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非公有制经济大有作为
  经叔平(代表全国工商联)
  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非公有制经济第一次明确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内,给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以极大鼓舞和鞭策。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850.86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余人,注册资金2573.98亿元;私营企业96.07万户,从业人员1349.26万人,注册资金5140.12亿元。1997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纳税540亿元,比1986年增长10倍多,占全国工商总税收的比重由3.9%上升到7%。非公经济的发展,基本不靠国家投入,所占贷款比例也极小。这一方面表明了非公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非公经济的发展仍有很大潜力。只要党和政府继续采取鼓励和引导的得力措施,非公经济将在实现国家总体目标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吸引非公经济积极投入。“高增长、低通胀”,基础是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农民的稳定增收。最近几年,一些私营企业逐步把投资转向农业,受到当地的欢迎。各地政府如能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一定可以吸引更多的私营企业和外资投资农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鼓励引导非公经济积极参与。近年来,已有一些私营企业参与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优势互补,互相渗透,形成了混合型经济。建议按照十五大的要求,把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立法结合起来,在宪法中体现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原则。
  三、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的积极作用。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出现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趋势,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引导,认真解决他们贷款难、征地难、进出口难等问题;更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建设投资中获得新的发展。
  四、妥善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发挥非公经济的优势。现在,整个非公经济吸纳了8500万左右就业人口。当然,根本出路还在于拓宽就业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冯梯云(代表民建中央)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去年十一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民建近期有关金融工作的调查研究,我们建议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金融领域中的问题,根本出路在改革。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年前就指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要按照这一改革方向,切切实实推进银行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府与银行关系。
  二、本着“存量逐步化解、增量坚决煞住”的方针,解决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对于逾期贷款,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加大追索力度。对于已有呆滞贷款,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多途径地逐步消化。重点是煞住不良贷款继续膨胀的趋势。
  三、坚持以疏导为主的原则,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好社会游资问题。社会游资,对于建设资金缺乏的我国,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在继续发挥储蓄、国债功能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资金拆借市场;打破所有制界限,扩大货币借贷范围;在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选择套保功能强的大品种,推进期货试点工作;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等。在积极疏导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
  四、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重塑社会信用。金融是社会信用工具,是一种有形信用。当前在有形信用混乱的背后,是社会无形信用的混乱。建议党和政府,从诚实、守信这一社会基本公德抓起,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社会风气好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了,法制健全、有效了,金融的安全与高效才有真正实现的基础与保障。
  当前金融领域里的问题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要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加快“两个根本转变”,特别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金融改革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肖万钧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一九九六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百分之九,一九九七年增长百分之四点六,增长幅度减少一半左右。从目前情况看,扭转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势头,尚有很大难度。一是不少农产品需求不旺,销售不畅,价格难以回升;二是国家很难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三是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效益下降,亏损增加;四是城市企业下岗人员增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如果农民收入增幅继续减缓,不仅影响农民生活实现小康的进程,而且影响工业品国内销售市场的扩大(近两年农村居民购置工业品总额增长幅度每年减少十个百分点以上),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放手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发展多种经营。
  第二,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多次增值增利。大量事实说明,种养业产品经过加工,可以增值几倍、十几倍。
  第三,促使种养业、加工业、运销业协调发展,一种有效的形式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经营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把一个个农产品,形成一个个大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把农村的一、二、三产业都带动起来,既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又可以解决我国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
  第四,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拉动生产,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路子。
  第五,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整修梯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有利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农村购买力。(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建议国家设立两项基金
  梁中堂
