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微型调查

  巧用联合拓市场
  ——关于沪浙皖西瓜种子产销联合体的调查
  □汝鸣 童彤
  自己手里攥着行情看好的西瓜种子,如何尽快抢占市场,获取最佳效益?为此,合肥市种子公司与沪、浙、皖18家省级种子公司和130多个经销处结成了产销联合体。10年来,利用这个联合体,作为产方合肥市种子公司生产的“丰乐”牌西瓜种子畅销28个省、市、自治区,年销售量由联合前的0.75万公斤发展到40万公斤,占全国用种量的1/3,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
  产销联合,产方让利换市场
  1985年,合肥市种子公司引进杂交西瓜“新澄”亲本制种获得成功,超常规的检测措施使种子纯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仅7500公斤的产量,包括公司老总在内全体职工出动叫卖销售仍感吃力。与此同时,在全国寻找优质可靠杂交西瓜种源的上海市和浙江省种子公司,通过两年的派员考察、购种试种选上了合肥。合肥市种子公司抓住这个机遇,通过保证对销方的良种供应和特别优惠价,与沪、浙、皖3个省级种子公司联合组建起中国种子行业第一个跨省、市的产销联合体,并使之迅速发展成18个省级种子公司、130多个经销处的产销大联合。
  产销联合,市场迅速被打开,“丰乐”牌杂交西瓜良种,在大部分联合体成员省普及率都超过50%,在沪、浙、皖3省、市则达70%—80%以上。1995年9月,合肥市种子公司作为农业方面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全国名牌大会。
  产销联心稳市场
  联合体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作为联合体成员的各省级公司和各地、市级经销处,利用优惠的进价、充足的货源供应等优惠条件,运用自己的销售网络,采取统一供种、送货上门等措施,积极扩大销售,结果家家盈利,效益可观。有的经销处,一季西瓜种子,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收入几十万元。同时,高产高效优质的“丰乐”杂交西瓜良种在各地的大普及,还为各地的瓜农带来较高收入。据有关部门测算,10年间,“丰乐”杂交西瓜良种为各地瓜农增加的收入达30多亿元。
  合肥市种子公司,虽然对联合体成员大幅度让利,但迅速稳固扩大的市场份额,仍旧带来巨大的利润。10年间,该公司年利税由30来万元猛增到3700万元,由一个固定资产仅14.7万元的小公司,迅速发展成净资产2.2亿元的丰乐种业集团,继而改制,4500万A股股票在深交所上市成功,成为中国种业第一股。
  发展科技拓市场
  联合体成立之初,合肥市种子公司便办起全国种子行业第一家科研所——丰乐种苗研究所,但条件较差。
  随着联合的发展,合肥市种子公司的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得以抽出大批资金投入科研。丰乐种苗研究所迅速发展成拥有45名科研人员、8个科研基地、固定资产330多万元的现代农业科研所。还先后与国内外十几个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起技术协作关系。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围城”与“进城”
  ——北京农垦新形象的塑造
  本报记者 高云才
  在北京市农场管理局区域遥感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占地8万公顷的农场土地分布在北京市郊的8个区县,星星点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北京农垦以自身的人才、技术和基地的优势,组建了北京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灵活运用地理上“围城”的优势加快“进城”的步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北京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着力点:抓上游产品
  种养业是农垦的优势。北京农垦有良田2.8万公顷,年产粮26万吨,产奶、菜、肉、蛋、鱼7.5亿公斤。
  随着形势的发展,北京农垦人意识到,欲扬农垦之长,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浓眉大眼的包宗业,既是农场管理局局长,又是改制后的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总经理,他做起事来也虎虎有生气。“北京农垦的发展空间在于围城。”他说,“我们要专做农民个体做不了、农村集体经济又搞不了的事,真正把北京农垦建成郊区农业的示范基地。”
  良种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种子是农业的上游产品。北京农垦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包宗业说:“搞良种工程,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农产品的质量标志,因为,良种标志着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更高的附加值。”
  北京禽鸭育种中心是农业部支持北京农垦的项目,在这里,我们看到育种卫生车间整洁明亮。技术人员说,育种工作最怕污染和细菌,差之毫厘,种苗就谬以千里。他们不无遗憾地说:“其实,欧洲现在的良种鸭就是我们的北京鸭,只是我们过去不注重鸭种的培育而外国人注重鸭种的选育,北京鸭的品质退化是必然的。”
  这个育种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我们,通过同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合作,他们已经培育出优良的北京鸭种苗,不仅生长期短,肉质鲜嫩,而且通过提供网上养殖技术,大大地减少了养鸭成本。目前,北京鸭种苗每年向市场的提供量已达到130万只。
