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简讯

  简讯
  台商一月份获准赴祖国大陆投资逾亿美元
  新华社电据台湾“经济部”公布的有关统计数字,今年一月份台湾核准赴祖国大陆的投资案件共五十三件,总金额达一点七一亿美元。
  据了解,江苏、广东、福建、湖南及河北五省为主要投资地区,投资产业以纺织、化工、电子和电器、竹木制造以及其他非金属制造为主。
  第二届澳门新闻奖评选揭晓
  本报讯第二届澳门新闻奖评选上月底在北京揭晓。新华社记者王志根和陈恒合写的《澳门的平稳过渡和三大问题》获一等奖,本报四位记者聂传清、严泉兴、王荣久、张玉书的三篇稿件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由澳门基金会、中国青年报和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澳门新闻奖评委会共收到参评作品六十七篇,经过评委认真评定后评出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两篇、三等奖四篇、优秀奖十四篇。
  随着澳门回归日益临近,内地新闻单位对澳门的报道明显增多,一些报纸还办了专版和专栏。参加本届澳门新闻奖的稿件在数量和质量上比第一届都有明显提高。
  香港一月份消费物价指数略升
  新华社电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今天公布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一月份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升幅为百分之五点四,比去年十二月的百分之五点二略升零点二个百分点。
  根据统计,今年一月份甲类、乙类和恒生消费物价指数均有上升趋势,升幅分别为百分之五点一、百分之五点四和百分之五点九,比去年十二月分别上升零点三、零点二和零点一个百分点。
  政府统计处发言人表示,消费物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春节前多项食品的价格及旅游和理发等消费、服务价格短暂上升所致。
  香港公屋无条件继承传统将改变
  新华社电为使公屋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特区政府决定改变公租户世代相传的现状,规定公屋户主及其配偶去世后,其他的家庭成员需要接受收入及资产审查,符合公屋入住条件者才可延续其入住公屋的资格。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3月7日,由香港妇女发展联合会主办的“平等讯息嘉年华”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游戏、图片展览等形式,宣传妇女应通过法律、舆论等方式争取平等机会和地位。图为游戏摊位。新华社记者刘彦武摄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纪念江泽民主席对台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

  积极推动两岸政治谈判
  杨斯德
  重温江泽民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更深切地感到它对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三年来,江泽民主席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愈来愈深入人心,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普遍的赞扬,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和两岸关系继续向前发展。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重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报告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跨世纪的政治任务提了出来,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和决心,必将对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报告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坚决贯彻执行。
  这些年来,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体育、科技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深入扩大。特别是广大台湾同胞十分关注台湾未来的发展前途,对台湾当局推行的分裂祖国的政策愈来愈感到忧虑和不满,甚至公开要求调整所谓“戒急用忍”的大陆政策,尽早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台湾各界更多的人士对江主席提出的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举行两岸政治谈判表示重视和期待。我们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取得了明显效果,分化和打击了国际某些反华势力支持的“台独”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台湾同胞日益认识到“台独”势力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手段继续搞“台独”对岛内人民群众的严重危害性。随着祖国大陆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形势必将继续向着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岛内“台独”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操纵和支持下继续加紧分裂祖国的活动,阻挠祖国的统一,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这种图谋是违背人心和台湾同胞根本利益的,是绝对不能得逞的。