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化建设就是提高人的素质
  韩庆祥 刘宝来
  “十五大报告”郑重地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并把文化建设同提高国民素质内在联系起来,这深刻阐明了人的素质提高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所具有的实质性意义。质言之,文化建设实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
  文化在深层本质上是指向人的。文化主要有三层涵义:文化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活动主体的理念、思想和精神层面;文化也是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是活动的社会性层面;文化还是人格培养和个性形成的活动过程,这是活动本身的层面。这三种意义上的文化都是围绕人且指向人的,其实质和功能,归结为一点就是塑造人及提高人的素质。
  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来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自现代化建设对人的高素质要求的认识。换言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高素质要求,决定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面对四个基本的客观事实:一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证明并推动了人的素质的发展,为人的素质发展和人的积极创造精神的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开辟了巨大可能性,从而使人作为首要生产力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使人的主体、主观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急速增长。二是现实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人的要求。我们正处在小康社会。在小康社会,人们追求的不是“吃得饱”,而是“吃得好”,不是“活下去”,而是“活得好”,这就是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去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生产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又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去消费。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故而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提高人的素质。三是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的要求。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对立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但是,思想文化的矛盾和斗争一刻没有停止过。可以说,用思想文化侵略并控制全球,利用思想文化渗透来实现其利益,是当今霸权主义的新伎俩。美国学者公然宣称,未来的竞争主要是思想文化的竞争。思想文化竞争,实际上是从思想文化上攻心、夺取人心的竞争。在这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竞争面前,如何提高人的辨别力和思想上的坚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谁缺乏辨别力及思想上的坚定性,谁就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被打败。四是解决人口负担问题对人的要求。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人口多是既成的客观事实,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解决得好,人口多就会变成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人口阻力就会变成人口动力,人口包袱就会变成人口财富。而要解决好人口问题,关键在于开发好人力资源并使其变成人才资源。上述事实表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着力提高国民素质和开发人才资源。而这又决定着文化建设的迫切重要性,因为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方式、途径和手段。
  人的能力和素质如何,人的积极性如何,事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加强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其一,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共同的文化蕴含着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和精神,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因而这种文化对人就有着强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激励力。其二,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因而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具体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就必须坚持经济文化一体化。这不仅是因为现代化经济发展日益采取文化的方式,注重其文化含量,而且因为现代化文化的发展也日益具有经济功能和经济含量。这种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也日益显示出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为此,我国文化建设的任务,就必然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来。
  “十五大报告”在从国民素质角度阐述我国文化建设的迫切重要性和任务之后,接着又深入而全面地论述了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和开发人才资源的问题。其一以贯之的精神,就是把文化建设的实质从根本上归结为提高国民素质。
