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于万岭等(黑龙江):报告提到依法治国方略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立法质量有待提高。存在着有的法与法之间不相一致的问题,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宣传力度不够。每部法律出台后,不能尽快宣传,所以不为广大群众所知。三是执法监督是关键。目前,执法监督体系尚不健全,有的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管了。
  张震环(河北):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包括地方性法规件数不少,但还不完全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要继续加强立法工作,把经济立法摆在突出位置,提高立法质量。要继续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这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工作。一些地方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存在,其原因有知法犯法和个人私利驱动的问题,也有的是学法不多、知法不深造成的。要使执法部门和干部做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必须在学法懂法上下大功夫。
  庄毅(北京):目前企业改革在许多问题上无法可依,应加快制定与国企改革相配套、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规。同时应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依法加强对各项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郑卓辉(广东):现有私营企业的条例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公司法对民营企业也不完全适用。对私营企业财产的所有和继承权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使民营企业家缺乏长久发展的信心。建议立法保护民营企业各项合法权益。
  文嫦娥(湖北):要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进行规范。现在国企下岗职工有的素质较高,私营企业欢迎他们就业,要有相应的政策来引导。
  李国华(西藏):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大力加强了立法工作,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有的地方还很严重。今后要大力加强执法检查监督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坚决查处。建议国家制定依法治国规划,要有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
  张玉环(贵州):我们要提高维护法律尊严的认识,真正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些干部受利益驱动,不仅不带头执法,而是违法;有的领导法律观念和维护法律的自觉性不够;要解决“怕”字,解决好干部中违纪违法的案件和领导同志身边人违纪违法的案件;要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就难以实现。
  李学斌(河南):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带头学法,依法行政,保证政令畅通。二是抓执法机关、执法人员严格执法、正确执法、公正执法,依法行使职权,执法人员执法犯法,要严查严办。三是加强执法监督,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要通过立法,使监督法制化、规范化。
  王守东(山东):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公检法执法机关责任尤其重大。树立公检法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一是要加强对公检法执法人员的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做到真正懂法,秉公执法。二是公检法机关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做秉公执法的模范。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人格行为等往往会对身边执法人员产生很大的影响,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带了好头,执法犯法的现象一定会越来越少,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
  倪少杰(香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接受监督,这很重要。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金融风暴,一个重要原因是官员腐败。物必腐而虫生。平时的勤政廉政建设搞得好,才能保持稳定。
  杨英昌、蔡仁山(解放军):要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加强廉政建设。有些腐败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扼制,人民群众是不满意的。建议采取强有力措施,通过法律手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领导干部顶风违纪的问题,尤其要严肃处理,不能迁就手软。
  谢勇等(黑龙江):现在,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社会,特别是有些行业的产品,如假酒、假药等几乎随处可见,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假冒伪劣产品之所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地方保护主义作祟、打击不力是重要原因。建议国家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打假力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曹宏威(香港):现在市场上假冒产品不少,涉及科学鉴定问题,否则执法部门不知道怎么处理。还有的东西本来就是伪科学,是一些东方文化的渣滓加上现代科技的包装。我们有一些名人经常为企业的产品题字,其实对产品的情况并不一定清楚,有些可能就是伪劣产品。应当禁止用公务员的身份为产品作宣传。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赵富林(广西):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改革。机构改革要从上面做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会得到干部的支持,相信会成功的。这项任务很重,但改革的时间不要过长。改革要真正解决问题,把人员减下来,减轻财政负担。机构设置不能太随意,人人都强调本部门工作重要,要求升格增编,这样不行。要立法,依法控制机构和编制,用法来管住吃“皇粮”的人。这样才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段柄仁(北京):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讨论,比较成熟,是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是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攻坚战。当然,落实起来难度不小,关键是要做好干部的思想工作,要有明确的纪律约束。
  陈有德(陕西):对于机构改革,这次中央决心很大,措施也很得力。提几点建议:1.加快各级政府改革步伐。2.要进一步拓宽人员分流渠道,应鼓励分流人员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和第三产业,领办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3.要严格政务纪律。4.要强化各级政府编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建议尽快修订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使各级政府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纳入法制化轨道。
  李子彬(广东):机构的精简、人员的减少必须与转变政府职能同步进行。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原则,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机关作风上。首先是从中央各部门开始,改革政府审批职能,要对现行的审批事项逐项研究,该取消的就取消。二是要保证审批项目的法律地位,审批事项要有法律依据,审批环节、过程要公开、透明。三是要加强审批监管,依靠法治,减少腐败。
  汪啸风(海南):机构改革不仅仅在于减少多少人,关键在于转变职能。要明确各部门管什么,怎么管。现在是不该管的在管,该管的又没管好。下一步应当重点研究、明确怎么管的问题。
