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大家庭专访

  全面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董宏君
  不久前在京召开的全国宗教局长会议号召各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干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十五大精神指导思想和行动,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日前,记者就我国宗教事务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文中简称叶)。
  记者: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要认真贯彻宗教政策,你对此作何理解?
  叶: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要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这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宗教政策和当前宗教工作形势的肯定,又是在党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重申,所以非同凡响;这个重申,是在报告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部署中重申,在健全民主制度部分讲,这个次序的安排蕴含着一个深刻的考虑,即宗教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使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是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新要求下重申,按照这个要求,贯彻宗教政策、管理宗教事务就有许多老问题、新情况需要认真研究、审慎对待、妥善处理。因此,我们在贯彻宗教政策上必须十分认真。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要全面贯彻宗教政策,你对此怎样理解?
  叶:这个强调,首先是对政策要有全面正确的把握。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宗教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继承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确定的正确宗教政策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主要见之于中央1982年和1991年发布的两个宗教工作文件,宪法、有关法律、国务院144号和145号令等行政法规,以及党中央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新时期宗教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其主要内容已收入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汇集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一书)。江总书记进一步把党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高度概括为三句话:一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因此,我们要全面、认真地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就是要深入贯彻三句话,讲政策,讲管理,讲适应。
  记者:为什么说全面、认真地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就是要深入贯彻“三句话”呢?
  叶:宗教有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不仅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和某些方面,还可能有所发展。逾越历史发展阶段,企图用行政手段削弱宗教甚至消灭宗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只会适得其反。承认客观现实,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符合人民利益的唯一正确的宗教政策,也是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真心诚意贯彻的宗教政策。我国有1亿多群众信仰宗教,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就是正确对待群众问题,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宗教工作就是要把亿万信教群众团结在我们的旗帜下,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
  讲政策,讲管理,讲适应,这三句话体现一个原则,即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突出一个重点,即针对当前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准一个目标,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当我们贯彻这个原则而强调“讲政策”时,当我们突出工作重点而强调“讲管理”时,当我们体现工作目标而强调“讲适应”时,当然都难免有所侧重而讲“一句话”,但这每“一句话”实质上都紧密关联着、体现着“三句话”。要把这三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记者:作为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你对当前的宗教事务管理有何考虑?
  叶:我认为要注意两点。第一,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本质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信教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一个方面的社会事务。因此,政府是代表人民群众(包括信教群众)管理宗教事务,不能把政府与信教群众的关系简单地当做“我来管你”、“你被我管”的关系。施行管理当然要确立和尊重政府必要的权威,但同时又要看到这种管理是作为依法治国的内容之一,要依法治权,防止权力滥用。我们必须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在强调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力度的同时,应对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必要约束和有效监督。执法者要依法,管理者受监督,这是我们在“管理”问题上应该更新的观念,应该面对的考验。第二,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依法行政,既有我们依法去“行政”的一面,还应该包括欢迎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参政”的一面。要为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参与管理开辟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桥梁作用,发挥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的监督作用,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管理”要以团结为重,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扩大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管理”要有群众观点和服务意识。宗教工作干部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致性,乐于和善于做群众工作。要用公仆的赤诚,满腔热情地为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实施依法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依法行政,又要注意方法策略、教育引导,并寓教育引导于依法管理之中。越是强调加强管理,越要注意改善管理;只有认真改善管理,才能切实加强管理。
  记者:近年来,有些地方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企图借教敛财,建庙生财。这样做为何不对?