  首先是理念层,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人格和国民素质进行理念设计,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一层具有根本性。在价值观念上,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在道德品格上,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在能力水平上,要培养专门人才,增强和提高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拒腐防变能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等。这是“十五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它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人的能力的新要求。在精神状态上,要发扬首创精神、勇于开拓精神和积极进取精神,在社会心理上,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恪守原则规范;在思维方式上,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反对从本本出发,要立足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研究各种问题,克服只面对“过去”不面对现实和未来,只注重形而上的思考而不关注活生生的、发展着的现实生活的“书斋式”研究的局限。
  其次是原则层,这就是强调文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要遵循的方法论。总的原则是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具体说主要有:①“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这就是要注意人格要求上的层次性;②既注重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更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就是坚持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③既坚持党性原则,又坚持实事求是,这就是在新闻宣传上要坚持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就是在优秀作品的创作上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⑤“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这就是在文化市场建设上要坚持“两手抓”原则;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就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上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原则。
  再次是基础层,这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应把科学和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发展教育,应着重在教育队伍、教育方针、教育形式、教育结构、教育改革、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发展科学,应在科技水平、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发明等方面下功夫。
  最后是操作层,这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开发人才资源的具体措施。在文化建设的客体方面,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人的素质提供文化载体、阵地和场所;在文化建设的主体方面,要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并同广大工人、农民一起,为文化建设而努力。
  总之,不管文化建设采取何种措施和形式,最终都必须落脚到人的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源开发上来,不能只见原则、方案、纲领、计划和措施而不见人,否则,文化建设就是不彻底的,就会走向形式主义。文化建设要彻底,就必须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根本。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李士忠
  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并列,突出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工业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生产企业无疑应以经济建设为主,同时也必须重视企业和行业文化建设的特殊作用。
  我国的工业发展,从古老的炼丹术到青铜的冶炼,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改革开放以来,化工发展突飞猛进,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定的国情和“行情”,塑造了中国化学工业自己的发展特色,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化工建设者特有的信念和精神。化学工业又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职工群众技术、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以及行业文化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搞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职工群众的知识、文化和技术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已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要求。
  文学艺术创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产业大军置身于改革开放与生产建设的第一线,丰富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实践,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鲜活的创作素材,文学艺术与经济领域的结合,适应了产业大军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适应了文学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广大基层职工所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其文学艺术形式,并从他们中间培养出具有丰厚的生活功底的专门人才,才能使文学艺术更好地贴近生活,表现生活,从而使文艺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产业部门和行业文化组织相继涌现。八十年代初期,煤炭、石油、铁道、水利、电力等部门的文学艺术协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等组织陆续成立起来,到去年八月中国化工文联成立为止,国家已有十六个部委成立了文联(文协)或类似组织。