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闻追踪

  春节前夕,8位出海钓鱼的青岛市民在海上漂泊10天,被北海舰队水兵救起——
  海浪,托起生命的希望
  宋学春 许森
  1998年除夕,家家团圆,守候新春,这对62岁的青岛市民吕书斋来说,意义更深了一层,他年迈的老父亲说:“我又捡了个儿子。”与吕书斋有相同经历的蒋学强与他的大家族17人聚在一起欢度除夕,仿佛生命重新开始。
  他们——一共8人,寒海漂泊10天,刚刚生还。黄海浪涛,凛冽寒风,还有破浪而来的海军舰艇,在他们人生的旅途上已经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生的希望曾靠拢又远去
  1月6日早上,青岛市民吕书斋、王文海、王文强、蒋学强、生克荣、高维、孔可仁、黄敬民8人,驾驶“鲁崂水1618号”渔船驶向远处朝连岛海域钓鱼。他们中有的退休,有的下岗,生活不宽裕,曾多次相聚钓鱼,以丰富假日餐桌。春节将近,这个念头更强烈了。
  起初天遂人愿,他们两天钓上150多公斤鱼,正待扩大成果,却在1月9日下午从收音机里收听到“老天爷要变天”的消息,连忙收拾渔具,起锚返航。不料,发动机出故障,渔船就是动不了。他们赶紧将棉被里表撕开,做成船帆张开,希望借助风力漂回青岛。谁知风向突变,船往相反方向漂去,只得抛锚。
  船上只有三四天用的口粮和淡水,只好等待过路船只相救。谁知直到次日上午,没有任何船只经过。渔船上没有通讯工具,他们将被子、大衣、棉衣撕开做成火炬,一有船只经过,便浇上柴油点燃呼救。随后几天中,远处曾有船只经过,尽管点火求援,不是对方没有发现,就是发现后不愿相救。最让人寒心的是,有一对拖网渔船明明看到信号,一只船改变航向前来察看,另一只船竟将其拦回。
  生的希望驶来却又远去了,10天内,小渔船又漂出20海里。
  困境中,生的渴望格外强烈。置身绝境的人们制定了严格的饮水和食物计划,每人一天只能喝两小杯水。这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淋漓尽致地喷涌而出,8个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吕书斋62岁了,别人控制喝水,惟独让老吕随便喝,船上最后一个鸡蛋也是留给他吃的。但是他决不多吃多喝一口。直到最后,渔船上最后一瓶啤酒还保存着。
  1月9日起,青岛海域连降大雪,出现了10余年来从未有过的严寒。到15日,船上淡水用尽,馒头吃光了,仅存一包花生米每人每天只能吃七八粒。船上的棉衣、棉裤也快燃烧完了。为了生存,他们相互拥抱着取暖,趴在甲板上将落下的雪化作淡水。
  寒风浪涌中,生的信念在支持他们——亲人在家中盼望,政府和军队一定惦记着他们的安危。
  顶着狂风巨浪前进
  渔船失踪,8位市民的家属焦急万分,他们凑钱雇两艘渔船寻找一天未果。这是他们的明显失策,在重大情况发生的时候没有向政府部门及时报告。等到再也不能再等的时候,分分秒秒都变得分外急切了。
  17日上午9时15分,青岛市副市长崔锡柱得知了渔船失踪的消息。经商议,青岛市政府决定向海军求援。
  1月17日下午,北海舰队着手执行救援,立即命令雷达对海区搜索。当天没有发现目标。18日早晨,舰队航空兵派出直升机搜索,大队长田金和率领175号机组顶着接近极限的风力在海区上空搜寻。一圈没有,再扩大一圈还没有。亲自驾机的田金和将操纵杆一次次向下拉,直升机一点点下降,他们在波峰浪谷间飞行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在上午10时28分左右,于34海里外发现了这艘不足5吨的小渔船。
  渔船上就要被冻僵的人们看到了直升机,激动得直挥帽子。
  18日中午12时,4000吨的北海舰队122号救援船接到命令,立即驶离码头,顶着8—9级的海风前进。救援船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晃,10多名新兵呕吐起来。在船首,负责瞭望的战士用绳子将身体捆在桅杆上坚守岗位。
