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孙茂芳:矢志不渝学雷锋
  张梅珍 夏九头 谭淑惠
  1994年4月11日,本报在一版头条位置报道了“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的事迹。如今,孙茂芳已是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副政委。他在领导岗位上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雷锋。他两次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奖章,荣立一等功,获“志愿者服务之星”称号,他的家庭也被评为全国“双十佳”家庭。最近,我们采访了几位受到孙茂芳帮助的人。
  丁翠萍(盲人):我住在军区总医院附近,我们周围几条胡同里,有二十几户孤寡病残人家,家家都有老孙送来的“爱民联系卡”,上面写着他的电话和地址,谁家有病有难,谁家缺煤少粮,谁家遇上急事,只要拨“卡”上的热线电话,老孙就会带领学雷锋小组及时赶到。老孙当领导后和以前一个样儿,心里牵挂着我们。他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把他当自家人,有事找他感到可靠。我邻居家的小孩独自在家,不小心把笔帽吞进气管里,非常危险。老孙接到电话立刻赶来,抱起孩子就向医院跑。经及时抢救,孩子终于脱离危险。这张“爱民联系卡”真是救命卡。我是盲人,老孙对我的照顾就更多了,夏天支蚊帐,冬天糊窗缝,逢年过节都来看望我,样样事情都想得周到,真比亲人还要好。有一次,我的眼睛发炎,不停地流泪。老孙叫来出租车,亲自带我到同仁医院,挂了专家号,为我看病。今年春节,老孙又给我送来新买的棉被、收音机和节日食品。我这个瞎婆子虽然看不见,但我觉得眼前敞亮亮的,心里暖烘烘的。
  冀莹(北京军区某部新兵):有人问我,为什么把第一个月的津贴费捐给张北灾区?我这是以实际行动学习孙茂芳。我能从学校毕业,穿上军装,全靠恩人孙茂芳。
  1994年,我考上北京医士学校。这年父亲患病去世了,母亲成了下岗工人,身体还有病。一时,我的学费难以筹措。我万般无奈,准备退学。这时,我接到邮局汇来的300元钱和校外辅导员孙茂芳写来的信:“以后,我每月给你寄100元做生活费,直到毕业。希望你好好学习。”我感动极了,我与孙辅导员无亲无故,他对我这个贫困学生却是一片真情。
  在四年的学校生活中,我从孙辅导员那里不仅得到了经济上的帮助,更学到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我奋发读书,在全国作文大赛中,我写的《一封寄往天国的信》获特等奖。去年年底,我以优异成绩毕业,最后选择了参军入伍的道路。我要像孙辅导员那样,学习雷锋,做一名合格的子弟兵。
  韩小晶(北京55中学生):北京东城区图书馆有一个“希望课堂”,每逢星期天,许多中小学生都到那里听孙茂芳老师讲故事。我第一次听课时,先接受了一个问卷测验:“王杰、刘英俊、麦贤得是什么人物?”我怔住了,根本说不出来。于是,孙老师给我们讲了这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接着,我们来到孙老师家,参观了他创办的“学雷锋辅导站”。这里有老一辈革命家勉励他的题词,还有他学习雷锋的心得笔记。他的感人事迹,使我们深受教育。
  我们跟着孙老师来到几户困难家庭,学着孙老师的样子,为困难户做好事。有个残疾人家的孩子学习较差,我和他结成帮学对子,每个星期辅导他一次。一年以后,这个孩子的成绩由不及格提高到80多分。看到他们全家高兴的样子,我也很高兴。
  我们学校聘请孙老师做校外辅导员,成立了“青年志愿服务团”,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涌现出一批学雷锋标兵,我们班还被北京市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
  王笑儒(首都精神文明办主任):孙茂芳同志是我们首都学雷锋的杰出代表,他走上领导岗位后,仍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矢志不渝地学雷锋,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他为5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之后,现在又继续照顾九十高龄的军属高大妈、匡大妈等6名孤寡病残人。走在街道胡同里,群众都竖起大拇指夸他是好人,坐在孤寡老人家中,老人们很亲热地喊他儿子。他不仅自己为人民做好事,并且拓宽领域,创新内容。他担任了16所大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去年,他又建立了学雷锋网络,培养了一大批学雷锋骨干。孙茂芳带领学雷锋小组,好事做遍了北京城,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在的北京军区总医院连续三年被评为首都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双拥模范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附图片)