前年十二月,全国第六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产业文联第一次正式组团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修改通过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正式加入了吸收产业文联作为团体会员的条款。这样一个发展态势,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团体的新格局,反映了文学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此相关联的是各个产业系统不断涌现出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和优秀文艺人才。化工系统大型纪实性报告文学《中国化工风云录》及其他许多优秀作品的成功创作,也在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专家预测,随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反映经济领域的文学作品将层出不穷,一些有力度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可能产生于产业大军之中,这是下一世纪文艺繁荣的一个潜在领域,是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
  化工行业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许多有识之士和专门人才,在发展具有行业和企业特点的文化活动、促进反映化工内容的文艺创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从化工行业的实践来看,加强行业文化建设,首先应抓住重大主题,反映改革进程。其次,应抓住典型人物和事件,反映事物发展的主流。此外,还应抓住重大工程,反映发展前景。化学工业一批大型建设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提高化学工业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成为下一个世纪化学工业腾飞的基础。以文艺、文学作品反映这些项目的建设,既是为现在描绘未来,也是为未来留下现在的足迹,这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作者系中国化工文联主席)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作家笔记

  捧出一颗少年心
  秦文君
  几年前我写作《男生贾里》时,多少带点历险的成分。倒不是这本小说有何不妥,而是在此之前,我主要写少女小说,风格凝重,情感细致,出了二十来本书;而《男生贾里》则是诙谐幽默,充满游戏精神,那种夸张的喜剧风格仿佛是对我早期小说的叛逆。
  其实这种一改“戏路”是蓄谋已久的。写作少儿文学常常面对这样的尴尬:即一个成年人必须讲述令少年读者感动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令自己或同龄人感动。人已长大,而心却得像孩子那般单纯、浪漫,充满少儿的激情和跃跃欲试的好奇心,这是何等的困难。因而只得派生出变通的创作方法,即干脆以成人的视角出发,用过来人的身份给少儿讲述故事。我早期的小说大抵也是如此,写作时常常有某种幻觉出现,好像书桌前坐一适龄少年,听我娓娓道来。这些作品能够写得亲切、清新、美丽,甚至深沉,它打动读者的往往是作者的亲历性,真诚和坦然;而它的局限性在于读者仅仅是读者,而很难真正融入作品,因为作品里藏有成人俯视生活的眼睛,那里的孩子世界沾了成人气,这是一层深刻的隔阂。
  更何况,当今的少儿被称为“视听的一代”,他们对于阅读有一种本能的淡漠;少儿作品的深沉高远又给少儿形成一种少儿文学并不好看的错觉。一旦广大少儿远离少儿文学,少儿文学的影响力便开始减弱,所谓创作繁荣也就成了一厢情愿。《男生贾里》属于那种以少儿视角进行创作的作品。在构思时,我曾担心这种视角变换的艰难,特意设计了贾里的日记,用以增强角色的实感。然而真正进入创作,我心情出奇地舒畅,灵感迭出,思绪飞扬。恰如回复到贾里这个顽皮少年的状态,而不像在进行严肃的案头工作。这么顺当地进入少儿视角,连我也吃惊,因为它如此得心应手,并没有经过强力的自我约束,也没有挣扎和别扭,好比是在心灵内部启开一扇从未推开过的窗子,就那么天然。《男生贾里》很快就被读者包围,各地的小读者来信来电不断,他们都说“那个聪明、冒失、侠义的贾里就是我”。也有人说:“贾里就像我们隔壁弄堂的初中生。”然而我认为,这本小说之所以被小读者一眼认出,并非其他,而是小说中的一颗少年心。尽管贾里这个人物,早已脱离生活原型,完全是想象和创造的,文中的校园生活较之于现实的校园生活也是高度的概括性和诗化;但少儿的视角,将少儿情少儿心蕴含书中,仍使人物及故事活泼新鲜,栩栩如生。多年来我常出入校园,校园生活的素材有一大把,但我不赞成小说的故事拘泥于真实,它的故事内核最好是艺术化的,叙述上可以写实化,这种反差形成一种张力,一种似曾相识又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质。同时,也是令小读者痴迷、经久难忘的原因。
  继《男生贾里》之后我又写了《女生贾梅》,而许多小读者却仍频频来信,呼吁我再写续篇。在写《男生贾里新传》前,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补充素材,构架故事,而真正投入写作不过两个月,可以说是功夫在书外。《男生贾里新传》和《男生贾里》合在一起,成为《男生贾里全传》,全传通过贾里的初一初二生活涵盖了一个人类亘古的命题:成长。这是它作为小说的庄重性;而它的丰富性则是呈现在书中的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小世界;而最让少儿读者津津乐道的却是后者,个中的趣味和情调是少儿式的,散发着他们所爱的芳香。
  在为《男生贾里》写续篇时,我本人也深陷其中,不由自主地迷上了这拨可爱的少年。由于小说的开放性结构以及脱颖而出的贾里的搭档们:鲁智胜,林晓梅,张潇洒,张飞飞,那些艺术群像在不经意中已经构成,因而,写作一部大型系列小说,塑造一群艺术群像便具有了可行性。
  我最新脱稿的就是长篇小说《小鬼鲁智胜》。鲁智胜是贾里的好友,他是个同样活泼同样富有喜剧色彩的人物,但他作为一个独生子,较贾里有更强的应变能力。从这个满肚子鬼点子,三教九流都知晓一点的小男生的视角出发,初中生活更为色彩斑斓,奇事不断。它除了与《男生贾里》一脉相承的轻喜剧风格,灵动的形式下增强了道德的力量,情感的力度。因为少儿小说就应该以单纯有趣的形式讲述人类的道义和情感,缺乏前者,小说乏味;缺乏后者,小说浅薄。
  我已开始投入这一大型系列小说的创作,在蓝图中它除了《男生贾里全传》、《小鬼鲁智胜》之外还有《小丫林晓梅》、《女生贾梅全传》等等。我将努力写出这一代少儿的心灵史,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阅读中感受到美和高尚确实存在着。只是,尽管我隐隐地看见了成功之路,然而要抵达理想境界谈何容易。惟有不停地攀援,寻找走进少儿心灵的最佳途径,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少儿文学发挥其巨大的能量和影响力。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塑造崭新的农民形象
  聂雄前
  湖南作家向本贵的长篇小说《苍山如海》以某山区兴建水电站进行大规模库区搬迁的真实事件为支点,试图表现乡土中国从旧世纪向新世纪、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大搬迁大过渡。
