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李鹏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
  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本报北京3月11日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魏赤娅,新华社记者张建军、尹洪东,本报记者傅旭报道: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讨论时指出,中西部地区要将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田英、斯尔吉嘎瓦、云布龙、莫建成、谢宏祖、胡玉林、王维山等代表先后发言。李鹏总理认真听取了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就代表提出的扶贫、科尔沁沙地治理、稀土研究开发、农村一些地区电费过高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李鹏指出,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丰富,煤炭等矿产资源和农牧业资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优势。内蒙古要将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李鹏说,内蒙古农牧业的发展很有潜力,特别是河套地区,可垦土地多,农业生产的发展大有希望。粮食多了,要注意增加仓储,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牧区畜产品也可根据需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提高农畜产品的附加值。
  他指出,发展农业要注意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治理沙漠和沙化土地。李鹏说,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要实行煤电转换、煤电联营,变输煤为输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李鹏最后说,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这就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内蒙古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在过去取得的成绩基础上,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第2版(要闻)
专栏:

  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领导同志参加代表团的讨论并听取代表意见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领导同志田纪云、罗干、姜春云、吴仪、铁木尔·达瓦买提等今天分别到四川、福建、辽宁、广西、湖北、新疆等代表团参加审议,听取代表们的意见。
  田纪云说,人民公仆应自觉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参加了四川代表团的审议,他在听取了代表们对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两高”工作报告的意见及建议后指出,我们的干部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田纪云说,当前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吏治腐败问题。有些人当官以后就不知天高地厚,甚至忘乎所以,以为可以不受约束,为所欲为,把公仆凌驾于主人之上。这种主仆关系的颠倒,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残余。大量事实证明,失去制约的权力就容易产生腐败。那些素质低下,不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干部,很容易走向犯罪的深渊。我们应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主人对公仆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是关系我们党能否长期维持领导地位,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于人民公仆应如何接受人民的监督,田纪云强调了三点:一是各级干部必须树立公仆意识,自觉地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懂得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委托我们管理国家,我们只能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没有权利当官做老爷。树立公仆意识,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二是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三是对已有的法律和制度要坚决执行,切实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必须明确法就是大于权,而不是权大于法,任何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田纪云说,领导干部要带头做一名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人民满意的、合格的公仆。
  姜春云说,农业持续发展需要着重解决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今天在辽宁、广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保持农业发展的好势头,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需要着重研究解决好五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姜春云说,一是生产与市场。农产品增多是好事,但销售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农民的积极性。抓农业生产必须注重研究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并积极开拓市场。二是增产与增收。既要确保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更要注重广开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投入与科技。要尽力增加农业的投入,还要把钱用到刀刃上,农业投入要向科技方面倾斜。四是原料与加工。我们现在生产的农产品原料不少,但加工转化、储存保鲜不够,要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和加工水平,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农业效益比较低下的问题。五是发展与生态。要大搞农田水利、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生产条件。
  姜春云说,这几年辽宁、广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成效显著,希望保持和发展这种好的势头。
  铁木尔·达瓦买提说,人大要在依法治国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今天下午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指出,人大要在依法治国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他说,田纪云代表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本届常委会五年的工作。从报告的内容看,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的工作成就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立法、监督和议会外交方面。此外,在完善选举制度,指导地方选举,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常委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等方面也做出了成绩。报告对常委会五年成就的总结是实事求是的,对成就的评价也是得当的。
  他指出,实行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第一,依法治国的含义要求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第二,依法治国的实施过程要求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实行依法治国,就不能不发挥人大这个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如何发挥人大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在我看来,主要还是抓立法和监督。


第2版(要闻)
专栏: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
  五位企业家代表谈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
  时间:3月11日下午
  地点:人民大会堂台湾厅
  被采访者:鞍钢集团董事长、鞍钢公司总经理刘玠,浙江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仁,吉林省延边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秀林,上海兰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兰生,陕西秦川企业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成博
  主持人:“两会”新闻中心主任王哲人
  本报北京3月11日讯 记者薛飞报道:今天下午,“两会”新闻中心邀请五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就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问题,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
  记者: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请问你们认为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刘玠: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这两个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我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十分关键。其次是企业的“三改一加强”,就是深化改革,调整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用科学的管理搞好企业。同时,减员增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只要我们按照李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六点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好的,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记者:政企分开以后,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应如何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
  李秀林:政企分开以后,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了,同时,企业身上的担子也就更重了。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进创新机制,致力于技术更新,不断地搜集市场信息,注意同类产品的动向,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加工业。
  记者: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刘玠:我认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积极稳妥的方案,它会推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来说,改革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政企分开,这次机构改革将会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为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创造更好的条件,产生重大影响。我们非常赞成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记者:企业内部对领导的监督应该如何落到实处?
  李成博:国有企业搞得好坏,领导班子的作用至关重要。搞好一个企业需要有一个团结、稳定、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企业除了有发展的机制外,还要有内部制衡机制、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的监督,最主要的是两项,一是决策的监督,一是资金的监督。此外,我们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还提倡奉献精神,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激励机制。
  记者:现在企业在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的外部环境如何?
  张家仁:现在企业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得到改善。政府正在下力量推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在养老保险方面,我们既有占职工收入20%的养老保险,也有4%的补充养老保险,还有待业保险和生育保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逐步形成,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
  记者:如果把国有企业放到你们个人的名下,是否会搞得更好?
  张兰生:国外的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经营的,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破产,可见私人企业不一定都能办好。国内的国有企业大多数还是好的。我们企业经过15年的经营,净资产从715万元增加到10亿元以上。当然,我们得到了领导的支持,但我们从没有吃过偏饭,我们做的外贸是三类产品,谁都可以做,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专营的外贸,现在也放开了,我们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及时地进行了机制转换。我相信,国有企业一定是可以搞好的。


