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中国服装
  如何
  面向21世纪
  中国纺织总会副会长杜钰洲
  改革开放20年使中国服装产量增长了18倍,平均每年递增17.7%。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创汇产业,20年创汇总额达1865亿美元,使中国服装出口额从占世界总量的2.5%提高到15.4%,居世界第一位。1997年中国服装出口创下317.5亿美元的新纪录,占全国出口商品创汇额的1/6。
  创汇世界第一,单件价值很低
  当代世界服装业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主要靠劳动力成本的比较转向服装名牌的较量。我国出口服装创汇总额虽然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却很低。1997年全国一般贸易出口棉针织服装平均一件创汇1.4美元,合11.62元人民币,而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一件棉针织服装平均一件创汇只有0.92美元,合7.64元人民币;一般贸易出口一件棉梭织服装创汇4.12美元,合34.12元人民币,而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一件创汇仅2.68美元,合22.24元人民币。这说明,虽然我国出口服装数量最多,但好处却主要落在发达国家,我们只是从加工贸易中获得劳动力自身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服装虽创汇稍高,但也因大量为低档产品,总体效益不高。现在更尖锐的问题是国内市场高附加值领域也大量为外国名牌占有。加上我国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越来越受到国际挑战,靠加工贸易数量增长愈来愈困难,因此,认真落实名牌战略,已刻不容缓。
  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中介组织
  根据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服装业亟须加速组建和培育大型服装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资本实力雄厚、技术优良、管理科学、有自营出口权、市场占有率高、开拓能力强的中坚骨干。目前全国村以上独立核算的服装企业有3.9万个,大多规模不大。虽然近几年在市场竞争中涌现出100家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但百元销售收入创利税也不过9.96元,距离国际垄断性企业的实力,还相差很远。由于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我国优势的劳动力只好给外国人打工。以1997年针织和梭织两类服装出口为例,加工贸易出口的件数占出口总量52.47%,而加工贸易创汇额只占这两类服装总出口额的38.55%。
  此外,要发展中介组织,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向集约化和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服装以中小企业为主是行业性质决定的。从1996年的统计数字分析,国有企业个数占3%,人数占6.41%,销售产值占4.53%;三资企业数占26.15%,人数占22%,销售产值占31.25%;乡、镇、村办服装企业个数占63.68%,人数占52.23%,销售产值占55.45%;其余是集体企业。在这汪洋大海之中,一方面需要大企业带动和引导,同时需要发展中介组织,建立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基金,扶持行业组织。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开发、市场中介、信息咨询、技术培训、财务管理以及通过工商联手拓展市场等措施,促进小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改组,提高劳动生产率。
  大力推进服装业技术进步
  现代最先进的多媒体全功能服装CAD系统缩短了整个设计生产销售过程,大大提高了对时装化、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快速适应能力。同时,新的服装技术,为跨国公司使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进行跨国生产,抢占市场,获取超额利润提供了新的条件。我国服装业的主要挑战与其说来自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的劳动力,不如说高科技与服装业的最新结合更加咄咄逼人。在这关键时期,我国亟须采取推进服装产业技术进步的对策。需要采取一系列扶持服装业的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和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支持一批骨干服装企业和面料生产企业或集团率先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同时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有利于广大服装企业和各类服装中介组织发展和进步的良好环境。
  压题照片:去年举办的中国首届服装设计师博览会推出了30位上榜设计师,图为名列金榜的设计师与他们的作品。(附图片)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设计是服装的灵魂,面辅料是服装的基础,而目前面辅料与服装之间存在着“隔行如隔山”的问题——
  面辅料打破“山门”谋结合
  蒋衡杰
  长期以来,在棉、毛、麻、丝各业之间、上下游产品之间的确存在着“隔行如隔山”的现象,自成体系、自我发展。90年代以来,服装作为纺织业的最终产品,面对市场、面对众多需求各异的消费者,最先感受到了市场的无情挑战。为了生存和发展,有的企业选择了“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的发展道路,面辅料是采用进(来)料的方式,目前这种形式的出口约占一半以上,其中有些企业面向国内高中档市场,面辅料也一律采用进口。