  王泽洪(湖北):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意义重大,抓住了当前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调整和解决政企不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政府机构改革要自上而下、慎重稳妥地进行,要把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与项目审批权、资金调批权以及某些行业的特权进行科学、彻底的分离,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机构改革分流出来的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
  袁启彤(福建):这次把机构改革方案交人代会讨论,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为防止机构改革走老路,巩固改革的成果,建议加强法制建设,抓紧制定机构设置和编制方面的法律,依法推进机构改革。机构改革还要同转变行政机关的职能与作风相结合。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严重,热衷于搞达标评比,忙于应酬,很少静下心来学习、搞调查、思考问题。这种现象令人忧虑,机构改革要与转变机关作风同步进行。
  王加林(河北):机构改革走过精简、膨胀、再精简的曲折过程,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机构设置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机构改革要考虑到可用财力,可用财力与编制挂钩,与机构改革挂钩。通过机构改革逐步建立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特别是把好进人关。
  喇秉礼(青海):政府机构改革,要吸取以往精简机构的教训,不能再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要把政府部门的职能界定清楚,不要搞上下对口。机构、编制要尽快立法,做好人员分流工作。
  云德奎、张功平、赵慧(内蒙古):全国机构改革应当有一个总体方案,上下联动,不然各搞各的可能搞不好。人员分流应搞个办法,不能逐级往下推,避免加重基层负担。人员分流中应当引进竞争机制。
  施学道(江苏):机构改革一定要解决好人员分流的问题。上次机构改革以后,人员增加了,机构升格了,干部职级提高了,财政支出加大了,并没有解决好人员分流的问题。因此,这次机构改革一定要防止简单的人员搬家、机构重组。同时,要通过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范徐丽泰(香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地提出了政府机构改革的任务,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勇气和魄力,我十分赞同和支持。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不改革就不能前进,就没有出路。
  宋宝瑞(四川):现在政府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的地方非生产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20%,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要下决心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刘振亚等(山东):目前行政机构庞大,一些政府部门办事推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人民群众意见很大。这次机构改革,总的感到中央决心很大,目标明确,实施期限短,措施得力,我们表示完全赞同。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顾浩(江苏):我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同抓精神文明建设分不开的。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抓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率先垂范,作出榜样;二是抓基础。通过普及义务教育、普及科技知识等形式,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三是抓基层。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建设文明乡镇、文明行业等,使全社会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四是抓典型。
  钟起煌(江西):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这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到两手都要硬,就应当保证必要的物资投入。保证投入的关键在于领导。我认为,政府部门要像抓农业、抓工业一样抓投入。没有投入,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就建设不起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就丰富不起来,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就硬不起来。保证必要的投入就能保持两手都能硬。
  田德全、毕四海、姜健(山东):德是做人的根本,是立国的根基。因此,要始终不渝地对全民进行道德教育。进行这一教育,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把道德教育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上的人重点进行不同层次上的道德教育,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余品华(江西):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思想道德建设要摆正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的位置;二是要进一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内涵是大公无私而非利益驱动。
  束一德、许志琴(重庆):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加大教育力度。重庆是“红岩精神”的诞生地,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对人们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陈忠表(辽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要的是要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提高文化、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黄廷远(河南):中小城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提高市民素质。领导同志应该率先垂范,在工作中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公务员和企业职工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让各行业都成为城市的“窗口”;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普通市民的公德意识,让每个市民都树立“我就是城市形象”的思想观念。
  韩桂芝(黑龙江):要认真解决干部精神状态问题。能否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关系到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事关我们事业的成败。要通过兴起新一轮的学习热潮,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干部的头脑,推进思想解放,形成一个面对改革攻坚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人人参与,争做贡献的局面。要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念,树立“万事民为先,百姓皆父母”的思想感情,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平时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干部做到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廉洁自律,保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杜铁环(解放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一要大力宣扬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典型,树立正气,鼓励先进;二要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提倡舍己为人和爱岗敬业精神;三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从法律上鼓励和保障见义勇为的行动。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聂大江(甘肃):保护文物和民族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现在基建和文物保护矛盾很大,破坏文物现象严重,盗墓走私文物猖獗。有的甚至与执法人员勾结。我国是文物大国,应当完善法制,加大执法力度,增加投入。文物保护应当包括古文献和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高金荣(甘肃):要重视文艺体制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地方高等艺术教育,建议帮助甘肃建立一所高等艺术院校。
