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推行村务公开 扩大基层民主
  程维高
  编者的话: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近几年来,河北省在农村普遍推行村务公开,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同志的文章,总结了河北省的做法和经验,发表于此,供读者参考。
  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河北省的实践表明,在农村普遍推行村务公开,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是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实践活动。
  推行村务公开是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途径
  推行村务公开,是我们在总结“八五”、谋划“九五”的过程中,认真反思工作得失,经过较长时间酝酿作出的重大举措。“八五”期间,河北省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也是好的,粮食生产连续5年获得丰收,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1990年增长1.4倍。大多数农民的生活确实改善了,他们衷心拥护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感谢党和政府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但是,我们也看到,仍有不少农民对当地干部甚至当地党委、政府有各种意见,有些地方农村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一些地方还发生了由于党群、干群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恶性事件。
  调研中我们发现,村务不公开是影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许多矛盾产生和发展的根子。(1)村务不公开造成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隔阂及误解。不少村干部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由于村务不公开,村民没有应有的知情权,缺乏了解村里各项事务特别是财务收支的正常渠道,难免对干部产生种种怀疑,影响了干群关系。(2)村务不公开影响了对农村干部的监督制约。由于村务不向村民公开,村民缺少参与监督村务的机会,导致一些村干部在村务工作、村务开支上随意性大,也使以权谋私、贪污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机可乘。(3)村务不公开影响了对干部干事业、求发展的激励。村干部每年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干成怎么样,干不成怎么样,群众没有办法监督和推动,造成相当一部分村干部不求进取,村的面貌多年依旧。(4)村务不公开,村民没有相应的发言权,挫伤了他们为村里各项事业发展献计献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1996年初总结推广了赵县实行村务公开的经验,抓住农村集体财务、宅基地发放、计划生育、定购提留、电费电价、干部责任目标等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全省农村普遍推行了村务六公开,并提出了村务公开“五规范、一满意”(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阵地、管理规范,公开的结果群众满意)的要求,使这项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到1996年底,全省90%以上的农村都实行了村务公开,达到“五规范、一满意”要求的占70%。1997年初,省委密切注意、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对一年来村务公开的实践进行了重新审视,进一步认识到,村务公开是从解决干群矛盾、改善干群关系的角度组织实施的,其重要意义在于它真正体现了农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了我们党历来倡导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党不仅要带领群众过上富裕生活,而且要保障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始终着眼于把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落到实处。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扬民主,让村民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我们按照全面落实宪法和法律赋予群众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四项权利,让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全过程的思路,确定在全省普遍建立村务民主管理制度,使村务公开逐步向建立规范化的民主管理制度拓展。
  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是扩大基层民主的可靠保障
  在村务公开逐步向村民参与民主管理转变过程中,河北农村各地正在逐步建立起八项民主管理制度:一是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代表按居住区域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决定村政发展规划、公共建设项目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大事,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反映村民的意见,监督村委会的工作。二是民主理财制度。村级年度收支计划、重大财务收支项目等,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三是对村级财务实行村级所有、乡镇监督制度。在坚持所有权、经营使用权、收益分配权不变和自愿的基础上,实行村集体所有资金、账目由乡镇农经部门监督或代管。这一做法虽带有过渡性质,但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解决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起到了较好效果。四是农村财务审计制度。由乡农经管理部门与村民理财小组相结合,对村级财务严格实行专项审计、年终审计和干部离任审计。五是民主议政日制度。由乡镇党委派人主持,召开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或全体村民参加的会议,由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作村务工作报告,村会计作财务工作报告,然后由与会村民进行讨论、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提出的问题,“两委”干部必须认真答复。民主议政日每年举行两次。六是民主选举村干部制度。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直接、平等、差额、无记名投票和公开、公正的原则,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七是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这项工作由乡镇党委负责组织,评议由群众代表投票,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档次。凡经群众评议不称职票超过半数的发“黄牌”警告或免除其职务,连续两年评议为不称职的,不能再担任村“两委”干部。八是定期检查村务公开制度。这项工作由各级负责村务公开的部门谋划和协调,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和农村工作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搞好配合,同时各县、乡设立举报电话,村设立举报箱、意见箱,开辟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的多种渠道。
  如果这些制度能够全面落实,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群众民主选举自己信任的带头人,参与村里重大事项的决策,参与日常村务活动管理,监督村务活动的结果。通过基层民主的扩大,能极大地唤起群众的民主意识,以主人翁姿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并且在实践中使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增强基层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是扩大基层民主的关键环节
  在农村各种矛盾特别是干群矛盾中,干部往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基层干部作为乡镇基层政权的执政者,作为农村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对解决农村各种矛盾负有直接责任。一些地方干群矛盾增多,干群关系紧张,就干部方面讲,主要是思想观念旧、工作不得要领,少数干部作风粗暴、强迫命令,同广大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因此,在推进村务公开的过程中,省委十分重视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使他们学会依法办事,用民主法制的办法推动工作。两年来,通过短期培训、制定乡镇干部工作守则,以及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财务混乱、违法施政、农民负担等四个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使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一是增强了法制意识、执政意识。在工作中注意坚持依法办事,讲求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违法施政现象明显减少。二是增强了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注重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大部分乡村年初在乡村公开栏中公布几项要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年中公布进度,年底公布结果,受到群众的欢迎。三是增强了群众观点和民主意识。逐步学会用民主、公开的方法解决问题,许多在过去很难办成的事,不再成为难事。四是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多吃多占、优亲厚友等现象明显减少。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给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
  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受到群众欢迎,群众也给予丰厚的回报。在那些村务公开搞得好的村,干部关心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放心,群众也理解干部、支持干部、信任干部,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全省信访总量大幅度下降,群众进京上访也出现下降的趋势,反映基层干部为政不廉的信访、上访比实施村务公开前下降了11%。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大为高涨,1997年仅省信访局就收到人民群众各类建议4000多条。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保证