  孙茂芳与“希望课堂”的学生在一起。晓夏摄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朴素人生

  路遇吴天祥
  程诗
  去年十二月三十日下午,新年的气氛已开始弥漫在武汉市的大街小巷。三十八次列车像一条长长的巨龙,卧在武昌站的铁轨上,去北京的旅程快要开始了。
  我进入七号车厢,里面旅客寥寥无几,刚刚靠窗坐下,见从车门进来两个人,互相在比划着、讲解着,年轻的是一位姑娘,穿着制服,一看便知是列车乘务员,另一位是中年男乘客,由于车厢这一头几乎没有人,所以两人的谈话格外清晰。
  “你们一定要给我换一换车票!”男乘客恳切地说。
  “按规定,卧铺是不能换硬座的,而且您情况特殊,您就坐卧铺吧!”年轻的女乘务员劝说着,但男乘客仍在坚持。
  后来,中年乘客坐在了旁边的座位上,我便和他搭上了话。交换了彼此要到的目的地后,很习惯地问到了对方的姓名,他很热情地说:“我叫吴天祥。”
  “吴天祥”,这个名字好熟,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你是那个武昌区信访办主任?”心中也一下就将吴天祥这个名字和李素丽、徐虎等最近所宣传的典型联系在了一起。
  中年人微笑地点了点头。得到确切的证实,我倒没有话说了,静静地看着他:很干净的衬衫,外面是一件羊毛衫,外套是灰黑色的西服,很随意很俭朴,微胖的身躯,一脸的和善,很容易让人接近。
  忽然我想到了刚才换票的情景,不禁好奇地问:“卧铺票不是挺好的吗,干啥要换成硬座票?”
  他笑着说:“这个硬座也是挺好的嘛,不必多花那笔钱。”
  列车缓缓地开动了,站台上的灯渐次向车后隐去。
  过了一会儿,车长和一批列车员来到我们面前,吴天祥站起来迎了上去,车长激动地说:“论资格,论年纪,论贡献,您都该坐卧铺,我们怎么好为您换成硬座呢!您每次乘三十八次,都让我们学到许多东西。”但在吴天祥的坚持下,乘务员最终拿来了硬座票和退下的票款,并安顿我们到六号车厢坐下。
  列车在飞驰着,我和他很随意地交谈,像拉家常一样,谈到了家庭、子女、社会生活。谈到他的工作,知道他已是武汉市武昌区的副区长,本职工作和社会活动比以前更忙时,我劝他说:“无论如何,您都应该保重好自己的身体。”他感激地点了点头。
  有两位年轻的女乘务员走来和他聊天。由于经常赴京参加活动,他和三十八次的许多列车员都很熟。吴天祥很和蔼地问她们的工作、生活,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
  夜渐渐深了,他劝我先到邻座的一个空长座上躺下休息,推脱不掉,我先躺下了。迷迷糊糊醒来时,他正和车长谈着话。时间已到深夜十二时了,我再三劝他也去躺着睡一会儿,他去了,穿着一件衬衣的他很快睡着了。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聚焦

  住宅小区——
  应为老年人建个活动室
  近年来,沈阳市居民住宅小区发展较快,一座座住宅楼拔地而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这些过去和现在建起的住宅区内,都缺少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室内场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城市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老年人同样需要社交活动。由于没有老年人活动室,许多老人只好在大街上蹓跶聊天,或下棋玩扑克。遇到天气不好,他们无法出门,只得憋在家里。冬季天冷,沈阳市气温有时达零下一二十摄氏度,在室外活动冻手冻脚。但耐不住孤独的老人们还是不约而同地来到街上,到他们的“活动地点”娱乐一下(见图)。
  人老了,难免会产生孤独寂寞感。老人们渴望住宅区内有个老年人活动室,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辽宁沈阳市民航东北空管局气象中心 杨红(附图片)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在伏牛山脚下,一帮穷凶极恶的歹徒,半年多时间盗、抢耕牛100余头。一位干警偶然发现并及时报告线索,公安机关迅速组织破案,犯罪嫌疑人全部落入法网。请看——
  “牛魔王”的覆灭
  伏牛山脚下的河南方城县杨楼乡,盛产南阳黄牛。在这片土地上,牛被称为庄户人家的“半个家当”。然而,近年来,这个乡40个行政村,村村都有盗牛案件发生,以致一到晚上,农民就陷入恐慌之中。
  栗子店村屈某喂养两头耕牛,为防盗,1996年12月,投资1500多元,建了高院墙,安装了铁大门,自以为万无一失。谁知不久后的一天晚上,5名盗贼翻墙入院,将两头价值4000余元的耕牛盗走。屈某听到动静,边喊边追。歹徒朝空鸣了一枪,并威胁道:“不用送了,再送老子就不客气了。”赶牛扬长而去。
  1997年3月,刘庄村孤寡老人何大春,借钱买了一头牛,不料被盗,老汉痛不欲生,最终导致精神失常,整日在村上跑着、哭喊着:“我的牛啊,我的命啊……”
  更有甚者,这帮人还放出话:不准报案,谁要不听就毁谁一家。并称他们到处有暗哨,谁报案就先杀谁。在这帮人淫威之下,养牛的竟怕盗牛的。1997年8月,这伙人竟猖狂到盗牛时先鸣枪,叫做给养牛人下通知。
