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专页)
专栏:

  苦心孤诣 力挽狂澜
  ——回忆周总理处理红卫兵问题二三事
  钱李仁
  1965年,共青团中央报经党中央批准,以全国青联和全国学联的名义,组织了第一次“中日青年大联欢”,取得成功,并与日方约定于1966年在中国举办第二次“大联欢”。不料1966年“文革”骤起,共青团中央受到猛烈冲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每天被来自全国各地的造反派揪斗,最高峰时一天斗十余场,每场规模成千上万人。
  8月初的一天,廖承志找我谈话。他说,第二次中日青年大联欢本已定于今年秋季举行。团中央目前处境难以承担起主办的任务,周总理要外办在内部主持,由尚可出来工作而熟悉大联欢活动的团干部并邀请红卫兵组织推派代表合作主办。这件事如果办好了,不仅对促进中日友好有利,而且可显示“文化大革命”并未影响我国正常的对外交往活动。他还对我说:“你1964年从团中央调到外办工作,对青年工作还不生疏。外办就由你和王晓云(日本组组长)来具体筹办。另外再请总政来一位同志协助。”
  在廖承志的直接领导和具体布置下,并经廖公多次亲自做工作,大联欢的筹备机构按周总理指示精神不久正式成立。当时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第一、第二、第三共三个“司令部”和北京各市区的中学红卫兵组织都派来代表参加,一起进行筹备。
  9月下旬,廖公对我们说,周总理对于我们把各派红卫兵联合到大联欢筹备机构中一起工作表示满意,并要求各派红卫兵共同组织一个短小精干的文艺节目,9月30日到国宴上表演。红卫兵们按总理的要求在那一年的国宴上表演了一个舞蹈节目。
  国庆过后不多几天,廖公又找我去,传达周总理指示,要我们去广州帮助即将开幕的广交会做红卫兵的工作。当时有不少省份的红卫兵扬言要到广交会上“破四旧”,砸烂外贸商品中的一切“封资修”。周总理指示向红卫兵讲明外贸对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劝阻过激行动,同时听取他们的意见,择要向上反映。根据周总理指示,王晓云、总政一位同志和我立即飞赴广州,每天在广交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按周总理指示精神做工作,直到11月15日广交会平安闭幕。返京后,经廖公批转,向周总理呈送报告。后据廖公透露,周总理把这份报告送请毛主席阅。
  同我们去广州前相比,11月下旬北京的气氛大不相同。由红卫兵“第三司令部”带头,开展着一场红卫兵内部“反对保皇派”的斗争,并强行推广到大联欢筹备机构内。他们硬要把参加筹备机构的“西城区纠察队”赶出去,“理由”就说“西纠”是“保皇派”。事态发展到12月下旬,终于爆发了“三司”等自称最革命的红卫兵冲击大联欢筹备机构(借设在民族饭店内)事件。廖承志于当晚亲自赶到民族饭店,苦口婆心地向两派红卫兵做工作,劝他们互相谅解共同搞好筹备工作。不料现场出现两个自称为新闻记者的人大嚷廖承志不要和稀泥等煽动性口号,廖公严加制止,两人“图穷匕首见”,亮出自己是江青派来的身份。廖公毫不示弱,当场以两人不守会场纪律为由,把两人赶出会场。这样才把“三司”等人气焰压下去,解除了对民族饭店的包围。他回到家已过午夜,马上接到江青自己打来电话,大叫“廖承志你还像个共产党员吗?”不等廖的回答就摔断了电话。
  经过这一场风波,大联欢筹备机构已名存实亡。“三司”等显然在江青指使下把矛头直指廖承志。就在“民族饭店事件”后不多几天,我们正在惶惑不安,周总理亲自出面,在国务院礼堂旁边的一个小型礼堂召开会议,有关各方(主要是各派红卫兵)都出席会议。我记得,周总理一到会场,先命令把原来布置在讲台上的会议主席台撤到台下,同全体与会者靠近,并且改变了原来居高临下的态势,使会场的紧张空气顿时缓和不少。廖承志等同周总理一起在主席台就座。周总理耐心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工作中的某些不足作了一些批评,最后强调廖承志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好好工作。这场风波到此告终。第二次中日青年大联欢筹备机构也只能不了了之。但廖公又工作了一段时间,直到1968年夏季被造反派关进养蜂夹道外办机关。
  最后还有一个插曲:紧接民族饭店事件后的一个半夜,我在家被电话铃唤醒,接线员说:总理给你来电话。我马上听到周总理用凝重的声音问我,参加大联欢筹备机构有没有某某?我说有,是中学红卫兵。总理说,她今晚将被逮捕。然后周总理交代如家长来要人应如何回答,如果别人问起某某的情况应如何回答;并且说,怕你没有思想准备,不好对付,所以把情况告你。总理在如此错综复杂日理万机的艰难岁月中还记得一个干部可能遇到的难题,亲自打招呼,这是我永远铭记在心的。


第5版(专页)
专栏:

  伟大的人格魅力
  李德生
  今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在神州大地隆重纪念这位伟人的时候,由周尔均、周秉德、邓在军策划、导演、摄制的大型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先后在全国各地播出,再次激起人们对周恩来同志深深的追思。
