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势在必行的变革
  本报记者 毕全忠
  90年代中国的教育发生两个重大变革,一是基础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一是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这两大变革都是为我国下个世纪的发展所作的重要准备,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近几年有了明显的进展,形成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若干有效的形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整体来说这个管理体制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进展不快,原因是多方面的。体制的改革总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然而,人们对这一变革缺乏思想准备,缺乏全局观念,感受不到“势在必行”,不能不说是进展不快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什么必须改革,并且要加快这一改革的步伐?在上月中旬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此有深刻的阐述(见本报1月18日报道)。他指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是适应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已经不适应发展了的形势的需要。它的最主要特征是“条块分割”。“条块分割”的主要弊端,是在低水平上重复设置高等学校和专业,教育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造成很大浪费,从而影响了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深入理解这个精辟论述,对我们认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和要加快步伐,是很有帮助的。
  我国现有普通高校1000多所,其中1/3多是中央政府各部、委、局举办和直接管理的,其余是地方政府举办、管理的。这就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建设、社会的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机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管理体制固有的弊端就越来越突出了。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造成很大浪费。这种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大多数高等学校只为主管部门所管的行业服务。各部门为培养本系统的人才,争相举办高等学校。这就导致了学校和专业在低水平上重复设置。这种状况在80年代中期最为突出。1985年全国普通高校数比1980年增加了一倍多。所增加的新校不少是各部委所属的中专“升格”而成的,许多属于低水平上的重复设置。每设置一所新校,就要配一套领导、管理班子和一套通用基础课教师,宏观教育成本就要增加,总体效益就要下降。再看专业设置,原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的水文地质专业,是学术积累深厚、教学质量很高的专业。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水文地质技术人员多数是这个学校的水文地质专业培养的。随着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的强化,其他一些产业部门所办的高校也设置水文地质专业。结果是新办了好几个水文地质专业,为各自所属的系统培养水文地质人员,而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的毕业生却很难对口分配工作了。类似的情况不少。到80年代后期,全国高校中设置的哲学专业已近80个,不少是低水平重复设置。财经、管理专业重复设置更为突出。重复设置高校和专业,必然造成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益低、教学质量不高。到目前为止,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超过3000人的只占高校总数的1/3。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有较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应当是布局、结构合理,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高的发展。然而,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却是低水平上的重复设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投入本来就不足。而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又造成很大浪费。要改变这种发展模式,不改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是办不到的。
  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众多单科性高校不符合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下产生的高等学校,多数是单科性的学院,尽管不少学院后来改称“大学”,但实质上仍是单科性学院。这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不相符合。
  人们常说教育要面向21世纪。21世纪究竟是什么样子?其实,下个世纪的不少发展趋势现在已经出现。拿科学技术来说,它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国际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新领域、新学科、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对各学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促使社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更新的加快。过去和现在这种大量消耗材料、能源,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传统经济,将逐渐被“知识经济”所取代。与此同时,社会又要求人们提高人文精神,有正确的价值观,使急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能造福人类,而不被用来危害人类。“克隆”羊的成功无疑是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它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心。很多国家的政府和科学家纷纷发表声明,反对用这种技术来复制人。这就是对人文精神的强烈呼唤,要求学校加强人文教育。以上发展趋势,在下个世纪将会更强劲。
  根据上述趋势再来看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众多的条块分割的单科性高校,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现在任何一个学科要取得高水平的发展、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出高水平的成果,都必须有其他学科的渗透、参与,都是科学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科性高校没有这种学科综合的环境和背景,很难办成高水平的学校,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我们已有相当多的高校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不要说不能适应将来,就是目前的产业结构也已不能适应。而教学内容的更新,缺乏科学的综合是很难实现的。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隐藏着的一个危机。很多单科性高校早已感到了这种危机,并采取措施增设学科,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发展,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这种增加弱势学科的做法,造成了新一轮低水平的重复设置,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分散,造成更大的浪费。想在不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的情况下,通过外延扩张的方式改变单科性质、走向学科综合,此路不通。只有突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在更大的范围内而不是在各校的内部作调整和组合,才能使我们的高等学校适应21世纪发展的趋势。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高校处于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影响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文化和科学技术、创造知识产权的使命,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多种功能,它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才有旺盛的活力。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下的高等学校,处于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这不利于高校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使高校摆脱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能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这也是为适应21世纪发展所必须的。现在,这个问题变得紧迫了。因为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职能的转变,一些高校的主管部门已不存在或将要不存在,或不直接管理高校了。没有了原来的主管部门,高等学校怎么办?这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改革的步伐。
  条块分割体制下形成的眼光短浅的旧观念,是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思想障碍
  怎样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找到了一些有效的途径,就是共建、调整、联合、合并。这几方面都有很成功的例子,创造了好的经验,成为高等教育合理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主要手段。然而,这些改革却遇到了很大的思想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条块分割体制下形成的目光短浅的观念。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高等学校及主管部门各抱一摊、各搞一套。都想把自己的摊子搞得更大些,由“小而全”向“大而全”扩展,摊子大了,事业就“发展”了。一些领导者很看重学校的行政级别,不想在自己的任期内自己这一摊缩小了、级别降低了,更不想被“吃”掉了,把学校的牌子弄没了。中央部委管的学校与地方管的学校也是界限分明。这些思想反映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念,仍然是条块分割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缺乏全局观念,也不能适应当代和下个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最终将使自己所抱的那一摊陷入更大的困境。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对这个国家的兴盛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又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以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和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我们国家面临的、而且须抓紧解决的重大课题。要从这样的高度、以历史责任感来对待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快这一改革的步伐。