  叶:我们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条基本原理,是党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想法和做法是与党的宗教政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违背的,必须坚决制止。
  宗教的“台”搭起来只能唱宗教的戏,乱搭台只会造成宗教活动的混乱,实际上帮不了经济的忙,唱不了经济的戏,反而会影响宗教的形象。认为通过滥建庙宇、滥塑佛像神像就可以“发展旅游,实现创收”的想法,是很幼稚的。实际上,著名寺观的旅游观光功能都是历史上形成的。由于它们和历代王朝的兴替、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著名历史人物的活动相联系,一碑一联、一砖一石往往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很高的文化鉴赏价值、清净庄严的氛围、精美的建筑和优雅的环境,才是吸引游人的根本原因。现在一些地方盲目乱建的庙宇和佛像,不可能具备上述特点,文化品位也不高,有的搞得非佛非道,不伦不类,有的地方还夹杂着一些展示妖魔鬼怪的设施,已经日渐冷落,门可罗雀。宗教界也一再呼吁要制止这类做法。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移风易俗的居室革命
  罗云(彝族)
  今天,在四川省金阳这块土地上正发生一场不大不小的移风易俗的变革。决策者从民众的起居入手,对原有的居住习俗重新审视后,在全县发动了以清除门前一堆粪,实现人畜分居、户均建一个厕所、给房屋开窗通风为主要内容的居室改革。
  严峻的现实
  位于凉山的东部边隅属国定贫困彝族聚居县的金阳,解放40多年了,全县仍有13290户农民居住在低矮潮湿、没有开窗户、没有电灯的房屋里。黑洞洞的土坯屋,有时,白天进屋还须借助电筒光。一进堂屋正门,左手方就是一个偌大的猪牛羊马混居的畜圈。极不卫生的条件加快了各种细菌的繁殖,特别是人畜共患病源积累严重,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精神面貌。
  这场被称为“形象扶贫”的工程得到了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三级政府共向金阳无偿投入240万元人民币。县委、县政府从各机关单位中抽调173名行政干部奔赴全县34个乡(镇)定点对4500农户进行一场移风易俗的居室革命。
  真实的故事
  形象扶贫看似只是开个窗、修个坝、建个厕所、消除门前一堆粪之类的小事,殊不知,简单也包含复杂,容易中包含困难。去年6月的某一天,热柯党乡县联点工作组到东风村去进一步讲解新房建筑的要求,却遭到该村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抗议。他们对工作组大声嚷嚷:“你们要修好看的漂亮的房子就到西昌去买地皮建楼房,让我们搬进去住嘛。我们村房屋开窗开不起、人畜分居干不起、厕所修不起……你们只搞形式主义,一点都不结合我们高寒山区的实际。下来后,我们要亲自去找马书记(县委书记)、唐县长(常务副县长)……”他们信口说出来的话,像一颗颗锋利的锥子一针一针地刺向每个工作组成员的心窝。依达乡有一个村的组长带头反对,说什么政府给我的补助我一分也不要,我自己出钱想咋个修就咋个修,你们管不着。他居然堂而皇之地按旧模式有意修了一个低矮潮湿的土坯屋。这件事对该乡形象扶贫工作的全面推开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县乡工作组经过研究毅然免去了他的组长职务。毫无疑问,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是一个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要向这些落后习惯、保守势力提出挑战,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作长期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
  在年初,县委、县政府就联合下文:每个联乡干部一年的蹲点时间不得少于150天,但作为抓形象扶贫的工作组蹲点时间却远远超过了县里规定的这个时间段。工作忙时,他们几乎是驻扎在乡上进行坐班制。星期一上去星期五下来,只是中途回家换洗一下衣服。有时回家身穿多少天没有换洗过的衣服,脚穿一双满是泥污的胶鞋,被高山强烈的紫外线灼伤后的皮肤“黑里透红”,走在大街上极为显眼。
  在风里,在雨中,联乡工作人员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34个乡(镇)的村村寨寨都印满了他们的足迹。县人大主任黄拉哈和县委副书记宿正均已年过半百。但他俩干起事来,依旧风风火火,与年轻干部一道,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地走村串户发动群众进行居室改革。有时一连十几天,他俩深入基层呆在农村,与农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由于时间长,次数多,工作组的组员下乡到哪个村,哪个村的大多数农民都能毫不费力地将他们的名字喊出来。
  一片新景象
  当有些村民还在喋喋不休地埋怨实现人畜分居后,牲畜关在外面不保险易被偷去,开窗通风后房屋不保暖以及怎样去面对他们自认为那尴尬的厕所时……东方已升起了一轮耀眼的太阳!真正新的一天开始了。如今,从昭金界边的依达乡到县城50多公里绵长的公路沿线,家家户户都修好了路和院坝,人居开了窗,牲畜归了圈,粪肥入了厕,房屋压了脊、座了边带,屋檐瓦口墙壁四方八面,全用石灰粉刷过,清一色的白。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侗家吊脚楼
  一首久唱不衰的古歌
  吴国春
  在贵州省榕江县“七十二寨”侗乡里,游客们除了看到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旖旎的自然风光外,还观赏到独具民族特色、古色古香的侗家吊脚楼房。
