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敢闯浪头的年轻人
  ——记山西吕梁治荒造林“大王”郭七保
  高山
  1992年山西省吕梁地区决定拍卖“四荒”的那年冬天,郭七保站在黄蒿梁上,凛冽的寒风搅起漫漫黄尘,待到跑遍黄蒿梁的14座山头,回到家里已是满眼满口的黄土。
  抠着嘴里的泥土,郭七保下决心要买荒山了。他以6.3万元买下了黄蒿梁,面积是1.2万亩,使用期为100年。他成为全国购买“四荒”面积最大的一户。那年,他整整20岁。
  几年过去了,郭七保给黄蒿梁投资了200万元,黄蒿梁回报他的是一片绿色。130万株油松青葱可人,14座梁峁层层叠翠。1.2万亩荒山中1万亩可治理面积已经初步得到治理。山梁木材林,山腰经济林,山底淤地坝,黄蒿梁换了新妆。
  七保在家排行第七,土生土长在离石市田家会镇前马家村。1988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他像父辈们一样开始了艰苦的劳作。
  吕梁属于黄土沟壑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这里成了穷山恶水之地。1992年,吕梁地委决定拍卖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治理小流域时,郭七保坐不住了,他看中了黄蒿梁。
  “黄蒿梁、黄蒿梁,只长黄蒿不产粮。”黄蒿梁离村10公里,土地贫瘠,沟深坡陡,基岩裸露,一条羊肠道儿盘在山腰,去一趟梁上就得耗大半天的光阴。花几万块钱去买荒山,人们都觉得他的做法有些荒唐。
  除了经济上的风险,更多的人担心政策会变。吕梁在全国率先拍卖“四荒”,国家的土地也能“拍卖”?好多人劝他别闯浪头。
  “国家的红头文件会随便变?年轻人不闯浪头谁闯浪头,年轻人不敢买‘四荒’谁敢买?”郭七保在父亲和六个哥哥的帮助下,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钱不够卖家产,还不够向亲戚朋友借,贷高息贷款。他终于买到了黄蒿梁1.2万亩荒山100年的使用权。
  撇下新婚不久的妻子,带上一把铁锹,一卷被子,一盏油灯,一袋子书籍,七保搬到了当年知青们治荒时住过的窑洞里。
  那年的冬天,气候异常寒冷。白天他要下沟越梁,了解地形,确定治理办法。晚上住在破窑洞里,七保冻得整夜难以入眠,馒头冻成了冰蛋,唯一可以取暖的就是一眨眼一眨眼的小油灯。在灯下,他还要做记录,勾画治理草图。
  为了加快治理进度,他从外地招收了30多名劳力,共同开山修路。修路费鞋,为了节约每一个钱,他在鞋底上钉上厚厚的轮胎,既可增加硬度,又可延长寿命。经过苦战,一条长10公里,投资近30万元,可通卡车的公路,蜿蜒伸展,直通山顶,把14个山头连在一起。
  为了学到科学治荒的方法,栽下优良树种,郭七保背着干粮跑遍了吕梁山。“丰产沟”、“水平沟”、“径流整地”一项项先进的治荒办法搬上了黄蒿梁。滥坡陡梁,郭七保都找到合理的治理方法。晚上,大家都已入睡,郭七保还在小油灯下,学习治荒的方法,他知道,无知比这荒山更凄凉,更可悲。
  功夫不负苦心人。七保和他的员工经过四个春秋的苦干,治理面积达到了83%。现在他们以每天治理近10亩的速度递增。过度的劳累使他瘦了许多。
  “我这样拼死拼活地干,是很累,但我就想看看打工和治荒哪个收益更大,农业的回报是惊人的,治荒大有可为。”
  “我确实能挣很多钱,但我更看重的是生态效益。”七保做的是园艺型的现代庄园梦。
  黄蒿梁绿了。经过几年的治理,5100亩油松、落叶松、柏树成活率达85%以上,2100亩桃、梨、果经济林即将挂果,450亩高标准机修梯田瓜菜飘香,2300亩径流整地遏制住了昔日疯狂的泥沙。
  投资近200万元的黄蒿梁从1994年开始带给七保收益了,那一年是20多万元,七保把这笔钱又投入到了荒山治理:引水上山,输电上梁。他想使黄蒿梁泥不下山,水不出沟,山梁林木参天,山腰水果飘香,形成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农林牧有机结合的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山地园艺型庄园。
  在郭七保的带动下,周围村庄就有1000多户青年投入到治理“四荒”的行列里。在吕梁山,一场波澜壮阔的治荒运动正在兴起。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专论

  用青春和绿色
