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

  敬礼,中国特警
  新华社记者 李清华 新华社通讯员 徐友金 秦玉敏
  这是一支担负特殊使命的部队。
  屹立,似巍巍昆仑;挺进,如披靡利剑。
  这群钢铁战士,在橄榄绿色的警营里,个个练就了一身飞檐走壁的本领,人人都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
  80年代初,随着国际国内风云变幻,武警特警部队应运而生。15年来,这支特殊劲旅,为打击犯罪,稳定社会,在血与火中一次次展示了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魂魄。
  金秋时节,我国南方某民航机场。旅客们正在接受安全检查。受检队伍中,一个神情慌乱的男青年,引起了安检员的注意。“请打开手提包!”警官的提醒,使这个男青年猛地一惊。突然,他一把扼住跟前一女旅客的脖子,掏出手枪狂叫:“快让我上飞机,不然我就打死她!”
  现场一下子紧张起来。这时,一个穿民航制服的小伙子,若无其事地向歹徒身旁走来。
  “别过来,再走我就开枪了!”歹徒边说边拖着人质向后退。情急之中,步履踉跄的女旅客,一下子绊倒在通道门坎上。就在歹徒愣神之际,只见这位身穿民航制服的小伙子猎豹般地扑了上去,两只大手抓住了歹徒的右腕,趁势向后一拧,夺过手枪,一个漂亮的“折腕踹膝”,歹徒“哎哟”一声跪倒在地,随着“咔嚓”一声,手铐铐住了这个家伙的双腕。
  这位身穿民航制服的小伙子,正是担负空中随机执勤任务的特警部队作战队员杨海明。
  15年来,特警部队官兵时刻牢记使命,在空中安全执勤2万余小时,先后圆满完成了排爆、追捕逃犯、重要国宾来华访问、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安全保卫和其它特殊任务,先后5人荣立一等功,166人分别荣立二、三等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警部队任务特殊,训练特殊,考验也特殊。在这里,每个特警队员要完成射击、搏击、攀登、游泳、驾驶、反劫机、营救人质、防暴排爆、搭乘直升机和野外生存等训练课目。
  特警之“特”,就在于他们的手像刀、拳像锤、指像钩。擒敌,出手必中;出击,一招制敌……
  有人说:“特警队员身体是天气预报,刮风下雨早知道。”超强度的训练,特警队员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伤病。铁布衫罗汉功、梅花桩、跆拳道、泰拳、散打搏击……为练就一身硬功,特警队员们不知流了多少血,淌了多少汗,踢断了多少树桩,打烂了多少沙袋。“上肢不行练下肢,两头不行练中间。”训练一天下来,腿疼得上楼梯都抬不起来,不得不提胯倒着走。
  世界警察档案资料表明:许多优秀射手,面对歹徒的突然袭击,还没等还击,便饮弹身亡。“及格不算数,良好刚起步,满环看弹着。”特警队员在苦练中,终于达到了出枪到击中目标仅用1.2秒的世界先进水平。双手双枪对集团目标快速射出,特警队员5秒5发子弹全部命中,这在世界警察行列中也属罕见。
  神枪快手李威刚到特警部队时,看到老队员枪响靶落枪枪满环,很是羡慕。摩拳擦掌练了一阵子,觉得自己差不多了。射击比赛,10发子弹射出,小李靶子上的弹着点如星罗棋布。再一看老队员的靶子:10发子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黑洞。小李的脸腾的一下红得像熟透了的苹果。从此,他每天利用熄灯前的20分钟端砖头进行基础训练,练射击达到了忘我境界。去年,对外表演22场,李威场场满环,外宾竖起大拇指夸中国特警是神枪手。
  特警部队作为军队、武警、公安战线的“窗口”,曾先后接待了56个国家和地区的125个代表团,进行军事训练表演200多场。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观看军事表演后,高度评价中国特警部队“武艺高强,训练有素,是世界一流的特种部队”。
  1988年6月7日,中国特警部队首次参加了奥地利国际反恐怖组织三项技能竞赛,并取得惊人成绩,使美国海豹突击队、英国特种空勤团、意大利宪兵突击队等世界老牌特警队,不得不对中国特警刮目相看。(附图片)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心连心