  这里的侗家吊脚楼房,具有独特的山地特色。在贵州省重点林区之一的榕江县“七十二寨”侗乡,不论是山腰、山梁、山坳和山顶的白云深处,这种杉木制成的竹节式样回廊式的吊脚楼房,举目可见。在这群山起伏的山区,吊脚楼房的兴建,是侗族人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自然环境生存的一大发明,是他们的实用技能和审美意识极强的结晶及他们古建筑的又一艺术杰作。侗民们在修建吊脚楼房的时候,为使房子不占耕地,又要使它能够适用美观,将本民族朴实的审美意识与山地环境特点结合起来,采取不同式样吊脚楼的建筑方式,这样一来,既突出了房屋的立体感,又充分利用了土地,收到了两全其美的最佳效果。吊脚楼房一般建在山地20—50度的斜坡上,房基根据地形人工挖成上下两层,下层立长柱,上层立短柱,使前半间楼板与后半间地面平行,呈半边楼状,而每排柱子的最外边一根很长,使前面呈吊脚状。于是,“吊脚楼房”便由此而得名。
  侗家吊脚楼房,它的前柱走廊较宽,安有连接两个吊脚柱,宽尺许的坐枋,坐枋安上外伸横梭柱,并安有数十根木制竹节或其它式样的木条坐椅(背靠)的栏杆。同时,还安放有楠木制成的或油杉木制成的大长条板凳,供人就座休息。走廊多数从上层房屋基处起,直通堂屋,整个吊脚楼房的用材全是杉木,有的竟以杉皮当瓦盖房,既对材料利用率极高,又节省开支,这简直是“杉”的天地,确实体现了林区的住宅特色。
  侗家吊脚楼房多为三层,底层因受地势所限,只能关养些家畜家禽、安放石碓、石磨、堆放部分柴草;二层楼的正间房设火塘、砌炉灶,冬天,全家人在这间就餐、烤火取暖、议事,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紧挨正间房的两侧房间和正间房的里头一间,都是家里人的卧室,如家中有姑娘的,多数将正间房的里头一间安排为姑娘的卧室;第三层呢,放些不常用的家具杂物,有的还堆放稻谷、红薯、洋芋、南瓜等粮食和农产品。还有不少吊脚楼房尚在转角处设有木制楼板的晒台,作为平时晒稻谷和夏天的夜间乘凉及观星赏月之用,它既实用又卫生。侗家人非常注重建筑物同当地环境的协调配合,尤其是在视线上的选择,更为高度重视,直达理想的角度为止。这里的吊脚楼房都是出自独具慧眼匠心的侗族民间木匠师之手。尽管受到山地限制,但他们因地制宜,修建的吊脚楼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总体结构上都是离不开“吊脚楼”这一主题,只不过在形式上的差异而已。这些房屋多为四排三间,通高7米左右,房内的每间宽11—13平方米。这些别具一格的吊脚楼房,加之寨边的竹林掩映,袅袅炊烟升腾,山雾萦绕,时隐时现,好一派侗乡秀丽景色,凡到过这里旅游采风的中外友人,无不对它展示的壮美崇高及和谐而赞叹叫绝。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
  郭宗政
  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历史上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都有宗教信仰。藏、蒙古、土、普米、裕固、门巴族中多数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傣、阿昌、德昂、佤、布朗族群众信仰上座部佛教;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族中的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建国以来,这些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以及相应的民族风俗习惯,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党和政府在致力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进步,提高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藏传佛教在藏族等少数民族中有很长的历史。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族等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自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专项拨款2亿多元人民币,用于维修、修复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桑耶寺等寺庙。国家还专门拨款,支持佛教界整理出版了藏文《大藏经》等重要藏语系佛教典籍,还支持佛教界在北京和拉萨分别开办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和西藏佛学院。
  目前,西藏有1700多处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4.6万多人。信教者家中几乎都设有小经堂或佛龛,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以上。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中的宗教活动及传统的马年转冈仁波钦、羊年转纳木错湖等宗教活动,都得以正常进行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尊重。
  活佛转世是藏语系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承认和尊重。1992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了第十七世噶玛巴活佛的继任。1995年,人民政府严格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经过金瓶掣签,报国务院批准,完成了十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认定以及第十一世班禅的册立和坐床。这些举措充分反映了藏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得到了西藏广大信教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鉴于历史上的藏语系佛教大活佛在西藏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中国的明代、清代逐步将活佛转世纳入了中央政府管理和国家典章制度范围内。