  王佳敏(云南):国家应重视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支持专业创作人员深入基层,创作更多的民族艺术作品,并帮助解决创作经费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问题。
  许梅花(安徽):目前,地方文化艺术的基础建设落后,经费匮乏,制约了发展。建议增加投入,解决基层文化艺术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蔡瑶铣(北京):在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最好不搞,以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要进行剧团体制改革,精简行政管理人员,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和艺术道德教育。要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
  高运甲(江西):繁荣文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出优秀作品,多出精品。现在文艺作品数量很多,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不多,传世精品也不多。
  艾金梅(江苏):一些传统戏曲剧团的经费十分紧张,演出场次少,演职员工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比较差,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希望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举办一些高质量的戏曲大赛,给演员特别是青年演员提供施展才华、锻炼成长的舞台。
  胡平平(安徽):为了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建议尽快制定文化市场管理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周鸿兴(山东):目前的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完善教育投资体制,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同时鼓励社会投资。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不要对高校统得太细、太死;要增加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不要过多地搞达标、评估活动。
  高子兰(安徽):近年来,教育法制不断完善,但执行不力,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两基”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建议依法建立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把边远山区的教育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核发。
  王淑媛(辽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两个问题应予注意和重视:一是指标要切合实际。现在有的指标定得过高,实际很难达到。有的为了应付考核、检查就弄虚作假。二是要巩固达标成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失学、辍学等问题,一定要常抓不懈。
  王春梅、尚鲜利(黑龙江):把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教改力度。应进一步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思想、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评估机制;使教师真正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减轻负担,全面发展;应配合再就业工程,进一步搞好职业教育,以提高富余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增加就业机会。
  黄天纵(江西):素质教育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搞素质教育,学校没有顾虑,学生家长有顾虑,担心学生考不上大学。坚持素质教育应重视研究现状。
  申丹(广东):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要根据中国国情,多吸收亚洲国家好的经验,坚持自身的优点。在教育体制改革问题上,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张立同(陕西):高等院校调整合并,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要搞一刀切。产学研相结合,应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要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再培养,要提高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邵树人(湖北):政府工作报告谈及发展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问题,令人鼓舞。当前应改革由政府包办教育的体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包括国有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私立、招标承包、兼并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体制。
  陆善镇(北京):建议将直属国家教委的34所大学中的一部分下放地方领导,这不仅能促进大学与地方的结合,帮助地方发展经济,而且能促使地方增加对大学的投入,有助于解决大学经费紧张问题。
  王维城(北京):要积极发展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议彻底改变高校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按中央、地方和社会力量三个层次办学,将培养研究型、发明型人才和培养实施型、应用型人才有机结合起来。
  蒋树声(江苏):国家和整个社会不应把对教育的投入看作是国家预算的一种负担,而应将其视为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一种会产生长期效益的经济和政治投资,其意义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因此,在考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时必须强调国家、政府投入的责任。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张荣茂、张振武(辽宁):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进步,一是在重视培育产业优势的同时,要重视科技优势的培育发展,搞好科研、技术开发与地方产业的结合共建。二是以政府为主、各方支持,建立风险基金,用于支持大院大所发展高科技科研,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是用政策导向推动企业向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投资,共同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使企业逐步由单纯生产经营型向科技先导型转变。
  谢先德(广东):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条块分割和科研与教育部门缺乏有效的联合的体制问题。二是技术所有者、创业者的劳动成果进入市场的运行机制问题。三是尽快制定贯彻中央“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的实施办法。在稳住一头上下决心越早越好,对少而精的真正进行基础研究和从事公益性研究的科技人员应予稳住。
  张礼京(辽宁):科技产业化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年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鉴定,都申请专利,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却不多。建议制定具体政策,鼓励建立多种所有制的科技产业,鼓励有才能的科技人员成为科技企业家。
  金忠青(江苏):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技选题必须是市场导向和企业生产经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经费来源应由现在的政府支持为主、企业投入为辅逐步转为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对项目和对人的评价体系标准,必须要有根本的改变。
  管华诗(山东):在科技体制改革中要正确对待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问题,充分挖掘多年来积累的科技资源潜力,搞好优化配置。建议走共建实验室的路子,把科研院所联合起来,搞好科研成果的组装配套,形成工程技术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古威(广东):当前科技发展中有两个问题要充分重视,一是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要注意避免重复投资。