  村务公开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进行的,村务公开的过程,是对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状况的一次检查。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得好,推行村务公开就顺利,工作中的问题就少,群众就满意;反之,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好,甚至是个散摊子、乱摊子,推行村务公开就不顺利,工作中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群众就不满意。因此,推行村务公开的过程,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两年来,随着工作的深化,我们对村务公开中发现的瘫痪和后进党支部进行了集中整顿,使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1997年,我们还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直接、平等、差额、无记名投票和公开、公正的原则,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全省5万多个村委会已全部进行了换届选举,调整后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提高。同时,党支部在领导农村工作中,通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种形式,把党组织的领导同群众民主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也得到巩固和加强。
  在推行村务公开之初,有些人认为现在一些农村党支部核心作用已在弱化,再强调民主,推行村务公开,是自找麻烦,干部就更难当,农村党支部的作用就更不好发挥了。两年来的实践说明,党的领导和民主管理是并行不悖的,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不讲民主,不搞村务公开,在群众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农村工作任务繁重的新形势下,党群、干群矛盾就会越来越多,必然会削弱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实行村务公开,重视民主管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村各项工作就能更好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就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就能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广阔的开放意识
  ——“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六
  蒋金锵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紧紧把握时代精神,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洞察国际风云变幻,透视历史发展趋势,眼界宽阔,胸襟宽阔,显示了独具品格的开放意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三个面向”,是开放意识的生动体现。
  面向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的开放意识的重要标志。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核心问题是发展。现代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新水平。邓小平理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关注的中心问题。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指出这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他联系时代的特征深入思考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我们党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措施,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归根到底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
  面向世界,是邓小平理论的开放意识的另一重要标志。“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就告诉我们,要认识开放的世界,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打破封闭的狭隘眼界,掌握开放性的思维方式。邓小平理论总是从世界的紧密联系中观察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从而在全球的大系统中对照比较中国,谋划中国的发展战略。这使我们看清了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在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前进中,不消说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绝不可能存在,就是开放程度不高的社会也难以立足。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善于结合自己的条件学习别国的长处,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抓住机遇,把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起来,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开放的制度所具有的生命力。
  面向未来,是邓小平理论的开放意识的又一重要标志。“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要“一切向前看”,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开放式思维的鲜明特色。他善于从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中预见和把握未来,看得远,看得深。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谋略。为了在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既推进传统的工业化又同时迎头赶上世界新的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邓小平理论不仅为我们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而且深谋远虑地分析了我国达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内外环境和条件,面对许多从未遇到的艰巨课题,提出了一整套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策略原则,从而为我们指明了迎接21世纪挑战、赶上世界发展的正确航向。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将以“齐鲁青未了”所不可比拟的磅礴气势雄踞于世界前列。
  邓小平理论的开放意识,是围绕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展开的。这种开放意识同封闭、僵化相对立,本身就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而它的落脚点则在于掌握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大系统的运动规律,这当然又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正是这种开放意识决定了邓小平理论总是在开放中同不断变动的实际生活变换信息,借以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从而成为认识和改造一直处于变化中的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不是结束真理,而是不断为发展真理开辟宽阔道路。


第10版(理论)
专栏:

  一个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向我们走来
  张文范
  我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生育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2亿,并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再过不到3年时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1.3亿,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到下一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1/4。这些情况已开始并将进一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市场构成等带来重大影响。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发展速度快,加上经济不发达的背景,因此,老龄化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带来众多老年人口的赡养、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问题,要求社会予以解决;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群体老龄化又会对人类社会自身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前景,既不必忧心忡忡,也不可麻痹大意。只要全社会重视,做好工作,对治理这个问题,应当充满信心。
  一般来说,经济的富足、政策的完备、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是一个国家成功地治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备条件。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中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要大力发展经济,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当看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国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对老人实行高福利政策,目前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加对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兴办老年福利设施。同时要在政策上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实行社会事业社会办的方针,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老年人事业。
