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剧谭

  京城观众争看《变脸》
  本报记者刘玉琴
  岁序更新时,一台带着浓重的川言川音的地方戏,引起了首都观众的兴趣。这就是知名剧作家魏明伦根据自己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川剧《变脸》。那天,顶着隆冬的寒风赶往剧场时,一长串等退票的人流让人不禁心里发热。“有富余票吗?”一路走近剧场,不断地有人询问着。在剧场门口,四川省川剧团负责票务的小于被等票的观众围了一层又一层。小于说,她一天连续接了四十多个电话,全是询问戏票之事的。这真是川剧《变脸》“脸”还没“变”,已备受青睐。
  落座看戏后,只听得掌声不停地响起。《变脸》果然不负众望,名不虚传。知名川剧演员任庭芳和四川省川剧学校少年班学员杨韬分别饰演的身怀“变脸”绝技的老艺人水上漂和幸得水上漂收留的女孩子狗娃,两人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唱腔、生动的表演,深深打动了观众。
  这是一曲催人泪下的人性悲歌。情同爷孙的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而又充满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揭示了民国初年那个人祸连年、天灾不断的时代背景下,人对命运的无奈和社会对人的本性———真诚与善良的扭曲和戕害。作家魏明伦深谙编剧诀窍。只有人物之间或人物本身建筑在人的本性与命运剧烈撞击基础上的巨大感情反差,才能引起观众心灵的强烈震撼。所以当女扮男装的狗娃被水上漂识破秘密,两人都从极度的欢乐猛然跌入失望的深渊时,当水上漂与狗娃在牢房里生死诀别,狗娃撕心裂肺地呼喊着“爷爷”时,那心灵的悲哀,人性的善良,都使观众热泪盈眶。
  《变脸》在艺术处理上体现出的新意,也是它动人心魄的重要原因。它巧妙借鉴影视艺术的表演手法,强化灯光,简化布景,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突出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在人物心灵的碰撞中加强打动人心的冲击力度。特别是打破川剧舞台时空常规,让乐队走上舞台扮演角色,与剧中人物产生感情交流,同时延伸舞台,推出戏曲演员的“特写”镜头,密切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感应共鸣等,不断营造出强烈的观赏效果和浓郁的悲剧魅力。
  剧终时,剧场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余兴未尽的观众站在原地谈论着此戏。北京七中教师张莉珍、李美英说她们已是第三遍看《变脸》了,每次看每次落泪。尽管知道戏是作者编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每次还是禁不住为剧中人物悲惨的命运动情。一位站在过道里看完《变脸》的修鞋师傅挺难为情地告诉记者,他是向收票小姐求了半天情,说了许多好话才蹭进来的。他说这戏好听好看,“厚”了一回脸,值!
  走出剧场,记者见到了《变脸》导演之一、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张开国。
  他说,《变脸》在当地上演时,观众十分踊跃,票价曾被炒到一百五十元一张,由于看戏的人多,剧院的门都被挤破了。从这一现象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要用心抓精品,就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创作出真正让观众喜欢的好戏,就会争取到越来越多的观众。戏剧的发展繁荣关键在艺术工作者自己。
  剧情简介:《变脸》讲述了一位川剧艺人带有传奇色彩的凄苦人生和悲剧命运。江湖艺人水上漂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一叶扁舟沿川江两岸卖艺为生。因怕后嗣无人,衣钵难继,他从人贩子手中买下了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但当他发现狗娃原来是假小子时,大失所望,又不忍心将其赶走,便将她改做小帮工,暂时留在身边。已先后被人贩子卖过七次的狗娃,为报水上漂这好心的老头收养她、将她当人待的大恩,在因不慎失火烧毁窝棚而愧疚出逃后,仍然千方百计想法满足水上漂老有所依的愿望。于是,她将从人贩子手中救出的天赐暗中送给水上漂作孙儿。哪知事与愿违,反而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旁观者说

  电视剧生产有待调整
  汪玉春
  1997年刚刚过去。在这个时候,让我们认真地回忆一下上一年电视剧的创作和生产情况,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1998年的电视剧制作是十分有益的。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在电视剧生产市场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电视剧生产的数量多,播出量少;平庸的多,精品少;电视剧生产单位赔钱的多,赚钱的少。据统计,1997年全国生产的近一万三千部集各类电视剧,除去其中百分之二十的重复统计因素,实际产出量为八千至九千部集,而中国现有的播出能力一年达不到五千部集。与全年的生产量相比,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成品命中注定成为播不出去的积压品。与此同时,电视剧制作中精品太少而平庸之作过多,这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还有,如果按照一年拍摄九千部集,每集的成本二十万元计算,一年投入在电视剧生产领域的资金就达十八亿元,而其中就有八亿元左右的投入不能收到成效。与这种浪费相对应,在全国近两千家电视剧制作单位中,专家估计目前亏损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全面赢利的则是少数。
