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调查

  “狗不理”——谁来理?
  本报记者 傲腾 王学孝
  正值山西假酒案惊动全国之际,津门真假“狗不理”之战又一次升级,“狗不理”店法人代表、总经理赵大光被假“狗不理”店个体老板打致重伤,住进医院。于是人们又一次发出呼吁:“狗不理”———谁来理?
  假“狗不理”八面合围真“狗不理”,最终逼占门前
  正宗的、真正的“狗不理”包子店坐落在天津市最繁华的滨江道商业区。凡到天津的中外客人一般都来这儿尝一尝“狗不理”包子,不然,似乎枉来天津一趟。
  然而,围绕正宗“狗不理”包子店不出200米之遥,有多处“狗不理”包子店铺,有的赫然挂着“百年老店狗不理”,有的冠以“国营狗不理包子铺”,有的写着“正宗狗不理包子”……顾客要想吃到真正的“狗不理”包子,首先要“冲破”这层层合围之圈。倘若没有知根知底的天津人做向导,外地客人往往误入歧店,任其宰割。许多客人常常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去。消费者每天都有上当者,“狗不理”在被侵“权”,被假冒……
  最让顾客和真“狗不理”包子店职工难以接受的是作假者干脆站在真“狗不理”店门口拉客。他们一声声叫嚷:“吃菜往里走,吃包子到快餐店,快餐店就紧挨着总店,或到对面。”这个对面和紧挨着的就是大打出手的个体老板的假“狗不理”包子店。据真“狗不理”包子店职工反映,今年春节真“狗不理”包子总店知道节日期间北京等地大批外埠人来津旅游,一般要光顾他们店,所以总店贴出布告,并介绍照常营业的分店所在地址、电话。这无疑影响了假“狗不理”店的财路,假店老板就将此布告撕开下半部分向上盖住上半部分。总店又把布告贴到饭店的玻璃橱窗上,假店老板还不罢休,又用他的汽车把布告挡住,在真“狗不理”店门口叫卖自己的包子。真“狗不理”店总经理赵大光前去干涉,于是便发生了被打伤的事件。
  “狗不理”包子总店八年呼吁打假,最后自己挨打
  据了解,真假“狗不理”之战升级到此种地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天津“狗不理”总店于1980年7月30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狗不理”食品商标算起,已有18年了,18年来真假之战从未停息,只是时紧时缓而已。有关部门抓过,管过,下过力量,可是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天津“狗不理”包子的打假仅从新闻媒体的报道即可略见一斑。进入90年代以来的8年中有三起三落:早在1992年8月间,《天津日报》连续报道个体户抢购“狗不理”包子倒卖,后有关部门前去治理,有了好转。时隔4年,1996年8月间,《今晚报》、《市场报》又批评“狗不理”总店门前的假冒“狗不理”包子的问题,又一次引起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有关部门前来治理又见好转。可是这一次好景不长。1998年1月间,《今晚报》、天津电视台、《工人日报》等又报道了《津门老字号有苦难言》等批评文章,以再次唤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关注。可是这次打人事件已发生一个月了,有关部门前后来了解情况的不少,但至今无下文。记者日前再次去真“狗不理”店采访时,“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上级有指示,问题正在了解中,我只能“无可奉告”。无奈,记者只好自己上街抓假了。从真“狗不理”包子总店出来,拐弯在不出200米的长春道与辽宁路交口见到一个店,名为“老三届”,下面在白布横幅上写着:“正宗狗不理包子”。进店后,我们佯装外地人,问此处经营包子是否是真“狗不理”?店员十分干脆地回答:绝对的正宗“狗不理”,并劝我们上楼用餐。我们问他们这个店与不远的“狗不理”总店谁为真?他们回答是一回事,是他们每天早上从总店拿来生鲜包子,在此处蒸卖。我们要了猪肉包子和三鲜包子各0.5公斤,每0.5公斤各20个。我们问为何人家每0.5公斤40个,你们20个?回答:我们的个大。再问包子既然出自一个店为何大小不一样?他们不能自圆其说。我们打包将所买包子拿到真“狗不理”包子店,请一位著名包子师傅鉴定,结论为绝对不是他们这个“狗不理”包子店的真品鲜包,他们也从未外卖过生鲜包子。
  “狗不理”———谁来理?