  14时左右,122船在预定海域没有发现目标。参谋长卢国忠根据风向、流向判断,渔船可能向西漂泊。他当即命令向西游弋,于14时40分发现小渔船。
  涌浪高低,两船高差五六米。在涌浪作用下,稍有不慎,122船搅起的大浪会把小渔船掀翻,把它挤碎。卢参谋长用高音喇叭喊小渔船起锚。渔船上的人因冻饿都已麻木。卢参谋长走上甲板高喊:“砍断锚缆!”战士们一齐高喊“砍断锚缆”。终于,小渔船上的人用最后的力气将锚缆弄断。122船迅速调整船位,将渔船置于背风处。
  “停车”、“退车”……船长张立欣发出准确的口令,122船贴近小船。战士李淑军“嗖”地射出撇缆枪。打偏了,枪帆长李军打出第二支枪,正中渔船船头。渔船上的人顿时振作,很快系好缆绳,小渔船被军舰缚住了。
  两船间的高度差使救援既不能搭跳板又不能踩软绳索。战士们两人一组,身子趴在护栏上,摘下手套,远远探出甲板,波峰来临,同时喊“一二”,伸手把第一个遇险群众提上船来。30分钟后,渔船上的8人全部得救。为减少损失,122船将价值20万元的小船系在舰尾拖带返港。
  “感谢亲人解放军!”
  吕书斋等8人被接进开启空调、暖意洋洋的会议室。10余天与世隔绝的汉子每人一口气喝了6大碗开水。长时间没有吃东西的人不能马上吃大鱼大肉,富有经验的炊事班给每人送上一小盆面条,顷刻间一扫而光。战士们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给他们换上,军医杨虎城中校带着卫生员为他们检查身体,发送药品,边休息边聊天。
  缓过气来,被救者的心情顿时激动起来。最年长的吕书斋说:“我最先看到天上飞来了海军的直升机。我马上就知道,我们有救了。”8个人,都无限深情地说:“感谢亲人解放军!”
  当日晚20时15分,122船进港。青岛市领导、部队首长和被救群众家属数百人早已等候在码头。白发苍苍的老人,牙牙学语的儿童,妻子、母亲……激动的泪水被海风吹得飞扬起来,还是滚烫滚烫的。
  题图:海军122号救援船官兵驶向遇险渔船。王松岐摄
  右图:水兵救起遇险者。王松岐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无悔人生

  雕刀有情歙砚精
  陈宜笙
  眼下是黄山旅游淡季,却是刚过而立之年的新一代歙砚雕刻家钱胜利的创作高潮期。挥去了往日的忙碌,他把自己关在“圣砾砚斋”中,潜心于古徽州的“眉纹”、“金星”石上,将黄山奇秀和屯溪的古朴,都雕刻在千姿百态的歙砚中。人道是徽州砚工心灵手巧,常有巧夺天工之作,钱胜利听了只是摇头,说自己的砚台都是点点心血凝成,再由自己轻轻吹去雕刀下的石粉,才有那“眉纹”晕染出满含秋水的“眼睛”,刻出来的青蛙仿佛就要跳出墨池,浑似白菜的歙砚好像能滴下露珠。
  钱胜利说,像他这样的歙砚师黄山脚下多了。自己是从乡下蛙塘竹园边走出来的农村孩子,看熟了一池风荷,秋蝉葫芦,把皖南乡情融进刚硬的乌钢雕刀,平了心境,运足气力,叮叮当当,凿完了再磨,他的命运之路全是一锤一凿砸出来的。
  黄山砚工大都从小就知道农耕之艰难。钱胜利的父亲制茶,母亲务农,偏偏生了一个爱读书、爱美术的孩子。1983年初中毕业,他回乡务农,用早熟的肩膀支撑乡间的家庭,那颗热爱艺术的心在田野上燃烧。既然在歙县长大,他开始学刻砚台。
  最初的学习只有付出,没有收入。眼见得自己雕刻的第一块砚作将芭蕉刻断了叶纹,却被老砚师方钦树执刀改了过来。原来雕工神奇,变化俱在微妙之中。
  10年前的一天,母亲生病了,钱胜利在一旁伺候,抓药钱没有着落。他独自前往江西婺源龙尾山买回石料,背回家坐在母亲身边雕刻。一方葫芦砚雕成,朋友为他售出,获款300元,这笔钱正好为妈妈买药。
  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拾,生活和砚石融成一体,一种独特的风格渐渐出现在雕刀下。他构思奇巧,用刀果断,喜欢立体雕和大胆的镂雕,在传统的浮雕外又辟一条蹊径。获一盈尺眉纹石,石纹起伏如波浪,他刻出滚滚江涛,漫过穿行于激流中的竹排,波浪作水池,竹排相承托;遇一不规则石料,他巧思雕作立体白菜砚,菜叶上丝纹毕现,令人叫绝。最近,他和弟弟一起刻成一尊大型“九龟荷叶砚”,有迄今歙砚最大之称。全石为虎皮眉纹,天然纹路正好做砚池,四周包裹荷叶,整体浑然是荷池秋色。前些天,这尊大型石砚送往上海展出,钱胜利还真有些舍不得。