  包宗业说,北京农垦通过和科技单位联合研制,精心选育,已培育出年单产奶6900公斤的奶牛品种,若由国有农场饲养则每只奶牛年产奶能达到7300公斤,而现在我国奶牛平均年产奶水平为每只牛年产奶3000公斤。这是北京农垦奶牛事业的一个重大突破。此外,北京农垦还选育出适应北方气候的优质水稻良种20余种,年供种量达到2000万公斤。北京养猪育种中心解决了人工授精的难题,大大节省了公猪的饲养成本。
  “卡夫”在诉说:进城
  在北京任何一家大型副食品超市的货架上,消费者都可以买到“卡夫”系列乳制品。精美的包装、美妙的口味,不仅孩子们爱不释手,就连大人也很喜欢。
  许多人大概都不会想到,这么“洋气”的产品居然会和农垦联系在一起。“卡夫”系列乳制品是北京农垦和美国合资的产品,在北京市场十分走俏。北京农垦在抓农业的上游产品并尝到甜头的同时,又集中精力抓农业的下游产品,走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道路。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北京城这么大,这是北京农垦的大市场。现在北京全市存栏奶牛6万头,分布在54个国有牛场、109个集体牛场饲养,年产奶总量达到2.25亿公斤。面对首都的鲜奶和乳制品市场,北京农垦以产业化模式运作,集中资金和力量成立了三元食品有限公司,以牵动牛奶业深加工。
  三元公司由北京农垦的10个乳制品加工企业组成,承担全市的鲜奶和乳制品的供应的龙头工作,以契约方式同奶牛生产场、农户相连接,改造后其鲜奶加工能力每年可达2亿公斤。
  为了满足城市市场的花卉需求,北京农垦不失时机地组建了花卉服务公司,栽培、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向北京市场和全国其他城市市场投放。北京农垦还围绕城市的蔬菜和水果需求,生产清洁卫生方便的鲜品,满足城市需要,中以、中荷等跨国示范农场就这样在北京农垦的园地里应运而生……
  “麦当劳”的背后
  北京农垦让人们惊讶的还不只是“卡夫”。眼下,在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地段,随处可见闪烁着霓虹灯招牌的“麦当劳”快餐店。在这些快餐店的股份中,北京农垦就占了50%。
  北京农垦的经营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围绕城市功能的第三产业急剧发展,并开始试探着资产经营。
  北京农垦作为1997年7月在香港上市的北京概念股的一个组成部分,足以引起全体北京农垦人的骄傲和兴奋。目前,北京农垦正抓紧以三元公司为依托,集聚资本,组建三元企业集团,并创造条件,争取使三元公司早日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为北京农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在繁华的北京燕莎的东面不远,一家四星级酒店———光明酒店以自己完善的服务功能迎接着来自祖国各地和一些来华进行商务谈判和投资的外国人士。这是北京农垦同日本合资建设的酒店。围绕北京市五环,北京农垦建设了仓储、物业、房地产等项目。目前,北京农垦利用自身的土地和资源优势共建立三资企业261家,计划引进外资7.7亿美元,现在资金到位率已达70%。
  围绕城市,北京农垦正在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现代农垦“围城”的辩证法则。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减负先“消肿”
  □沈小平
  报载,湖北省鄂州市从减少“人头”入手,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力度。目前,全市共精减乡镇“以工代干”干部、村干部、临时用工等956人,预计全年可节省各类费用开支570多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减轻负担8元左右。
  农民负担重,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乡镇机构臃肿,干部队伍庞大,加之集体经济薄弱,干什么都得向农民要钱。
  时下农村有些乡村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违法乱纪,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干群矛盾。同时,因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民经营分散,有些农民长期外出打工,客观上给做好诸如水利兴修、税费征收、计划生育等农村中心工作增加了难度。农村工作难做,就必然要增加人手,各种办公室、小分队、突击队应运而生,于是,名目繁多的“以工代干”、合同工、临时工纷纷招进乡村,人员愈来愈多,机构愈来愈膨胀。某地一个不足300户的小山村,吃“提留”的村干部竟有10多名。这些人工资从何而来,自然是“取之于民”,农民负担加重了,干群矛盾又因此进一步激化。有些地方就这样陷入了工作难做——增添人手——负担加重——干群矛盾激化的恶性循环的怪圈。鄂州市减负从减少“人头”着手,向臃肿机构开刀,可谓一针见血的有效措施。
  要巩固精减机构和人员的成果,关键是加快改革步伐。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乡镇机构改革问题。村级各类组织的干部可以交叉兼职,同时,教育广大乡村干部时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心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海南省东方市去冬今春种植冬季西瓜、蜜瓜、洋香瓜等反季节瓜类1.9万余亩,生长良好,从去年12月至今,各种冬季瓜不断供应市场。图为瓜农把刚收获的西瓜运到集镇批发点准备出售。
