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长江大堤还会崩塌吗
  多处大堤年久失修大量船只违章采砂
  资金缺口尚无着落险情仍有恶化可能
  本报记者傅丁根
  今年以来,长江大堤九江段陆续发生多处堤岸崩塌现象。据九江市有关部门统计,堤岸最严重崩塌达16处,共5900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崩塌趋势虽已得到有力控制,但险情仍有恶化可能。
  九江长江大堤全长153公里,由于各种原因,达标堤段只有50公里。未达标的堤顶高程普遍偏低,顶宽不足。大部分堤身未护坡,抗风浪能力低。据介绍,长江大堤总险段达79.5公里,近年来,九江市已累计治理50公里,还有29.5公里出现崩塌现象的堤岸没有进行治理。
  2月21日上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防洪专家组冒雨来到崩塌最严重的永安段滑坡现场,仔细察看出险堤段,对出险原因作了认真分析,并就紧急抢护提出了具体措施。
  据专家分析,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长江枯季不枯,水位偏高,加上去冬以来南方阴雨天气连绵不断,九江岸线多是细砂、粉细砂地质构造,造成沿岸土壤土容重加重,粘力减小,自然下滑。更为严重的是,长江在九江境内呈向南凹进状态,河势自然演变引起主流逼岸,深泓南移,岸坡刷陡,岸基淘空。除此之外,险段河道管理混乱,大量船只违章采砂,导致长江大堤崩塌加剧。
  险情发生后,立即引起中央及江西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省政府拨款40万元用于永安段应急抢险,九江市、九江县、彭泽县等县市不等不靠,及时筹集应急经费共200多万元,用于抢险治理。
  从2月27日起,九江市对重点险段实行24小时值班观察,严密注视事态的发展。当日,水下测量队深入水下进行测量,以摸清水下情况,为进一步分析崩塌原因提供实据。28日,九江市政府发布《关于禁止在河道采砂的通告》,要求在境内长江河道采砂的船只一律无条件停止采砂,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河道管理,严格依法行政。
  连日来,九江市组织大小船只50多艘,人员300多人,进行日夜抢护。对重点险段永安段紧急调运上万立方米块石,采取网格控制,船只定位,石块定量,进行抛石固脚。现已抛石5000多立方米。据介绍,入春以来,九江市先后在长江沿岸崩塌险段共抛石3万多立方米。据最新观测,各种崩塌数据基本没有增大,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但有关专家指出,现在还不能肯定险情不会继续扩大。虽然抛石固脚有效可行,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把永安段稳定住了,其他多处发生崩塌现象的堤段又怎么办呢?摆在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根据江西省水电规划设计院1997年编制的《江西省长江堤岸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长江大堤整治缺口资金2970万元,这些缺口资金尚无着落。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无悔人生

  春风无形意自开
  ——访双拥模范胡玉萍
  本报记者 冯奎
  接受编辑部的任务去采访胡玉萍时,心里直犯嘀咕:要在130多万人口的偌大城市里,去找一个老太太,怕是要颇费一番周折。没曾想到,两次“打车”去采访,一听到“胡玉萍”三个字,出租车司机张口就能答上腔:“噢,知道了,是去顺城区河北乡西葛联社吧!”“打车”离开胡玉萍老妈妈的家,记者和司机聊起这件事,这位留着平头的小伙子笑了起来:嘿,在咱抚顺,胡玉萍老妈妈十年前就是学雷锋标兵了,她的名字啊,就跟这街道两边的站牌、路标一样,咱们都熟着呢!