第2版(要闻)
专栏: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
  西藏代表答中外记者问
  时间:3月11日上午
  地点: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
  被采访人: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热地、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江村罗布
  主持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周成奎
  本报北京3月11日讯 记者王咏赋报道:今天上午,“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第四次记者招待会,邀请出席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热地和自治区政府主席江村罗布,介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近况,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招待会开始,热地首先发表讲话。他说,今日的西藏,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局势稳定,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形势喜人。去年,尽管部分地区遭受了特大雪灾,但全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6年增长10%,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粮食产量达82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都得到加强,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一步得到了全面的贯彻执行。
  热地强调,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西藏人民具有热爱祖国、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分裂的光荣历史传统。西藏人民坚信,只有在祖国大家庭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才有光明的前途。西藏的繁荣富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西藏自治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民吃苦耐劳,干部有雄心壮志,再加上有一定规模的物质基础,有党中央关怀、全国支援西藏的有利条件,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把建设团结、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事业,胜利地推向21世纪。
  热地讲话之后,与江村罗布一起回答记者的提问。
  英国记者:达赖喇嘛说西藏现在是恐惧的地方。您认为达赖喇嘛的话是否真实?
  热地:西藏现在的整个形势,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翻身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中,勤劳勇敢的西藏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以达赖喇嘛集团为首的一部分人,却不愿看到今天西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不愿看到今天更加美好的新西藏。
  西藏的历史中,哪个时期最好,哪个时期变化最大,只有像我这样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只有广大西藏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西藏的民族文化,现在也处于最好的时期之一,民族文化和宗教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人民自由地生活,有宗教信仰自由,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法律保护。但是有些人对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却视而不见,一方面是他们根本不愿意看到这种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本身的立场、观点不对,因此对已经发生的变化不认为是发展、变化。
  中国日报记者: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西藏有哪些支撑点和制约因素?西藏现在基本上仍是一片净土,自治区政府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
  江村罗布:西藏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必须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根据目前西藏产业结构的实际,我们将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我们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包括采矿业、林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在内的支柱产业。
  西藏的教育、科技尽管有很大发展,但相对比较滞后。我们提出“科教兴藏”的战略,已经取得一些成效。目前,教育发展情况良好,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加快,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同时,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例如在农牧业生产中,科技贡献率已达到28%。
  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西藏各级政府充分重视保护环境。自治区人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目前,仅自然保护区就有13个,总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8%。西藏主要江河湖泊的水质没有受到污染。拉萨的大气质量也保持了良好状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援藏工作进展如何?
  江村罗布:1994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从战略的高度,作出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战略决策。会上,中央号召各省区市、中央各有关部委支援西藏建设,并确定由一些部委和省区市对口支援西藏。3年多来,62个援藏工程多数已完成,其优良率达70%,到本世纪末可全部完成。此外,各兄弟省市还以多种形式援建了600多个项目,协议金额达8亿多元。这对西藏经济快速发展,促进西藏与内地的交流,增进民族团结,发挥了巨大作用。
  台湾记者:“一国两制”在香港已取得成功。达赖喇嘛说“一国两制”也适用于西藏,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热地:“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先生为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伟大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提出的。而西藏的情况不同。1951年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1959年平叛后实行民主改革,建立了人民政权,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西藏在短短几十年间跨越了几个历史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后,西藏充分享有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一国两制”只适用于港澳台地区,不适用于西藏。
  中央电视台记者:西藏寺庙的数量和分布都名列世界前茅,国外传媒曾指责西藏毁灭宗教、拆毁寺庙,请对这种说法加以评论。
  热地: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整个西藏过去有大小1000多座寺庙。在“文革”中,一些寺庙遭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现在仅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就有1700多处,喇嘛、尼姑4万多人。中央政府拨出专款3亿多元,用于维修寺庙和文物保护,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等主要寺庙,都拨出专款进行修复。
  在落实民族、宗教政策过程中,由于对寺庙的依法管理没有跟上去,乱建寺庙,乱收喇嘛、尼姑,不守教规的现象也有发生,有的甚至从事民族分裂活动。鉴于这种情况,广大信教群众要求政府管一管寺庙,管一管喇嘛。十世班禅大师在世时,曾批评“有些寺庙不像寺庙,有些喇嘛不像喇嘛”。在这种情况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加以整顿,以建立正常的秩序,目的在于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更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这项工作1996年开始试点,取得经验后开始在全区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好。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但如果利用宗教搞分裂、搞破坏,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目前全区已有700多个寺庙经过整顿,在3万多僧尼中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经过整顿的寺庙已经建立了正常的秩序,各种宗教活动有章可循。例如,过去寺庙财务混乱,整顿后情况大为好转。过去寺庙中大量的文物丢失、被盗,现在普遍加强了文物保护和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