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专页)
专栏:

  黄河三角洲石油还能稳产多久?
  编者按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石油能否持续发展,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石油可持续发展问题,90年代初,当东部多数主力油田勘探开发进入中后期,自然递减步伐加快,后备资源出现不足的时候,就适时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
  位处黄河三角洲的胜利油田是全国的第二大油田,在实施稳定东部战略中担负着重任。黄河三角洲的油到底还能开多久,能不能持续稳产?油少了怎么办?本期我们向读者介绍这一大家关心的问题。
  “油老二”稳产责任重
  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牟书令
  胜利油田是我国第二大油田,油田勘探开发34年来,已累计找到68个不同类型的油气田,生产原油6.3亿多吨、天然气300多亿立方米,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多年的高强度开采,胜利油田同东部许多油田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多数主力油田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开发阶段,稳产难度越来越大;整装油藏的发现越来越难,优质资源接替不足;加上资金、供水、供电等因素的制约,使油田的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怎样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胜利的稳产关系到我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石油战略的落实,我们要为稳产而再做新贡献,尽量延长稳油期。
  三年内稳产2700万吨
  展望未来3年,我们要实现“四稳四进”的二次创业目标,即:原油生产要稳,经济总量要进。到2000年,胜利本土的原油产量要稳定在2700万吨,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力争达到500亿元。油气主业要稳,非油产业要进。到2000年,多种经营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内部市场要稳,外部市场要进。到2000年,油田内部钻井市场和地面建设市场占有率要分别稳定在95%和70%以上,外部市场包括国际化经营收入达到40亿元,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胜利油田带入21世纪。
  从立足“胜利”到跳出“胜利”
  这是我们的一个大思路。目前我们胜利油区的勘探密度还相对较低,据专家预测,在这一地区我们还能找到30多亿吨地质储量。去年,我们筹措资金,加大勘探力度,积极向老区深层、周边新层、滩海等新领域进军,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年来共探明地质储量1.17亿吨,折合可采储量3078万吨,首次实现了期盼多年的储采平衡。在开发上大打了以提高采收率为目标的老油田管理硬仗,使老油田的自然递减率首次降到20%以下,综合递减率首次降到10%以下,大大改善了老油田的开发状况。与此同时,我们走出家门、国门,努力开拓国内外油气市场,寻找新的资源接替阵地。在国内,我们挥戈西进,承包了新疆和田地区的4.4万平方公里的探区,目前已发现22个有利构造,今年将展开重点勘探。在国外,积极参与了秘鲁、加拿大、土库曼斯坦等国家油气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去年8月份承包的委内瑞拉英特甘博油田,是迄今为止我国石油系统在国外最大的投资项目,按1%的采油速度,每年至少生产原油200万吨,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如何多出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技兴油,是我们历来的战略重点。尤其随着老油田勘探和管理难度的加大,科技的支撑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响鼓更需重槌敲。我们坚持做到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在“八五”期间初步形成的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6大配套技术的基础上,“九五”一开始,我们就制定了科技发展纲要,多层次、全方位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了以油气生产为主的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九五”以来,全局已取得科技成果200项,1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不同油藏的控水稳油、稠油热采、精细油藏描述、水平井钻井、测井、射孔等配套技术分别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1996年十大科技成果和推广成果。去年全局科技直接增油达300万吨,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6.3%。
  “老油田”增产靠改革
  杜中武
  作为以生产油气为主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已过而立之年的胜利油田已经“老”了,但是近年来,胜利油田却呈现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1997年,生产原油2801万吨,超额51万吨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实现销售收入225.16亿元,上缴利税37.6亿元,同比增长2.56%和36.28%。
  活力来自改革。1997年,胜利油田把分离企业办社会部分、实行社区管理作为深化改革的“切入点”,按照建立以油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的要求,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模式。全油田按区域划分先后成立了10个社区管理中心,把全局的教育、卫生、房产、房建、生活服务等办社会部分分离出来,实行社会化服务,区域化管理,精干了主业,优化了人员和资产配置,为他们轻装上阵走向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去年以来,胜利油田对系统性、专业性强的水、电、讯系统实行专业化管理,对钻井系统进行集团化改造,见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去年以来,油田与33个生产经营单位签订了资产经营承包合同,并相应出台了计划、财务、劳资等7个方面的管理规定,进一步优化了增量,盘活了存量,国有资产保值率达到101.95%。
  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完善内部市场,靠市场竞争组织生产运行,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生产经营活动,这是胜利油田深化改革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他们先后建立了油气勘探、开发、钻井、运输等12大内部市场,所有生产建设项目都面向市场招标,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仅去年一年,油田内部市场全年招投标交易额就达49.93亿元,节约资金7350多万元。
  改革激活全盘棋。1997年,胜利油田新增可采储量2917万吨,实现了胜利人期盼多年的储采平衡;同时也推动了胜利人加快走向外部市场的步伐。1997年胜利油田闯入外部市场的队伍达到105支,足迹遍及全国16个油田、15个省区以及海外8个国家和地区,创产值达7.3亿多元。
  坐落在黄河三角洲的胜利油田。
  丛范滋摄(附图片)