  如今,他家居黄山砚斋比肩而邻的“老街”。刻砚需要整个身心的投入,有时,他会在梦中惊醒,为新构思欢欣不已。他爱黄山的风荷,爱观察在小河边嬉戏的小乌龟,也爱凝视溪流的清波、山道边的竹笋。这些都是他砚雕中常见的题材。他从不满足,觉得自己的劲力还没有用得淋漓尽致。人们常说,黄山奇景观不够,歙砚随着出奇制胜,而制胜之道,都在雕工的心灵间。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山西有“表里山河”之称,富有煤炭资源,也是文物之乡。从夏商周至元明清,中华古文化之链,绵绵不断。且看:
  三晋文物的喜与忧
  本报记者 刘伟
  虎年来临之日,山西考古界传出消息,阳泉发现完整的北魏石窟。记者闻讯赶去采访,结果却令人扼腕。1月中旬,阳泉市郊阎家庄修公路,放炮从山上震下一个重达百吨的石块,竟是较完整的一座石窑,内有数十尊石像,石刻纪年表明,石窑为北魏孝昌三年所造。就在文物部门制定保护计划的时候,一天夜晚,一群文物盗贼开车呼啸而来,将看护人员用铁丝捆绑,然后将石窑中11尊主要石像的头部凿下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几乎就在同时,“山西考古新发现精品展”在太原落幕。指点着满目生辉的文物,63岁的山西省政协常委、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正刚操着不改的苏南无锡口音说:山西考古学家肩负的使命分外重大,因为山西考古事业辉煌与忧患共存。
  侯马惊人的发现:中国最早的
  条约文字是“侯马晋国盟书”
  陶正刚正在准备前往德国参加国际考古学术会议,谈起山西的考古新发现不无激动。1957年,陶正刚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作为优等生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选中,到北京工作了数年,却因亲属在台而受到“株连”,被“发落”山西侯马工作。京城少了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侯马沃野上多了一个矢志不移的考古学家。
  那是1972年的一天,陶正刚掸着尘土直起腰来,打算放弃对眼前一片散坑的考察。收拾铲子、?头和刷子的时候,一个民工拿着一个玉石残片请陶正刚过目。石上有红色字迹,可辨认为六国文字。时当春节,考古学家们激动得连年也不过了,大家整天猫在地里,扩大掘坑的清理范围。结果,整整出土了5000多件玉石残片。考古大师郭沫若亲自辨识石片上的文字,高兴地说,它们太珍贵了!为之定名“侯马晋国盟书”。朱书在玉石片上的盟辞,记载了公元前497年前后,赵简子等几个晋国大夫家族间在战争以后的结盟文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条约文字。
  1991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发现成片的春秋时期墓葬。参与发掘的省考古所技术室副主任商彤流介绍说,因为要麦收,考古队的民工走了。这片发掘中的春秋墓葬停工没几天,发生了猖狂的盗掘,大量出土文物流向海外。
  上海表现出大都市的魄力: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为此赶赴香港。他熟悉的爱国人士说,你看中了什么文物,我掏信用卡。结果,马承源正好买着了从曲沃流失到香港的墓葬品。汉代以来,诸多史籍未能证实晋都之所在,晋侯墓是否已被历史的尘埃湮没?马馆长抢救下的文物证实,曲沃北赵村发现的就是晋侯墓。
  接下来的两年,考古学家对曲沃晋侯墓进行了5次抢救性发掘,清理了年代贯穿晋国历史始终的17座晋侯及夫人墓葬。发现了大型的祭祀坑、车马坑,出土了带铭文的晋侯簋、鼎、方壶等铜器皿,还有完整的组佩玉饰、玉覆面、玉礼器等珍贵随葬品。16只一套的晋侯编钟,发掘出了两个。万幸者,盗走的其他14个编钟,被马承源从香港买回。目前,考古工作者正在加紧发掘赵北村晋侯大墓的6座随葬车马坑。