  谢联辉(福建):这几年,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下降。按这种趋势,到2000年怎么达到1.5%?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草案中有所举措,保证科技投入不断增长。
  苏定强、缪昌文(江苏):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现在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偏少,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不相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水平的提高。
  王选(北京):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促进科技成果尤其是信息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提法非常重要。中国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主要是缺乏好的机制。建议加大风险投资,真正放开和多渠道地搞,让年轻高科技人才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来。同时鼓励我国的高新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到发达国家去竞争,这有多方面的益处。
  陈超英(天津):应尽快制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加大投入。要选准一些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搞好信息产业的基础建设,形成全国性的研究网络,使我国信息产业在世界上占据应有的地位。
  王文京(北京):政府应积极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把软件产业作为独立产业加以规划。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风险基金制度,软件产业公司上市从指标上给予倾斜,合理安排软件工业的税赋,并加大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这方面的民营企业,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为他们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宽松环境。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香港明天会更好
  姜恩柱(香港):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有一段高度概括了香港回归后的形势,重申了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支持,并特别指出: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的结果。香港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谭惠珠(香港):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给予了实质和及时的支持。今后要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关系。要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优势,为国家改革开放发挥好桥梁作用。要加强向海外集资的功能,帮助内地企业到海外集资。在发展农业、发展高科技、改造内地企业、发展内地基础产业、向内地输出服务业等许多方面,香港与内地都可以加强合作。
  王英伟(香港):香港回归祖国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是客观事实。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使命。目前要重视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继续加强基本法的宣传和推广,使全国人民都了解和接受基本法,特别要使国家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基本法。二是要加强对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国家和民族观念,希望中央及地方政府在促进内地与香港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交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郑耀棠(香港):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运作良好,社会繁荣稳定,生活方式得到保持。这一切都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可行的,而且得到很好的落实。但要看到英国管治给香港留下的问题,如部分香港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了解,国家民族观念淡薄;对“一国两制”方针能否长期贯彻有怀疑。要加强宣传、沟通和教育工作,帮助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起国家民族观念,接上中华民族的根。
  曾宪梓(香港):我国经济确实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香港特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从我们的职责来说,主要是参加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工作,与全国各地的代表一起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这不仅要求我们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开好会,议好政,投好票,而且要求我们在整个五年任期内,始终如一地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工作,尽可能向国家提出有建设性、可行性的建议。
  曾德成(香港):香港是中国内地通往世界的桥梁,通过东南亚金融风暴,我认为香港还可以成为一个缓冲区。我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跟国际接轨,可以通过香港摸索一些经验,减少一些风险。香港回归了,我们还要研究一些适当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强两地的交流合作。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提高群众医疗保健水平
  唐祖宣(河南):过去的五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很快,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还相距甚远。一是农村卫生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差,县乡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还普遍存在设备简陋、人才匮乏、功能缺陷等。二是普遍存在重西医、轻中医问题。中医药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处于萎缩状态。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福利事业,不应将其全部推向市场,建议政府加强领导,加大投入,重视农村三级网络建设,尤其要加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建设。
  吴新雄、邵荣世(江苏):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对抑制费用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还只是用行政方法来规定医患双方的关系,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总结改革经验,用法律手段规范医疗卫生工作。
  顾美玲(北京):“医、药合业”、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不适应,弊端越来越突出,导致社会药品支出不合理地过快上涨,影响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导致药品市场机制严重畸形,秩序混乱,冲击了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亟待改革。医、药分业是国际上普遍实行的制度,能较好地消除以上弊端。
  向明珠(湖北):要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逐步解决农村医疗卫生设备差和医务人员素质低等问题。
  马家骥等(河北):群众反映看病难,农村缺医少药、收费高,医院风气不正等问题比较强烈,建议加强医药管理,整顿医疗行业,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志者到农村医院工作,加强城市医院对农村医院的支援。要大力弘扬中医文化,从培养中医人才入手,加强中医药科研,保护中医药科研成果和中药资源,抵御进口药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