  ———采访手记
  塑料大棚覆盖着两排总共12间猪圈,佝偻着矮小身子的胡老妈妈,稍稍有点吃力地爬过比她矮不了多少的猪圈围墙,挪着小步过来迎接记者。
  走进地处抚顺市顺城区河北乡西葛联社的“胡玉萍双拥活动站”,初识胡玉萍老妈妈,出现在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北方老奶奶的形象:77岁的老人,一脸布满皱纹,双手结着厚茧。她起早贪黑,烧猪食,出猪粪,眼巴巴地看着猪仔一天天肥壮起来……
  养这么多猪,是为了攒钱防病养老吗?是为了盖房子、娶媳妇吗?这位被当地新闻媒体称作特殊养猪专业户的胡老妈妈为的不是这些。“一共喂了200多头猪,待到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就要挑80多头最肥的,当作俺的礼物,送去慰问部队官兵和敬老院的老人哩!”胡妈妈的双手忙不迭地扑打衣裳襟上沾着的猪食,说话声轻轻的,像是唠着一件极细小的家常事。
  胡玉萍的老伴已经过世,两个儿子朱文先、朱武先连同他们的爱人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赶来帮妈妈喂猪,今天来的是朱文先,正在喂猪的他直起腰板,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一个“大约摸”数:十多年来,老妈妈靠养猪的手艺挣了十多万元钱,除了买猪仔、猪饲料外,几乎全都奉献给了部队、厂矿、学校、敬老院。
  如今,拥有财富的多少成了一些人展示自身价值的尺度,想到这些,我忍不住问胡妈妈:“您这样做,周围的人,包括您的孩子,真的能理解您吗?”
  “哪能都理解呢?!有一次,文先陪我去邮局给灾区汇款,有个小伙子乘我一转身,就说开了:‘有钱不知道自己花,这老太太怕是神经有毛病!’”说到这里,老妈妈的语气加重了。“也难怪哟,有些事,年轻人没经历过,哪能知道呢!”
  胡妈妈年轻时生活在山东沂蒙老区,曾亲眼看见一个个半大小伙子为了打“鬼子”献出了生命。刚建国那阵子,国家底子薄,边境又不太平,胡妈妈就和大伙儿一起送米送面,送衣裳送被上前线。“后来,毛主席号召我们,学习雷锋,多做贡献,一下子,那么多人响应,因为谁不明白没有藤就没有瓜,没有国就没有家这个道理呀!”
  胡妈妈一辈子在农村生活,文化水平不高,讲不出多深的道理,可她用朴实的话语讲讲自己的经历,感动了一拨又一拨听她作报告的人。这几年,胡妈妈跑遍了抚顺市所有的驻军单位,连高山哨所也没有放过。一次,听说某高炮旅新兵入伍后,家里给邮来了16万元汇款,有些士兵开始大手大脚花钱。胡妈妈赶去作报告,后来,这些汇款大都寄了回去,有一部分捐赠给了当地的希望工程和城市建设。
  1978年春天,胡玉萍随转业的儿子来抚顺市,这位山东沂蒙老区的支前模范、学雷锋积极分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独生子领着去雷锋纪念馆看看“雷锋”。“抚顺这地方是雷锋的第二故乡,好就好在学雷锋做好事不是一两个人,不是一两个单位”,胡妈妈指着墙上的锦旗一一告诉我:抚顺军分区、雷锋生前所在团、市武警支队、雷锋小学以及许多厂矿、机关、团体,不仅派人参加胡玉萍组织的双拥活动,还帮助她运饲料、打猪草,照料她的生活起居。今天碰巧赶来看望胡老妈妈的抚顺市妇联主席王淑雅骄傲地告诉记者:胡妈妈是咱抚顺市妇女的一面镜子,有了“胡玉萍双拥活动站”,抚顺市妇女就多了一所受教育的好学校。
  忙里忙外两个小时过去了,我陪老妈妈走进她的卧室,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摆着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三把旧椅子,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算是最高档的电器了;掀开屋角的米桶盖子,看到里面盛放着一碗花生米,一摞煎饼,还有几样咸菜,这些就是老妈妈的三餐所需了,抬起头来,环顾四面围墙,不禁又一次感到心灵的震颤。这小屋的主人,何曾真正贫乏过?!层层叠叠的百面锦旗,那是四面八方的干部、群众送给老妈妈的精神厚礼呀!和老妈妈并肩坐在窄小的木床上,浏览锦旗上单位或个人的名字,记者感受到满屋里荡漾的温情,也体会出胡妈妈的人生追求。
  ———采访附记
  当地驻军官兵看望胡玉萍妈妈。(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球场不是垃圾场
  范伟国
  亚俱杯东亚四强赛2月12日至15日在宁波举行,这是当地举办过的最高水平的比赛。中韩日缅球员踢得精彩,宁波的球迷也看得精彩,但不尽如人意的是,球场旁扔了一地的矿泉水瓶。体育场一位联系清洗公司的女同志说,平常的比赛结束后,用10个竹筐盛垃圾就足够了,想不到这次买了200只大的垃圾袋还不够用,再添了100只才把这些抛弃物清理走。