  作为这部电视片的顾问,又曾受到制作者的采访,现在通看全片,重新把我带到对伟人周恩来无限深情的回忆中去。周恩来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我曾写过几篇文章怀念他,总觉得言犹未尽,情犹未尽。每逢纪念他的时候,都极大地激起我们的悲痛之情、怀念之情、爱戴之情,以及忆及与他交往的幸福之情。在这厚重的感情中,既有对伟人的崇敬,又有亲人般的眷念,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情深意浓,思不尽的恩来,说不尽的恩来,写不尽的恩来!
  《百年恩来》,不仅全面展示了周恩来的生平业绩,更主要的是它深刻地揭示了周恩来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揭示了他撞击人们心灵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就是周恩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半个多世纪的伟大业绩,一以贯之的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以及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这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推动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进!
  周恩来的伟大人格魅力,首先突出反映在他对中国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不移和执著追求。《百年恩来》谱曲演唱了周恩来青年时代的诗作,真是荡气回肠,艺术地刻画了周恩来一生的革命追求。有了这种坚定执著的追求,他置个人生死得失于度外;有了这种坚定执著的追求,他处变不惊,力挽狂澜;有了这种坚定执著的追求,他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在一个又一个历史重大事件中,历尽艰险;在治理国家中,呕心沥血,日理万机,奋不顾身地忘我工作,片中对此作了深刻反映。从我个人经历来讲,令我难忘的是,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在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这种极其罕见的特殊斗争中,他付出了最后的、极大的牺牲。那个艰难苦涩的时代,我在1967年夏接到周恩来同志的电话,要我立即到北京。他当面向我交代到安徽制止武斗的任务,从消除派性、促进联合、抓好生产到稳定局势,讲的很明确,但就是没讲揪走资派和支哪一派群众组织。这在当时是很难的。后来,我又多次得到他的指示。1969年我调到北京,有几年参与了中央政治局的活动,多次听到江青等人对周恩来同志的无端指责,肆意发难,往往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我也看到周恩来同志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大义凛然,坚持按党内生活原则,同“四人帮”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特别难忘的是1973年11月的政治局会议上,“四人帮”连续对周恩来同志展开猛烈攻击,周恩来同志对被严重歪曲的事实只作必要的说明,对某些工作上的问题主动承担领导责任,而对无端指责既明以是非,又不予纠缠,使“四人帮”无缝可钻、无懈可击。终于,毛泽东同志出面说话,批评江青把会议说成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荒谬,这场闹剧才化险为夷。我们参加会议,对那场斗争的性质和周恩来同志的策略,还不可能有后来那样清楚的认识,但也觉得处境极其困难,真是如坐针毡,如临深渊。当时看到周恩来同志忍辱负重,确实使我们爱得心痛、敬得落泪啊!提到那场斗争,我总会想到周恩来同志讲过的一个比喻。他说,我们同敌人的斗争,好比外科大夫割肿瘤,要把瘤子割掉,总是要流一点血的,要付出一点牺牲。我们同“四人帮”的斗争,恰恰也是这样。“四人帮”有个形成发展过程,也有个暴露过程,在最后解决之前,善良的人们作出了牺牲,周恩来同志正是为了最后的胜利,付出了健康,付出了生命。
  纵观周恩来同志一生,他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不只早年,他同阶级敌人斗争,不顾个人安危,同党内机会主义斗争,支持、拥戴毛泽东同志正确领导,不计个人得失,襟怀坦荡;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是终生不渝的。到了晚年,尤其是在“文革”中,他处在政治风暴的中心,又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在特定的条件下,以特殊的斗争方式反对和遏制极左思潮,反对和遏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保护了一大批党内外干部,保证国民经济在遭到巨大破坏情况下取得一定进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党的损失。周恩来同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力量,伟大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是人们魂牵梦萦的所在。当前,我们举国上下正在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周恩来的精神净化灵魂,提高人们的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这也是《百年恩来》的现实意义。