  《苍山如海》通过库区移民这一重大事件,以一年的时间和一县的空间,浓缩了变革时期中国农村的主要矛盾和敏感问题。小说以开篇整整九章的篇幅,描写主人公——宁阳县分管搬迁工作的县委副书记章时弘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困境,由移民经费如何使用引出与同事的冲突,与作为城镇居民的妻子、岳父的冲突。生活在县城由各种关系织成的网中的章时弘,只有被蛛网缠身的内在感受,生活中缺少阳光和亲情。小说第十章中章时弘的回乡,将小说也将章时弘的生活引入一个峰回路转的境界。“章时弘气喘吁吁地爬上老岩岗,他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那些在寒风中垦荒的人们,他的眼睛有些湿润,这就是他的父老乡亲啊。”
  章时弘在城镇生活织成的网中奔突挣扎,疲惫不堪,只有到乡村他的心里才“变得踏实了许多”。从小说中所提供的情节看,章时弘的初恋情人桂桂是多么体贴贤惠、吃苦耐劳、通情达理;章时弘的哥哥章时才是多么的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平坝村红砖厂厂长郝冬生是多么的富有自力更生精神和创新意识;乡村干部抛书记和张支书是多么地廉洁奉公和勇于牺牲……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在小说主人公章时弘的眼里,在作家向本贵的笔下,农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是领导干部的加油站,是力大无穷的安泰脚下的土地母亲。
  这是一种对农民形象的崭新塑造和对乡土文明意义的崭新阐释。众所周知,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等作家曾以清纯美丽的乡村世界与龌龊黑暗的城市世界相对抗。同为湘西“乡下人”,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往往具有极大的主观抒情性,他们背井离乡,身居城市,但却深深眷恋着养育他们的故乡,他们把偏远、贫穷的故乡写得如诗如画,努力展示着下层人民的人性美、人情美,故乡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而明显不同的是,向本贵的《苍山如海》是客观写实的,作为一直生长在乡村的作家,他对故乡的一切并不含有沈从文式的“美丽的忧伤”,而是坚信乡土精神将引导故乡走向美好的未来。
  对于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来说,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着特定的文学主题和文学人物。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延续近八十年以后,如果再把中国农民的特点描写成狭隘阴暗、麻木不仁、小农意识、目光短浅,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苍山如海》对农民形象进行崭新塑造的重大意义。作为20世纪的送行人,向本贵的眼里有似血的夕阳和如海的苍山,但暮色苍茫中并不尽是萋萋芳草、古道西风和遍地废墟,他的眼里更多的是漫山遍野生生不息的苦竹直指苍天,遍地夕烟中稼禾拔节的脆响响彻大地。向本贵不是忧郁的凭吊者,他以与农民分享艰难共担贫困的姿态,从整体上超越了以往那种对农民文化苍白的批判或虚幻的赞美,将自己的努力融入农民的耕耘与憧憬之中。无疑,这是历史评判与道德评判达到一致的产物。
  从作家提供给我们的文学形象看,章时弘达到了作家的原初期待:“他的所作所为,都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章时弘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作为一个县委副书记,他工作的成功完全得力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他在组织搬迁工作的最后一年里,考验他工作水平的两件事:娘娘巷居民的搬迁和水泥厂的救活,前者靠视野开阔,勇于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后者靠发扬人民群众(平坝村红砖厂)的首创精神。
  章时弘不是救世主,他只不过一切都站在为人民利益着想的立场上。这是一种真正合乎中国国情的情感选择。向本贵朴实无华地描写着章时弘,章时弘朴实无华地生活在现实中,于是,那些深信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农民才会对章时弘投来一丝热望,我们这些被典型人物激动过千万遍的读者,才会对章时弘又有了一份激动。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天啸——中国国防尖端纪实》出版
  日前,作家出版社推出了长篇纪实文学《天啸——中国国防尖端纪实》。《天啸》以其冷峻的文笔,叙述了中国国防尖端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曲折历程。作品对数十年间严厉封锁的尖端秘密,半个世纪中世界巨头们的独特风采,发射场内外的风云际会,谈判桌上下的政治较量,都作了真实而生动的全景式描绘。
  《天啸》融思想性、艺术性和史实性于一体,充分展示了国防尖端这一特殊领域的神奇内幕与恢弘气象,是一部可读性强的优秀文学作品。(一石)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地火》杂志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举行
  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创办的一本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文学刊物《地火》创刊五年来,在关注现实人生,突出石油工业特色,鼓励艺术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此,在《地火》杂志创刊五周年之际,首都文艺界人士就《地火》的办刊特色和办刊质量举行了座谈。与会者认为,《地火》坚持立足石油,面向社会的办刊宗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文学创作,不断培养和发现文学新人,使石油文学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生机。从《地火》杂志发行的二十二期来看,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品,反映了石油战线广大职工的精神风貌和石油工业发展的主旋律,受到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同时,与会者希望《地火》杂志今后在进一步提高办刊的精品意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坚持自己的办刊特色,为繁荣石油文学事业、为石油工业二次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更大的作用。(一石)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中国艺术学》出版