第11版(教育)
专栏:

  寒假期间,贵阳市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纷纷走进年货市场,推销走俏的年货,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这是女大学生杨顺莉(右)帮助企业卖灯笼,以补生活费用之不足。 杨楹摄


第11版(教育)
专栏:家教之友

  孩子“教”您做父母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 徐岫茹
  孩子来到人世间,给父母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做父母的能够认真地研究自己的孩子,善于与孩子平等地对话,就能够找到培养孩子成人和成材的科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孩子在“教”给您怎样做父母,孩子也帮助您完善自己的人格,使您的人生变得更美好。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不承认孩子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而总在苛求和挑剔孩子。在心理咨询中有不少这样的实例。有一对父母说10岁的女儿“没礼貌”,有时不叫“爸爸、妈妈”,而孩子说:“爸爸打电话时尽说些骂人的话,太不文明,我替他脸红!妈妈的工资都买了漂亮时装和化妆品,可我暑假想参加书法培训班,妈妈不愿给我交费,还托熟人走后门,这样做对吗?”
  关于家教的多次调查都说明,我国的大多数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有90%以上都认为自己是家教的“失败者”:对孩子不满意;而中小学生中也有95%的孩子对家长不满意。在有些发达国家中,孩子所佩服的人物中父母处在第一、二位;而在我国,父母在孩子所佩服的人物中列于第九、十位。这些调查至少说明,我们许多父母需要更新知识和完善自己。
  心理咨询的实践证明,存在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孩子,大多因为父母只是“单向教育”,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刻板地说教、粗暴地打骂、无情地强制、精神的虐待严重地恶化了亲子关系。由于孩子丧失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孩子“教”您做父母,也就是说,家长应将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给孩子选择自己的行为和做决定的机会;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孩子可以亲近和说知心话的朋友。儿童是父母的镜子,家长应该以孩子为“镜子”,承认自己也是不完美的,应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尊重孩子,被孩子欣然接纳,父母才有资格教育孩子。这样的亲子关系可归纳为: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用其所为,促其所成。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崇尚精神富有
  邹东涛
  读了去年12月19日贵报刊载的《母亲,我心中你最重》一文,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也曾有过与安金鹏同学相似的少年时代,我也有一位像安金鹏的母亲李艳霞那样含辛茹苦支持孩子们上学的母亲。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一个母亲、一个学生、一个家庭,而是反映了社会一个侧面。近两年来,我因参加国家体改委等几部委“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联合课题组,考察过不少贫困农村和困难企业。我国目前还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1000多万个贫困家庭。党和政府对此高度关注,正在加大力度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但消除贫困人口,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新世纪人才,有一个过程,有一系列困难需要克服。这要靠全社会与政府同舟共济、共创未来,也包括每个家庭自身的努力。安金鹏同学和他母亲李艳霞在这方面树立了榜样。安金鹏同学不因贫穷而辍学,他迎贫而搏,为母亲争了光,也为国家争了光;李艳霞不因贫困消极地向国家伸手,而是依靠双手,为国家分了忧,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这也给全国的非贫困家庭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教育子女理解贫困、与贫困抗争,敢于和能够过“贫困”的日子,不要依赖父母、依赖家庭,不要贪富、懒惰、任性,首先要做精神上和知识上的富有者。要知道,温室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庭的父母,经过若干年艰苦奋斗,改变了家庭贫困的面貌,经济上富有了起来,但很快出现了“二世而斩”的现象,这给已经富裕起来的家庭敲响了警钟。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在今天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我非常欣赏《母亲,我心中你最重》一文中引用高尔基“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这句话。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固守贫困,而是说艰苦的环境可以励志,在贫困的环境中能培养出治理贫困、改变贫困的优秀人才。
  愿安金鹏同学茁壮成长为这样的人才,愿天下所有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的子女都成长为这样的人才。