  迎接新世纪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胡春华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保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青少年历来都是绿化美化祖国的一支重要力量。1956年3月1日,来自全国的青年代表汇聚延安宝塔山下,发出了“把绿化祖国的任务担当起来”的誓言。从这时起,大规模的青少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便在全国开展起来,青少年用青春和汗水奏响了绿色的乐章。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在共青团的组织动员下植树种草、绿化国土、美化家园,从志愿垦荒、工程造林、义务植树竞赛等活动到现在的青少年志愿者植绿护绿行动、创建青少年绿色文明园,青少年绿化祖国活动城乡并重、植绿护绿并举、季节性突击与长年坚持相结合,历经40多年而不衰,成了全民绿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完工的青年黄河防护林工程二期1200多万亩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青年造林绿化工程防护林,幼嫩的小树已经长大,护卫着我们的母亲河;青字号太行山绿色工程100万亩林木和“中日青年沙漠绿化基地”的1.8万株树木,如今也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在消除干旱、荒漠和贫困中发挥着作用;2.6万处青年示范林和3.7万处青少年管护绿地,也已绿荫浓浓,造福社会。今天,无论是在美丽的都市,还是在广阔的农村,22.7万支青少年植绿护绿队、1.2万支青年服务队已成为神州大地植绿先锋、护绿卫士。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在绿化美化祖国的伟大实践中茁壮成长,植绿护绿与培育新人获得了双丰收。在500万青少年参加的’97迎香港回归京九植绿护绿活动中,在200个城市辟建的青少年纪念林地里,在每一位青少年18岁植种的成人纪念树上,都凝结着他们辛勤的汗水,更绘出他们成长的足迹。广大青少年以树铭志、为国增绿,每一次植绿护绿都是一次公民意识、绿色文明意识的培养,都是一次爱祖国爱家园的具体实践和生动教育。
  今天,一个崭新的世纪即将来临,人类的文明也正步入新的时期。增加植被、绿化美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绿色也成了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国土绿化面积逐步增加,生态环境也不断得以改善,但绿化美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还任重道远。青少年是全民绿化最积极的参与者,让我们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发扬爱国爱家的光荣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组建更多的青少年志愿者植绿护绿队,大抓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每一支植绿护绿队管护好街道上的树木、绿地,营造、管护好荒山、荒地和荒漠上的林地、植被,把植种、管护的质量、规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我们大张旗鼓地宣传绿色文明、倡导绿色文明,促进人人关注植绿护绿、参与环境建设良好风气的形成;让我们广泛开展创建青少年绿色文明园活动,培育更多更好的绿色精品,教育青少年,影响全社会,推动国土绿化美化大业,再造秀美河山,用青春和绿色迎接新世纪。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大连长高我长大,大连变绿我是花”
  于永锋 孔庆蕾 张峰
  近年来,大连“长”高了,变绿了。一踏上大连这片大地,迎面扑来的是满目青翠。整个城市就像一个绿色的大花园,大片大片的草坪如同绿茸茸的地毯,干净整洁,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切要归功于三百八十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面积,它使得城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九,人均绿地七平方米。
  如何管护好这些绿地,成了政府和广大市民共同关心的话题。
  位于繁华地带的中山广场,占地一点五万平方米,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广场,每年夏季在此举行的大型活动多达一百多次,每次有上万人参加,绿地管理面临严峻考验。一九九六年初,该广场成了中山团区委负责管护的责任段。从此,市民可以常常看到多支“绿色小卫士”、青年志愿者护绿队伍在广场活动中提醒市民爱护草坪。活动结束后,他们又清理草坪周围环境,使中山广场草坪始终美丽如初。像中山团区委组织青少年植绿护绿队与中山广场结成管护责任关系的,在大连市已有十对,这是团市委进行绿地管护采用的方法———依靠团队组织和广大青少年建立护绿队,划分责任区,签订责任状或协议书,形成了“一队一绿地”明确管护关系,一块块绿地就经常有人管了。