  电视剧生产的这种形势有力地说明,对电视剧的创作、拍摄进行调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工作。现在,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领域、各种事物都有一个不断整顿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依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对不适应客观需要的部分随时进行调整,才能使之与市场经济更加适应。电视剧的生产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处在文化娱乐的“饥荒”状态,较大的社会需求量刺激了电视剧生产猛烈膨胀。在这个过程中,有关方面又缺乏应有的管理和监督,这才出现了今天这种电视剧生产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对这种局面进行调整和整顿,就不能保证电视剧生产的健康进行。
  多年以来,我们不少同志习惯于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只有增加才是前进,而把减少看成一种倒退。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许多地方出现了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发展的趋势。一搞统计数字,就讲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多少。经济领域里是这样,电视剧生产领域中也是这样。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必须承认,符合客观实际的增加是前进,而按照客观实际的需要适当地减少数量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前进,这后一种形式的前进更不容易做到。唯其不容易,这才能表现出领导者的魄力和水平。电视剧的生产目前正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如果在新的一年里,有关方面能够下决心对电视剧的创作和生产来一个卓有成效的整顿,比如在电视剧的生产计划中砍掉它相当一部分,那才真是功莫大焉,利莫大焉。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艺苑撷英

  我就是那个黄宏
  黄宏
  我这人天生长得老相,属于“乍看不怎么年轻,越看越不如乍看”那种类型。刚三十出头,一笑,俩眼角儿鱼尾纹刀刻似的;一扬眉毛,满脑瓜门儿垄沟垄台。小孩儿们见了我,竟有喊我“黄爷爷”的!
  一次参加宴会,我对面坐着一位女士,很热情,很活跃。
  “哇,你比台上年轻多了!”她认出了我,一脸的惊诧。打量一阵,又接上一句:“看上去,黄先生最多不过五十岁。再多的话,只多一点点、一点点……”
  听她的声音比她的岁数至少打了五折,我赶紧以“小姐”相称。自己不想装嫩,也不敢冒充长者,顺势开玩笑说:“要我猜,小姐可能是《夕阳红》专栏的记者。”
  提拔我的岁数,不光因为我长得老相,也在于我演的角色中年以上居多。演员在电视台上镜之前,都要经过化妆师这道工序。每次往凳子上一坐,我心里就不平衡,对别人是怎么漂亮怎么描,对我是怎么老帮怎么抹,用的底色都是最重的。所以,屏幕上出现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您想,工笔画能和漫画相比吗!给观众留下了“老”的印象,卸了妆下了台也抹不掉。这我不在乎,反正活一年只长一岁,任凭人家怎么猜、怎么看,自然法则是改不了的。
  不在乎归不在乎,实话说也有叫我上心的地方。戏剧演员定型在一个“老”字儿上,戏路子就窄了!瞧人家赵丹在世的时候,扮演十八九岁的聂耳,扮演五十来岁的林则徐,塑造的形象一个是一个,个顶个堪称经典。我虽没有高攀大师的雄心,却不能原地踏步,更不能往回抽抽,总得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才对。
  前不久收到一封观众来信,从吉林寄给我的。一看,可真叫我不能不在乎了!跟“哇,你比台上年轻多了”之类的闲嗑儿比起来,这封信锥子似的尖锐,秤砣似的实沉,决非轻飘飘一句笑谈就能答对过去,也不是单纯提高艺术修养便可以“自我感觉良好”的。
  写信人是个退伍的老兵。他在老铁山服役那阵,曾赶上军区曲艺队来哨所慰问。演出时他正值勤,离不开岗位。原以为看不上了,没料想全队十名演员为他一个人补演了一场。他在信上写道:当时有个说山东快书的小黄宏,不知是不是你,如果是你,变化可太大了。接着他提出一个问题:你要真是当年那个小黄宏,如今成了大明星,还能不能再给一个因公漏看的战士补演专场?当然,如果不是你,我也就不提了,就算是我给一个明星写一封平常的信吧。
  十名演员为一个战士演出,确有其事!耸立在辽东半岛之滨、饱听天风海涛的老铁山可以作证。在这以前,朱光斗老师领着我们曲艺队,先已去过白山黑水和内蒙古草原。全队的目标是演遍东三省的千里边海防线,不落一个连队,不落一个战士……
  时过近二十年,那一次远行,难道被我淡忘了吗?非常非常感谢,远方的战友来信提醒,不,不光是提醒,更贵在警戒!当年那个说山东快书的无名小卒,如今是不缺所谓的“知名度”了,可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艺战士,要是缺了为兵服务的真心实意,“知名度”又值什么?我常自己对自己叨咕,黄宏啊,黄宏,人说你长相老,没关系;人说你演技欠火候,努力提高就是了。但你必须清醒!鲁迅先生有云:“一阔脸就变。”你可要留神,当演员的一旦名气大了,荣誉多了,是很可能发生异化的!