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江泽民主席为解决台湾问题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所提出的八项主张,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完全符合台湾的实际。这个方针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国策。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澳门也将于明年回到祖国的怀抱,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寄希望于有着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除了极少数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人员以外,我们希望与台湾各党派、各团体、各界人士合作,交换意见,共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大义为重,适应潮流,顺应民心,向历史、向人民做出交待,真心诚意地回应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两岸进行谈判的郑重呼吁。我们希望台湾当局改变分裂祖国的错误政策,要统一,不要分裂,更不要支持“台独”;要一个中国,不要搞两个中国。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尽职尽力 服务港人
  ——香港特区政府工商局长俞宗怡访谈录
  本报记者 冯霄
  冬日的香港,阳光依然温暖如春,湿润的海风沁人心脾,令人丝毫感觉不到北国的冬寒。1998年新年伊始,当记者应约来到香港特区政府工商局局长俞宗怡办公室时,看到她身着花色长衫及紫色外套,更感到一种春天的气息。
  俞宗怡是特区最年轻的女性高级官员。她聪颖好学,70年代应考政府公务员时多份不同职系的申请均获录取,但她最终选择了政务职系。对此,她坦率地说:“当时适合女性的职位并不多,因为政务官工薪最高,我便选择了这个职位。”1985年她出任香港政府驻纽约经贸办事处副处长;1988年转往政府财政科,担任首席助理财政司;1992年出任副工商司;翌年升任工业署署长;1995年11月升任工商司,成为港府有史以来首位掌管工商司的女高官。
  俞宗怡说,最后一次擢升得益于香港回归祖国。因为《基本法》规定回归后的香港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均须由中国籍人士出任,所以当时升任工商司职位,完全是由于回归而实行公务员本地化政策催生的。
  俞宗怡工作多有变化,但她适应性强。她坦言:“每当转换工作,会有一些抗拒感,因为做熟了一份工作,不大愿意转换;而一旦变换职位之后,又能很快适应下来,并且做得很有成就感。”比如1991年由财政职位转至市政总署职位,最初也不太习惯,但市政工作件件事关系民生,因此,她不仅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而且产生了很大满足感。
  俞宗怡对工作颇有一种使命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做。近年来,她奔波于多边和地区组织及国际会议,参与不少国际讨论和谈判。她说,代表香港参与国际讨论和谈判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为在谈判桌上,每个国家与地区的代表都会据理力争,为本国本地区利益争取最佳条件。她很有感触地说,为了确保每次谈判成功,事先必须准备充足的材料,透彻分析各种情况;在谈判桌上,更要灵活应对和果断地处理各种问题。她说,代表港人争取权益,如果情况不明、原则不准、立场失当,就是对港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工作的严重失职。她就是这样肩负着为港人争取权益的使命,1997年以“中国香港”名义先后负责关于基本电讯、资讯科技及财经金融三次国际贸易协议谈判,均获得了圆满成功。
  俞宗怡接受传媒访问,多是有板有眼地谈工作,她不习惯回答关于个人事情的询问。不过,这次她面对记者,很自然地谈到所学专业、读书及业余爱好等内容。俞宗怡酷爱所学历史专业。她说,每个国家与民族均有自己的历史,学历史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发展过程,借鉴成功的历史经验,学习成功的处事方法,这对从政从商、做人做事均有裨益。俞宗怡人际关系良好,看来与她学历史专业颇有关系。
  俞宗怡告诉记者,她业余时间喜欢读书,也打高尔夫球和旅游;她也顺便说到着装中意旗袍的原因是便于工作应酬,搭配衣服省去很多心思,只是图个方便。她还说虽担任政府高官多年,但还上街买菜、吃快餐、搭巴士、乘地铁,强调“生活与普通市民一样”。
  当采访结束要分手时,记者预祝她在新的一年中率领工商局取得更大成绩。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毕冠英故里献余热
  宋启明 周长兴 吕子昴
  毕冠英是河北省大名县白庄村人,1947年赴台湾省后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多少次他睡梦里与亲人团聚,多少次他泪湿枕头。想啊想,盼啊盼!1986年他终于第一次回乡探亲,紧接着又先后四次回家乡探亲。毕冠英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也深深了解到家乡父老乡亲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于是,他萌发了回乡定居的念头。他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在1996年7月办好了定居证,在曾经养育他成长的故乡———白庄村定居了。亲人团聚,儿孙绕膝,说不尽的天伦之乐。
  毕冠英今年虽已78岁,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为建设家乡贡献余热。当他看到村西引河桥坏了时,就主动拿出8000元人民币修复了引河桥;当他看到村头的路面被水冲坏时,立即拿出6000元钱,请乡亲出工修复,并在流水处垒了个砖坝,保证乡亲安全通行;当他看到乡政府办公缺台复印机时,就主动出款为乡政府购回一台高质量的复印机;学校缺桌凳他又自动出钱购置。就这样,他为建设家乡做了许多公益事业。毕冠英的行为感动了父老乡亲,他们向他送上了一块上写着“暮归故里献余热,丹心一片赤子情”的大镜匾,以表谢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