  (1)党的十五大之后,由于人们从意识形态上澄清了一系列认识问题,全国各地的中小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步子迈大了。但是,如何处理国有企业职工去职后的社会保障和企业债务问题,各地的做法很不一致,这将为下一阶段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建议国家设立职工去职社会保障补偿和清理企业债务两项基金,规范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2)在国有经济的存量中包含着职工的社会保障金。现在,当职工离开国有经济依托的社会保障体制时,国家应将本来属于职工个人的部分返还给个人。计算出来的补偿金一般都不发放到个人手里,而是直接进入医疗、住房、失业和养老等社会保险公司的个人账户。
  (3)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的,但是从80年代初开始,政府试图让企业有偿使用资本金,财政不再对企业注入资金和补贴,实际是把企业推给了银行。但国家银行亦是国有企业。让国家银行对企业债务负责,不利于银行的改革并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不如由财政注资理顺“财政—企业—银行”的关系。财政注入企业的金额以转账支票形式在相关的企业开户行冲销债务,只有在无债务企业的账上按现款对待。财政注资提高了企业净资产额,有利于企业产权置换和改革。
  (4)如果对大量国家职工同时给予社会保障补偿和对所有企业债务予以清偿,国家财政是无力负荷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变革看作一个渐进的过程,只针对破产、兼并或其他方式的产权重组中由国家所有改变为非国家所有的企业及其职工,也就是说,我们把改革资金只限于用到由国家所有制的“出口处”,每一个时期所需要的资金就不是很多。
  (5)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是商品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金融体制,可以满足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王文元(代表九三学社中央)
  当前,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据联合国预测,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面临缺水的威胁。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已形成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据统计,全国64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全国农村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
  我国水资源紧缺有自然条件原因,更直接原因是人为因素,这主要表现在:用水浪费严重;水体污染加剧;水利设施不足;《水法》有待完善,管水、用水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和约束。
  我们认为,改变我国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局面,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营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起水资源的危机意识、价值意识、节约意识、保护意识,使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二、广泛开源,兴修水利,提高蓄水供水能力。要通过多种办法来增加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利用率。
  三、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各行各业搞好节水工作。农业节水要把提高渠系输水有效利用率和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工业节水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为重点。城市生活用水要严格执行计量收费,推广使用节水器具。要加强节水以及治污设施的研制,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治水污染。各级政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把水资源保护列入其中,要强化水污染防治的执法力度。
  五、扩大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合理调整水价,积极推进水利产业化。
  六、坚持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适当时机修改《水法》。《水法》的修改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合理、节约使用。同时,适时制定《节约用水法》等配套法规。(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促进京九沿线经济发展
  卢强(代表民盟中央)
  京九铁路,经过的地区绝大部分是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不少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的加快发展,对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民盟中央曾就这一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并于去年在深圳召开了研讨会。我们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京九铁路的通车,为沿线地区接通了进入大市场的门径。接下来的任务是带货上路,进入市场。带货就是我们要拿得出市场所需要的商品,上路就是把现有的交通条件利用起来,进入市场就是把拿上路的商品,通过市场交易,变成财富,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地方的经济实力。
  其次,为了抓住机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赶紧动作起来,抓几个基地,也就是抓好京九线上的几个经济增长点。这叫做线上选点,以点连线。选点应该从有底子、有基础的地方发展起来。我们认为可供选择的点有:山东省的菏泽、聊城,河南省的商丘、信阳,湖北省的麻城、黄冈,安徽省的阜阳、蒙城,京九线江西段。
  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个道理。京九铁路沿线地区大部分是老区、欠发展地区、传统农业地区,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是要从农业开始,向副业、庭院经济、农业产业化基地、乡镇企业逐步过渡。在这个过程里,需要的主要是实用和适用技术,这样才能尽快抓出实效,才有利于从农业里长出工业,有利于培养出几个基地。
  再次,为了促进基地的培育和发展,我们认为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机构来具体推动这项工作,比如可以考虑组建一个京九沿线地区发展服务集团公司,以深圳为依托,各省设分公司,连接起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
  最后一点意见,设立用于加快京九沿线地区发展的专项基金,并列入国家计划。经费由中央政府和省、市政府分别承担,以形成京九沿线地区开发的第一推动力。
  以上可概括为四个问题:即机遇,基地,机构,基金。对这四个问题我们的建议是:抓住机遇,发展基地,组建机构,设立基金,使京九铁路体现出它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快地带动铁路沿线城乡经济发展起来。(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推进国有企业兼并收购
  辜胜阻
  一、搞活国有企业应从企业并购入手。
  企业兼并收购为搞活国有企业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这种产权交易方式获得其它企业的产权,并以控制其它企业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企业并购对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是解决当前国有企业产业布局失衡问题的治本之策;可以使国有企业迅速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是优化国有企业存量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可以大大地降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是国有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可以大大地推动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步伐。
  二、推进中国国有企业并购的对策。
  首先,必须澄清有关国有企业并购的几个思想误区,树立正确的企业并购观念:行政干预下的“救济型”并购误区;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误区;盲目低成本扩张误区;资产经营高于生产经营误区;并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误区;担心并购影响公有制主体地位误区。