  1997年10月3日上午,方城县公安局干警张红军去杨楼乡办事,途中路过草店村。一进村,就听到一阵哭喊声:“让我去死,让我去死……”哭喊者是个妇女,正要往机井里跳,周围几人死死地拉着她。经打听,这妇女的丈夫在外地打工,用多年积攒的钱买了两头牛,不料被盗,觉得对不住丈夫,欲寻短见。张红军问围观的群众:“你们为啥不报案?”一个60多岁的老农说:“这一带丢牛几十头了,谁敢吭声?谁报案谁就没命了。”当天下午,张红军就向县公安局局长毛旭东汇报了这一情况。毛旭东当即责成杨楼、小史店、古庄店三个乡的派出所进行调查,两天内汇报情况。经不完全统计,三个乡自1997年4月至10月,被盗耕牛100余头。情况反馈到县政法委书记单国成那里。10月6日,他召集由政法委、纪检委、公安局等单位参加的会议,当即组成由公安局副政委侯海锁为组长、20名公安干警组成的专案组,限期一月内打掉盗牛团伙。当天专案组奔赴杨楼乡,向“牛魔王”撒开了法网。
  抓捕“牛魔王”
  专案组一到杨楼乡,立即召集刑警大队、杨楼派出所负责同志,拟定行动方案,迅速派民警深入农户调查,展开侦破。10月23日下午,有群众举报,在杨楼街停着的班车上发现一名盗牛嫌疑人。刑警二中队队长常军接报后迅速赶到现场,将嫌疑人宋金跃抓获,经审讯,宋供出伙同吴永坤、杨小柱等参与29起盗牛案的作案事实,揭发吴永坤是这个团伙的头目,号称“牛魔王”。
  为抓住“牛魔王”,专案组兵分三路,连续四昼夜蹲坑守候,未果。10月26日,叶县东城菜市场一个水果摊前,冒出两个贼头贼脑的男青年,其中一人的特征与吴相符。刑警队员陈磊和王辉上前接近目标,突然一同冲出,将其抓住,经审讯,这人正是吴永坤。
  “牛魔王”其人
  吴永坤,男,22岁,系杨楼乡杨庄村人,1992年因盗窃耕牛被判刑两年。刑满释放后,吴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更加疯狂地作案。1997年2月,吴永坤串联狐朋狗友,组成团伙,从黑市购买7支火药枪、9把匕首(现已全部收缴),并将自己的小飞虎牌农用车改为冷冻车。盗牛后,有时在车上由吴动手宰杀,肢解后,当即送往叶县一个冷冻厂出售。在杨楼乡派出所,笔者见到正被审讯的吴永坤和杨小柱。问起为何偷牛能频频得手时,杨说:“我们有了名气,一些人见到我们,就吓得蒙头筛糠,我们当然像牵自己的牛一样。”吴说:“我们出入无人敢阻拦,偷一头牛要不了10分钟。”
  据调查,在“牛魔王”吴永坤的指挥下,1997年3月至10月,形成了盗、运、销一条龙的犯罪团伙,先后有30人参与作案,在杨楼乡、小史店镇、古庄店乡等地大肆作案94起,偷盗耕牛104头,打伤群众12人。
  案件引发的思考
  这个震惊豫西南的特大盗牛案件胜利侦破了,欣慰之余,给人们留下沉重的思考:一是部分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不力,以致出现了一边破案、一边发案、防不胜防的怪现象。二是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无力,村干部不敢为民伸张正义。例如:10月12日,杨楼乡各口村村干部屈某,带领干警调查时,迎面遇到犯罪嫌疑人杨小柱,干警问:这人是谁?屈某说:不知道。当杨走远后,屈才说:“他就是你们要找的盗牛犯杨小柱。”公安干警掉头便追,杨已跑得无影无踪。三是一些地方农民法律意识差,不能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认为“报案也白报,公安也破不了案,追不回自己的牛”,影响了公安机关及时破案。
  如今,在农村一些地方,耕牛仍是农民的主要生产工具和“半个家当”,严打盗牛者,维护农村稳定,确保一方平安,是各级政府的一项政治任务。同时,广大农民也要依法同盗贼斗争,使犯罪分子无藏身之地。
  河南方城县 马丙宇
  郭运栓 杨国生
  编者附言: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今天这家财产被盗,明天那家又有人被欺侮,虽然只是几个恶人作祟,也会搅得人心惶惶,家家不得安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方面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干警队伍,另一方面还需要依靠群防群治,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与支持。近几年,有那么一部分案件,因为当事人不敢举报,或不敢作证,结果延误了侦破时间,这是值得注意的。人们的善良与软弱,在恶势力面前,往往很难取得以正压邪的效果,有时还可能会助纣为虐。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广大群众应自觉学法用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同恶人、恶势力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起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附图片)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一家之言