第11版(教育)
专栏:

  安金鹏的事迹登报后,来信、来电、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当一位电视台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现在真想找个深山老林,好好静下心来学习。”
  张有德摄


第11版(教育)
专栏:读者来信

  中国应出更多的数学家
  胡溪涛
  读了去年11月28日《中国民航报》蓝天周末版刊登的《母亲,我心中你最重》一文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除推荐给我的夫人和孩子阅读以外,还给《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去了一个电话,建议《人民日报》转载此文。《人民日报》去年12月19日第十一版刊登了这篇长篇通讯,使更多的人了解1997年第三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和他的母亲李艳霞的动人事迹,实在令我非常高兴。
  安金鹏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优异成绩,这与他自己的天资、勤奋、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因素密不可分。这些因素将他磨练成为一个能够吃苦的孩子,一个穿破旧衣服也不自卑的孩子。
  安金鹏已进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深造,我衷心地期望他保持、发扬他的母亲教导给他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攻克一个个数学难关,成为有出息的数学家。愿中国多出几个像华罗庚、陈景润一样的数学家。


第11版(教育)
专栏:

  意犹未尽
  ——《母亲,我心中你最重》续篇
  张有德
  编者按:《母亲,我心中你最重》一文在本报发表后,全国各地反响热烈。近日,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要了解安金鹏一家近况,我们请作者写此续篇。
  广大读者对安金鹏及其家庭的关心令人感动,但读了作者的续篇,也使我们十分担心。一则担心过多的应酬挤占他的学习时间,二则担心加重他父母的经济负担,再则担心扰乱他的平常心境。小荷才露尖尖角,给他一分宁静,才是对他最大的爱护。
  关于“沉重感”的话题
  文章见报后,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说非常感人,看后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和沉重感。问我究竟是主人公故事本身所致,还是有意强化以警教世人?
  我回答说,安金鹏身上发生的一切在他本人来说认为很自然,很正常,不觉得苦,不值得写,而作为局外人看了总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这是客观现实的感染力,也是人间真善美在作者和读者心中引发的共鸣。
  说心里话,我从采访安金鹏和他母亲李艳霞直到作品“问世”,心里一直有一种沉重感,自己写的作品竟然看一次掉一次眼泪,始终在为她感奋……
  在安金鹏家里,有一台白色微型电扇,这是安金鹏1997年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获一等奖后和三等奖获得者交换奖品得来的。安金鹏得的是一架汤姆牌傻瓜相机,其价值是小电扇的几倍!但他认为照相机在他家里没用,父母没有那笔钱供自己去优哉游哉,不如换成小电扇,让父母纳凉。
  我在采访中了解到,安金鹏早在1994年就患了痔疮,长期便血。脸色苍白,却不露声色,因为家里穷,他不愿父母为自己操心。细心的母亲在为儿子拆洗被褥时发现了不少血迹,再三盘问,安金鹏才讲出实情。妈妈借了钱让他去看病,金鹏硬是不去。他说实在不忍给家里再添负担。
  如今的孩子考上大学,下馆子的有,摆家宴的有,而安金鹏享受不到!尽管他被北京大学这样全国一流的名牌大学免试录取,父母为他饯行时最好吃的“菜”是一盘油炸麦穗鱼。安金鹏知道这已是特殊待遇了。
  安金鹏新近的烦恼
  文章见报后,作者当天就接到十几位读者的电话。第二天就有人给报社打电话,给作者来信,请安金鹏寒假到他家辅导孩子学习,管吃管住,给辅导费,有人要把孩子送到安家度寒假,接受吃苦锻炼。更有读者把电话直接打到北大,几经周折找安金鹏,表示关切的有,问询现状的有,写信要交流思想的也有。近一段时间,安金鹏的电话最多,一个很少接听电话的农村娃,一下子来了好多全国各地的朋友,有时刚拿起书本,就传来值班员传呼让他接电话的声音。