  分析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难以寻觅到相同档次的品种花色和品质。服装与面辅料两个行业都有相当实力的设计队伍,但互不相识,互不沟通,时有埋怨,这正是“隔行如隔山”的悲剧。二是没有正式相通的供求渠道。双方都讲市场、效益,就是不研究以产顶进,不思变,缺乏主动性。三是正确的供求关系未曾确立。一个说“难伺候、挑剔得厉害”,一个道“惹不起”,就是不讲“市场观念”、“消费者是上帝”、“上游产品为下游产品服务”、“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理念”。由此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求得认识上的一致,也要有危机感、紧迫感。此座“山门”破开之日就是新型关系确立之时。
  纺织行业一系列的产品质量标准,确实在规范产品技术标准,提高纺织品质量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一些产品技术标准不适应市场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来外贸、商检部门多次提出出口服装的国产面料、辅料的质量问题,而服装厂到面料、辅料厂交涉,得到的答复是:确有质量问题,但却是符合国标或部颁标准。为什么进口面料却没有这些质量问题呢?由于扯不清的质量“纠纷”,许多服装企业情愿进口也不愿再花精力去扯皮。
  由此可见科学地审查及修订产品技术标准已势在必行。
  面辅料和服装企业应积极寻求利益的共同点。为了使面辅料的品种花色和品质有显著提高,能让服装企业接受、满意,上游企业在原料、工艺技术等方面下了大功夫,增加了生产成本,这应在价格中合理地反映出来;服装企业使用这些面辅料,生产出来的服装能够为消费者接受,就是找到了共同点。如果企业间这种利益共同点得以扩大,则会在上下游两个行业之间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上下游两个行业只有通过这个利益共同点,才能找到各自在市场中的定位、份额,最终拓展市场,发展自己,同时也带动上下游两个行业的共同发展。
  积极地寻找面辅料与服装紧密结合的办法,做好以产顶进、以服装为龙头带动上游产品调整这篇文章,也将有利于纺织三年走出困境,完成突破口任务。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专家论坛

  服装业要由大变强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 王庆
  服装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手工裁缝阶段、加工贸易阶段、产品设计阶段和品牌效益阶段。不论处于何种阶段,设计始终是服装业的“第一道工序”。但不同的发展阶段服装业的增长方式不同,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
  服装业的发展表现为服装经济的增长,服装经济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数量增长、质量提高、文化附加值和形象附加值。
  就国际市场而言,我国是一个服装出口大国,无论是数量还是创汇额都名列世界前茅。尽管我国服装出口一般贸易比例在逐年增长,但从1996年出口的250亿美元的服装构成看,加工贸易(57.6%)仍然大于一般贸易(41.53%),品牌贸易几近于零。由此可见,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我国服装业还处于加工贸易阶段向产品设计阶段的过渡时期。
  就国内市场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消费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服装业已从“引进吸收”的加工贸易阶段进入以产品设计阶段为主导、品牌效益型企业正在形成的时期。
  从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发展趋势看,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服装业还将保持不同阶段并存的格局。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服装业竞争的焦点正从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转向质量和设计的较量,服装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从数量增长转为附加值增长。我国服装业也必将结束加工贸易阶段,完成产品设计阶段的“积累”,快速进入服装的品牌效益阶段。
  如何保持服装业的经济增长是值得我国服装业界深思的问题。我国已拥有近200亿件的服装加工能力,加工规模的扩张、数量型的增长已经成为过去。服装企业应转变增长方式,从规模建设的发展模式中走出来,避免重蹈棉纺业“限产压锭”的覆辙,增加技术和设计投入,创造服装附加值的增长。从整体上看,我国服装业正进入产品设计阶段,正是设计师施展才华、创造奇迹的“耀眼”时期。当代设计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繁荣服饰文化,振兴衣冠王国;发展民族品牌,实现产业升级”的历史责任。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国产中高档女装
  小荷正露尖尖角
  几年前,论及职业女装,人们言必称宝姿、马狮龙等国外品牌,但今天人们已注意到了如万乐佳、顺美、华鑫、太和、滕氏、罗曼、紫澜门、宏达、雅琪、叶青、圣凯罗、大仓、九创等国产品牌。我国服装市场正在出现一个显著变化:中高档职业女装“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打破,国产中高档职业女装开始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服装企业一方面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工艺,一方面大力提高设计水平,推出了比较适合中国女性的国产中高档职业女装。如杉杉集团推出“法涵诗”中高档女装品牌、益鑫泰麻业集团推出麻纺系列中高档女装、三利毛纺集团即将推出中高档休闲女装等等,都将成为可与洋品牌抗衡、很有竞争力的国产女装品牌。但总体而言,市场占有率还较低,一些品牌在整体风格把握、面料和市场营销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我国的中高档职业女装还处于起步阶段。