  新华社记者 姜恩宇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沙荒盐碱变果海绿洲
  ——安徽砀山县生态建设巡礼
  □毕月华 祁震广
  秋季,笔者来到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地处黄河故道的安徽砀山县,眼前呈现的是一片果海绿洲。
  笔者在县里停留的几日,所到之处,无不林木葱郁,果实累累,空气格外清新宜人,令人留连忘返。往昔的盐碱荒沙不见了,农田、道路、村庄、农舍都被林木所环绕,尤其是果树栽培遍及全县,并形成全国最大的连片果园,总面积达75万亩,今年产酥梨、苹果等鲜果在5亿公斤以上,其中被誉为“绿色食品”的砀山酥梨就有3亿多公斤,年产蔬菜也多达3.6亿公斤。目前,砀山的果林覆盖率已由60年代末的9.5%上升到56.6%,重点果区达到95%,全县林网化程度高达89%。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提高,结束了50年代初每年发生大沙暴20多次的灾难性历史,净化了环境,调节了气温,促进了农业丰收,生态环境得到空前改观。
  生态的改善,使砀山成为镶嵌在黄河故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1995年就跨入安徽省级生态农业建设县行列,并参加了全国50个生态农业县的验收,同年还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对外开放县。由于果树林木种类繁多,每年进入春季以后,砀山方圆50万平方公里,简直变成一片花的海洋:樱桃花、杏花、桃花、梨花、苹果花、油菜花、紫藤花、槐花、杨花、泡桐花,多达几十种,犹如百花吐艳,有雪白、鲜红、粉黄、大紫、海蓝,五光十色,千姿百态,花期连绵几个月,堪称美丽的自然大花园。
  然而,从前的砀山,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据统计,砀山178万亩土地,沙土地面积就有83.3万亩,占47%;碱地面积36.5万亩,占20%;淤土地20.7万亩,占12%。直到建国初期,全县仅有零星分布的林地面积约2000亩。万亩沙荒,茅草不生,哪还谈得上长粮食、水果、蔬菜。砀山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砀山县委、县政府和80万人民经过4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恶劣自然生态搏斗而取得的。
  据县里介绍,解放后至60年代,他们首先在百里黄河故道两岸大规模栽植防风固沙林,接着在全县相继建立了大型国营园艺场、果园场和几百个乡村集体林场、果园场;70年代,一方面全县大兴水利,治理盐碱危害;另一方面大搞“四旁”植树,广建四级农田林网;80年代,全县大力推行立体种植,林粮间作,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林,到1987年全县定植果树30万亩,农桐间作30万亩,全县种植业结构也由粮棉型的二元结构转变为粮棉果菜的多元结构;90年代开始实施立体种植,重点发展特色水果,营造农田防护林,实现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等多项措施的推行,把全县生态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县里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工业为主导,围绕“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加快了种植、养殖、加工三配套,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多年来,砀山县从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追求经济发展,在工业建设上,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造纸、化工等项目,一律禁止上马,现全县38家工厂,仅一个化肥厂有污染,正采取措施治理。农田、果园提倡施用农家肥和县里自造有机肥,不施或少施化肥。一律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注重生态建设,不仅产生了生态环境优化的正面效益,而且也富了砀山人民。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已由10余年前的200元,上升到现在的近2000元,一些重点水果产区的果农年人均收入已超过5000元。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新圩镇电价居高不下
  编辑同志:
  去年以来,广东兴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梅州市有关清理整顿农村电价、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规定各镇供电所到农户电价每千瓦时最高收费为1.80元,柴油发电为1.85元;并对违反规定收费的供电管理部门进行处理,从而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广东兴宁市的情况看,绝大部分镇和管理区都能自觉遵守执行,但仍有个别镇和部分管理区依然我行我素,农用电价一直居高不下,群众十分不满。
  兴宁市新圩镇大部分管理区的电价在2.5元以上/千瓦时,有的管理区电价竟高达3.4元/千瓦时。该镇有19个管理区,有10个管理区农用电价在2.5元以上/千瓦时,40%的管理区电价在2.8元以上/千瓦时,10%左右的管理区电价在3元以上/千瓦时。该镇新丰管理区的廖某拿来一沓电费单,上半年的电价是3元/千瓦时,下半年虽然降了点,但仍达2.8元/千瓦时,电费单不是正式发票,而是现金支出单,也没有盖章;石涯管理区的一农户说,该区电价上半年也是3元/千瓦时,现在是2.9元/千瓦时,有些管电员不给电费单。不少农户每月都要支付百多元电费,一些农户开始考虑点煤油灯。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进行整治,把电价降下来;同时退回违反规定多收的款。