  传染世界写春华
  赵雁 卢健 申金仓
  在许多人闻“传染”而色变,望“传染”而止步时,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六科的医护人员却深深地爱上了“传染”,干上了“传染”,并且用无私的奉献和默默的牺牲赢得了鲜花与荣誉。她们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和集体三等功一次。“三八”前夕,她们又被全国妇联评为“巾帼建功先进单位”。
  有人说,喜庆的鲜花能让人高兴,高兴的心情能减轻人的痛苦。
  来自大洋彼岸美国的王鸿志先生回国检查时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已无生还的希望。家属们一再请求医护人员尽量延长他的生命,因为9月23日就是他的生日。是呀!要是能让病人过完生日再走,那该多好!
  9月21日上午8时30分,全科医护人员轻轻地走进了王鸿志的病房,大家是一起提前来给他过生日的。一曲生日快乐歌,一束扎着红绸带的鲜花,庄重地献给了王鸿志。病人的脸上再次绽放出满意的笑容,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贾冀川护士长微笑着走到他的枕边,轻轻地为他擦了擦眼泪。此时,王鸿志的夫人再也忍不住了,掩面失声痛哭。他的儿子顾不上擦眼泪,紧紧握住科主任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这个生日,我父亲忘不了,我们家属也忘不了!永远忘不了!”短短十分钟的仪式,给在场所有人员留下了一段温馨却又十分凝重的记忆。
  9月23日深夜,也就是生日的那一天,王鸿志带着鲜花的芳香,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旅程。
  邢教授,矽肺专家,世界名人,因肝硬化高度腹水导致肝昏迷住进了六科。王龙英护士一如往常地精心照顾他。有一天,邢教授对她说,他要大解,可担心导致大出血,总心有余悸。为了减轻他的思想负担,王龙英安慰他说:“不用怕,我来陪您。”一边说着,一边将便盆给他放好,耐心地站在一旁陪着,这一陪就是半个多小时。邢教授感动地说:“有你在身边,我什么也不怕!”
  因病情恶化,邢教授的生命在枯竭。临终的前一天,他让老伴把王龙英叫到床前,轻轻地说:“明天你上班吗?我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但我希望在离开时,有你在身边,那样我会多一些安慰,少一些痛苦。”听着这话,王龙英的眼睛湿润了:“您不要这么说,您一定会好的。”第二天,邢教授去世了。可王龙英没在场,她说:“我走不进那间病房,我不敢面对那双对生命充满渴望的眼睛。他走时,我在病房外悄悄地流泪。我真应该满足病人最后的心愿!”
  在六科干了近30年的王红军主管护士心中有一种隐痛,她自小体弱的儿子不知为何患上了乙肝?自己和丈夫都很健康,儿子卫生习惯很好,跟外边接触也少,这病是怎么得的,难道与自己的工作有关?王红军不愿往深处想。丈夫经常出差,婆婆也在住院,如今儿子又要住院,怎么办?王红军抹干眼泪,定了主意,把婆婆和儿子都带到自己上班的医院住院,自己则坚持上班。每天一下班,她一会儿到这个病区看婆婆,一会儿到那个病区看儿子,长长的病房走廊里闪动着她的身影,总是匆匆的,匆匆的……
  也许她们牺牲了最宝贵的母爱,但她们赢得了病人的尊敬。她们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一心挂牵的却是病人。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个博大的胸怀愿天下人都幸福!”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

  我心依旧
  假如生命轮回,让我再一次抉择,我依然钟情军营的火热;如果时空倒转,让我重新挑选,我仍然向往:军中儿郎。
  我用深情
  染绿你的军装
  我将忠诚
  装满你的行囊
  我用双肩
  担走你的挂念
  我用辛劳
  弹奏平安的乐章
  李凤芹于天津蓟县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军营内外

  大漠红月亮
  刘玲 田栋
  新疆军区某炮团驻在大漠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官兵们白天与大炮为伍,晚上和星星对话。军嫂王红霞主持的“军营之声”节目开播后,活跃了军营文化生活。官兵们称赞说:这真是大漠里升起的红月亮,把我们的心儿都给照亮了。
  王红霞已在这个军营工作了四个春秋。四年前,她供职于陕西一家广播电台,是一位集采编、播音、主持于一身的专职新闻工作者。一九九三年冬季,她第一次来部队探亲,深切地感受到官兵们“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个中滋味,同时被官兵爱军习武、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特别是看到任教导队队长的丈夫带领官兵垦荒造田的创业情景时,她感动得哭了。
  那年冬天,她随军了。从环境优越的内地来到大漠深处,没有失落感是假的。但是,只要她一坐到广播室和“每周要闻”的主持台上,就感到分外充实。
  “军营之声”贴近官兵生活,除宣传部队典型人物事迹外,还开办了“点将台”、“热点透视”、“举案说法”和“军民两地书”等小栏目,很受官兵喜爱。他们尊重她,信任她,有些不愿对干部说的心里话,都愿意写信跟她讲。
  面对官兵一封封满含深情与期望的信件,王红霞在“周末话题”里动情地说:“作为军嫂,我有责任给官兵的心灵带来理解,送去春风。”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来信