  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接连不断,有整班的中学生联名给安金鹏写信的;有报社、电台要求安金鹏回信感谢读者厚爱的;也有拉着他赶回天津农村家里采访录像的。安金鹏性格内向,不喜欢出头露面,不善于应酬,不愿这样风光。他说:“我现在真想找个深山老林,好好静下心来学习。”
  安金鹏的家近来热闹非常,隔三差五有方方面面的人去拜访。家里没有好烟、好茶,也没有水果、瓜子招待客人。儿子上学时,总盼望能出人头地,真出名了,安妈妈倒不愿沾儿子的光抛头露面了。
  村里人议论说,老安家这回可发了财了。有的干部也说,老安家思想这么好,怎么不拿点儿钱把附近的几条路修成柏油的。亲友们有来借钱的,上面要贷款的,要义务工钱的都来了,弄得安妈妈哭笑不得。文章发表后,读者来信不少,也有50元、100元多则几百元的资助,但决没有成千上万的汇款。安金鹏夺取的国际奥赛金牌,国家是没有一分钱奖金的。
  如今安金鹏每天都更加勤奋地学习,对来信中盼他成为华罗庚、陈景润式的数学家等溢美之辞,他都尽量避而不谈,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是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最实际的就是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所以他恨不能把一天当做两天使。为崇高目标献身,吃苦,他乐此不疲,令他不安的是没有时间给全国各地的读者回信,便把一捆捆来信寄给母亲处理。只有小学文化的安妈妈,把每封信收到的日子和复信日期做了记录,白天忙农活,晚上写回信,早上让丈夫骑自行车送往十里外的邮局。尤其是对那些中小学生的来信,她尽量不写错字白字,热情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启发他们掌握好学习的方法。
  安金鹏的母亲李艳霞请作者转告所有关心安金鹏的人们,孩子现在挺好,北大的领导、老师对孩子各方面都很关照。她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将来为国增光。


第11版(教育)
专栏:治教之道

  以人格塑造人格
  刘力萍
  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和人格。我从下面这个教育实例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唐子穆是一个个性极强的学生,聪明,学习成绩好。但他自高自大,甚至对老师的话也满不在乎。一次,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安静地写作业,他却同一位同学聊了起来。这一下惹恼了我,我开口便说:“唐子穆,聊够了吗?”没过3分钟,他的话匣子又打开了。这回,我决定用教师特有的“武器”狠狠刺激他,于是冲他嚷道:“唐子穆,你站起来吧,直到你说累了为止。我就不喜欢你这样的学生,你学习再好我也不喜欢。”在这之后,他变得少言寡语了,整天没精打采的。我扪心自问:“难道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不久,我与他妈妈进行了一次交谈,这时,我才如梦初醒。“老师说了,她不喜欢我,我怎么努力也不行!”竟然是我视为法宝的那发“炮弹”打得孩子抬不起头来。我坐不住了,第二天,我在班上把唐子穆请到讲台前,抚摸着他的头对同学们说:“是我错了,唐子穆是好孩子,他的坏毛病是一定能改的。从今天起,我们将用新的眼光看待唐子穆同学!”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唐子穆也笑了。从此,他恢复了过去的活泼开朗,改掉了上课随便讲话的毛病,还在全校百词测验中获得好成绩。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它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在学生面前,教师享有很高的威信,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他们把教师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他们人格的形成……教师的工作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表率,教师的语言也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全部的热诚和期望毫无保留地投放在所要塑造的学生身上,就一定会激活他们的内心世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