  当地的电视台对此立即作出了反应,要求观众文明观看比赛;当地的组织者也在现场布置了大幅标语:禁止向球场抛物,维护球迷形象。但是在第三场比赛时仍有矿泉水瓶扔进了比赛场,有时球员去开角球,还得先弯腰捡瓶。
  宁波是个港口城市,得风气之先。这几年,宁波得到了迅速发展:大港开通,外商云集,高楼林立,道路宽畅。市民素质问题,市里也做了许多工作,连续几年开展了“港城文明”的活动,但与开放城市形象不大相称的现象,仍有不少。
  东亚四强赛上宁波观众的表现,是一种信号。体育文化设施建设虽然难,毕竟下决心建也就建起来了。宁波这个3万人座位的体育场,确实圆了宁波人多年的梦。但人的文明素质的提升,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推广普通话为例,搞了好多年,一些当地人还是以说一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为荣,视讲普通话的人为“打官腔”。直至现在,外地人到宁波,语言沟通还有问题,甚至闹出了笑话。
  由此可见,文明素质和氛围的形成,不花大力气,不持之以恒,是难以奏效的。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

  深圳
  娃娃学法律
  王楚 胡谋
  深圳小学四(3)班课堂上,教师请4位同学分别用圆规、矩尺和随手在黑板上画圆和方形。“谁画得好?”一阵童音:“用工具的同学画得好”。“对!”教师笑着点头:“这就是俗话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也是一种规矩……”这是2月25日上午,记者“旁听”到的深圳中小学首次用正式教材上法制课的“序曲”。
  深圳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傅伦博主任,指着同学们课桌上的新书《中小学法制教育读本》介绍说,深圳特区本着探索和试验的精神,动员有关专家、学者,历经300多个日夜,几上几下,编写出这套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三册,形成系列,涉及最基本的法律法规60多个,案例140多件,还有150多幅插图……算是全国首创。
  “国家要有法律,就像我们扮游戏要有规则一样,不然会乱的。”一位同学的发言,理解得真准确!教师指着屏幕上显示的自编的一组组电教彩图,边讲边提问:
  “不到12岁,为什么不让骑自行车上街?”
  每次提问都带起一片高举的小手,幼稚的表述包含着法律知识的启蒙。
  下课铃响了,王蓉老师告诉记者:“这本书编得不错,除法律知识,还有一些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保护自身权益,防止侵害、事故的知识和技能,同学们有兴趣听。”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这是小平同志倡导的,今天,终于在深圳的373所中小学校全面实施。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

  天津
  市民评“公仆”
  本报记者 陈杰
  在天津,有一项独特的表彰活动,它不送一幅奖状,不发分文奖金,只有群众代表为当选者披红戴花。这就是和平区独特的群众投票评选“十佳公仆”活动。2月28日下午,和平区召开第十届“十佳公仆”表彰会,这一人民给予公仆奖赏的活动坚持了整整十年。
  本届当选的“十佳公仆”各讲了一句心里话。城南供电局局长刘学智说:“让和平区百姓灯火辉煌”;和平区人民法院院长翟西林说,“人民的法官比包公更廉明”;和平区副食公司党委书记左杰说,“装满你的菜篮子,是我最大的乐趣”;新兴北里居委会主任王秀英说,“居民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全包了”;南营门街办事处主任李德生说,“为民造福,是我毕生的追求。”……每一句精彩而有个性的话,都得到在场群众的掌声。
  天兴里的63岁退休职工杨淑珍参加了历届十佳公仆的评选,可称是“历史的见证人”。她在表彰会上说,“十年来,十佳公仆没日没夜地为群众办实事。人心是杆秤,老百姓没有别的回报,只有一张张选票,其实这选票就是民心。”
  表彰会上,区委书记董皓然介绍,“10年来,全区人民评出自己满意的‘十佳公仆’100人次,共计53人,涉及21个部门,14个行业,其中处级以上领导干部26名,17人三届连续当选,获得了‘人民好公仆’的称号。作为党员和党的干部,受到群众的肯定和表彰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我们把这种荣誉看得比生命还要宝贵。”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雷声大,雨点也得大