  这种机制,强化了青少年植绿护绿力度,也带动了广大居民绿色文明意识的形成。一九九七年的夏天,大连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持续高温干旱,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政府组织的抗旱队伍因为条件有限,只能维持市区公共绿地的灌溉,而居民小区的绿地因严重干旱造成部分花草枯黄。那些日子里,在一些居民小区,出现了这样的感人场面,许多孩子拎着小桶,端着水盆,浇灌植被。许多家长在孩子们的带动下也像对待自己家里的花草一样精心护理家居附近的绿地。这些护绿队伍一直坚持到雨季来临,全市居民小区的近二百万平方米的绿地得到了有效管护。
  如今,在大连的绿地里,人们除了能见到精美的青少年植绿护绿标牌外,还可以常常看到一些漂亮精致的标语牌:“小草青青,踏之何忍”、“依依芳草,敬请爱怜”,这些温馨的话语随时提醒着人们爱护我们美丽的绿色家园。
  在泡崖居民小区,一位司机图方便倒车压坏了草坪,被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看见,孩子们一致要求司机停止破坏绿地行为,司机不以为然,孩子们立即找来小区管理人员,直到司机承认错误并且采取了补救办法以后,孩子们才满意地走了。这些孩子都是周水子第二小学的“绿色小卫士”。
  在薄熙来市长的办公室,挂着一幅由中山区葵英小学五年级的高桂子小朋友写的“大连长高我长大,大连变绿我是花”的条幅。用薄市长的话说,这个条幅让他看到了全市青少年的绿色文明意识,使政府对到本世纪末使大连的绿化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更有信心。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洛川“青果协”——
  绿色使者
  郭孟谦
  “苹果热,苹果红,兴国富民气氛浓;抓品种,推技术,占领市场方称雄。”这是共青团陕西洛川县委青年苹果技术协会主办的《洛川苹果》杂志1996年第一期的刊首语。
  在如今,你要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最现实最有效的就是帮助他们去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民最讲实惠,也最认这个理儿。开展了多年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如今在贫困的农村与农民的切身利益一联接,便把千百万农民大军引上了荒山、荒地和荒漠。洛川的团组织和青年团员们也在其中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洛川,地处陕西延安,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宽阔、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苹果的最佳生长区。10年多的时间,在专家极力倡议、党政的大力扶持、农民积极投入下,原来贫困的土地一下子有了绿色产业。25万亩苹果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政府的财源,也造就了渭北的绿色屏障。
  团县委组建的洛川青年苹果技术协会也应运而生了,西北农大园艺系毕业的赵福泰担任会长。只要青年果农愿意,拥有5亩果园便可以加入协会;各类林果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更成了协会座上客。协会首先从技术着手,60多个技术会员入乡入园开展服务,100个推销人员负责收集销售信息。一段时期后,会员都享受到了大量的技术、信息、农资服务,眼见为实的果农真正相信了“青果协”,协会的会员也就很快达到了1000多名。
  这时,协会有了更长远的打算——建立协会的示范园、成立自己的营销体,把服务抓得更实。当严格规范的管理、服务使示范园的果树结果又多又好,当果商都愿意要挂着“青果协”示范园果园的果子时,果农们便主动要求成为示范园。这样,新的技术、新的品种便在洛川很快推开了。两年来,由协会“龙果公司”销售的苹果已有近400万公斤,连年成为全县销售大户。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双江共青林场——
  播种希望
  曾庆寿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册亨县双江地区的高陵深谷间,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给珠江上游的南、北盘江流域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也给山区人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和信心。