  我给那位退伍老兵寄去一张签了名的照片。回信告诉他,我就是那个黄宏,我刚从与香港一水之隔的万山群岛演出回来,驻岛连队的炊事班为做夜餐没看上节目,我在饭堂给他们加演了一个小品。可这次的观众不是一个战士,而是两个。我希望自己永远不变,不仅是那颗为兵服务的心,也包括那张不算青春的脸。(附图片)
  黄宏与宋丹丹表演的小品《回家》剧照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影视窗

  报春奇葩第一枝
  丁临一
  五集电视连续剧《驱逐舰舰长》,作为第一部正面刻画我军高技术兵种奔向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矫健身姿的电视剧作,令人耳目一新。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新颖的当代军营生活画面,生动传神的新一代军队指挥员形象塑造,在该剧中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当代军人以强烈的使命感献身国防、献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宏大思想意旨。
  从《驱逐舰舰长》展现的当代海军军旅日常生活场景和剧中展示的新时期军队建设基本矛盾的角度看,较之多年来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基本面貌,《驱逐舰舰长》都已显现出一种“断代”的意味。
  在剧中,九十年代的中国海军军人是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舞台上———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战舰、新型装备,正规化的生活秩序管理,现代战争条件要求的高技术、新战法模拟对抗,令世界瞩目的跨洋出访,以及江泽民主席等军委领导人检阅海军部队的宏大壮观历史性场景。较之多年来我们在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屡见不鲜的满眼是简陋艰苦、满眼是忍辱负重所带给观众的沉重感截然不同,《驱逐舰舰长》使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祖国走向强威的振奋感,当代军人献身国防的自豪感和中国军人直面世界风云的紧迫感与自信心。当然,中国军人的艰苦与忍辱负重亦是一种历史的真实,甚至生活在现代化的导弹驱逐舰上的官兵们亦未必就可以彻底摆脱艰苦与忍辱负重的纠缠。但是,《驱逐舰舰长》的编导们在对当代军营生活的提炼剪裁中却蓄意强化了从新式军服、新式装备到新颖壮阔的军队生活秩序、军人活动空间等直观视觉形象的独特与美,蓄意强化了九十年代中国军人奔向现代化的自尊自强自豪自信的内在精神美,显现了编导者对九十年代军人形象与变革发展中的军队生活的深入准确的认识与把握。
  《驱逐舰舰长》的基本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困窘艰苦,但剧作仍然给人以沉甸甸的分量感。中国军人呼唤现代化已经多年,而当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装备真的来到身边,当代军人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吗?剧作始终围绕人的素质问题作深入的发掘,从而使得故事错综复杂,人物丰实饱满,整部剧作既好看又耐看,既动人心弦又发人深思。
  高迈和严同山两位舰长可说是摆脱了公式化概念化的颇有新意的当代军人形象。高迈年轻,学历高,锐气十足,作为新一代军队指挥员的代表却又并非十全十美,当海上打靶严重偏弹险些酿成重大责任事故时,他在挫折和沮丧中得到老舰长严同山的严肃批评与热情帮助而迅速振作起来,这是剧中十分动人的一笔。严同山年龄大,学历低,面对当年自己属下的水兵如今成为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心里有些失落感并不奇怪,可贵的是他面临电子、外语等基础业务知识的严重欠缺而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对年轻舰长高迈的成长更无私地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高技术战争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共识下,高迈与严同山既有不留情面的竞争,又有坦诚的交流与互帮互学。于是,我们看到了走向现代化历程中两代军人精神裂变后新的升华,看到了中国军人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勇于正视自身缺欠、努力实现业务素质与思想素质全面提高的勃勃英姿。(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唱出老艺术家的豪情
  日前,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应邀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演出,这群霜染双鬓的老人们,用高亢雄壮、年轻而又成熟的歌声,唱出了对艺术、对生活、对友谊的一腔豪情,征服了当地观众,获得广泛好评。
  老艺术家合唱团的团员们都是中国文化部属下单位从事声乐表演艺术工作几十年的离休老艺术家。他们在风华正茂的岁月里,用歌声激励过人们抗日救国,如今继续用歌声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国家文明做贡献。老艺术家合唱团曾多次参加我国大型纪念演出活动,并经常与境外艺术团体进行交流演出。下图为老艺术家们在马来西亚槟城演出女声表演唱《了不得不得了“小皇帝”的奶奶和姥姥》剧照。(申溪)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男人兵阵》对你说
  郁琴
  军事过硬而又一心想参加集团军比武的某部九连,为了取得师里考察选拔的第一名,一心想争第一的连长战龙与师里派来的考察官———军事技术娴熟而又“爱挑毛病”的女参谋,发生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后来女参谋在一群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中间经受住了考验,理解了官兵们在和平时期日复一日枯燥训练的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以及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一腔忠诚。
  为纪念中国话剧九十年,总政话剧团推出的《男人兵阵》,洋溢着青春气息,有着轻喜剧的律动。但它在让观众亦哭亦笑的同时,生发出诸多思考。演出结束后,记者在后台见到了编剧燕燕,就其创作构想进行了采访。
  记者:军事题材的创作面很宽,你为什么选择连队枯燥的军事训练这平凡的生活作为此剧的主线?