  “狗不理”包子店是驰名中外的百年老店,这样一个享誉国内外的老字号却得不到法律保护,不管其中有什么原因,都令人难以理解,都值得深思。
  其实,依法保护“狗不理”,追究假冒者的法律责任并不困难:
  1.假冒者未经商标持有人允许,公开悬挂“狗不理”标识,违反了商标法有关规定,侵犯了“狗不理”总店的商标专用权。
  2.假冒者出售的假“狗不理”包子缺斤短两,质次价高,完全属于商业欺诈行为。
  3.假冒者在经营中肆意对“狗不理”包子总店进行不实宣传,损害了“狗不理”包子的声誉。
  法律条文清清楚楚,假“狗不理”们光天化日之下的违法行为也铁证如山,可就是没有人去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没有人伸张正义。
  天津“狗不理”包子商标被严重侵权的事件,暴露出了我国依法规范和完善企业商标管理制度还有许多薄弱环节,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像“狗不理”这样的名牌老字号,一旦创出,既是属于企业,也是属于国家、民族的共同财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保护这个名牌。
  堂而皇之挂着“正宗”招牌的假“狗不理”包子铺(附图片)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朴素人生

  三十六年前,雷锋曾辅导过朝鲜族姑娘金光玉,并在她的日记本上题字。金光玉参加工作二十多年,始终不忘雷锋叔叔的鞭策,努力工作,不计名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说——
  是雷锋叔叔教我这样做的
  秦希香
  辽宁开原市国税局会计金光玉是当年雷锋曾经辅导过的学生。工作二十多年来,她始终以雷锋精神激励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金光玉有一本珍藏了多年的日记本,上面写着:“金光玉同学,希望您好好学习,好好工作,练好身体,永远做毛主席的好学生。”(见上图)那还是三十六年前,她在抚顺市朝鲜族学校当少先队副大队长时,雷锋叔叔为她写下的。多年来,金光玉牢记雷锋叔叔的教诲,对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爱岗敬业,热诚待人,成为同志们尊敬的好大姐。
  金光玉所在的计会科负责全局税收计划、税收会计、税收票证、税务证费及微机系统软硬件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工作面宽、琐碎,业务难度大,每月给上级的报表有二十一种,要求数字真实准确,上报及时。她每次都要逐张、逐行、逐档、逐项细心填写,审核,严格把关,各项报表年年在市局评比中名列前茅。每年计会科装订的十二万张、二百多册、累计三千多本整齐的税收票证,饱含着金光玉和她的同事们的辛勤汗水。
  金光玉对年轻同志给予了热情的关心和帮助。谁工作中有困难,生活上不如意,她都主动关心和帮助解决,她热心、主动地把多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同志。受过她帮助和关心的同事中,先后有五名走上了市县局税务系统的领导岗位。
  金光玉多次受到表彰,被评为辽宁省税务系统“三八”红旗手,铁岭市、开原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在荣誉面前,金光玉总是谦虚地说:“是雷锋叔叔教我这样做的。”(附图片)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神州一隅

  友爱托起生命之舟
  ——抢救女大学生纪实
  夜半电话铃声划破宁静校园
  1997年11月14日,午夜。
  吉林工学院的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们已进入酣甜的梦境,只有那一盏盏路灯守护着这宁静肃穆的校园。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值班教师张学秋惊醒。他抓起电话,只听对方急切的声音:
  “我是榆树交警队,你校王锐同学在今天晚上遇到了车祸,伤势很重,昏迷不醒,正在市医院抢救,请设法通知家长。”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着实让张老师吃惊不小。他马上要通了王锐所在的化工系党总支书记孙继民家的电话,报告了情况。孙书记匆匆赶往校部,与另一位老师一起从档案中查找王锐的家庭住址,但档案中记载的不清楚。于是他们来到王锐的宿舍。经过师生共同努力,终于找到王锐亲属的电话号码,在下半夜3点钟将消息告诉了王锐的父母。