  “公开”不是目的
  方旺林
  近两年,各地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时,普遍把“村务公开”作为重点,称此举为“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实践证明,“村务公开”在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勤政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村务公开”是农村民主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群众民主意识进步的表现。“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这句话,首先是表达了这层意思。其次,这句话也说明在“村务公开”之前,村级组织的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的误会较多,隔阂较大,已到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的地步。
  实际上,在一个村里,村干部的言行举止都在群众的眼皮底下,大家看得清清楚楚。群众要求“村务公开”,根本之意是要求干部行得端,走得正,贯彻执行好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而且,他们也想通过“村务公开”这个形式,取得对村干部的不正当行为进行公开批评的权利,促其纠正。这也表明,农民群众有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良好愿望,知道只有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党的各项农村政策才能很好落实,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才能实现。
  所以,“村务公开”不是目的。我们的农村干部必须明白,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形象,关键是自身的言行举止要符合道德要求、法制要求、政治要求、形势要求,使自己成为政治上合格、思想上正确、作风上过硬、本领上突出的“领头雁”。要知道,群众心中有一把尺,有一杆秤。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短波

  南方航空公司 需要改善服务
  我于元月23日乘坐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8756航班由北京飞往南京。飞机原定17时25分起飞,可一直延误到21时才让乘客登机。我们上机后,首先听到的不是问候,而是乘务人员的埋怨声,说:“等了你们3个多小时,为什么你们不上飞机。”乘客们被激怒了,难道我们愿意误时吗?!再者,飞机延误,南方航空公司未向8756航班的乘客供应晚饭,上机后仅给一杯饮料和三块饼干,乘客们只得忍饥挨饿。
  回宁后,我曾用电话方式向南方航空公司投诉,一位刘先生接的电话,说要问一问,此后再也没有下文了。南京 张亦农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短波

  列车再三提速 路人千万当心
  1997年,杭州铁路分局管区内发生路外伤亡事故383件,比1996年上升6.6%。其中死亡240人,重伤146人,轻伤6人,合计392人,比上年增加9.1%。在列车再三提速的情况下,铁路部门吁请行人、车辆遵守有关规定,以确保安全。
  杭州铁路分局 潘国峰 鲁自俊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特快专递误时 造成损失谁管
  去年十二月七日,我在黑龙江宝清县双柳河邮电支局办理了发往山东高唐县城的一封特快专递,内装领货单。按规定,特快专递须在三日内送达,可一直到十二月十四日,货主才接到专递,取货时因误期被罚款两千元。我到邮局查问误时的原因,并要求赔偿损失,双柳河邮电分局答应查处,但至今仍无回音。
  黑龙江省五九七农场宣传部 莫明振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人老热心仍存 义务宣传文明
  江西大余县八十七岁的老工人朱义昌,坚持用顺口溜、故事、笑话、歌谣等方式,义务在群众中宣传精神文明。解放前,朱义昌过着悲苦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成家立业,子女都上了大学。为教育群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朱义昌从一九五四年六月入党后就立志做一名党的优秀义务宣传员。他的说唱通俗易懂,诙谐风趣,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江西省大余县委宣传部 廖君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