  由彭吉象主编的国家八五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艺术学》日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中国传统艺术流变”、“中国传统艺术概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三编组成,力图融会贯通各艺术门类,从中国传统艺术的总体历程、特色风貌,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等不同方面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概括,是一部以史为主、史中有论,并将中国传统艺术放置于中华文化史的大背景下来阐释的大型学术著作。(王闻)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拓展文艺伦理学的研究空间
  陆贵山
  乔福山撰著的《文艺伦理学初探》(以下简称《初探》),最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及时而有意义的书。
  文艺与道德的关系,历来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初探》的作者认为,文艺本来应当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真是文艺的生命。文艺中的真和善必须审美化,文艺中的真和美也理应道德化。高品位的闪耀着理想光辉的文艺作品必须是真实化、审美化和道德化的结晶体。《初探》不仅对提高创作的道德水准和精品意识,具有积极的启发和疏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文艺伦理学的建构和发展,扮演了辛勤耕耘的拓荒者的角色。此书对作为理论形态的文艺伦理学的框架体系进行了深入的严谨的勾勒和描述,选取丰赡、翔实的理论资源,对文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意义方法作了比较完整和坚实的论证,并从历史考察和理论透视、从文艺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上,对文艺和伦理既复杂而又亲和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广的开挖和宏阔的拓展,发表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新鲜独到的见解。《初探》不仅从学术上正面论述和阐释了文艺和道德的关系,而且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出现的非道德化思潮进行了理性的检视和审思。作者不仅探讨了文艺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相互关系,并指明了西方当代文艺界向道德批评回归的走向和态势。高尔基曾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中国当代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应当承接和弘扬崇尚伦理教化功能的优良传统。中国当代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应当自觉地用先进的、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伦理情操去培养和塑造人,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去武装青年一代。利用文艺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通过追求对人的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良性互补,以期逐步实现道德教育的审美化和审美教育的道德化的理想状态。
  《初探》对文艺伦理学的学科建树和对文艺和道德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提高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道德水准,而且有利于提高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的伦理意识和道德境界。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只有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德艺双馨”才能通过审美化和道德化完美融合的艺术精品,培育和造就审美化和道德化兼备的人。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都理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受人尊敬的思想家、美学家和道德家,肩负起促进现实生活的全面进步、提升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光荣职责和神圣历史使命。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让美丽在诗意中流淌
  樊发稼
  最近由河南海燕出版社出版的《花生米样的云》,是一本内容精彩有趣、装帧印制颇有特色的彩图童话书。这本集子里的十二篇童话及其图画,就都是王晓明先生的作品。
  单就这本书里的文字作品看,应该说这是一本微型童话集,因为集子中的作品篇幅都极为精短。这些微型童话题材新颖,构思精妙,文笔流畅,情趣浓郁,读来令人爱不释手。文字作品和图画是同一创作主体构思、孕育创造出来的,这二者(文和图)作为作品表达和呈现的形式、手段,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这本童话书里的许多作品,都散发出一种浓浓的诗情诗意。文字像是不分行的诗,图画则像是用形象和色彩显现的诗。如书中《小小的湖》,写的是秋天一只小灰鸭因翅膀受伤,不能继续南飞,落在一个小小的湖里,“惊喜的小湖用清澈的水为小灰鸭洗伤口,用柔柔的苇草为小灰鸭搭巢,用轻轻的涟漪为小灰鸭唱动听的歌”。在小湖的悉心照拂和关爱下,小灰鸭能在湖上飞翔了。这时春天已经来临。在飞回北方之前,小灰鸭用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小湖的感激之情。他收集了厚厚的橡树叶,请小兔买来了小小的蜡烛,小灰鸭把蜡烛插在树叶上,让它们漂浮在湖面上,烛光点点,飘飘忽忽,每一点光焰都好像在讲一个美妙的故事。
  这本童话书里的不少作品,都有着或鲜明、或含蓄的“爱”的主题旨趣。一群小动物觉得大山老是昂着头是很不舒服的,他们想让他快活一点,便到天上用网兜兜来星星,做成项链送给大山,闪烁的星星挂在大山的脖子上,大山的心便变得非常柔软了(《大山的生日》)。被人误解的小老鼠决定出走,被烈日晒晕在沙丘上,并发起烧来。一头大象发现后把小老鼠带回家,让他躺在软软的鼻弯里,轻轻地摇着,小老鼠的烧退了,甜甜地睡着了。小老鼠和大象后来成为一对好朋友(《花生米样的云》)。还有《老怀表》、《想回家的小乌龟》、《会响的小路》等等。这些作品中叙写和表达的那种相互真诚相待和关爱之情,平凡自然,却都十分感人。只有让世界充满爱,才能有真正美好的人间。
  十二篇童话,每一篇的标题下面很有装饰意味地印着一句或长或短的话:“流淌在我们心中的大自然就是童话和诗”(《慢吞吞的老月亮》),“有爱才有家,有家更相爱”(《小小的湖》),“倾诉和倾听都是美丽的”(《阁楼上的大提琴》),“让我们静听生命中每一瞬间的美丽”(《会响的小路》),“试一下,声音是可以触摸的”(《冬叶的声音》),等等。这些简短精警的文字,使读者的阅读欣赏不限于文字和画面,可以开拓更为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