  广东省兴宁市 群言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农民与教授攀“亲”
  □王建平
  两年前还在浙江温岭打工的安徽芜湖县易太镇天然村农民齐永旭,去冬今春一头埋在自家2亩责任田里,试种着冬季大棚草莓。正月十五,当我们赶到田头时,他已在大棚里采摘成熟的草莓,而他爱人邢善霞天没亮就赶去芜湖卖草莓了。
  棚内一个个鲜红硕大的草莓散布在绿叶中,齐永旭想起了远在杭州的浙江农业大学教授沈照发。是这位教授鼓励和帮助他种反季节草莓闯市场。
  1991年齐永旭离开家乡去浙江温岭农村打工,为那里农民装修楼房。他发现温岭正在推行“万元田”模式,家家户户种植大棚草莓,每年12月初就有冬季草莓问市,且每斤能卖上30元的好价钱,每亩可收入1.5万元。
  齐永旭坐不住了,他走村串户向当地种草莓的农民请教,热心的浙江朋友把他介绍给来温岭指导草莓种植的浙江农大教授沈照发,打工仔终于攀上了园艺教授,很快学会了栽培种植的技术,沈教授还送给小齐一大堆种植冬季草莓科普资料。1996年他与爱人商量,先在自家责任田试种,投资3000元购来种子、农膜和特种肥。由于当年棚内温度未掌握好,出果期推迟,果子少而又小。齐永旭并没有灰心,通过试种,他心里有了底。为保证下年度的成功,他又写信给沈教授求援,很快得到教授亲笔回信和最新种植技术资料。当时村里还有不少风言风语:外出打工每年能挣上万元不满足,想什么花点子冬天种草莓,小齐没时间和他们理论。1997年8月,他和爱人一起把自己在外打工挣的2万元钱全部投上,在自己2亩责任田里撑起了地膜大棚。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齐克服了花期天气骤冷骤热的技术难题,去年12月20日第一批鲜红硕大的冬季大棚草莓面市,每斤卖价20元。一时间,冬季出草莓的故事被传为村子里头条新闻,周围的农户纷纷来他家田头取经。
  据齐永旭说,他今年基本上能收回成本略有赚头,明年准备加大投入发展10亩大棚草莓。他坚信:土地里一定能捧出“金娃娃”。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鹿邑科技兴烟奔富路
  本报讯 科技兴烟,使河南省鹿邑县走出了贫困的循环。近几年,该县烟叶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并使一大批烟农脱贫致富。鹿邑县以前烟叶生产管理粗放,投入高,效益低。近年来,他们用新技术对传统管理技术进行改造嫁接:改革烟田耕作时间、耕作方式,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科学配方施肥等等。这些措施,使全县烟叶亩均增产20.2公斤,上等烟提高14.6个百分点,亩增产值122.7元。
  据悉,目前科技对鹿邑烟叶增效的贡献率达52%。1994年至今,共有37570户烟农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刘彩望)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瑞金农村学农技热潮涌动
  本报讯 大年初八一大早,江西省瑞金市老建培训中心内,就挤满了来自全市各乡村的上百名青年男女,他们赶来参加该市举办的虎年首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经常举办这样的实用技术培训,是该市实施“农村人才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该市积极组织村委干部、退伍军人、农村青年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农村管理、农业函授大学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据统计,该市现有农业函授大学毕业文凭及自考大专文凭的农民达8613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2.5%。91%的青年农民均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截至1997年,全市持有大专文凭的农民所学专业涉及种养、市场营销、法律、行政管理等诸方面,这些“大学生”成为农村中先富起来的代表,并有一批成为种百亩烟、百亩果、百亩蔗,养百头猪、千羽鸭的种养大户。(曾书平)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天长农民种百合致富一片
  本报讯安徽省天长市汊涧镇三塘村魏春光,自己试种一年生优质百合成功后,在全镇大力推动百合生产,短短4年时间便带出800多个万元户。
  1993年魏春光从报纸上看到一条种百合致富的信息,便贷款4000元从外地购进一年生优质百合种500公斤,经过一年的科学种植,当年获利3万元。小魏在村里办起学习班,推广百合种植技术。1994年,本村40多户农民百合皆获大丰收,并卖得好价钱。尝到甜头的汊涧镇农民,从1995年后便大范围种百合。据统计,近4年来,全镇农民仅百合收入就达3500多万元,农民人均2600多元。全镇农民靠种百合便涌现出万元户800多户,10万元农户50多户。汊涧镇也因此变成“安徽百合第一镇”。
  (李炳旺)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科技兴蔗林
  云南省镇康县加大甘蔗种植的科技投入,到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本榨季产量可达38万吨,产白糖3万多吨。左图为南伞镇白岩办事处农民在按技术要求认真砍甘蔗。上图为化验室分析员在认真检测甘蔗糖份。穆王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