  如此“称呼”不宜提倡
  “下级叫我‘正职’,上级称我‘哥们儿’,这样的‘尊重’真让人受不了。”一位副团职中校军官,就现在部队中存在乱“提拔”和“亲切”称呼的现象,生出一阵尴尬,颇有微辞。
  “军人由行政职务和军衔构成首长和部属,上级和下级以及同级关系,军人之间通常称呼职务或姓名加职务,或职务加同志,或姓名加同志。首长和上级对部属和下级以及同级之间可称呼姓名或姓名加同志。”这是条令明确规定的。官兵之间的关系应当融洽,但“融洽”也应有个度,像这种战友称“哥们儿”,副职成“正职”的“融洽”,其骨子里缺少一种由衷的真诚,多了一层虚伪的“奉承”,从根本上讲,只不过是社会上那些庸俗的处世哲学在军营这片神圣天地的日益渗透,应当坚决剔除。
  鲁闻恋 谌健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说句心里话

  情牵班长鞋
  张正军
  在我的书柜里珍藏着这样一部“书”——一双洗得发白的布鞋。据我的班长讲是他的班长的班长的班长……共有17任班长穿过。为此,我称之为“班长鞋”。
  在一个叶落雪飘的季节,班长脱下了军装。在他将踏上返乡列车前的那个晚上,他把我叫到了一起,睡在他旁边,给我讲起那双鞋的故事。他说,那鞋的主人姓牛,由于名字既难听又难记,自他当班长后就再也没有人叫过他的名字,以至后来入伍的新兵直到他复员还不知道他叫啥名,都叫他牛班长。他是个四川娃,那鞋是他当兵离开家时母亲给的,叫他好好干,干出点名堂来,如若想家或遇到有啥想不开的就穿上这双鞋。就在牛班长到部队的第二个月,他母亲因病去世了,说是癌症。没过半个月,他父亲又因车祸扔下了他和年仅11岁的妹妹。牛班长就穿着那双鞋……用津贴费维持妹妹生活。当兵5年,立了4个功,家中的事他没有向别人讲过,直到他要复员了将鞋留给下任班长时才说了出来……就这样,鞋在每一任班长间传递着,故事就越来越多。
  那夜,我流了许多泪。透过泪水我看到了当年“高大”的牛班长睡在我身边。我仿佛读懂了那双已发白的“千层底”。第二天临行前,班长从皮箱中取出那双鞋,看了看,摸了摸,依依不舍地送给了我。我接过了他的担子,也照前任班长的样儿,再在那鞋外裹上了一层红绸布,并记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后勤战线

  军医齐坤:挺腰做人
  钟继发 韦京川
  齐坤是解放军驻津某部医院军医,他医治腰椎间盘脱出症声名远播。
  河北省邯郸市一职工几年前因腰椎间盘脱出而痛苦不堪,失去了工作能力。他曾去过多家大医院,花费数万元,病情依旧。去年春天,他来天津找到齐坤治疗,没想到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解除了病痛,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黑龙江北安地区一农民患腰椎间盘脱出,睡觉只能趴着。不到一年,被折磨得走了人样。他跑遍不少医院,都是两个字:难治。后来患者打听到了齐坤。齐坤为他作独特的“盘内盘外注射”,不到3周,这位患者竟奇迹般地出院了。
  医治腰椎间盘脱出症,堪称齐坤一绝。他经过10年的刻苦探索,数千次试验,成功地摸索出了专治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独特疗法——盘内盘外注射法。采用这种方法,既不用给患者做手术,又没有副作用,治愈率还高。
  齐坤所在的部队医院,位于天津市河东区真理道东头。尽管医院不算大,挂的牌子也很小,可各地患者络绎不绝。患者中既有普通的工人农民,又有知名的专家教授,还有海外的富商巨贾。
  凡是接触过齐坤的患者,都有一个同样的感受,那就是他不仅有高超的医术,更有着高尚的医德。由于齐坤医术精湛,治愈了许多患者,因此,不少患者和亲属给齐坤送钱送物。对此,齐坤给自己约法三章:送礼不收、送钱不要、请吃不到。湖南省株洲市一位厂长带着患腰椎间盘脱出5年、一直躺在床上的妻子,慕名来到天津。经齐坤20天的治疗,就可以行走了。为了感谢齐坤的治病之恩,这位厂长将2000元红包,趁没人时放进了齐坤的办公室。齐坤严辞拒绝:“你这样做是在降低我的人格。”接着又耐心地解释:“作为医生给患者治好病是应该的,住院的费用我们已经收过了,收额外的红包,我们部队军医没这个习惯。”一席话,说得这位厂长收回了自己的红包。近几年来,齐坤先后荣立四次三等功,连续5年被上级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被天津市评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成才之路