  中共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 包俊臣
  包俊臣,蒙古族,1946年生;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当过教师、编辑、记者、行政秘书,历任伊克昭盟盟委委员、秘书长、宣传部长、盟委副书记,锡林郭勒盟盟委副书记、盟长,1996年至今任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
  老百姓有句话:“雷声大,雨点小。”这是对那些光喊不干的空谈者的形象化讥讽。
  我们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决不能做表面文章,而应扎扎实实抓好每一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让群众满意、放心。在工作中,我们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把每项工作落到实处,让群众见到实效,得到好处,也就是“雷声大,雨点也得大”。
  锡林郭勒盟位于锡林郭勒大草原,畜牧经济占主导地位。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从转变广大牧民观念入手,收到很好效果。这几年,我们以“双增双提”(增草增畜,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突破口,号召和帮助牧民建草库伦,打井上电,建设永久性的棚圈,购置畜牧机械,推行草畜改良,实行科学牧养。去年,全盟牧民的人均收入达到2800多元,大多数牧民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改善,由游牧而定居,住上了砖瓦房,摩托车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餐桌丰富了,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等进入牧民家。
  回想起来,这几年的工作确实很辛苦。要改变牧民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是件易事。为让牧民看得见摸得着,我们首先在各地建设示范点,同时反复宣传科学养畜的好处和重要意义。有的牧民不理解,有说长道短的,也有骂娘的。但最终还是理解了,干起来了。有的牧民为了加快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还自费到国外去考察。看到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作为领头人,感到欣慰和高兴。(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特别报道

  寻找“楼兰”
  本报记者 卢小飞
  审视历史文化,不仅需要足够的学识,还需要炽热的情感;反过来说,无论以什么路径与历史对话,除了用心灵去沟通以外,更需要具备执著的理性精神。于是,就有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电视人,他们摆脱了浮躁这个“流行病”,三度深入罗布泊去———
  春日,在那幢用仓库改造的宅院里,我们盘腿坐在杜培华家的热炕上看完了正待配音的《寻找楼兰王国》。8集的电视片,我们看了近4个小时,形象化了的“楼兰学”搞得人有种莫名的兴奋,片中那些辽远并且深厚的信息牢牢抓住了我们。
  楼兰人是从远方归来的天文观察家?楼兰语言与甲骨文有重要联系?楼兰是西王母神话的原生地?楼兰曾引发过中国古代经学论战?每集都有这样一个形象化的设问,不由你不去沿着这个轨迹去思考,不由你不去从楼兰这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点”上去考察人类自身。
  1993年9月25日,塔克拉玛干南边那条摇摇晃晃的大道上,搞笑明星买买提用吉普车拉着我和杨矛然去楼兰遗址,车窗外一片洪荒时代的古老感受。突然一句话闯进我们两人的耳朵,谁也没听错。买买提说:有个叫阿拉木勒的罗布老人认识一条一天就可以走到楼兰的路!
  结果,我们进入了罗布泊,新发现了一个叫麦得克的楼兰故城,然后再又进入到塔克拉玛干,直到陷入了一场持续四年之久的文化拍摄。———编导(杜培华)手记