  10年前,任黔西南团州委副书记的杨志贵,到册亨县参加扶贫工作。看着一片片森林消失、一座座山坡褪去绿色,一种唤回青山、造福后代的强烈使命感在这位团干部的心中油然而生。他带着6名团员,来到册亨县双江地区,开始了创办共青林场、造林治荒、发展绿色产业的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这种创业和献身精神,感召、凝聚了一批有志青年:从最初的六七十名,到现在的1500名,这支队伍不断增大。在无路、无电的环境中,在造林资金拮据的情况下,他们曾经用盐水泡饭,以野菜和玉米糠掺饭充饥;为抗旱保苗,他们曾连续奋战14个昼夜,到10公里远的峡谷取水;他们曾受过巨蜂、野猪的袭击和疟疾的危害,杨志贵腿上留下了2厘米长的伤疤,有6名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的双江,已有126座荒山在拓荒者们的辛勤垦殖下披上了绿装,形成30公里的绿色长廊。共青林场已由一个工区发展到4个分场、3个果园、5个基地、2个公司,拥有林地面积4.4万亩,覆盖到3个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青林场已创造资产近亿元,是投入的10倍。在它带动下,全州8个县(市)都办起了共青林场,人们的观念正在转变,一股绿化造林、兴办绿色产业的热潮正在兴起,昔日的穷乡僻壤正在改变模样。目前,黔西南州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位居全省倒数第一的8.74%发展到现在的26.6%,共青林场中心的册亨县达到了37.9%,成为贵州省首批灭荒县。
  现在,又一个浩大的绿色工程——20万亩桉树林基地又进入了实施阶段,与此同时,一座亩产3万立方米的纤维板厂也即将兴建。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会战金温铁路
  共筑绿色长廊
  本报讯 日前,2万余名青年志愿者、1000多支青年突击队,活跃在金温铁路沿线,进行植树绿化活动,由此拉开了“金温铁路青年绿化工程”第二阶段攻坚战的序幕。
  金温铁路北起浙江省金华市,南至温州龙湾,途经金华、丽水、温州三市(地)、九县(市、区),全长251.51公里,是国内第一条与境外合资建设的地方铁路,也是浙江省最大的扶贫工程。1997年,随着金温铁路建设接近尾声,铁路的绿化工作也摆上议事日程。浙江团省委主动请缨,与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省金温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省林业厅共同组织实施了“金温铁路青年绿化工程”。一年完成了铁路沿线近36公里范围内的绿化任务,共植苗木24万株,经专家验收鉴定,成活率达到93.6%。(孟谦)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三十五年雷锋路
  窦炜 张建东 邓瑞强
  不久前的一天,我们走进山东省平度市城关街道办事处东关村五保老人姚奶奶家。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正忙着劈柴、做饭,忙里忙外,这已是平度实验小学的第二十八届学雷锋中心组的成员第二百七十次来姚奶奶家。见到我们,这位世纪老人很激动,唠叨不已,“雷锋来我家已经35年了,我能幸福地安度晚年多亏了这群孩子。”
  50年代,对于姚奶奶来说,是一生中最艰难、最悲伤的岁月,她的6个亲人先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恸哭、顿足,姚奶奶痛不欲生!一夜间,头发雪白,双眼失明。
  1963年,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平度实验小学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当时曾两次受过毛主席亲自接见的全国模范教师、原实验小学校长任瑞卿老师,根据东关村学生王秀琴、尚先义等同学反映的情况,了解到该村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姚奶奶,家庭非常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在任校长的带领下,学雷锋中心组的同学们走出校门,来到姚奶奶家,一进门来,挑水的挑水,扫地的扫地,忙个不停。从此,“雷锋”就在这里安家了。
  1988年阴历十一月十三,是姚奶奶88岁生日。北风冽冽,大雪纷飞。第十八届学雷锋中心组的同学们,踏着一尺厚的雪,带着自己凑钱买的蛋糕、鸡蛋等食品,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姚奶奶家走去。一路上,这些10多岁的孩子不知摔了多少跤,当走到姚奶奶那黑洞洞的土房时,都已成了雪人。姚奶奶看到冻得直打哆嗦的孩子,泪如泉涌,哽咽着只说了一句话:“天老爷,我是哪辈子积来的德呀!”