  重视家庭养老作用,积极推行社区养老服务,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我国不论城乡,老年人绝大多数都同自己的儿孙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依靠。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养老的最主要的方式,它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也保持了社会安定,为老年人生活带来了幸福和欢乐。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仍应强调以家庭养老为主。在下世纪,大多数家庭抚养几个老人的责任将落到独生子女身上。随着家庭小型化趋势和家庭个性化的发展,家庭养老正在出现新的变化。应因势利导地提出走家庭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创造和形成新的居家养老环境。一方面注意改善现有家庭养老的状况,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鼓励和实施家庭养老,发挥家庭在供养、照料、慰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社会化照料服务体系,增加老年福利设施,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最佳结合部。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这三者构成完整的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社会保险是它的核心。国家在“九五”期间,要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农村逐步建立以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为主,国家、集体必要支持的社会保险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在城镇普遍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对低于生活保障线的老人由当地政府给予救济,农村“三无”老人由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由乡政府负责实施。
  积极推进关于老年人问题的立法,建立和完善老年人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它规定了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的权益及保障,在社会生活中的权益及保障,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以及法律责任和处理程序。它的制定和实施,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老年人法是以宪法为依据的基本法,还应根据这个法,建立健全相关的老年法规如老人福利法、老年保险法、老年保健法,以及老龄产业、老年设施、老年聘用规定等政策条文,各地还应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形成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使老年人事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我国老龄工作经过十几年的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群体大多数健康长寿,不仅体现为寿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在健康老龄化社会里,实现老年人既要生理上的健康长寿,更要心理上的健康长寿,使广大老年人能过有尊严、有保障、有安全感的幸福生活。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正确理解资本组织形式
  顾小存
  资本组织形式是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与所有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属于性质问题,那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则属于方法问题,即如何按照社会生产规律有效组织使用资本的问题。资本组织形式因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并不简单地对应于一定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同一所有制在不同企业中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采取同一种实现形式。像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形式并未改变其资本主义性质一样,企业公司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因此,把一切不符合传统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模式的资本组织形式,看成是公有制的对立物显然是不妥的。在市场经济中,资本组织形式是由法律体系所规范的,具体包括企业的设立、资金来源、行政管理以及企业的合并、解散和清算的不同法律规范形式。根据资本的不同组织形式,企业可以分为个体企业、合伙企业、合作社、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当做社会主义公有制唯一的实现形式,并把全民所有制看成是最高的公有制形式,显然是欠科学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新的资本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等。这些形式,有些已形成法律,有的正在进行制度规范。形式多样化的资本组织形式,在资本运营的责、权、利上也是各有千秋、相辅相成的。尤其是法人企业以其独具特色的有限责任将国家与企业的责任分开,企业经营风险从国家独自承担改变为由企业股份所有者、银行(贷款机构)和企业经营者分担。从而既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保持了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立了依据。现代股份制是大工业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它是理顺产权关系、促进政企分开、吸收闲散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转换经营机制、实现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推进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从股份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来看,股份制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可以加快资本的积累能力和集中速度,迅速而广泛地筹集巨额社会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使企业产生规模效益。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股份制又可以优化资本的所有制关系,导致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所有制结构,使资本的运营掌握在善于管理的企业家手中,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企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提高资本的增值能力。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股份制作出了科学的阐述,明确肯定了社会主义也可以采用股份制,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股份制改变了以往以国家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资本组织形式,形成了国有财产与非国有财产并存,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资本组织形式,从而为重组国有资产,搞活国有经济并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创造了条件。


第10版(理论)
专栏:

  用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周忠高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熟悉和掌握科学理论,用以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创造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和求真务实的风气,是新时期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经验。历史的进程一再证明,中国革命和建设每前进到一个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都要开展学习运动,认真学习科学理论,解放思想,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冲破难关,走上坦途。
  今天,我们又走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当前面临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企业下岗职工增多、农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该怎样解决?要解决这些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关注的重大问题,就必须再次兴起学习科学理论的高潮,在学理论、用理论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学习理论主要学什么?党的十五大报告讲得很明确,就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因此,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既从总体上领会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从各自工作的领域对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系统领会和研究。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要把学习十五大报告同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起来。还要学习市场经济、历史、现代科技、法律法规、外经外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会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广大党员、干部应当积极参加党委部门和单位组织的中心组、读书会、研讨班、轮训班、报告会、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以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对于每个人来讲,参加集体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要重点搞好自学,自我加压,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这是党员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更新知识、增强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习理论要有一个良好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离开国情、时代发展和工作实际,单纯为学习而学习,没有实际意义;静止地孤立地学习研究理论,把科学理论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即使学习研究得再熟,也没有出路。因此,一定要把学习理论与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