  在媒介风行着“炒作”与“包装”的时候,不意卷入楼兰显然也有追求轰动效应之嫌,所不同的是他们与利润至上无缘。这才敢冒着250万元贷款的风险在大漠里一通乱造,又在故纸堆里刨了数年,还斗胆去大英博物馆和洋人的祖宗对话。于是,友人惊异他们“前卫”到没有商业头脑的地步,当然也感叹北京电视台的眼光。其实,这也证明社会对这类“走火入魔”在知识价值上的肯定。
  我们在罗布泊的荒滩上捡到一只非常古老的船桨。在那样的地方见到那么古老的船桨!这让我说不清当时是活着,还是在数千年的神话里。我险些晕过去。从此我们把那船桨背在肩上。无数次我们可以结束工作,剪出一个风情片或探险片。许多人催着我们马上出片子,希望看到刺激的大漠景象。可我们让人们看什么?我们对楼兰的了解才开始。只要有楼兰在面前出现,无数疑问就同时出现。
  为什么在这样的荒漠里会有那么多古代写卷,仿佛在楼兰连马夫都乐于书写?为什么古提人会在4000年前从巴比伦长途跋涉,径直来到楼兰而不是其他地方?我不相信这仅是一般的文化传播、民族迁徙。
  ———编导手记
  肩扛着船桨而不是摄影机,三次出入罗布泊,这可不是沙漠里的堂吉诃德。出于对楼兰学的敬重和审慎,他们身边出现了考古、语言和地理学家的身影,俨然一个学术考察队。回首罗布泊,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的发现几近百年,楼兰这个名字不知被媒介炒过多少遍,再“炒”?怎么“炒”?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进行后期制作,感叹他们远离“炒作”的那番宁静。谁会想到这宁静的背后是炽热的情感?他们希图求证上古的一大史实,即古籍与神话中提及的英雄往赴大地四极观测太阳的故事,以不负楼兰英灵。他们认为,那些相貌似欧洲人的楼兰古尸不是一般的移民,而是从远方归来的太阳观察家和他们的部落成员,并对先民怀有深厚的景仰。为了将零星的发现串联起来,他们瞪圆了眼睛,从《尚书》和《诗经》里读出新意,天文学史上那场伟大壮举成就了人与神的盟约。而这批古代探险家的足迹曾西抵地中海、东至美洲大陆、南跨马来半岛。及至英雄后裔满载而归时,竟由于改朝换代,使得遥远太阳系的畅想无人问津,恍如隔世的太阳部落于是满怀悲怆地西去了楼兰。
  对着一卷卷从楼兰岩画上拍回的胶片反复观看后我们发现,它们当中有地中海的腓尼基文字符号、青海的彩陶文字符号、殷墟甲骨文,甚至同复活节岛文字、古印度摩亨左达罗文字一样的符号。就仿佛楼兰岩画同世界上各种古老文字体系都有关系;就仿佛我们站在巴别塔前,楼兰人有一把能让我们进去的钥匙。那些岩画让我们既激动又恐慌。———编导手记
  立于楼兰的入口,眼中的文明不再是碎片,连向导阿拉木勒的罗布土语都能引发一场考究。楼兰人有黄河人口音?有古巴比伦人口音?楼兰亻去卢文与殷墟甲骨文相通?那么今人与古人又有何种异同呢?在陕西扶风采访和拍摄时,摄制组意外发现了微史家族在3000年前收藏的两个小蚌雕(见图示),蚌雕完全是欧洲人的形象,帽子上端有个“癸”,奇妙在于它是楼兰二字的一种古写方式。据说在周武王与殷纣王的激战中,微史家族曾从流放地带回一份与《归藏》有关的礼物拜见周武王。史载《易经》之前有《归藏》,但它的存在一直是古代思想史上的悬案。
  有个楼兰美人儿低垂着眼睛非常年轻就死了,柔软的黑发披在肩上,穿着用原色的丝和麻纺织的长衫(见图示)。我们把特写镜头推向她颈前的那条丝巾,辉煌的金色和艳丽的藏蓝色编织在一起,智慧跃动起来使她像活着一样。我们见到两个3000年前的女尸,一个明显是欧洲人,另一个则是陕西妇女形象,她们的衣着透出贵族妇女的气质,色彩上的智慧和女红的精巧使之具有宫廷气息。
  ———编导手记
  逝者如斯夫!于是僵死的活了,停滞的走了,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延续起来。这自然需要一种虔诚。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楼兰文书中,他们找到了张骞发现的楼兰典籍残片。孰料,此行竟将东、西方学者的研究轨迹合二为一。
  北京大学何振明先生来电话说,我们在斯德哥尔摩人类学博物馆拍摄到的一份楼兰,文书可以用他研究的古法译读。文书中讲述了远古时代一次重要的日食观测,里面还提到了古黄河人在一部龟甲书里叙述过这件事情。
  ———编导手记
  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在他们踏上归程时从天而降。难道上苍真的有情?寻找楼兰,是在寻找一种失落的精神。片子的末尾是一场围绕且末城的找寻,摄制组调动了所有的线索,最后找到的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这使得结尾更加意味深长。(压题照片:楼兰古城遗址)
  上图:欧洲人种蚌雕
  右图:古楼兰美人
  本文照片均由杨矛然摄
  走向楼兰的拍摄队伍
  写在羊皮上的佉卢文书(现藏大英博物馆)(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