  缺少资金,缺少专业人员,文物失窃和受损严重。
  考古工作者有时不得不用身躯挡住强行施工的推土机
  谈起山西文物,省文物局长郭士星感到骄傲:山西境内不可移动的文物就有3.5万余处;他也有苦衷,全省文物工作人员仅1000多人。今年省里给文物部门的专项经费递增到900万元,点多面广,只好“下毛毛雨”,还谈不上利用好山西特有的文物资源。目前山西的文物盗掘情况严重。仅临汾、襄汾、侯马、运城地区,近5年就破坏了万余座古墓。甚至还发生了原省文物局局长张希舜与文物贩子勾结,倒卖国家文物的大案。
  希望虎年带来好运,郭士星说,文物工作者呼吁了十几年的山西博物馆已经国家批准立项,总投资3亿元的博物馆力争今年年底开工。
  考古工作者忠诚于事业。1988年春,太原第一热电厂在太原南郊金胜村扩建施工时,发现一片春秋时期的墓葬。施工者在当时一位省领导支持下强行施工,毫不留情地要把墓区推平。考古学家闻讯而至,用身躯挡在轰鸣而来的推土机面前,其中就有陶正刚。
  结果,赵卿墓的发掘成果惊人,仅青铜器就有2100多件。掘土没几天,土中就露出了一个青铜鼎的大耳。大伙惊呆了,考古这么多年,谁见过这么大的鼎?鼎高近一米,口径也有1米多宽,重250多公斤,是迄今所见最大的春秋时期铜鼎。在赵卿墓中,考古专家第一次见到中国最早的量器实物。3个筒式量器,一大二小,大量盛满水,正好是小量的4倍。春秋时期的铜鸟尊,全世界仅两件,残缺的一件现存美国赛克勒东方艺术博物馆。另一件完整的就是赵卿墓出土的铜鸟尊。赵卿墓内有许多随葬的剑、戈、钺、矛、镞等兵器,车马坑内对称地葬有17辆战车、仪仗车和44匹马。主棺附近出土了一把青铜戈,戈上有线刻文字一行“赵盟止用戈”。经考证,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国赵简子之墓。
  (本文所附照片由山西省文物局提供)(附图片)
  侯马晋国遗址青铜器花纹陶范
  考古学家陶正刚在北齐古墓中考察。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切莫由着盗版横行
  钱江
  2月6日至11日,今年我国书界首桩盛事——’98北京图书订货会在北京丰台举行。一时间,万卷书会聚,出书卖书人亦是风云际会。书市中,少年儿童书籍盛极一时,占了很大一座分馆。没料想,就在书市前夕传出新闻,知名的少年读物作家郑渊洁宣布,他要罢笔休整一个时期!少年读书界为此议论纷纷,最后还是郑渊洁说明缘由,为的是他的作品受各地盗版太多,他打假捉盗精疲力尽。最苦的是在这艰辛的过程中往往得不到有关方面应有的支持,使他感到心烦意乱,难以命笔了。
  确实,在这届大规模书市上,反盗版是各地出版社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此次推出一本好书——周恩来保健医生张佐良著的《周恩来的最后十年》。出版社书库本来已经很挤,但是,为了遏制盗版,出版社决定加大印数。当然,这样做提高了出版风险。著名作家叶永烈也曾对记者说,为了应付各地层出不穷的盗版,他不得不聘请两位律师帮助。不过,一旦捉住盗版者,要打赢官司,还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盗版发生地的有关部门,往往对此无关痛痒,对盗版行为打击不力。而受到盗版的作者,作为被侵害的个人,身单力薄,如果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也就难以对盗版行为追查到底。
  从这个意义上,郑渊洁的休笔得到了出版界朋友们的同情。
  但是,同情是一回事,对待出现的问题采取何种恰当的措施又是一回事。郑渊洁是一位在少年读者中有着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家,他不应该停笔,因为他面对着上亿的小读者,他们期望郑渊洁不断奉献新作。
