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拉克坚持俄法建议
  俄美在伊问题上分歧依旧
  法国决心力阻美对伊动武
  英要求伊执行联合国决议
  埃沙领导人磋商海湾局势
  据新华社安曼2月12日电(记者夏林)正在此间访问的伊拉克外长萨哈夫12日指出,尽管美国拒绝,但伊拉克仍然坚持由俄罗斯和法国联合提出的关于解决伊武器核查危机的建议。
  萨哈夫11日在开罗表示,伊拉克同意按照俄罗斯和法国的建议,向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开放伊境内所有地点,其中包括总统的8处府邸,并提出对总统府邸进行核查的小组将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任命的武器核查人员、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及联合国销毁伊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特委会)的专家组成。
  萨哈夫说,这已经是最好的建议了,它不仅反映了俄、法的立场,也反映了有关各方的立场,伊拉克目前没有任何其它计划。他强调,伊拉克不会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和动武威胁,而是要维护自己的主权。
  本报莫斯科2月13日电 记者许宏治报道: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和美国国防部长科恩昨天在这里举行会谈。会谈结果表明,双方未能弥合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
  谢尔盖耶夫在会谈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俄罗斯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仍然是不妥协的,俄坚决反对用武力解决危机。他强调,使用武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可能对俄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使两国关系“后退若干年”。
  科恩指出,华盛顿和莫斯科在解决伊危机的方法问题上继续存在分歧,但美俄有共同的战略目标———促使伊拉克执行安理会决议。
  美国国防部长强调,美国不打算请求安理会批准对伊拉克动武,因为“美已拥有一切必要权力,可以在伊拉克问题上作出决定”。他说,这些权力是由现有的安理会决议所规定的。
  科恩还强调,美国从未说过打算对伊拉克使用核武器,但如果伊拉克胆敢使用化学或生物武器,那么它将受到迅速和坚决的回击。
  据新华社莫斯科2月13日电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塔拉索夫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强调,美国并未被授予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的权力。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塔拉索夫是针对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科恩的谈话作上述表示的。
  他强调指出,俄罗斯认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没有赋予任何国家对伊拉克动武的权力。
  另据报道,俄外长普里马科夫13日同科恩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谈。普里马科夫在会谈后表示,俄罗斯不准备建立反对对伊拉克动武的国家联盟。
  据新华社维也纳2月12日电(记者刘云峰)正在这里访问的法国总统希拉克12日再次强调,法国将尽其所能寻求外交途径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坚决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
  希拉克12日先后同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和总理克利马举行了会谈。希拉克在会谈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在外交努力中,法国一方面要在联合国安理会同俄罗斯和中国密切合作,同时也要同美、英两国时刻保持接触。
  据新华社开罗2月12日电(记者安江)来访的英国外交事务国务大臣范查特12日强调,只要伊拉克遵守安理会有关决议,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武器核查危机的可能性就依然存在。
  范查特在与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马吉德会谈后对新闻界说,尽管外交努力没有“最后期限”,但忍耐是有限的。他表示,英国打算尽全力通过外交和政治途径和平解决武器核查危机。他说,“我们并未关上和平解决的大门”。范查特说,尽管近来伊拉克为解决危机提出不少建议,但远不能达到安理会决议所规定的要求。
  本报开罗2月13日电记者朱梦魁报道: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昨天在开罗总统府与来访的沙特阿拉伯王储兼第一副首相、国民卫队司令阿卜杜拉亲王举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在会谈中集中讨论了伊拉克危机、中东和平进程的最新发展,以及埃及与沙特阿拉伯的双边关系问题。
  阿卜杜拉王储在解释对埃及进行短暂访问的目的时说,埃及和沙特阿拉伯两国在解决当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论是阿拉伯方案、伊斯兰方案还是国际方案,要紧的是尽快找到能减轻伊拉克人民苦难的办法。


第3版(国际)
专栏:

  李岚清同丹麦外交大臣会谈
  双方表示进一步发展两国友好合作
  新华社哥本哈根2月12日电(记者许福瑞、陈文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2日下午在这里同丹麦外交大臣彼得森举行了会谈,双方表示愿进一步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李岚清在会谈中说,丹麦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中丹两国有着长期交往和合作的历史。中丹两国领导人保持接触和交往,增进了相互了解,推动了两国在各个领域合作的发展。他说,中丹两国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中国政府愿与丹麦政府共同努力,建立长期稳定的中丹友好合作关系。
  彼得森说,丹麦政府非常重视对华关系,希望在加强丹中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两国在文化、科技、农业、食品加工、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他说,丹中两国建交50周年即将到来,丹麦政府期待着两国之间进行更多的高层互访,相信李副总理此次访问将进一步推动丹中两国关系的发展。他还说,丹麦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丹麦政府坚定地执行“一个中国”的政策。
  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两国经贸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李岚清说,近年来,两国贸易额逐年增加,双边经济技术合作有较大发展。吸引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今年初中国采取了优惠政策以促进对外经贸合作。他表示,希望并欢迎丹麦企业家到中国投资,拓展合作,相信中丹两国经贸关系前景是广阔的。彼得森说,丹麦对丹中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感到满意,丹麦政府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去中国投资。
  会谈中,李岚清还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国有企业改造情况和对亚洲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彼得森说,在亚洲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金融动荡的时候,中国人民币保持币值稳定,是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的重要稳定因素。他说,亚洲经济仍然是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
  参加会谈的中方人员有中国驻丹麦大使杨鹤熊、国务院副秘书长杨景宇、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国家计委副主任马凯、国家经贸委副主任李荣融、外经贸部副部长陈新华和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孙树义等。


第3版(国际)
专栏:

  新西兰领导人会见迟浩田
  据新华社惠灵顿2月13日电(记者陈进军)新西兰总理珍妮·希普利今天上午在这里会见了正在新西兰访问的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
  希普利总理首先代表新西兰政府对迟浩田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她说,新西兰是个小国,中国是个大国,但两国保持着十分友好的关系,新西兰非常珍视同中国的这种关系。
  希普利希望今后新中两国在包括国防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关系进一步得到持续和深入的发展。她请迟浩田转达她对李鹏总理的问候。
  迟浩田向希普利转达了李鹏总理对她的问候。他说,中新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得很快,中国领导人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他说,作为第一位访问新西兰的中国国防部长,他感到十分高兴。迟浩田表示,中方愿意与新西兰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友好合作关系。
  据新华社惠灵顿2月13日电(记者陈进军)新西兰国防部长马克斯·布拉德福德今天晚上在这里会见了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双方就新中两国关系和发展两国军队的关系交换了看法。
  布拉德福德说,新西兰非常珍视同中国的关系,高兴地看到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去年两国互设武官处,标志着新中关系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迟浩田感谢新西兰政府和军队对他的热情接待。他说,访问期间,他参观了新西兰的一些军事设施,觉得新西兰在军队建设上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军队学习。他说,虽然中国和新西兰相距很远,但两国只有共同利益,没有根本冲突。
  今天,迟浩田还同新西兰外交部长唐·麦金农等举行了会见。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澳大利亚
  共和列车驶出首站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学江
  举世瞩目的澳大利亚宪政会议在经过整整10天的唇枪舌剑之后,终于得出共和结论,从而真正吹响了迈向共和的进军号角。
  这次宪政会议是根据总理霍华德的建议召开的。自从前工党总理基廷1995年6月将共和正式提上日程以来,人民要求共和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使得原本是君主立宪派的霍华德不得不在1996年的大选中许下诺言:一旦当选,他将愿意听取人民意见,举行宪政会议讨论共和问题。这次宪政会议的三项主要议题是:一、要不要实行共和;二、要什么样的共和模式;三、何时和如何实行共和。
  与会的152名代表,一半是由人民直接邮寄投票选举产生,另一半则由政府任命。由于霍华德总理的个人倾向,在任命的代表中君主立宪派的比例要高于共和派;但在选出的代表中,共和派却居绝对多数,因此论战的大幕未启,共和派便已经在人数上占了上风。更有趣的是,由于霍华德总理在党内不以党纪约束,实行个人自由选择,他的自由党竟有多达7名内阁部长在会议开始后数日便陆续投向共和阵营。因此会议辩论的主题已不是共和派和保皇派之间要不要共和的争论,而变成了不同的共和派之间要什么样共和模式的内争。
  共和派的主流以“澳大利亚共和运动”为首,主张总统由议会2/3的多数选举产生,理由是这样不会造成总统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还可以消除倾向维持现状的人们对未来政治不稳定的担心。而激进共和派则要求实行彻底共和,主张总统由人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激进共和派在代表中虽是少数,但却得到民意的有力鼓舞。选民多数不愿让政治家为他们代选总统,而要求有直接发言权。会议期间的民意测验表明:高达56%的人赞成总统直选,否则他们宁可维持现状,而不要共和。这一形势迫使主流共和派作出了一些让步,于是各共和派在协商之后拿出了一个折衷方案———总统在由地方政府和民间社团经广泛协商后提名,再由一个议会和民间代表委员会筛选,最后交总理确定一名候选人,在征得反对党领袖认可后,交议会2/3通过,这一方案被定名为“两党任命总统模式”,终于在第九天的会议表决中战胜了两个“直选模式”和一个“最小变动模式”脱颖而出,从而被会议确定为唯一可行的共和模式,于是这第二项议题便首先完成了。
  今天上午宪政会议又通过了第一项议题———代表们以89票的明显多数原则上支持实行共和体制。有点意外的是,在下午“两党任命总统模式”对维持现行君主立宪体制不变的对垒中,这一模式在152名代表中仅以73∶57胜出,出现多达22票弃权。这表明这一特定的共和模式虽然胜出但却还未能征得绝对多数代表的认可。基于此,反对共和的人认为这一结果未超过代表总人数的一半,共和决议不能成立,于是发生了激烈争执。
  应该说,这次宪政会议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总理霍华德的开明态度。在会议开始时,他曾为会议定下基调———会议要拿出一个有明确多数支持的共和模式,共和派才算得胜,也才能就此举行全民公决;否则公决前还要就此进行一次全民性公意投票。尽管霍华德个人一直是一个保皇派,并且他本人对维护现行君主立宪体制不变投了赞成票,但此时他却挺身而出仗义执言:“89票赞成共和是个明确的多数,73票对57票也是一个明显的多数,我本人毫无疑义地认为这一共和模式已得到了一个明确多数的赞同,可以交由明年全民公决,如获全民公决通过,澳将在建国100周年时,也就是2001年1月1日之前实现共和。”作为君主立宪制坚决拥护者的总理能如此心胸坦荡,不计个人得失,令代表们深为感动,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掌声。由于霍华德总理一锤定音,澳大利亚的共和列车终于驶出了第一站。明年的全民公决将是共和列车所面临的另一场考验,由于大多数人只赞成总统由全民直选的共和模式,怎样才能说服选民接受这一“两党任命模式”?看来将成为主流共和派的一个不容掉以轻心的任务。
  (本报堪培拉2月13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拉克马哈茂迪耶市群众踊跃报名参加军事训练,准备抗击美国可能发动的军事进攻。
  新华社发(法新社照片)


第3版(国际)
专栏:

  《财富》评出美最受欢迎公司
  新华社华盛顿2月12日电(记者翟景升)美国有影响的《财富》杂志在提前出版的3月2日一期刊登了该刊新评选出的美十大最受欢迎的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名列榜首。
  入选的其他九家公司依次为:微软、可口可乐、英特尔、惠普、西南航空、伯克希尔—哈撒韦、迪斯尼、强生和默克公司。这些公司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它们的经济效益最为良好,股票增值幅度最大。
  在这十家公司中,微软和英特尔两家高科技公司股值最高,分别占十家公司股值总额的29%和15%。其他公司所占比例从3%到11%不等。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重申建国立场
  新华社耶路撒冷2月12日电(记者戚德良、支林飞)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12日在拉马拉重申,无论中东和平进程进展如何,巴勒斯坦都将于1999年5月正式宣布在巴领土上建立巴勒斯坦国。
  为纪念1948年“巴勒斯坦人民大灾难”50周年,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各机构和巴各政党及各界要人组成的纪念委员会12日在拉马拉召开会议。会议制定了一年的纪念活动日程,并决定建造一个博物馆用于展示巴勒斯坦现代斗争史。
  阿拉法特在会上回顾了1948年巴以战争迫使数百万巴勒斯坦人离乡背井的凄惨情景,并就巴目前面临的局势发表了演讲。他说,为了巴勒斯坦的真正独立和使耶路撒冷早日回到巴勒斯坦人民手中,他将进行坚决斗争并准备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还表示,如果中东和平进程失败,他将率领全体巴勒斯坦人民再次揭竿而起,为巴勒斯坦真正获得独立、自主和民族解放而开展武装斗争。


第3版(国际)
专栏:

  二月十三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卢森堡会见卢森堡议长施鲍茨。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传真照片)


第3版(国际)
专栏:

  苏丹第一副总统坠机罹难
  本报开罗2月13日电 记者朱梦魁报道:据苏丹通讯社报道,苏丹第一副总统祖贝尔12日上午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同机52人中只有9人生还。苏丹总统府昨天就此发表的一项公报说,祖贝尔等人在乘飞机前往苏丹南部视察返回途中,当座机飞临喀土穆南方城市迈纳吉勒上空时,因大风和恶劣天气试图在当地机场迫降。由于地面湿滑,飞机冲出机场跑道掉进了附近河中。另有消息说,苏丹反政府武装声称,祖贝尔的飞机是被他们击落的。
  祖贝尔现年57岁,自1989年以来一直担任第一副总统。


第3版(国际)
专栏:

  李鹏总理看望我驻卢人员
  新华社卢森堡2月12日电(记者义高潮、段吉勇)正在此间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朱琳今天下午在这里看望了我国驻卢森堡使馆工作人员和驻卢森堡中资机构的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李鹏对驻卢使馆的工作人员以及中资机构人员表示亲切慰问。
  李鹏说,卢森堡虽然人口不多,幅员也不大,但经济有其特色,在欧洲事务中也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他勉励大家认真执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推动中卢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继续努力工作。
  李鹏总理的主要陪同人员参加了会见。


第3版(国际)
专栏:

  西非维和部队攻克弗里敦
  本报阿比让2月13日电 记者杨贵兰报道:主要由尼日利亚士兵组成的西非维和部队12日已攻克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占领塞总统府,并已控制了弗里敦80%的地盘。
  据报道,塞拉利昂军政府的军队仍在弗里敦半岛上的海边一隅顽抗,西非维和部队说不久将拿下这个据点。在西非维和部队到达弗里敦前,塞政府军大都脱掉军装逃跑了。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中卢友谊谱新篇
  本报记者胡锡进 魏崴 丁刚
  2月13日是李鹏总理访问卢森堡日程安排最繁忙的一天。早晨8时45分,李鹏总理的车队就离开下榻的洲际饭店,前往泽宁根古堡,与容克首相会谈。
  泽宁根古堡坐落在卢森堡城外的缓坡幽谷之间。今天的古堡旁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与卢森堡红白蓝国旗并列,标志着中卢两国的友好合作得到新的巩固和发展。上下两层的泽宁根古堡浅黄墙、深灰顶,始建于17世纪,最早只是一座加工面粉和食用油的磨坊,300多年来,它目睹了卢森堡从欧洲的一个驿站发展成为欧洲交通枢纽及钢铁、金融中心的复杂历史。如今的泽宁根古堡已是卢森堡举行重大外交活动的场所,并有现代风格、但得体的附属建筑,这种建筑结构反映了整个卢森堡市古老而现代的风貌。
  容克首相在古堡门口迎接李鹏总理。他曾于1996年2月访问过中国,与李鹏总理已是老朋友。两位领导人在古堡中就中卢关系及共同感兴趣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共识。两位领导人一致表示,要把中卢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向前进。会谈结束后,容克首相单独对本报记者说:“我们谈得很好,我很满意。”
  李鹏总理的来访受到卢森堡各界的高度重视,记者昨天拿到的一份当地报纸,在第一版最上方打出《李鹏访问卢森堡》的通栏总标题。今天出版的所有日报都在头版刊出李鹏总理与容克首相昨天在机场检阅仪仗队的大幅照片。《卢森堡言论报》详细介绍李鹏总理的访问日程。《新闻报》在报道中全文引用了李鹏总理在机场的书面讲话。
  在与容克首相会谈后,中卢两国在这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卢森堡大公国定期货运航班协议附件》。李鹏总理还在古堡会见了卢森堡议长施鲍茨先生,双方的谈话洋溢着热情友好的气氛。
  下午,李鹏总理前往第弗当石钢铁线材厂,了解卢森堡钢铁工业的最新现状和中卢钢铁业的交往情况,受到厂方的热烈欢迎。卢森堡只有41万多国民,国土面积不过2586.3平方公里,但经济十分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卢经济的两大支柱一是钢铁,一是金融,因其钢铁业历史悠久,钢铁产量人均10吨,居世界之首,因而极具代表性。第弗当石钢铁线材厂是世界钢铁业排行第三的阿尔贝德集团的一个子公司,该集团有一连串令卢森堡人骄傲的数字,并与中国钢铁业有着密切的交往,曾为我国的鞍钢、首钢、宝钢、武钢等提供设备,培训人员。
  阿尔贝德集团总裁金什先生向李鹏总理热情地介绍了集团与中国合作的情况。他说,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卢森堡的3800倍,人口是卢森堡的2900倍,两国似乎无共同之处,然而两国在钢铁业的合作却硕果累累。他介绍了阿尔贝德集团在上海、昆明等地与中国钢铁公司合作的最新项目,并且告诉李鹏总理,该集团与中国的合作已向房地产、地铁等其他行业发展。他说,阿尔贝德集团与中国的合作开始时是在技术和贸易方面,现在他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说,他经常想起集团人员在中国度过的日子。
  接着,厂方向李鹏总理详细介绍了钢厂技术改造的情况。金什先生在介绍结束时向李鹏总理赠送了一幅反映钢铁工人工作情景的金属画。李鹏总理在公司的贵宾簿上签名留念,并且回赠了一幅绣着一只可爱小猫的中国双面绣。李鹏总理风趣地说:“今年是虎年,所以我送猫。因为先有猫,后有虎。”引起宾主双方的一片笑声。
  最后,李鹏总理一行乘车穿过厂区来到工厂的电弧炼钢控制室参观。中国总理的来访引起全厂职工的极大兴趣和重视。一位在工厂工作了10多年的工人对本报记者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总理今天来。我们感到这是阿尔贝德集团的荣幸。”(本报卢森堡2月13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希腊拒绝土和谈建议
  据新华社雅典2月12日电(记者张永兴)希腊12日拒绝了土耳其提出的和谈建议,不同意在今年3月底之前就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举行双边高级会晤。
  希腊政府发言人雷帕斯当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希腊拒绝土耳其的建议,一方面是因为土方提出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土方又重申了其要求在所有问题上与希腊开展对话的固有立场,这不符合希腊的对土政策。
  据报道,土耳其外长杰姆12日在给希腊驻安卡拉大使的一份备忘录中提出了解决土希争端的5点建议,其中包括今年3月底之前在安卡拉或雅典举行高级会晤、土希专家委员会举行直接接触,以及双方在爱琴海采取增强信任的措施等。
  希腊反对两国专家委员会进行直接接触。雷帕斯说,希土专家委员会是在欧盟的倡议下成立的,所以双方今后也应该继续通过欧盟来进行接触。他说,希腊仍然遵守两国去年7月在马德里签署的关于改善希土关系的原则性联合声明。


返回顶部