  学校紧急行动救助受伤学生
  11月15日一大早,孙继民便找来系党总支副书记李仲德,共同研究抢救王锐同学的方案。决定第一立即去榆树市医院看望;第二立即筹措资金;第三立即向院党委汇报。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薛瑜山听了汇报立即指示:“要全力以赴抢救,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学生生命,费用由学院承担。”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慰问小组成员马上确定下来。但钱的问题却一时没有着落。时间就是生命,不能因此耽搁。李仲德将自家的2000元钱拿出来,说:“救命要紧。”
  当他们赶到医院时,看见病床上躺着昏迷不醒的女学生,病床旁边是被这突来横祸惊呆的父母。王锐的父母见学校领导和老师拿出2000元钱,为女儿交了住院押金,办理了入院手续时,泪如雨下。因为王锐的伤势太重,需要继续抢救。慰问小组决定由周文明老师专门负责联络工作,又与有关医护人员共同研究了治疗方案,要求医院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
  爱心催开生命之花
  15日早上天还没亮,知道王锐出了事的四位女同学王海英、高崴、于涛和宋雪梅便出发去医院看望王锐。看见王锐的伤情,她们禁不住掉下了眼泪。四人凑了100元钱交给王锐父亲,然后心情沉重地返回了长春。
  王锐的不幸消息,不胫而走。全系师生慷慨解囊,纷纷捐款。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女教师刘羽捐了150元钱,还多次带着水果到医院去看望。她说:“谁遇到这种情况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深知农村孩子的艰辛。捐几个钱救人命,应该。”不到两天时间全系师生共捐资2237元。学院又从办公经费和教师公费医疗款中先后借出5000元,保障了救治医疗费用。在王锐抢救阶段,周文明老师先后三次去榆树市医院看望,一次得知急需用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工资500元交到医院。
  王锐家乡的乡党委书记知道情况后,立即借给2000元钱,村党支部书记也筹款1000元送到医院。在当地各方救助王锐的过程中,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出事当晚王锐被送进医院抢救时,医护人员从她的衣兜里只找到30元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遇到正在医院看望住院姑母的榆树华威制药厂韩平夫妇。妻子对丈夫说:“看这个女孩的穿着打扮,家里生活一定不富裕,咱不能见死不救。”丈夫完全同意妻子的意见。于是两人立即从兜里掏出500元钱替王锐交了医疗费。夫妻俩还表示,在医院没有找到王锐的亲人之前,如果需要动开颅手术的话,愿意承担费用。
  在榆树市医院住了11天,王锐脱离了危险期,生命保住了。为使她尽快恢复健康,学院决定将王锐转到设备先进的省医大一院脑外科住院治疗。在众人爱心的呵护下,王锐正在康复。
  吉林省纪委党风室 李庆之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短波

  社会短波
  存包被“掉”损失谁担
  1月16日下午5时,我到位于西直门外的西客隆商场购物。进门后,我先在商场存包处存了包,然后去选商品。5时30分左右,我取包时,服务员递给我一个包,包上挂的牌与我手中取包牌的号码虽相符,但包却不是我的。
  为此,我与商场负责人一直交涉到晚上近11时,他反复强调商场对顾客认真负责。而据我了解,该商场日销售额达20余万元,可见客流量之大,但每班负责存包的只有两人,且我存包时只有一人在场,忙于应付拥挤的顾客,这样的状况,很难保证不出差错。
  我的包里有寻呼机、地铁月票和证件,丢失后,给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北京市西城区地税局 蔡军
  长春出现敬老车队
  1月23日,12辆贴有“持老年乘车证,免费乘坐本车”标识,挂有闪亮的“敬老车”铜牌的出租车出现在长春街头,为寒冷的冬天注入融融的春意。