  周恩来的伟大人格魅力,还突出反映了他对战友、对同志、对朋友、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为全人类求解放是共产主义者的最终目标,周恩来同志把这一宗旨和目标具体化了,化作对战友、对同志、对朋友、对人民乃至对全人类的爱。无情未必真豪杰。真正的伟人,他的爱、他的感情世界必然是丰富的,而这种情和爱又是基于团结最广泛的人,来实现人类最壮丽事业的信念。在周恩来同志身上,阶级情、战友情、同志情、朋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关心、爱护、团结每一个有利于我们事业的人。我们从电视片中看到,邢台地震,北风呼号,他让群众背对凛冽寒风,而自己顶着风讲话。于细微处见精神,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我们看到,他在“文革”中到延安视察,为老区群众温饱问题而深深自责,并且同当地领导探讨解决方法,“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大量镜头说明,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无处不在,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在他与之交往的一切人之中。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外国友好人士,还是外国政治活动家,都由衷地钦佩他情系人民,钦佩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谈吐,精辟的见解,宽广的襟怀,钦佩他那大海纳百川的人格魅力。我只能在浩瀚如星辰般的事例中,举我亲身经历的几件事。那是在1969年秋,我刚调到中央工作,当时斗争紧张复杂,而我对许多事情很少了解,处于深浅莫测之中,周恩来如师如兄,耐心向我介绍中央工作情况、工作方法,陪我去见毛泽东同志,还关心我的家庭,连搬家的事都关照到了。当时我就想,这样一位伟人,每天要处理那么多的大事、棘手的事,而我的个人私事还要牵挂他的精力,真是极感不安,极感不忍。而他对于自己的亲人呢!虽是情爱至深,又是不离原则。且不说他同邓颖超同志是公认的革命战友加伴侣的楷模。他的侄女周秉建在他家长大,深受他的喜爱,后来随知青到内蒙古插队,1970年参军在内蒙古军区。周恩来知道后,坚持要她回到生产队锻炼,他专门交待我要北京军区办好这件事。他对我说:我的亲属可以离开农村到部队,广大知青怎么办?他又让邓颖超同志给我打电话、写信,让我按他的意见办。这就是他既讲原则又讲爱护的亲情。而对一些朋友的事,却又是在可能范围内关怀备至。1972年,宋庆龄副主席给他写信,提出孙中山先生一个老部下,有个女孩子要求到总政直属文艺单位工作。周恩来同志立即指示让我办理。他说,宋庆龄同志极少提个人的事,望能关照解决,从速办理。直到我办理完毕向他报告,他才放下心来,并让我向宋庆龄同志汇报。我们这一代人,凡是有机会同周恩来接触过的人,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讲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讲出周恩来在政治上思想上乃至工作上生活上对自己的关心体贴。周恩来有极好的记忆力,同他见过一面,不管隔多久,他仍然可以叫出你的名字,像老朋友一样同你谈话。强烈的群众观念,化为深情厚爱落实在一个一个人身上。这种来源于对广大群众的热爱,对人类的热爱,更是周恩来人格魅力之所在。不只是中国人,就是许多外国友人外国政治家,也都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影片中娓娓道来,充满激情。看罢《百年恩来》,我不能不再次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群众观念对于我们的事业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人民公仆,都应当像周恩来那样,时时把群众放在心上,一刻也不要脱离人民,而忘了群众,脱离群众那是多么渺小啊!革命战争年代要有这样的精神,建设时期更要如此。热爱人民,善待群众,这是每一个革命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试金石。一旦脱离群众,终究会被群众所抛弃的。学习周恩来的精神,走周恩来的路,其深远意义就在这里!