  图为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设计的一款女装。本版照片均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供稿(附图片)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中国服装十大龙头企业
  产品销售收入排序前十名:上海服装(集团)有限公司、茉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杉杉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红豆集团公司(江苏)、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声乐鞋业集团公司(山东)、海螺(集团)公司(上海)、美尔雅纺织服装实业(集团)公司(湖北)、大杨企业集团(辽宁)、开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利税总额排序前十名:茉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杉杉集团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服装(集团)有限公司、红豆集团公司、仙霞集团公司(山东)、开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虎豹集团公司(江苏)、声乐鞋业集团公司、康博集团公司(江苏)。
  (注:此为按1996年的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排序百强前十名)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衬衫业冲击世界名牌
  目前,我国衬衫行业无论从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还是从社会知名度来看,已具备了创国际名牌的实力。
  据介绍,在服装行业中,衬衫行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目前全国已有3500余家衬衫生产企业,年产量14.3亿件,1997年出口6.78亿件,创汇已占到服装出口总创汇的60%。更可喜的是,我国衬衫行业在“为人做嫁衣”中变得成熟起来,涌现出雅戈尔、开开、富绅、红豆、海螺、虎豹、琴曼、舒乐、绅士、杉杉、金利来等一批驰誉华夏的民族品牌。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我国十大羽绒服品牌
  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在北京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波司登、美尔姿、鸭鸭、魁克、伊里兰、冰川、老鸭、南极峰、寒思、霸翔是目前我国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羽绒服十大品牌。这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各个羽绒服品牌在全国主要城市的销售额、销售量、市场覆盖率、消费者喜爱程度等五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其中,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有波司登、美尔姿、鸭鸭、伊里兰、魁克五个品牌。以上十个品牌销售额之和约占市场销售总额的90%。
  (据《中国服装信息》、纺织经济信息中心、内贸部市场监评部、国家统计局信息咨询中心提供的资料汇编而成。)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西装
  国产品牌唱主角
  西装以深沉、稳重、派头十足的风姿在服装市场上独树一帜。目前,一批国产品牌西装知名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为消费者所喜爱。业内人士估计,我国西装市场上,国产品牌占70%以上。据国内贸易部重点百家大型商场信息监测网提供的数据:1997年1月—12月,全国重点百家大型商场销售西装比1996年同期增长33.2%。
  目前,我国知名的西装企业有200多家,西装年产能力30万套以上的有20多家。杉杉、大维、胜龙、美尔雅、津达、潇翔、仕奇、顺美、雅戈尔、罗蒙、红都、红豆等品牌市场占有率较高。国产西装质量已基本接近国际水平,但价格低于洋牌产品,从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前几年,日本ThreeM(三和)西装在燕莎友谊商城的销售量是顺美西装的2倍;但1996年,顺美在北京一些商店的销售量已是日本ThreeM(三和)的几倍。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服装博览会越办越大
  ’98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将于4月15日—18日在北京举行,这是该博览会从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第一次亮相,展览面积从以往的1.2万平方米扩展到2.4万平方米,展位增至1200个,真正成为中国第一大服装展。
  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自1993年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伴随着中国服装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参加博览会的企业一增再增,原会址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展览面积一年比一年扩大,但仍然无法满足广大服装厂商的需求。从今年的第六届起,博览会移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面积比上届扩大一倍。据悉,博览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逐步与国际博览会接轨,办成一个由多个专业展组成的大型综合性服装专业博览会,如分设男装专业展、女装专业展、面料专业展等。(林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