  从另一方面说,面对盗版而罢笔实乃下策。因为这是一种消极不过的做法。记者希望郑渊洁的困境得到读者们的广泛知晓,希望读者们鼓励郑渊洁勇敢地面对困难,在受到侵害的时候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记者更大的希望是,各地的行政和执法机关,能够从郑渊洁的呼唤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盗版是对法律尊严的严重挑战,而维护法律的尊严,正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吕建生何时走出困境
  本报记者 罗盘
  新年刚过,衣着简朴的中年司机吕建生来到武汉,向湖北省有关部门陈述他的窘境。不久前他与3名歹徒殊死搏斗。现在,他希望同以前一样开出租车。他的经历令人思索。
  生生死死三十秒
  1997年11月11日晚11时许,襄樊市志达出租汽车公司司机吕建生和妻子驾驶一辆红色富康车送3名乘客到襄阳县张家集镇。行至张家集镇一偏僻路段时,吕建生突然从反光镜中发现坐在他背后的一个乘车人正用铁丝勒向他的脖子。吕建生立即抬手阻挡,结果手和脖子被紧紧勒在一起。这时,另两名歹徒与妻子打斗起来。吕建生喊道:“你们再不丢手,大家一起死!”歹徒仍疯狂地要置吕建生夫妇于死地。危急关头,吕建生暗示妻子抓紧扶手,自己猛踩油门,汽车撞向路边一棵大树。两名歹徒从撞开的车门中抛了出去,妻子也昏迷过去。
  吕建生身后的歹徒却拉着铁丝不放。吕建生猛地倒车,车尾再次撞击路边的水泥柱,车中歹徒被巨大的力量撞击毙命。而吕建生夫妇却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只是妻子的左臂中段粉碎性骨折。
  “英雄”何当泪满襟
  襄樊市公共客运管理处授予吕建生“勇斗歹徒”英雄的光荣称号,让他为出租车司机们作了专题报告。但不久吕建生一家就陷入经济困境:
  吕建生夫妇曾是下岗工人,车损后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吕建生有80多岁的母亲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妻子受伤需要医疗费。这些费用至今没有着落。今年大年三十,全家人靠借钱吃了年夜饭。
  保险公司同意理赔车损,但修配厂迟迟未将车修复。就是提车,车主也得按保险条例先交修车款的20%(1.7万元),吕建生拿不出这笔钱。从11月12日至今,他仍要分期交付购买这台车的钱。
  面对吕建生的困境,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吕建生的行为如被认定为“见义勇为”的话,可按有关条例得到奖励,但必须要吕建生所在地申报。吕建生是个体司机,没有明确管他的单位。因此,至今无一家单位为他提出申报。
  在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吕建生的行为符合湖北“关于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有关规定”,如果发予奖金,奖金约5000元。这对于吕建生来说是杯水车薪。从公安机关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出,吕建生所开的“神龙”成了一堆废铁,大概只有天线还能用。
  日前,记者获悉,吕建生的困难已引起襄樊市领导的重视,希望他的解困之日为期不远。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髯翁于右任肖形石”面世
  本报讯 记者孟西安报道:著名爱国老人于右任120周年诞辰之际,一块天然造化形似其人的奇石,最近在西安发现并被命名为“髯翁于右任肖形石”。其石色为黑褐色,高15厘米,宽10厘米,厚5.5厘米,重约1公斤。从石头左侧视之,只见白须美髯飘覆胸前,额头前倾,颇似于右任先生的形貌神态。这块奇石的发现者为国家二级美术师蒋蔚奎。(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