  周恩来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风范,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我只讲了挂一漏万的感想。记得1963年全国开展学雷锋,周恩来曾题词,不久他又重新阅读雷锋事迹,经过缜密思考,写了后来脍炙人口的四句话: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这是对雷锋精神的科学概括,更是周恩来同志一生革命的深刻总结,是他精神世界的写照,是他人格魅力的最好说明。周恩来同志用毕生的智慧、勇气和精力实践这四句话,形成了人皆仰之的精神风范。“所有的心装在他的心里,所有的爱握在他的手中”。周恩来精神影响教育了一代人、几代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瑰宝。
  在纪念周恩来100年诞辰、庆贺《百年恩来》的演播之际,我总想,每个有志于人类壮丽事业的人,每个要做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人,都应当学习周恩来的精神,做周恩来这样的人!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附图片)
  图为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


第5版(专页)
专栏:

  学习全党楷模 加快淮阴发展
  中共淮阴市委员会淮阴市人民政府
  今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100周年诞辰。
  滔滔淮水浇灌着淮阴广袤的沃土,汩汩运河哺育着淮阴厚重的文明。100年前的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淮安城驸马巷。童年的周恩来,在淮安、淮阴两地度过了难忘的12个春秋。此后,他离开故乡,开始了他的壮丽人生和革命征程,少小离家,整整66个春秋,竟再也没有重返过故土。
  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他对故土的特殊情愫,却时刻牵动着故乡人民对他的追思和怀念。
  淮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周恩来在《射阳忆旧》中写道:“淮阴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冲。”生于斯、长于斯的周恩来,自小便饱经故乡传统文化、淳朴民风熏陶。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虽然没有能够重返一次故土,但是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对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乡亲的衣食住行总记挂在心上。在与家属的叙谈中,在接见家乡干部时,或者与淮阴籍干部、群众偶然相遇,他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故园的深挚关切。1950年秋天,周恩来关切地问家乡老百姓如今可吃得饱、穿得暖?乡下有没有人家盖上新房?农民们是不是喜欢互助组?一件件、一桩桩,问得非常仔细。1970年,当他得知淮阴人民开始摘掉吃国家返销粮、供应粮帽子的时候,由衷地笑出了声,并连声说:“好,好!”1958年夏天、冬天,周恩来同志先后两次接见家乡的领导同志。他听完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办农业,要抓好水利,搞河网化,要配套,能排能灌,还要抓好作物改制,步子要稳,旱改水是方向。”“一定要关心人民生活,把人民群众的生活切实安排好,把市场供应抓好。”1960年4月,周恩来同志接见家乡的几位干部时告诫他们,报产量要实事求是,收多少,就报多少,不要浮夸,不要同我说假话。他接着说,要把支农工业搞好,我前年给江苏几位领导同志写信,请他们要无锡帮助你们办农具厂,现在办得怎么样了?家乡的同志告诉他,厂子已经投产了。他听了很满意。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周恩来生前倡导和模范遵循的,也是他对家乡干部的一贯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努力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淮阴实际的发展路子。淮阴处于沿海地区和发达省份,然而又位于苏北腹地的黄河故道区,综合实力薄弱,是江苏经济的“谷底”。这些年来,我们从淮阴的市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加快步伐奔小康的总体思路,强农重工,科教兴市,改善环境,扩大开放。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淮阴实际、加快淮阴发展的正确路子,是淮阴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长期总结经验、辛勤探索的结果。
  发扬周恩来同志一贯倡导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长期坚持穷办苦干兴业。在解放初的治水斗争中,淮阴广大干部群众在缺吃少穿的困难情况下,奔赴导沂治淮工地,克服天寒地冻、坚土流沙等困难,肩挑人抬,车轮滚滚,先后完成了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和淮河入江水道等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治水改土、防涝降渍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将盐碱地、低洼地、丘岗地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实现了田块方整化、灌溉渠系化、排涝河道化、大地园林化,为农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通过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于50年代在几乎是一张白纸上勾勒了淮阴工业的最初蓝图,并实现了现代交通的艰难起步。坚持勒紧裤带办教育,实现了学校瓦房化和“一无两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均通过国家级验收,并办起了本科院校淮阴师范学院,促进了淮阴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淮阴人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乐章。“水冲港精神”就是其中的杰出典范。盱眙县水冲港乡位于丘陵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是全省著名的贫困乡。他们从1989年开始实施三年治水、五年治山的脱贫致富工程,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团结拼搏,战天斗地,不仅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水冲港人的温饱问题,而且在小康的道路迈出了雄阔的步伐。