  1996年10月28日,长春个体出租车司机赵连枝第一个将自己的车改为敬老车。一年多来,他不知免费接送了多少位老年乘客,帮助了多少有困难的人。去年赵连枝被评为“全国出租车文明驾驶员”,如今他成了长春市第一支敬老车队的队长。
  这个车队是长春市华福出租汽车公司从行业内抽调部分服务标兵、业务骨干组成的。
  吉林交通台 孟向荣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一家之言

  可怕的“习惯”
  姚运明
  小时候,常听父母谆谆教导,要习惯这习惯那。当时笔者便想,既然一大堆习惯可造就人去适应生存环境,就要学会习惯。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却日渐觉得有的“习惯”之可怕。
  记得工作后,一次参加会议,主办单位给了一点“小纪念”,自觉惴惴不安。一位年兄开导:拿着,时间长了,就习惯了。果然,几次之后,笔者就受之坦然了。由此,私下揣度:如果我有职有权,别人送来彩电、冰箱、金钱等,是不是也受之坦然?顿时后怕起来。
  由己推人,发觉因对某事习惯而受囹圄之苦或遭砍头之祸的大有人在。某某年轻登高位,听部下阿谀,初颇觉肉麻,后如吸大烟,导致决策无了方向,办事无了尺度,最后因渎职犯事;某某多年清廉,一日部下有求,送去钱物,初受纳有愧,后习以为常,再后他人有求不送,反觉不习惯了,最后“东窗事发”;某某银行职员,看股市红火,按捺不住,怀忐忑之心,挪用资金少许,时间不长,“胃口大开”……
  翻阅报刊,或听朋友叙说,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腐败分子所走过的轨迹,都和上述个案一样:初不习惯,内心有愧。后习以为常,内心无愧。最终积恶成习,良心全烂。你说这“习惯”可怕不可怕?
  最为可怕的是,“习惯”也能麻木普通民众的神经。几日前,一远亲来求,要笔者托人免收其税。望着这个当年闻不平事便拍案而起的亲戚,笔者表示了疑问。他一脸的嬉笑:现在都这样,习惯了!君不见,一些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坐豪华车,出入大酒店,已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听说某某送礼,某某受贿,都是报之一笑,绝少检举揭发的。更有许多人,一面骂着不正之风,一面又走后门,拉关系,为不正之风推波助澜。不禁想起鲁迅先生描写的精彩片断:看有杀革命党的,许多人如拉长脖子的鸭子般围观。“看客”漠然,是因为见惯使然。当前一些人对不正之风反应日渐迟钝,并参与其中,也是习惯了吗?
  《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一词的解释之一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当前,腐败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腐败持续下去,人们会不会逐步适应、习惯了?积习难改不说,这样又会反过来给腐败滋生提供更宽松的土壤。你能说不可怕吗?词典中还有“习焉不察”,意思是说习惯于某事物就觉察不出其中的问题;“习非成是”,是说习惯于错误的做法和说法,也就把它误认为正确的。这两个千百年来总结多少教训锤炼出来的成语,已明确无误地告诫我们:“习惯”的一面有令人迟钝,甚至颠倒是非的能力,切切警惕。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聚焦

  痴迷收藏 心向伟人
  北京国棉三厂工人周铁男,痴迷收藏周恩来生平图片、照片和有周恩来照片、图片、文字的书刊、报纸、音像制品及邮品等,历时25载,藏品总量有3万余件,其中周恩来、图片、照片有1.5万幅。他那2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厅,除了收藏周恩来的图片、书报等藏品外,别无他物,他的家是个真正的“周恩来的世界”。周铁男曾两次应邀前往天津举办周恩来收藏个人展。
  左图:周铁男的家就是个“周恩来的世界”。说起周恩来,他有说不完的话题。
  右图:周铁男家的四壁挂满了周恩来各个时期的画像、照片。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 刘增荣(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