  其次,要确立新的起点。妥善处理国有企业不良债务、隐性社会保障负债、富余劳动力、无效资产剥离等问题,让国有企业并购有一个新的起点;运用新的规则。真正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使国有企业并购由行政力量干预向市场力量诱导转变;加快企业制度创新的步伐,理顺政企关系。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当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后,企业并购才能真正由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战略的需要依靠市场力量诱导来进行;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国有企业并购中的能动作用;发展投资银行,促进国有企业并购。
  最后,要加快国有企业并购的配套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引导与支持,健全国有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规范国有企业并购行为。(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采取对策防范金融风险
  厉无畏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并采取适当对策,化解风险,对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十分重要。
  一、当前存在一种侥幸的观点,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过早开放金融市场的恶果,因此只要不开放金融市场就可以保持稳定,这是不正确的。其实,所谓“过早开放”的本质还是金融市场不规范、不完善的结果。
  二、目前金融风险的根源并不全在金融业内,国有企业的实际困难和社会信用的危机也许是更主要的风险源。消化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不可能仅靠财政支持和银行准备金,主要要靠国有资产本身,即在国有资产经营过程中利用资产的增值偿还部分债务,抑或让国有经济从部分领域退让,以加强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并以此化解部分不良贷款。
  三、必须加快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建设和发展。从金融风险角度看,为降低风险进行的抵押贷款是以资产的流动性为前提的。资产的流动性越小,金融风险就越大。例如企业以法人股或房地产为抵押,若抵押物不能转让、变现,则抵押是无效的。因此,规范并发展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房地产市场对防范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要吸取韩国的教训,必须理清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关系。韩国采取政府指示、银行注资、企业扩张的办法虽可称一时之雄,但使风险剧增,并可能造成官员腐败、企业低效(因为垄断而掩盖效率)和银行坏账。前不久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明确地方政府不得干预银行业务,并将实行大区管理,这是十分明智的决策。
  五、对国有资产的增值要有合理的分析,账面资产的扩大并不等于资产增值。在分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时,必须注意其现实的和潜在的盈利能力。
  六、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可能减缓,而进口增长会适当增加,同时在一段时期里外资进入也会有所减少。由此而引起的是外汇储备的增长幅度会明显下降,从而要求扩大信贷,以避免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为此必须扩大内需,启动市场。(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改革大型基础设施建管体制
  郭裕怀
  水利、电力、交通、通讯、城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将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在这一领域中,如何通过体制的转变,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是当前深化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推进体制改革,中心问题是如何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引进市场化和商业化原则。其要点有三:一、明确负责建设和营运的市场主体;二、确立建筑市场的交易规则;三、解决基础产业的市场定价机制问题。
  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是黄河流域投资规模仅次于小浪底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从我们几年来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这三个问题是必须解决也是可以解决的。
  第一,必须改变政企不分的建管体制,实行项目法人制,解决由谁来真正承担投资风险、追求经济效益、对项目长远营运负责任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公司,作为建管主体。财政的投入作为对公司的投资,银行的贷款由公司承贷承还。政府对公司要授权到位,监督到位,由公司独立制定和实施确保投资安全、营运效益和贷款偿还的战略规划,对投资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风险,同时享有相应的工程控制权和收益权。
  第二,把商业化原则引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确立建筑市场的交易规则,同国际惯例接轨,实行业主、监理、承包商“三元制衡”的体制。这首先要求业主、监理和承包商必须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然后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商业合同把三方联结起来,使之互相制约又互相合作。在三元制衡体制中,由于三方都具有独立的产权,合同不仅是三方必须遵守的法律,而且是确定各方利益的准绳。
  第三,必须认真研究和确定大型基础设施投入营运后的财务基础(定价机制)。(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徐烨摄)(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节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张洽
  矿产资源是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本物质。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现新的矿种和新的储量,但矿产资源的总埋藏量是有限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资源终有穷尽时,并且不可再生。开采一种资源不能开采得太快,如果没等发现另一种资源替代它时就开采完了,将使后人无法生存和发展。
  我国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不少矿种储量丰富,排名世界前列,但矿产资源总值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在今后不太长的时间内,我国人口数量还要增加1/3,矿产资源不足的情况将会更加突出。有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却长期不去开采,或限量开采。他们都是出于200年甚至更长远的战略利益考虑,而不去追求一时的受益,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为了在矿产资源开采方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一、国家矿产资源委员会统一审批全国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确定出各矿种的允许开采强度,再对各矿种的开采制订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的相关政策。
  二、国家计划部门在制订矿产资源开采规划、计划时,一要考虑允许开采强度,二要考虑节约资源的潜力,三要考虑国家发展的需求,并且在三者之间求得合理的平衡点。“资源的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不能一味满足依靠浪费资源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发展经济要求。
  三、要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率。要杜绝对资源的破坏性开采,限制高消耗产品和产业,开展废旧资源的回收复用。
  四、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我国的矿产资源应当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中去评估其价值;我国的社会和经济也应从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去寻找发展的可能性。
  五、努力寻找新资源及替代资源。(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