  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伟大精神和崇高风范始终激励着故乡广大党员和各级党政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怀着富民兴淮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在抗击特大洪涝灾害的斗争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一起守堤防、抗急流,哪里最危险、最困难,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在机关干部中组织“千名公仆帮贫致富”活动,各级领导干部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深入村、组、户,结穷亲,尽心竭力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尽快脱贫。全市162个乡镇已全面脱贫。我们还坚持每年办好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心工程”。淮阴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以周恩来同志为楷模,努力端正党风、政风,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侵蚀,增强了富民兴淮奔小康的凝聚力。淮阴500万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大踏步迈进。
  长期学习周恩来的主题教育活动,鼓舞和激励故乡人民为实现周恩来同志生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发努力,在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使淮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淮阴率先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解放后30多年没有能解决的温饱问题,在两三年内得到基本解决,并迅速成为江苏省最大农业商品基地。党的十四大以后,淮阴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发扬当年支前的精神和治水的传统,大搞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贯穿全市腹地的宁连路沿线大农业示范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沿线40个乡镇建成了14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5个万亩林网示范片、百里绿色蔬菜长廊以及千亩连片的银杏园和花卉园等一批示范工程。黄河故道、里下河和洪泽湖综合开发不断深入;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全市已形成各类专业户14万户、专业村1015个、基地乡镇82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一半;11个跨乡连村的蔬菜、畜禽、水产种养加特色经济片初具规模。同时,大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兴建农副产品加工小区和专业批发市场,初步呈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
  工业是淮阴的薄弱环节。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现已初步形成了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化学工业依托丰富的地下矿藏优势,形成了基本化学原料、石油化工、农用化工、医疗化工、橡胶、盐化工等组成的化学工业体系。机械工业的农用拖拉机、电机、轴承、齿轮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江苏37和44.4千瓦拖拉机产销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六,齿轮泵产销量全国第一。冶金工业拥有年产50万吨优质钢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是江苏重要的钢铁联合生产基地。纺织工业,棉、毛、麻、丝、化五纺齐全,纺织、印染、服装配套成龙。烟草工业生产能力、装备水平、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一批产品名列国优、省优榜。近几年来,通过逐步加大企业改革力度,着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集中力量扶持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和带动。
  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召开的历史性会议,是跨越世纪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几个月来,我们组织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十五大精神,结合总结十四大以来淮阴市两个文明建设的经验,加深对十五大精神的理解,把全市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全市上下的精力和才智集中到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上来。淮阴人民将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以十五大精神为动力,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确保本世纪末达小康和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为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或接近当时发达国家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誓言。如今,他的故乡正乘着跨世纪的长风而腾飞,周恩来同志忠魂有知,定当含笑共舞于万里长空。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和伟大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故乡的人民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淮阴,将伴随着时代的大潮,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人们面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