  岁月流逝,平度市实验小学学雷锋中心组的同学们走了一届又一届,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们仍时刻惦念着昔日照顾过的姚奶奶。张海英是实验小学第四届雷锋中心小组的成员,在照顾姚奶奶期间,姚奶奶双目失明的痛苦,她一一看在眼里。长大后她立志当一名医生,要为姚奶奶治好眼睛。果然,张海英考上了潍坊医学院,通过请教教师,查阅资料,她确诊姚奶奶得的是白内障。在学习中途,她特地回平度,到市人民医院定下了最好的病房和床位,和第十届雷锋中心小组的同学一起带姚奶奶到人民医院作了白内障切除手术,使姚奶奶失明30多年的双眼重见了光明。
  学雷锋好像一根接力棒,一代传一代,代代传真情。
  三十五年雷锋路,一路真情一路歌。在雷锋精神感召下,平度实验小学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校先后被国家教委和团中央命名为“红花集体”、“红旗大队”、“学雷锋先进集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黄金搭档共创精品
  ——记北京城建一公司李宝丹管理型青年突击队
  王宝林 杨海燕 梁丽
  4年前,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李宝丹与主动请缨下基层的公司团委书记马跃,组建了“李宝丹管理型青年突击队”。当时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突击队,完成的第一个项目——2.5万平方米的北京保险公司人民保险大厦,就被评为市优工程。一位甲方负责人说得颇有见地:“就冲这工程质量,你宝丹的牌子算是打出来了,不愁日后没活儿干。”
  甲方的话说中了。此后,宝丹青年突击队先后承接了4项工程,全都是凭“李宝丹青年突击队”的牌子从市场上挣来的。4年来,他们施工总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80%。
  既然是“青年突击队”,不但要建高质量工程,还要培养一流队伍。李宝丹的第一着棋,就是向每个队员渗透市场意识。他把突击队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队员都调动起来,自设课题,轮流开课,先后讲授了《项目管理》、《市场心理学》、《怎样开拓新的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怎样把握机遇》、《市场竞争》、《市场中的青年突击队建设》等等一连串的课程。一时间,宝丹青年突击队学习空气甚浓,市场意识深入人心。这时,李宝丹又提出,市场意识就是“精品意识”、“用户意识”。
  为此,宝丹青年突击队党支部书记马跃把“精品意识”解释为5个字:严、精、快、实、优。即在生产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在工程质量上强调一个“精”字,在工程进度上体现一个“快”字,在经济效益上力争一个“实”字,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争创一个“优”字。精品意识不仅渗透到了每一个突击队员的工作中,就连他们聘用的民工队,也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理解和认同。
  在京保大厦施工最繁忙的时期,几名民工去租赁站拉模板,能装600块模板的大卡车里只拉回200多块。一问,民工说:“这是我们从租赁站一块一块挑出来的,其它的都不符合咱们的标准。”李宝丹听了为之一喜:连民工都这么自觉地严格把关,说明“精品意识”已经生根了。果不其然,此项工程被北京城建集团列为样板观摩工程,并被评为该年度的市优工程。
  李宝丹青年突击队成立之初,队员们就下定了这样的决心:要以自己的实践,为青年突击队的管理理论谱写新篇章。可以说,宝丹青年突击队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他们的管理不断创新、优化的过程。
  在北京远东综合楼工程中,面对3万个钢筋接头,他们采用气压对焊新技术,节约钢筋80吨,节约资金近20万元;为了提高模板周转速度,他们采用模板快拆体系,少租模板3000平方米,节约资金8万元。队员们说,干工作既要精益求精,还要精打细算,这才算得上管理型青年突击队。
  有人说,宝丹的运气好,总能碰上好甲方。而甲方总是说,宝丹青年突击队就是不一般,队员们个个都精干。那么,他们在用人上有什么高招吗?采访中,突击队的几位领导都谈到这样一种认识:新时期倡导创业精神,应该有新的内容,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逆向思维”。正是基于这种共识,在给队员们分配任务、下达指标时,他们总是充分了解和考察队员的工作、生活近况;每一项栋号承包合同力求指标科学、责权合理,让队员们在排除来自工作、思想、生活上的压力后投入工作。几年来,在这种用人思想的指导下,突击队员们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图片新闻

  植绿护绿
 ?近日,来自江苏省邮电学校等6所技校、中学的1000名学生,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参加了营建“江苏省雨花台成人纪念林基地”活动。
  ?杭州素称“人间天堂”。1996年,团市委将多年来开展的“保护西湖绿色行动”扩展到全市,把主要街区的绿地分段划块,组建青少年植绿护绿队伍,定期开展清理垃圾、浇水培土、环保宣传等活动。图为下城区青少年在绿地上拾捡垃圾。
  秦浓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