  郁正德
  搞科研专盯“两头”
  王仲平
  提起海军某试验区的总工程师郁正德,全试验区部队都知道他是个非同寻常的人物。
  说他不寻常,是因为他只有初中文化,硬是凭着自学,成为今天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专业领域的高级工程师、学科带头人。
  近10年间,他完成的数十项科研成果中,有12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4项获得二等奖,并全部列装海军部队。这在全军科技界也属少见。他是怎么做到的?
  郁正德科研攻关小组的年轻人说:“科研队伍中有人懂得科技发展而不了解基层状况,有人熟悉基层又不清楚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我们郁总是上下都懂,两头有数。”
  当郁正德最初接触科研课题的时候,他就把眼光瞄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他最先研制新型导弹指挥仪时,就采用了国外刚刚问世的新技术,当时国内对该项技术的开发还几近空白,他一下子就跨出去七八年。
  1994年,郁正德研制另一型号导弹指挥仪。为把主控计算机和数传计算机有效结合起来,他苦苦寻求,终于从国内一家大计算机公司索要到了最新的国外原版科技文献,并采用了当时国际上领先的新技术,出色地解决了这一项目的硬件设计。
  郁正德也熟悉基层部队的装备技术状况,这使得他搞科研的根扎得非常深。
  20多年来,郁正德跑遍了祖国1.8万公里海防线,每年下部队150多天。岸导部队打靶、安装维修装备、开装备论证会他都要去,所有岸导部队的阵地,他闭着眼都说得出;所有装备,他都心中有数。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成才之路

  任育刚
  造机器独迷“检测”
  徐凤祥
  宽大润泽的前额,笔挺合体的中校戎装,透着军人特有的威武英姿,明快幽默的举止给人一种谦和亲近的感觉。这就是我对任育刚厂长的印象。
  任育刚198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空军学院,1990年调任华燕汽车检测设备厂科研部主任。
  刚一上任,任育刚想,研制厂是全军唯一研制和开发汽车检测设备的厂家,上级调任自己为科研部主任,这意味着什么?经过多日对工厂现状摸底分析,他认为检测车虽已打开销路,但还急需综合检测的系列配套装置。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于是,他特意请人画了一幅奔马图挂在床头,他属马,他要以飞腾的征马来鞭策自己对事业的追求。
  任育刚是个说干就干、果决务实的人。为开发汽车检测新项目,他风餐露宿几个月,南国北疆奔波了十几个省市的销售点。在掌握可靠依据的基础上,与厂领导考证研究,决定从智能型液晶显示单板测滑试验台入手,开发检测车系列产品。为解决一个个难题,任育刚几乎放弃了一切正常休息时间,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汽车不解体检测技术资料。经过一年半的设计试验,终于研制成功测滑试验台,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初战告捷,对任育刚仅是个良好的开端。1992年他升任厂长以后,大胆提出“产品开路,管理护航,科技兴厂”方略,使华燕汽车检测设备厂跃上一个新台阶。更可喜的是在产品研制中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几年来,该厂科技人员有十几个晋升高、中级技术职务,有8人获全军、军区及省级各项发明奖励。任育刚的名字被写进《国家级科技成果研制功臣名录》一书中。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

  手拉手做朋友
  海军驻厦门特区“模范勤务船中队”的官兵们,积极参加特区两个文明建设,用自己的言行去实践雷锋精神。官兵们还和厦门文安小学21名离异家庭子女结对帮教,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查春明 赵小飞摄影报道


第12版(人民子弟兵)
专栏:武警简讯

  武警简讯
  ●武警海南总队结合驻地治安形势特点,不断学习新技能,掌握新装备,共完成课题作业700多份,撰写研讨性论文200多篇。
  (李东兴周武)
  ●武警交通二总队数千名官兵,在20多个省区筑路1100多公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5年来,他们累计完成产值22亿元,实现利润1.8亿元。(王鸿滨)
  ●驻守在黄山风景区的武警安徽总队六支队坚持在执勤中传播东方文明,并以自身的文明素质,在外国元首和外国游客中树立了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深受海外游客的广泛赞誉,受到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武警总部的表彰。(金运明唐虎)
  ●担负北京市三环桥安全保卫任务的武警北京一总队五支队,连续破获了10余起盗窃、纵火案件,为维护首都安全做出了贡献。
  (张向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