  燕燕:我是从连队士兵成长的作家,曾在基层当过指导员。从事专业创作后我每年下部队采访和体验生活的时间仍在一个月以上。我上西藏高原,下连队哨所,曾采访了一百多个连长、指导员。他们都是军营生活中的平凡的人,但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感情世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我就是想在平凡中映射出新时期中国军人在引而不发的状态下走精兵之路,练过硬本领的精神追求。这是和平时期中国军人极为可爱的一面。
  记者:你写出了急剧变化的时代军人依然坚守理想的可爱,但也写出了他们的躁动,你是不是着力想表现出军人的“英雄情结”?
  燕燕:军人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战争可以使得他们的生命理想能量得到辉煌的释放。但和平时期他们这优秀的群体却被困在一个圈子里,他们牢记使命,纪律严明,即使没有什么仗打,也要设立假设敌的目标,在戏剧化的战场上学习、训练,每天消耗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平凡琐碎。就像台词中说的“平凡得都他妈的窝囊!”面对军营外面日新月异的精彩世界,他们想活得更好,更加出类拔萃,他们的心理有时有些失衡,但他们更加渴望辉煌。所以,他们周而复始的等待———时刻准备着,等待什么?对老百姓来说最好不是战争,但是对军人来说有一场战争多好,他们的青春在燃烧,是军营造就了他们的“英雄情结”。生当做人杰,既然如此幸运的走一趟,谁不想搏一回,证实自己的生命价值?了解了这一点,人们就会明白当兵的为什么对一次演习都那么玩命,那么苦苦争第一的拼搏!
  记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军人的这种英雄梦只能藏在记忆中时,你是不是也想反映出他们心灵的困惑与挣扎?
  燕燕:是的,在军营的小天地里,新一代的军人有文化,有素质,也有太多的空闲,他们往往在爱情上也显得寂寞。他们说在物质文化都如此丰富的今天,我们怎么由抢手的“期货”变成了堆放在库房里的无人问津的“积压货”?他们精力充沛却有劲没地方使,他们渴望爱与被爱,和平年代不打仗的军人和老百姓在内心的追求差别是不大的。他们也不可能被排除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之外,军人不可能不向平民化倾向靠拢。婚姻、爱情、住房、下岗、家庭困难……男人兵阵的背后,他们的苦恼都一样。但他们从不诉苦,依然无怨无悔、日复一日地做着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做的事情。于是,民族有了这样的男人兵阵,人民有着尊严感;国家有着这样的男人兵阵,老百姓心里踏实;女人有了这样的男人兵阵,心里有了依靠和幸福感。他们依然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这就是我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舞出长白春风
  来自“歌舞之乡”的延边歌舞团2月21日起将为京城观众献上一台极富民族特色的大型舞蹈诗《长白情》。这是该团继双双获首届文华大奖的歌剧《阿里郎》、舞剧《春香传》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作品。
  《长白情》通过对一对青年男女的相爱、结婚、奋斗和喜庆花甲的描述,极其生动地勾勒了我国朝鲜族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奋斗历程,吟唱了一曲气势磅礴的民族颂歌和一曲民族生命的赞歌。《长白情》画面瑰丽,舞蹈语汇令人陶醉。该剧在吉林、辽宁等地已商演三十多场,专家和观众一致给予高度赞扬。
  延边歌舞团是1948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文艺部队改建的。多年来,已先后十八次应邀进京参演,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过专场演出。歌颂各族人民大团圆的词《浣溪沙》,就是当年毛泽东看完他们演出后即席写就的。(刘文)(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