1792年,清朝政府颁布法令,对呼图克图以上大活佛实行“金瓶掣签”,之后形成历史定制并固定为藏语系佛教的宗教仪轨。经“金瓶掣签”认定的活佛转世灵童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后,方能正式继位。少数情况特殊者也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后方可免予掣签。“金瓶掣签”既坚持了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威,维护了国家主权,又在宗教上体现了释迦牟尼的“法断”。从1792年至本世纪,在藏语系佛教大活佛转世系统中,有70多位转世灵童是经过“金瓶掣签”认定后报中央政府批准的。因此,大活佛转世经由中央政府批准,是藏语系佛教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是维护藏语系佛教正常秩序的关键。
  党和政府尊重和保护穆斯林群众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全国共开办了9所伊斯兰教经学院。80年代以来,我国赴麦加朝觐的穆斯林有4万多人。在新疆,现有清真寺达2.3万多座,宗教教职人员2.9万人,满足了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党和政府也十分尊重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丧葬仪式,制定生产清真食品的法规,开辟穆斯林公墓。近年来,司法机关依法审理了有关出版物严重伤害穆斯林宗教感情的案件,维护了穆斯林的合法权益。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彝乡图书馆办得红红火火
  沙平
  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特困县。这些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县图书馆也旧貌换新颜:从几年前破破烂烂仅有78平方米的寒酸样,变为崭新三层大楼拥有使用面积达810平方米的现代图书馆。该馆坐落于县城中心的公园内,每天从早到晚到此借书刊、看报纸的人络绎不绝,越办越红火,成为人们的一大好去处,而且,在许多方面堪称创造出奇迹———
  笔者爱“爬格子”且已退休,历来与任何图书馆都有缘,每到一地必去无疑。南涧县图书馆报刊阅览室全年共订有报纸53种,杂志238种,阅览室内随时都有大量读者,高潮时达三四十人。我原以为:区区民族贫困小县,图书馆所订报刊恐怕不过尔尔,只有专程到大中城市的图书馆报刊阅览室去开阔文化视野。但专程外出两趟却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去年3月,我在州城大理市图书馆报刊阅览室所见,它不仅所订报纸、杂志的种类远没南涧多,而且场地狭小,每天开放时间短且每星期还要闭馆休息一天;去年9月我又专程赴昆明,在省图书馆报刊阅览室所见:仅订有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尚缺新疆)的省报加上广州、深圳二市的日报,总共才30多种,架上所放置供自由取阅的全是些省内各地各行业的内部刊物,总数不过几十种,柜台内架上放着需凭身份证借阅的公开发行的各种刊物,总数最多不到上百种,阅览室倒很宽敞且有单人靠椅,但读者并不多,高峰时四五十人,有天下午7时闭馆前半小时内读者仅我一人。
  出去见了这么两趟“世面”,不由使我对本县的图书馆刮目相看。最近走访该馆更顿生敬意,据我了解后得知,该馆何以能每年花得起那么多钱来订那么多种的报纸、杂志?一是靠政府支持:政府对该馆的财政拨款从过去每年仅一两千元,1996年猛增到1.2万元,1997年1.5万元,1998年1.7万元。二是靠自己广开财源搞创收,该馆除藏书4.6万册全对外租借外,还实行所有杂志都对外租借(而许多图书馆都图清闲并不开展这项业务),且全年到头天天开门从不闭馆休息:平时上午8时至11时30分,下午5时30分至8时开馆;双休日除中午、下午吃饭时间外全天开馆。因此全年书、刊总流通额竟达9万册次,加上房租收入,总收入不菲。同时,该馆还城乡兼顾,1997年该馆赠送各村公所及农村小学图书共达1000册;携带大量科技书籍下乡活动6次,走遍了南涧的山山水水,阅读人次近万,解答各种咨询13条;还对全县4个主要乡镇的文化站实行定点服务,每年都向其供给图书。南涧县城不过近万人口,而该馆办出图书借阅证竟达1150个,怪不得图书馆每天都人来人往很热火。我相信彝乡已经掀起了一股“读书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往图书馆里跑,无疑是个可喜现象。南涧县社会风气和治安情况向来良好,科技兴农已成气候,广大农民年收入不断提高,全县脱贫已经在望……这一切和图书馆办得红火是颇有关系的。它如同在这片贫困的土地上升起的一颗希望之星,正引导着人们走出愚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道上高歌猛进。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不久前,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台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来自滇西北高原古城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的耄耋老人和年轻的姑娘小伙一道,为首都听众演奏已传承百年的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乃往日士林藉道教仪式所作的礼乐活动,兼有儒门敦睦人伦及道家颐养身心的功能,明清以来即风行于中国各地文化阶层。因其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是1987年由宣科和毅庵、杨曾烈等古乐演奏家重建的,并于1988年7月始正式举办不定期的对外公开演出,引起众多中外音乐学者和音乐爱好者的研究兴趣和关注。晓力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欢乐的雪顿节。晓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