔恨、自尽,一幕幕爱情悲剧逐步出场,扣人心弦。皇家国家剧院成立于1963年,始称“国家剧院”,首任团长就是劳伦斯·奥立弗,这位英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国宝,不但在戏剧舞台主演过莎翁的许多名作,还进入好莱坞,因演《蝴蝶梦》、《傲慢与偏见》等影片而蜚声影坛。1976年,剧院更名为皇家国家剧院,并迁入泰晤士河南岸的新址。这家剧院几十年来发展迅速,编演古典剧、现代剧,甚至发掘出一些人们早已遗忘的剧目,影响遍及世界。近几年,他们又在欧美演出《天窗》、《卡鲁塞尔》、《检察官的电话》、《阿卡迪亚》、《父母的倒蛋鬼》、《职业恶魔》、《扑克迷的选择》,大受欢迎,赢得了无数奖项。
  此次来华演出的导演森姆·曼德斯曾为英国各个一流剧团执导话剧,今年三十三岁,数十次获各类大奖,最近完成的电视片《歌厅》也引人注目。皇家国家剧院成立的第二年便上演《奥赛罗》,由劳伦斯·奥立弗饰奥赛罗,这次由黑人演员戴维·哈伍德扮演,他曾在多部戏剧和电视剧中担任主角。黑人演员演黑人角色本来顺理成章,但在一些国家很长时间里因为种族歧视未能实现,在中国则因条件所限也难得一见。这回观众可饱眼福。这出戏去年在英国上演,尽管手法很新,却好评如潮,对导演、演员的评价颇高。
  3月6日、7日、8日,《奥赛罗》在北京上演,3月9日赴上海,12日、13日、14日将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演出三场。这是中英文化交流项目中的内容。3月3日至5日,英国皇家国家剧院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莎士比亚日,在经贸大学与中国观众座谈、联欢。(文己)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雕塑·建筑·人
  方吾
  读罢这篇城市雕塑访谈录,我不禁想到:当我们的眼光放得越来越长远,我们所关注的问题越来越繁杂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忘记那些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事情。
  在现代建筑栉比鳞次、海鲜酒楼灯红酒绿、夜总会莺歌燕舞、家居装修日益豪华的同时,优秀的城市雕塑何以无处安身?究竟有多少人考虑过在我们身边需要艺术的气氛,在公共生活中不能缺少文化的润泽?
  身处都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之说,崇尚一种人文精神,不乏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这些,在密不透风的马赛克、立邦漆、玻璃幕墙、不锈钢包皮的包围之下,越来越显得有些淡漠。因此,城市雕塑的警示并不仅仅在于城市建设本身,而是告诉我们,如何在城市生活里为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保留其诗化的精神吐纳方式。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风情画卷“红盖头”
  在云雾缭绕的巴山蜀水之间,生活着勤劳智慧的土家族人民。秀丽的风光,朴实的民风孕育着土家人独特的地域文化,土家人生息劳作、婚丧嫁娶的奇特习俗,特别是土家人极擅用音乐和歌声宣泄他们内心情感的技艺和特点,历来为音乐人所看重。由青年作曲家周志勇创作、北京天下文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资制作的系列音乐专辑《红盖头》,将古朴淳厚的土家音乐与现代音乐融汇到一起,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古今合璧的风情画卷。
  周志勇从小就受到巴蜀文化的熏陶。在大学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后,就一直按捺不住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土家音乐加以挖掘和提炼的创作冲动。九年来,他多次深入到土家族聚居地湖北长阳、五峰山区一带采风。在《红盖头》中,缠绵的音乐,略带哭腔的歌声,把土家女出嫁临行前那种悲喜交加、依依惜别而又对新婚生活无限憧憬的复杂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令听者莫不感到凄楚委婉,亦喜亦悲;在《升腾》中,作者以土家人出殡仪式中的“跳丧鼓”曲调为主旋律,强烈的现代音乐节奏,使人感受到逝者在大自然中“升腾”的无畏,而生者对逝者那种撕心裂肺、难以割舍的怀念之情;在《太阳里的风铃》中,悠扬的山歌在绵延起伏的山峦间盘绕,和着朦朦的云雾像要飞进你的心间,使人觉得一种“深山幽谷听林涛,苍松翠柏闻鸟啼”的秀丽风光赫然出现在眼前……专辑由青年歌手谭晶演唱。(胡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北京音乐家
  追思王酩
  二十多位知名作曲家、词作家、歌唱家,老中青三代,近日在北京聚会,追思几个月前逝世的杰出作曲家王酩。
  他们或成文或不成文,或点点滴滴或概括一个方面,从人品、业绩、生活,回忆了王酩的一生。大家说王酩是位艺术界难得的大好人,只有朋友没有仇人,他品格高尚,为人天真,拥抱生活,热爱祖国,成就不凡,不但创作了许多传诵久远的作品,还培养了不少人才,并创办了《音乐生活报》。王酩的夫人王香珠含着泪水深情叙述了王酩是怎样把生命、把一切一切都献给了音乐创作的,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文同)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这是城市雕塑吗? 韦启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