第9版(经济专页)
专栏:

  稳定东部 发展西部
  油气并举 开拓国际
  国土资源部部长 周永康
  石油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石油工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我国陆上石油工业作为我国石油工业的主体,其战略方针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开拓国际”。
  稳定东部。东部地区是指太行山以东、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现有大庆、胜利、辽河等12个油田。东部地区石油资源丰富,预测资源量占全国陆上资源量的一半以上。从60年代初大庆油田开发到后来胜利油田等渤海湾一系列油田的开发建设,东部地区逐步成为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目前已探明储量占全国陆上探明储量的80%以上,原油年产量占陆上的85%以上。东部地区尽管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但无论在勘探上还是在开发上都还有较大潜力,今后依然是增储上产的主力地区。东部地区又地处或临近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实现东部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西部。西部地区是指新疆和陕、甘、宁、青等省区,包括新疆、塔里木、吐哈、长庆、青海等7个油田。西部地区不但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勘探程度较低,潜力很大,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地区。西部主力战场是新疆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和柴达木、鄂尔多斯盆地。自90年代初按中央确定的方针展开西部会战以来,整个西部地区油气勘探相继取得重大突破,原油产量也不断上台阶,发展势头很好。
  油气并举。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优质、清洁的能源,近年来备受世界各国重视,发展很快。目前,国外油气产量比已达1∶0.7,而我国天然气工业比较落后,油气产量比仅为1∶0.1,这种状况亟须改变。我国陆上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又很低,资源和市场潜力都很大。“八五”以来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新增探明储量相当于前40年探明储量的总和,为加快天然气发展在资源上准备了条件。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是,发展四川老气区,加快建设陕甘宁新的天然气基地,抓好新疆地区的气田开发和伴生气回收利用,搞好东部地区天然气的开源节流。
  开拓国际。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6。解决国内石油供需缺口矛盾,必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同时积极慎重地选择有利地区发展国外油气勘探开发。目前世界上有20%的石油可采资源和40%的天然气可采资源有待发现,世界石油资源市场正在出现新一轮调整和再分配的局面,这对我们参与世界石油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技术、装备等方面已有雄厚的实力,要以周边国家和发展中资源国家为主,以现有储量开发为主,并有选择地参与风险勘探。争取经过艰苦的努力,在海外形成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油供应基地,获得一部分份额油,并以此带动我国技术、装备和劳务的出口,取得较好的整体经济效益。确保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前10年,石油储量和产量持续增长,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第9版(经济专页)
专栏:

  破解“地质大观园”
  王建刚
  已经勘探开发34个年头的老油田,靠什么永葆青春,做到持续稳定发展?答案是:科学技术。
  “八五”以来,胜利油田取得科技成果900多项,每年油田科技增油都在300万吨以上。全局每年用于科技方面的总投资都在3亿元左右。
  黄河三角洲油藏类型复杂,号称全国的“地质大观园”,勘探开发难度相当大。近年来,胜利油田瞄准深层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稠油和超稠油开采、复合驱油以及精细油藏描述和滚动开发等“重量级”的关键技术,展开大规模的技术攻关和重点突破,使科技进步与油田生产建设融为一体。到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胜利油田特色的三维地震、精细油藏描述、计算机数值模拟、稠油热采、三次采油、低渗透油田开发和海上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并在生产建设中收到明显实效。胜利人刻苦攻关,大胆探索形成的以开发布井与滩海钻井采油工艺、油气集输、平台设计与建造等一整套浅海勘探开发技术,使海上生产五年迈出五大步。
  油田在实施科技兴油战略中,注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借助国外智力资源增强技术实力。“八五”以来,胜利油田先后选派3000多人次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和考察。同时,还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来油田讲学,进行技术交流、现场服务,每年都有20多位外国专家常驻油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发展项目,解决技术难题。胜利油田的定向井、水平井等高新技术在陆上石油系统居领先水平,已累计完成定向井和水平井58口、侧钻水平井5口,占到全国水平井总数的近70%。


第9版(经济专页)
专栏:

  胜利油田加强新区带、新类型的勘探力度,寻找新的储备阵地。图为物探公司的勘探队员在滩海地区放线勘探。 林桐松摄


第9版(经济专页)
专栏:

  让勘探升“帅位”
  孙传刚
  同所有的资源性产业一样,由于长期高速开采,胜利油田也不得不面对资源采掘业自然递减规律的无情挑战。为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对原油的需求,近10年来胜利油田不得不“寅吃卯粮”。据统计,从1989年到1996年的8年间,全油田地质储量累计亏空4000多万吨。
  稳定东部看“胜利”。1991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到胜利油田视察时,曾寄语胜利油田广大职工:“我们对‘胜利’抱有很大希望,在实现‘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中,‘胜利’不仅要稳住自己,而且要为稳住整个东部油田作贡献。”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近年来特别是1997年以来,胜利油田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把勘探摆到“重中之重”的“帅位”,下决心突破“瓶颈”,实现资源接替的良性循环。
  为强化勘探重中之重地位,胜利油田从实际出发,坚持“坐稳陆地,加强滩海;新老兼顾,油气并举;依靠科技,提高效益”的勘探原则,进一步明确勘探主攻方向和重点区域,向油气勘探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力争寻找大场面。在勘探力量配置和组织运行上,做到“三个足够”。以足够的领导力量抓好勘探。从管理局到下属单位都成立了由主要行政领导挂帅的勘探领导小组,落实勘探行政“一把手”责任制,将责任、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到人头。以足够的财力、物力确保勘探投入。1997年,胜利油田在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毅然拿出21.7亿元资金搞勘探,占到全局总投入的23.2%,千方百计保证勘探资金足额到位,创造了近几年来勘探投资的新纪录。以足够的勇气,在有一定苗头的高难度地区开展风险勘探。全年共部署了185个探井井位,以敢冒风险的劲头加强新区带、新层系、新类型的勘探力度,寻找新的储量阵地,并做到资金专项使用,确保新区勘探工作的实施。
  汗水换来果满枝。1997年,胜利油田的勘探取得累累硕果。经国家矿产资源委员会油气储量委员会评审认定,胜利油田1997年度共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71亿吨,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1.09亿立方米,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8386万吨,实现了9年来的第一次储采平衡。


第9版(经济专页)
专栏:

  分流
  10万职工闯市场
  刘彦国
  “大而全”、“小而全”是前些年国有企业共有的一种现象。这对于生产分散、施工作业相对独立的胜利油田来说更为突出。造成生产管理和后勤服务系统机构臃肿,管理粗放,使企业如同翅膀上绑了石头的大雁,难以展翅高飞。面对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局面,近年来,胜利油田积极按照“油公司”模式深化改革,加快与市场经济接轨步伐。
  解体“大而全”、“小而全”,优化组织结构,精干主业。按照管理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全油田建立了以采油单位为中心的生产运行机制,把生产、生活服务系统分离出来,打破各行各业同吃原油一锅饭的状况。让搞油的专门搞油,不搞油的闯市场,促使各单位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1997年,他们又将企业办社会部分彻底从主业分离出来,在陆上石油系统率先实行社区管理,4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服务部分全部由10个社区进行统一管理,进一步精干了主业,优化了队伍结构和资源配置。改革后,主业人员减了,但原油产量一直在国家计划水平线以上运行。同时,分离下来的近10万职工眼睛向外,走向国内外市场。这个油田的井下作业公司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作风,北上大港,南下中原、江苏,东征辽河,西去延长,队伍打入全国13个油田,并进入了蒙古、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的修井作业市场。1997年,这个油田闯入外部市场的队伍达100多支,足迹遍及全国16个油田、15个省(区)、海外8个国家和地区,创外部产值达7.3亿元。
  近年来,胜利油田打破几十年来形成的生产运行、物资供应中的僵化机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完善内部市场,靠市场机制调节生产运行。几年来先后建立了油气勘探、开发、钻井、运输等12大内部市场,所有生产建设项目都面向市场招标,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仅去年一年,油田内部市场全年招投标交易额就达49.93亿元,节约资金7350万元。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向建立以“油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迈进,这个油田按股份制模式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石油开发公司“东胜精攻有限公司”,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开发储量品位低、长期得不到动用的油藏;以原劳动服务公司为主体组建的大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投入回报率为中心,强调资本经营,目前已发展成为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集团。1996年,这个公司的股票“石油大明”上市,成为全国石油系统第一家上市的股份公司。去年,他们还在石油系统率先实行了内部资产经营责任制,与33个主要生产和施工作业单位签订合同,由原来考核成本、利润改为考核国有资产收益率和保值增值率,使广大职工的资产经营意识明显增强,要投资、要项目的现象大为减少,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结构。1997年,这个油田通过对52个建设项目实行经济技术评估,避免无效和低效投资近4亿元。


第9版(经济专页)
专栏:资料

  黄河三角洲
  油气现状及前景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开采,90年代以来黄河三角洲的主力油田开始进入“三高”(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开发阶段。目前,全油田综合含水高达89.8%,比全国各油田平均含水高出6个百分点,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1996年,胜利油田在连续9年保持3000万吨稳产后,产量降到3000万吨以下。
  根据专业人士分析,按目前的资源评价方法,黄河三角洲的总资源量为75亿吨,目前仅探明37亿吨,探明程度还不到50%,还有许多未知或知之甚少的领域,随着勘探水平的提高,探明储量必然呈上升趋势。按目前的开发技术水平测算,油田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平均采收率不到30%,随着开发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提高,采收率会有新的提高。
  黄河三角洲的主力油田胜利油田及时调整战略部署,确定在油气开发上努力实现六个转移,即油藏管理方式由生产管理型向经营型转移;滚动勘探开发向采用新技术、寻找隐蔽型转移;老区“控水稳油”工作重点由油井向水井转移;油藏挖潜对象向老区剩余油及低品位储量转移;产能建设重点由陆地逐步向滩海转移;有条件的油田从二次采油向三次采油转移。这“六个转移”抓住了油田开发的“牛鼻子”,选准了高新开发油田的突破口,油气开发的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明显提高。
  据胜利油田负责油气开发的专家介绍,胜利油田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目标是,从今年起的3年内,每年稳产2700万吨,并且在下个世纪的前10年内,黄河三角洲的油气产量不会低于这个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